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詞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錦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詞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詞常用意象典故解析
[話題引入]
“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喻為連綿的群山,那么,詩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國是詩的泱泱大國,詩歌作品輝煌燦爛,唐詩、宋詞、元曲、新詩,光彩奪目。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文化已經浸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閱讀鑒賞詩歌,能陶冶情操、純凈心靈,提高文學修養。”(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一《語文》教材第29面)那么通過高一、高二兩個學年的學習與積淀,我們對詩歌又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呢?基于此,我專門擬一個話題讓學生對詩歌的學習來一個加強。
[話題設計]
閱讀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意象是詩歌寫作的焦點。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唐代詩評家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詩品》)胡應鱗也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可見意象藝術是中國詩歌的傳統。簡單的說,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一種富于更多的主觀色彩、迥異于生活原態而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意象一般以兩種形態出現于文學作品中,即單個意象和整體意象。單個意象就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形象,整體意象則是一組或一串意象構成的有機的整體畫面,也稱意象體系。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斷腸人在天涯”等就是單個意象,人們常常又把這種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個“部件”。它們不能離開整體,若離開了,單個意象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比如“枯藤”一旦離開了《天凈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這支散曲賦予它的悲涼色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只有一個整體意象。
請以你感興趣的某個“意象”為寫作切入點寫一篇詩歌鑒賞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是第一步。那么,了解我國古詩詞中的意象則是我們寫好這篇文章的關鍵。下面我根據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對意象進行一下歸類。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
月(殘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鏡、蟾兔、玉盤)。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例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風、煙、霜。多傳達哀怨、惆悵、凄苦、蒼涼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陸游《蝶戀花》:“一夜清霜,染盡湖邊樹。”
2.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楊柳(垂柳、柳枝、柳)。“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落花(落紅、殘紅)。多傳達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喟嘆和哀愁。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陸游《落花》:“滿地殘紅點綠苔。”
松、菊、梅。多傳達高潔、堅貞之志。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陸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傳達光陰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悵與哀愁。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文天祥《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3.動物類:鴉、杜鵑(杜宇、布谷、子規)、猿、蟬、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等。
鴉、杜鵑、猿、蟬。多傳達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棄疾《永遇樂》:“可堪回首,狐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雍陶《蟬》:“高樹蟬聲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多傳達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紋。”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歐陽修《漁家傲》:“葉籠花罩鴛鴦侶,白錦頂絲紅錦羽。”金志章《鷓鴣塘》:“忽聽一聲行不得,鷓鴣塘外鷓鴣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類: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等。多傳達離情別緒、思鄉懷遠、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心若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馬致遠《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鏡》:“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笙、飲酒、折柳、搗衣(搗練)等。
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吹笛、吹簫、吹笙。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馮延巳《拋球樂》:“且莫思歸去,須盡笙歌此夕歡。”
飲酒。多傳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搗衣(搗練)。搗衣(搗練)有時是為了給遠行的人趕制寒衣,多于秋夜進行。月下搗衣(搗練),風吹砧聲,凄冷的砧杵聲又稱“寒砧”,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又,婦女洗衣時以杵擊衣,使其潔凈,也稱“搗衣(搗練)”。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煜《搗練子令》:“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另外: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攔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佳作欣賞]
文一:幸有美酒入詩來
“五花馬,千金裘”面前,李白寧愿“呼兒將出換美酒”,“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之后,孟浩然還不忘交代“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還獨傾”。是否真的“唯有飲者留其名”呢?詩人們對酒大多情有獨鐘,李白道“嗜酒見天真”,杜甫也自稱“性豪業嗜酒”,自然地,酒在詩中也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蕭殺之感,紅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緊系戰爭,說明月自然聯想到故鄉,而說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且聽:
悲時——陸機說:“置酒高堂,悲歌臨觴,人壽幾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歡時——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盡酒》)
離時——王維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合時——歐陽修說:“十載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見便開顏。”(《浣溪沙》)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阮籍說:“臨觴多哀楚,思我故時人,對酒不能言,凄愴懷酸辛。”(《詠懷》之三十四)
樂時——杜甫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懷。”(《客至》)
愁時——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詩人以酒寫喜悅之情,縱酒時“一杯一杯復一杯”,“斗酒十千恣歡謔”,不但極寫飲酒之多,而且極寫快意之至,我們仿佛看到那痛飲狂歌之景,聽到“將進酒,杯莫停”那樣興高采烈的勸酒聲,這樣,詩人豪邁奔放的“喜欲狂”之情就表現得更淋漓盡致了。
悲傷之情,詩人也寄托于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后,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不僅喜怒哀樂與酒相通,風花雪月也與之關系密切。
與風——李清照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與花——李白說:“看花飲美酒,聽鳥鳴晴川。”(《飲酒》)
與雪——白居易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
與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白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
酒,或清冽,或溫醇,到了詩中,都能把詩人的感情進行發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讀起來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品評]
能夠將所學詩歌與“酒”的意象有機結合進行比較深刻的領悟與穿透,這是本文給人的最深刻的印象。“不僅喜怒哀樂與酒相通,風花雪月也與之關系密切。”“酒,或清冽,或溫醇,到了詩中,都能把詩人的感情進行發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讀起來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等語可以看出作者對本文的寫作是花了一番工夫的。因此我們要想寫好詩歌鑒賞類文章占有一定量的材料還是很重要的。
文二出水芙蓉
“芙蓉”又稱為“荷”、“蓮”。“芙蓉”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極娉婷,極高潔的,容易讓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絕代佳人。
而芙蓉作為意象,被文人騷客運用于詩歌中,則大體可分為三大類象征義:一是取荷美好形象營造一種雅致的景象,或寧靜或歡愉;二是取敗荷的形象營造一種衰敗意境,或對逝去光陰嘆惋,或對生活環境破敗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王維的《山居秋暝》營造了一種美麗、和諧、恬靜的意境。全詩的精妙所在也許就是那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聲、蓮動、舟行,讓人以為他是在為熱鬧作鋪排,而恰恰相反,詩人妙筆生花,借“動”顯“靜”,著力表現幽靜的意趣。正如“蟬噪林愈靜”,寫動態是為了更好的烘托靜。這句詩中“蓮”被動態化,不僅不與幽靜基調抵觸,還生發出搖曳生姿的美麗。周邦彥《蘇幕遮》一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將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無怪乎五國維贊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于一個“舉”字,它使全詩富有立體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風擺動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故鄉夢,何日去?……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鄉荷塘的情懷。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蓬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從整體上創造了這樣一番景象:夢的氤氳帶來的是泛舟西湖,荷滿蓮香,煙雨交加的如詩如畫的仙境,覺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漣漣,美不勝收。此情此景與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吧!看來同樣是寫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點,便構造出芙蓉不同神韻。
與荷之姣好容貌相對,該是殘荷衰敗的凄涼景象。孟郊《怨詩》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看得讓人觸目傷懷,撼人心魄!是啊,閨中怨婦的情思與被拋棄的痛苦盡在一看芙蓉中!“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齡卻要做垂死殘荷,那滿池荷花大概是用淚水澆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則訴盡了離愁別緒、相思之苦。這與姚燧《普天樂》“芙蓉謝,冷雨清燈讀書舍,待離別怎忍離別?”有相同懷念之情和凄美意境。敗荷給人帶來視覺上的頹廢,沒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與作者心境結合,便是一種凄美,一種令人悸動的美。
芙蓉還有另一意象義便是高潔之志的象征,這與梅、竹、松的意象義大體相同。且看李白《古風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詩人幻想自己飄游于西岳華山的蓮花峰上,碰見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這里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為人們向來認為“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正好寄寓了詩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情懷。再如陸龜蒙的《白蓮》,他寫:“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瑞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詩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瑤他仙子,與一般凡花俗卉不同。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其實是很美的,她那純潔之色,她那婷婷之態,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曉月清風作伴,又何損于她的美麗呢?文人騷客好詠蓮,賀鑄的《踏莎行》則借蓮感嘆自己的際遇——“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蓮長于偏僻柳塘,無人知道,無蜂蝶采摘,它的“芳”就在于孤芳自賞,自嗟自嘆,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當年不肯嫁東風”,蓮花高潔,不肯嫁春風,實是賀鑄不肯阿諛權貴的寫照。最后蓮之“無端卻被秋風誤”,與賀之不為世所容,郁郁終生也是吻合的。
以上為芙蓉在古代詩歌中三大意象義,無論是詠荷之美好,還是嘆荷之頹敗,或是贊蓮之高潔,荷花作為一種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征。鑒賞詩歌時,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品評]
這是一篇扣題很好的文章,文章開篇就將詩歌中有關“芙蓉”這一意象的三個象征義展示出來,接著文章有條不紊地通過具體的詩句對“芙蓉”這一意象進行分析解說,最后得出“無論是詠荷之美好,還是嘆荷之頹敗,或是贊蓮之高潔,荷花作為一種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征。鑒賞詩歌時,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這一很有積極意義的鑒賞主題。本文在鑒賞的深度與力度上都是值得稱道的。
文三李白與月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夜,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里的嫦娥、吳剛與白兔,再想起古典詩詞中的佳作名句,就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是這也算是一種民族情結,那么最善于表達這種感覺的詩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詠月,不像別的詩人一般僅留下若干名篇,而用多不勝舉的詩句構結出一個特殊的月的世界。
李白最喜歡的月下活動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說法,叫“泛月”: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魏萬還王屋》)
李白泛月詩畫面均極美,閑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懷。
不用說,李白寫得最多的是月下飲酒,即所謂“醉月”,此類名篇不勝枚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月下獨酌》)
一般說來,李白飲酒詩突出一個“豪”字,詠月詩突出一個“逸”字,一旦兩者結合便表現出一種既豪放又飄逸的性格。除《月下獨酌》四首外,名篇如《襄陽歌》均屬此類。這種清狂的性格一方面說明詩人的傲岸、對污濁現實的厭惡和對封建權貴的輕蔑,同時又流露出失意后深深的孤獨感。
以上舉了泛月、醉月,其實在李白的月下世界中,未舉的還有步月、攬月、寄月、賒月、問月、弄月……所有這些作品,乍一讀來都是觸目成吟之作,而細加玩味,便覺其中蘊含奇妙的思想和豐富的情趣。不僅如此,李白在月光下還經常產生一些別的聯想,抒發一些別的感情。先說月夜思鄉,這類作品甚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再有月夜思友:
“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情》)
李白歌詠征人思婦的兩地相思情,也多在月夜: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關山月》)
月亮還經常引起詩人懷古之幽情: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懷古》)
以上所述思鄉、思友、男女相思和懷古幽情,都是古人常有的感情。在人類所接觸的自然萬物中,大概沒有什么東西比月亮更適于寄托感情了。月亮的朦朧讓人容易產生纏綿的感情;皓月當空,明月如洗的夜晚便容易讓人聯想連翩,或懷遠,或思親,或念友,或詠古,產生真摯而美好的感情。而這種抒情的方式也是極平易近人。《靜夜思》成為千百年來婦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證明。
[品評]
從文章的標題看,本文是將李白與“月”的意象融為一體來看待的。這樣來鑒賞詩歌首先切入點要小得多,文章也就容易寫了。再來看文章的寫作,作者很恰當地將李白的詩作與“月”緊密結合進行鑒賞分析。文章思路清晰,結構井然,這從“李白最喜歡的月下活動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說法,叫‘泛月’”,“不用說,李白寫得最多的是月下飲酒,即所謂‘醉月’,此類名篇不勝枚舉”,“李白歌詠征人思婦的兩地相思情,也多在月夜”等語句中就可看出。本文在鑒賞語言上也是值得稱道的,一些鑒賞術語的運用就可看出作者較深厚的語文功底。
文四夢幻江南
符麗丹
最令詩人們難以忘卻的地方,應該是江南吧。
那已不僅僅是地緣概念,更是一個人文概念,一個深深地藏在中國人心底的美麗而永恒的夢。
這個夢不僅有個非常動聽的名字,還有著非常美麗的景致,這典雅的名字賦予了這美麗的土地一種特殊的魅力,沉積著古典的神話,沉積著人們美好的憧憬,沉積著人們的靈魂的歸依。它的命名將人們的思維拉過時間的屏障,走向遙遠的過去。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朦朦,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采桑子》歐陽修)
西湖就是典型的江南之景。
江南不僅是那風景好,而且還是一個被人世的浮華名利、私心雜念折騰得疲倦不堪的人返璞歸真的所在。
沒有虛偽和冷漠的世界是美好的。
張丹楓和云蕾的愛情,歷盡波折,就是在江南梅子黃時,榴花初放的季節得以功德圓滿的。“盈盈一笑,盡把恩仇了”,正是“趕上江南春未杳,春色花容相照”。江南是圓夢圣地,令狐沖與任盈盈,在江南梅莊合奏一首“笑傲江湖之曲”,天衣無縫,真乃神仙眷侶。
不同于大漠風沙,金戈鐵馬,江南是屬于才子佳人的,“風月無情人暗換,舊游如夢空斷腸”。江南之美,婉約輕柔,細膩敏感,如林黛玉的情真,李香君的情執,都有著一生一世的許諾啊。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該令多少人興起“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的隱逸之意?“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對比于“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自是一種閑愁。閑愁卻是最苦,只因絲線的彼方,是令人夢牽魂繞,割舍不得的江南。
當現代社會充斥著虛榮和名利,處處是躁動不安的心靈和迷迷惶惶的意識,江南卻依然在文學中安然不動,這是否也算是一個奇跡?
走進唐詩,走進宋詞,走進王維的境界,走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走進清代的江樓,走進納蘭的小調,這就是中國古代詩歌帶給我們的江南夢。它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古老與清純。
[品評]
本文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鑒賞語言,散文詩化的鑒賞語言使文章與所鑒賞的對象相得益彰。文章開篇“那已不僅僅是地緣概念,更是一個人文概念,一個深深地藏在中國人心底的美麗而永恒的夢”,就將我們讀者引入一個詩歌化的鑒賞氛圍之中,接著作者說:“這典雅的名字賦予了這美麗的土地一種特殊的魅力,沉積著古典的神話,沉積著人們美好的憧憬,沉積著人們的靈魂的歸依。”將我們更是帶入一個美好的境界之中。文章將“江南”這一特殊的意象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與觀照,給我們很美的文學熏染。讀本文你對“中國古代詩歌帶給我們的江南夢”會有一個更深的感悟。
文五水亦有情
有道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可“水”在我國古代詩人筆下,卻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蘊含情愫。
水雖為水,卻有多種表示方式,江、湖、海、河、雨、雪、霜、霧等,然而其蘊含的感情,更是一言難盡,且聽一一細數。
俗語有云:“大吐苦水。”由此可見,“水”有苦之韻味。“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題紅葉》韓氏)此句妙在只責問流水何太急,訴說深宮太閑,并不明寫怨情,而怨情自見。這兩句詩,以流水之急與深宮之閑形成對比,不著痕跡,若即若離地托出了這種看似矛盾而又交織為一體的雙重苦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杜甫)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
古往今來,水亦為許多詩人對友人寄以懷緬之意而用。“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懷李白》)杜甫)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秋,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總有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李白)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而然地聯系起來。“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巴陵夜別王八員外》賈至)世俗人情已如浮云般消散了,唯有我倆的友誼依然長存,那滿腔的離愁別緒,有如湘江水般悠長。
“滾滾長江東逝水”,寫的是水之磅礴氣勢。這類詩句是很多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李白)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的詠嘆調,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憶昔》韋莊)從修辭角度看,“夕陽”象征唐末國運已如日薄西山,“水東流”象征唐王朝崩潰的大勢如江水東去,頹波難挽。有此一結句,就使詩情更為飽滿、凄愴。水流無已,此恨綿綿,都包含在這七字中,這正是全詩結穴之處。
有描寫氣勢巨大之“水”,亦有渲染細致環境之“水”。“西陵下,風吹雨。”(《蘇小小墓》李賀)風凄雨霧之中,有光無焰的鬼火,在閃爍著暗淡的綠光。景物描寫渲染了哀怨的氣氛,同時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種悵惘空虛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水是生命之源,水之源遠流長甚于人類歷史。在中國古代詩歌里,水包含的濃情厚意,又豈能用區區幾百字來概括完呢?而它的韻味與內涵的確值得細細品味和深入研究。
[品評]
在前面的寫作指導中我將古詩詞中有關“流水”的意象定性為“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但本文作者并沒有停留在這一潛層的表述上,而是能夠跳出我所講的內容框框,很有創新地將“水”的內涵解讀出來。尤其是大量古詩詞的信手拈取將整個“水”的意象置于一個濃濃的人文氛圍中,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文六雨下漫談
雨,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名字。
有雨中賞花的歡樂,也有雨中送別的憂愁;有雨中思念愛人的牽掛,也有雨中憂國憂民的傷心……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雨在孟浩然這個山水田園派大詩人的筆下,顯得分外纏綿、細膩。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的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通過聽覺形象,詩人描繪了大自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其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也躍然紙上。
如果說《春曉》中的雨是江南美景中的一湖靜水,那么杜甫《白帝》中的雨便是“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滔滔黃河了。“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這里運用了民歌復沓句法來寫峽江云雨翻騰的奇險景象,“雨翻盆”寫出了雨勢的急驟,同時也暗寫了當時社會的動亂,似乎是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控訴,也體現了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與《白帝》有異曲同工之處,均反映社會的黑暗,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它又獨特地借寒雨來抒發對友人被謫的憤懣和懷念之情。浥雨同時也為送別渲染濃郁氣氛。“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場朝雨,洗去了道路上的輕塵,也蘊含了詩人對友人即將離去的不舍之情。朝雨和客舍、楊柳共同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也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自然環境。
在思念愛人的牽掛中,雨又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李商隱《春雨》)
詩中男主人公在煙雨朦朧中再次尋訪愛人,但沒有勇氣走近紅樓,只是隔雨凝視著。這首詩借助飄灑迷蒙的細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春晼晚,萬里云羅等自然景象,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深摯,構成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雨是“敏感”詩人筆下的精靈兒,一會兒靈動踴躍,一會兒凄迷動人,你體會到了嗎?
[品評]
本文的鑒賞可謂別具匠心,在作者的心目中“雨”的意象是立體的、多元化的一個意象。“有雨中賞花的歡樂,也有雨中送別的憂愁;有雨中思念愛人的牽掛,也有雨中憂國憂民的傷心……”文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來解讀“雨”這一意象的。作者將“雨”這一意象所寄托的“歡樂”、“憂愁”、“牽掛”、“傷心”等通過詩句逐一進行了很好的解說。文章結構井然,語言流暢,舉例也很貼切,是一篇很好的鑒賞文章。
[底蘊揭示]
感覺?感染?感觸
有一位語文老師這樣對詩歌進行解說:“在所有的語言中,詩是語言的鉆石;在所有的情感表達中,詩是情感的鈾。”“語文的世界,亦是詩的世界。詩,啟發我們的靈性,激揚本真的自我。領引我們進入語文世界,在悠游世界的途中去領受,去發現,去探尋。”那么,我們面對一篇篇優美詩篇我們如何去鑒賞她呢?我認為要想將你的鑒賞詩歌的文章寫好,你必須要在下面幾點下工夫——
1.感覺。這是讀者對詩的形式或詩的形象的外在情狀的反映,這是我們鑒賞詩歌的第一步。讀者所把握的詩的意象是具體的、感性的知覺形象,甚至于因其飽含著鑒賞者的感情和愿望等主觀因素,而這知覺形象比詩歌作品中的意象更為具體,更為生動,乃至在鑒賞作品時,如同目有所見、耳有所聞。因此要想將你的詩歌鑒賞文章寫好,首先我們要充分調動感覺器官。
2.感染。也就是說我們讀者在鑒賞詩歌作品時,被詩歌的濃濃的詩意所感染,從而引發出與詩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愛其所愛,憎其所憎,樂其所樂,苦其所苦,甚至如托爾斯泰所說:“感受者和藝術家那樣融洽地結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覺得那個藝術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創造的,而是他自己創造的,而且覺得這個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經想表達的。”也就是說,我們鑒賞者在進行詩歌鑒賞時,一定要在感情上與作者達到共鳴,這一步也相當重要。試想,作者如果沒有將自己的情感與李白的詩歌作品達到某種共鳴,他能在《李白與月》一文中發出“李白詠月,不像別的詩人一般僅留下若干名篇,而用多不勝舉的詩句構結出一個特殊的月的世界”這樣的心聲嗎?
3.感觸。這里所說的感觸是說讀者在鑒賞詩歌時,被詩歌的意象所激發的與之相關的一些感慨與思考。這可能是鑒賞者對詩歌意象的感慨與認識,也可能是由詩歌的意象聯類感物,推及帶其他事物的感慨、思考與理解。
詩無達詁。比如讀者讀了李白的詩歌,會由李白送友人而產生類似聯想,從而想到自己送別親友之后的孤寂落寞之感和對于久別重逢時的渴望心情。這是因為惜別之情人皆有之。正因為李白詩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語),所以就為我們鑒賞者開拓出了一個無限寬廣的馳騁想象的天地;鑒賞者也就可以憑借自己的聯想與想象,以小見大、由此及彼,去拓展詩歌的意境,從而使自己成為詩歌作品的再“創造者”,從藝術作品內外獲得藝術家不曾設想過的意外之意與情外之情。
當然以上幾個方面不是截然分開的,更不能嚴格地按此順序來進行詩歌鑒賞,它們常常是互相交錯的。其中的感覺,只要我們鑒賞者能夠為詩歌的意象所吸引,都是能夠做到的;而感染需要我們鑒賞者與詩歌的意象在思想感情大致相通時才可產生;至于感觸就需要我們鑒賞者真的能夠走進詩歌才能做到,我相信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品讀詩歌的“性情中人”。
[強化練習設計]
請自選一首你認為能夠打動你的古典詩詞進行鑒賞,寫一篇鑒賞文章,可以寫成感悟的片斷,也可寫成一篇有力度有深度的較長文章。
古詩歌中有關鳥的意象分析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它滲透了作者的審美意識和人格情趣。古代很多詩詞大家,常常以鳥類為意象,來渲染離愁別緒,新怨舊恨,增強藝術的感染力。
杜鵑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蜀魄等。《華陽國志·蜀志》載:“古有蜀王杜宇,號望帝,后禪位出奔,其時子規鳥鳴,蜀人思念杜宇,故覺此鳥鳴聲悲切。”也許因此,人們總是把杜鵑聲與“悲傷”、“思歸”的情緒聯系在一起。如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來未抵人間離別。”詞人用杜鵑來惋惜百花凋零,春已歸去的傷感之情。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子規聲聲,仿佛呼叫著“不如歸去”,然而,遷客卻仍要遠行,這是令人何等的傷情?作者正是借子規的啼聲,來襯托自己的愁心。表達了對友人受貶的無限同情。
燕
成雙成對的燕子,總使人想起團圓或離散。“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詩經·谷風》),成雙成對的燕子,引起有情人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燕子依舊,物是人非,更易使人產生時事變遷、昔盛今衰的感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而最讓人傷感的,莫過于像燕無家可歸一樣,成了無根之人。南唐后主、亡國之君李煜,眼看燕子歸來,和淚寫下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千古名句。
鴻雁
是大型的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如歐陽修《戲答元稹》:“夜聞歸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華。”趙嘏《長安望秋》:“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秦觀《減字木蘭花》:“困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鷓鴣
鷓鴣,在古人眼里,叫聲凄切、清長,如說“行不得也,哥哥”。在詩詞中,鷓鴣聲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深山聞鷓鴣。”對著江邊的暮色無限惆悵,深山里又傳來鷓鴣鳥悲苦的叫聲。黃昇《月照梨花》中:“不知郎馬何處,煙草凄迷,鷓鴣啼。”“行不得也哥哥”,是鷓鴣的叫聲,也是少婦的心聲。“鷓鴣啼”,含蓄地表達了情系郎君,翹首盼郎歸的心情。
烏鴉
烏鴉全身黑色,人們對它常有厭惡之感,常用來描寫衰敗荒涼的景象。如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辛棄疾《永遇樂》:“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過去的事情不堪回首,今天,飛集在敵人廟里的烏鴉爭食剩余祭品,祭鼓頻敲。表達了對統治者不能收復中原的不滿。
蟬
蟬又名知了,以善鳴而聞名。秋日來臨也是蟬的末日將到,鳴聲也顯得凄切,古詩詞中寒蟬即秋蟬鳴叫聲大多帶有凄涼、悲傷的色彩。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以蟬之高潔自況,也以蟬鳴的悲涼來襯托自己身陷囹圄的憂傷心情。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秋蟬叫聲凄切,不僅點明了節令,而且渲染了離別的氣氛。蟬鳴長一聲短一聲,聲聲牽動離人心。
猿
猿是哺乳動物,據說與人類同宗。它的啼叫聲,更多地被賦予情感色彩。如:杜甫《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猿聲之哀,襯托出了“悲秋作客”、“失意潦倒的困境。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以杜鵑和猿的啼聲渲染了悲苦的氣氛,反映環境的惡劣,表達心中的憤懣。
黃鸝
黃鸝聲脆,易使人喜。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人歡愉開朗的胸懷聞黃鸝聲便知;晏殊“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農家春游之樂躍然紙上。(朱文德、乙常青)
古詩文中關于“月”的意象
唐代大詩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緣的。皎潔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初別蜀地,仗劍漫游,詩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麗美妙: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但現實卻讓懷才不遇的詩人一腔苦悶,于酣飲之際,他以上天攬月這一飛動健舉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月亮在詩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獨酌時,他引明月為知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聞朋友被貶,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
到夜郎西。詩人放歌月起舞,詩人徘徊月滄桑。相看兩不厭,月亮與太白。
最雄渾蒼茫的月當屬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一種寄托和幻念,跨越時空,千里相共。邊塞詩的創作離不開明月與(邊)關的塑造。但只有盛唐時期的詩人,才賦予了邊塞詩更為博大闊遠、渾融豐腴的意境,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王昌齡一著筆,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便已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賦予萬里邊關悠久的歷史感。月作為一種意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時空的見證人。
最傷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屬。三春花開,中秋月圓,這些本來都是人間美景,可在李煜這位亡國詞人的眼里,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茍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他將美景與悲情融為一體,用明月傾瀉出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凝成千古絕唱。
最寂寞的月是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那零落的啼叫,該是月亮的呻吟,霜一般地紛紛飄落,所有這些都觸發著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的愁緒。落榜的失意,使他不能入睡,幾許清淚濡濕了他的滿懷愁緒,只可惜秋涼水瘦,縱然能載動水中之月,卻載不動詩人的傷心欲絕。一彎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詩人越發感到凄涼難耐;突然,悠然的鐘聲劃破了午夜的寧靜,他被點點的漁火震撼了,提筆疾書《楓橋夜泊》。一個落魄的天才,就這樣在秋夜里成就了歷史上最著名的一闋感傷!
而最灑脫的月莫過于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是一個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望著那團圓的明月,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樣,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雖然他和弟弟子由遠隔千里,但只要親人長久健在,也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起來,并遙祝天下飽受離別之苦的親人、友人、戀人可以身心無恙,共賞月光,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自然界中的月,在詩人的筆下淺吟低唱,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月亮文化。詩人不絕于耳的吟哦把月之夜唱成千年不渝的思念,萬年不變的團圓,溫暖著一個個黑頭發、黃皮膚的炎黃子孫的心房。
【古詩詞常用意象典故解析】相關文章:
高考古詩詞常用典故08-19
古詩詞動物意象歸納大全03-18
周郎顧曲成語典故解析07-24
語文作文常用典故及簡析11-08
常見古詩意象大全03-15
古詩中鳥的意象淺析09-08
詩詞中常見的自然景物意象03-29
意象的現代詩歌合集03-18
以雨為意象的散文(精選60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