古詩《山行》的原文及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山行》的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著名的絕句,原詩是: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展現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了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詩人沒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時哀傷嘆息,而是通過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體現了熱烈昂揚、積極向上的精神。《山行》不愧為一首秋色的贊歌。
《山行》深深的吸引著讀者,從而也衍生了許多掌故。
一、一部小說。
指的是茅盾在1943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小說圍繞著輪船公司的航船使河水溢出而淹沒農田的事件,真實描繪了五四前夕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復雜糾葛,反映了惡勢力的妥協,改良主張的碰壁和農民的無辜受害。作者化用霜葉紅于二月花,改于為似,是以霜葉比假左派,雖紅似二月之花,但僅似而已,不是真紅,同時霜葉又和暫占上風的反革命勢力作比,以喻其得勢的日子也不會太長。
二、一首歌曲。
指的是作曲家陳小齊改編原詩作曲的通俗歌曲《白云深處》。改編后的.歌詞是:坐在路口對著夕陽西下,白云深處沒有你的家,你說你喜歡這楓林景色,其實這霜葉也不是當年的二月花。半路下車只是一絲牽掛,走走停停總是過去的她,長長的石徑回響你的相思,回頭的時候已經是夢失天涯。等車的你走不出你收藏的那幅畫,卷起那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車的你為什么還猜不破這一剎那?別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啞!改編者賦予了原詩新的含義和感情,韻味無窮。
三、一個齋名。
指的是清代詩人傅山為自己的書齋所取的名字霜紅庵。傅山,字青主,清兵入關后,堅持民族氣節。堅決拒絕他人的舉薦,不到京城做官,地方官強行用床抬著他送往京城,望見大清門,撲到在地,放聲大哭,誓死不入。書齋取名霜紅庵,以喻自己雖多次受打擊而志節不改,愈老愈堅,就想經霜的紅葉,愈老愈紅。傅山精醫術,常四處行醫救濟民生;又工書畫,主張書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山西晉祠三絕之一的難老泉的匾額就是他的手書。
四、一座名亭。
指的是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腰的愛晚亭。原名紅葉亭,也稱愛楓亭,四周都是楓林,春時青翠,夏日陰涼,深秋則楓葉紅艷,別有情趣。亭建于乾隆五十七(1792)年,亭前石柱刻有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1952年重修時毛澤東題寫了愛晚亭的匾額。另有一幅長聯,聯首各嵌愛晚二字,全聯共有190個字,為亭聯之首。這幅對聯是:愛日喜雨,蒸潤著錦繡河山,匯八百里洞庭,聳七二峰衡岳。歸樓聽葉,古寺飛鐘;林下停車,亭前放鶴;尋漢魏最初勝跡,覽湖湘首著名城,大可搜芷搴蘭,豈惟賞心憩足,歲月莫蹉跎;值茲風和景淑,且登臨,看東流帆轉,南浦燕會,北麓斗橫,西巒光霽。
晚煙朝霞,烘籠過繁華廈宇,溯三千年歷史,數廿四代英豪。泄恨鞭尸,離騷憂國;遺書匡世,評論興邦;乃周秦以還哲賢,皆吳楚群知碩彥,當驕地靈人杰,應惜寸時分陰,平生須砥礪;到此游目騁懷,安能負,這春圃桃紅,夏池蓮脂,冬閣梅素,秋嶺楓丹。
譯文
青青的櫪樹林的深處也住著人,一條小溪由幾戶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時分峰影已經移動,草葉上沾著泥痕因剛跑過鹿群。
蒸煮茶葉的香氣從茅屋里冒出,繅絲的聲響隔著竹籬也能聽聞。
在路上遇見了賣藥歸來的山客,心甘情愿隨他進入如島的白云。
注釋
青櫪(lì):一種落葉喬木,亦稱櫪樹。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日午:中午。
從:一作“沖”。茅舍:茅屋。
繰絲:煮繭抽絲。
不惜:不顧惜;不吝惜。島云:白云飄浮山間,有如水中島嶼。
賞析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起筆展示山間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脫。“亦”字表明此處櫪木雖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無人煙,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詩人并不正面說“亦有村”,卻說一條溪水被幾戶人家分享著,這就顯得出語不凡。這里一片櫪林,一條溪水,幾戶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圖都從十四字繪出。次聯寫景更細。詩人用“點染法”,選取“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兩種尋常事物,寫出極不尋常的詩境來。乍看“山當日午”,似乎平淡無奇,可一經“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蕩漾的美姿,立刻呈現目前。同樣,“草帶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經“過鹿群”渲染,那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簾。“點染”本為中國畫的技法,一點一染,淡濃、遠近、深淺不同,景象更活現紙上。詩中“點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見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如果單說“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就索然無味,即使單說“回峰影”、“過鹿群”也平淡少興。只有前用四字先“點”,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這一聯的兩幅畫面頓時為讀者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聯里,詩人準確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與抽繭來開拓詩的意境。巧妙的是,詩人并未直說山村農民如何忙碌于撿茶、分茶、炒茶和煮繭、退蛹、抽絲,而只是說從茅舍升出裊裊炊煙中聞到了蒸茗的香味;隔著竹籬聽到了繰絲聲音,從而使讀者自己去領略農事豐收的盛景。這里,詩人創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產生了一種令人倍感親切的氛圍。
按照詩意發展,尾聯似應寫詩人走進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云。”當詩人走著走著,邂逅賣藥材回來的老者,便隨同這位年老的藥農一道進入那煙靄茫茫的深山島云中去。這一收筆,意味深長,是詩旨所在。“不惜”二字隱隱透露了詩人不投身熱氣騰騰的制茶抽絲的山村,而遁跡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詩里寫道:“獻賦才何拙,經時不恥歸”(《歸家山行》),這里說的“不恥歸”,同樣表現了詩人不惜謝絕仕途而甘隱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隨入島云”,作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韻繞梁。
這首詩的特點是構思奇巧,移步換形,環繞山中之行,層次分明地寫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見聞。寫景,景物明麗;抒情,情味雋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實是一首佳作。
創作背景
項斯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他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隱居山林達三十年,對山間的四時晨昏、風云草木極其熟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
項斯
項斯(唐約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遷,晚唐著名詩人,臺州府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國子祭酒楊敬之的賞識而聲名鵲起,詩達長安,于會昌四年擢進士第,官終丹徒尉,卒于任所。項斯是臺州第一位進士,也是臺州第一位走向全國的詩人。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一卷計88首,被列為唐朝百家之一。項斯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古詩《山行》的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山行》古詩原文賞析08-14
山行古詩賞析03-30
山行的古詩及賞析09-17
《山行》古詩賞析05-13
山行小學古詩賞析03-30
古詩賞析之《山行》03-30
小學古詩《山行》賞析04-10
語文古詩 《山行》賞析04-10
魯山山行古詩賞析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