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巴女謠》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巴女謠》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介紹
《巴女謠》是唐代詩人于鵠采用民謠體創作的一首詩,載于《全唐詩》卷三百一十。此詩描繪一個巴女唱著《竹枝詞》,在“藕絲菱葉”的江邊牧牛,“日暮還家”不愁會弄錯,因為“記得(自家門口有)芭蕉出槿籬”。全詩就像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小小風俗畫,詞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氣息,巴女的可愛形象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從而使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
原文
巴女謠⑴
巴女騎牛唱竹枝⑵,藕絲菱葉傍江時⑶。
不愁日暮還家錯⑷,記得芭蕉出槿籬⑸。
詞句注釋
⑴巴:地名,今四川巴江一帶。
⑵竹枝:竹枝詞,指巴渝(今重慶)一帶的民歌。
⑶藕絲:這里指荷葉、荷花。傍:靠近,鄰近。
⑷還家錯:回家認錯路。
⑸槿籬:用木槿做的籬笆。木槿是一種落葉灌木。
白話譯文
一個巴地小女孩騎著牛兒,唱著竹枝詞,沿著處處盛開著荷花、鋪展菱葉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門,我知道我家門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籬笆。
文學賞析
詩人以平易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恬靜閑雅的巴女放牛圖。“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寫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陽西下,煙靄四起,江上菱葉鋪展,隨波輕漾,一個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騎在牛背上面,亢聲唱著山歌,沿著江邊彎彎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轉家去。如此山鄉風味,極其清新動人。
下兩句:“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純然是小孩兒天真幼稚的說話口氣,像是騎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對于旁人的一段答話。這時天色漸漸晚了,可是這個頑皮的小家伙還是一個勁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聽任牛兒不緊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會兒天黑下來,要找不到家門了!不料這個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為然地說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見伸出木槿籬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葉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開華,花有紅、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帶農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當作辨認的標志。小女孩這番自作聰明的回話,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經地告訴人們“我家爺爺是長胡子的”一樣的引人發笑。詩中這一逗人啟顏的結句,對于描繪人物的言語神情,起了畫龍點睛的妙用。
古人說:“詩是有聲畫。”這首小詩就是如此。因為它不但有形、有景,有豐富的色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芭蕉的新綠和竹篙上紫、白相間的槿花),而且還有姑娘清脆的歌聲。《竹枝詞》是流行在巴渝一帶的民歌,從詩人劉禹錫的仿作來看,謳歌天真純潔的愛情是它的基本內容。從此詩中可以想見,這位巴女正是在縱情歌唱著她青春的情懷,這從“藕絲菱葉”似乎也能得到一點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騎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著,像移動的電影鏡頭一般,慢慢地把讀者的視線引向空闊的遠方。“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使整首詩充滿樂觀開朗的氣息,給予讀者一種健康的美的享受。
這是于鵠采用民謠體裁寫的一篇詩作,詞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氣息,反映了川江農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靜生活的一個側面,讀來饒有雋永動人的天然情趣。
名家點評
清代袁枚:宋人《漁父詞》云“歸來月下漁舟暗,認得山妻結網燈”,又云“不愁日暮還家錯,認得芭蕉出槿籬”,二語相似,余寓西湖放生庵,夜深斷橋獨步,常恐迷路,望僧庵燈影而歸,方覺二詩之妙。(《隨園詩話》)
作者簡介
于鵠(hú),唐代詩人(約唐代宗大歷年間至唐德宗貞元年間前后在世)。生卒年(?—814?),生平及字號不詳。代宗大歷、德宗間中間久居長安,應舉不第,后隱居漢陽。貞元中歷佐山南東道、荊南節度使幕。其詩語言樸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游》《惜花》《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古詩《巴女謠》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賞析12-06
《女冠子·四月十七》古詩賞析08-25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古詩翻譯及賞析02-06
城中謠原文賞析與翻譯07-17
古詩及賞析01-13
古詩及賞析(經典)07-20
《清明》古詩的賞析03-21
古詩《春日》賞析04-06
古詩《落葉》賞析03-25
精選絕句的古詩賞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