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所見》教后感想
古詩《所見》教后感
古詩短小精悍,廖廖幾筆卻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寄寓著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學時很多老師擔心學生理解不準,體會不透,挖掘不深,往往以講代學、代讀,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如果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自己去動手、動腦、動口,老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助手,導方法,解疑難,那么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主動的,不但學會了一首詩,而且通過自主的“學會”,最后達到“會學”.下面結合《所見》一課的執教情況談談如何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古詩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話”變成“畫”,古詩教學的新課導入要注意“新、趣、真”,使學生一開課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如在所見一文的新課導入時,我先聲情并茂地描繪詩中極富有意趣的情景,然后欣賞特意制作的聲形相融的“所見”畫面,使學生真實地感受“所見”情景。接著引出課題:剛才所見的情景被清朝詩人袁枚所看見,于是提筆寫下了今天我們所學的這著詩,齊讀課題――所見,到底詩人看見了什么?同學們走進詩中,自然就知道了。這樣利用語言和畫面的感染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詩中情境,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導學解疑,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思維。
導學解疑是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的,即讓學生多讀,把詩讀正確,讀流利;圈劃不懂的字詞,利用查字典,看注釋,結合上下文理解;聯系前后句串詞義,理解詩句意思,并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在學生展示各自的思維時,要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導方法,解疑難,為學生排除思維過程中的障礙,以達到理解詩文的目的。如理解“振”時,有位同學直接理解為注釋中的“回旋震蕩”.我趁機點撥:“誰能將他的意思說得簡單一點,說明白一點?”不少的學生就理解為“回蕩”、“回響”、“飄蕩”.理解“意欲”時,有些同學將兩字義加起來理解為“意愿想要”,我趁相機追問:“大家想想兩個字都是說的什么意思?古詩中,由意思相近合起來的字詞,只取共同的'意思,而不是字義的相加。”學生很快理解為“想要”.像“林樾”“閉口立”,這些難懂詞的理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都理解得不錯。
在理解句意時,三年級學生表達時往往說不清楚,有的還出現語病,我一面表揚同學們敢于展示自己的思維,一面鼓勵同學們給予補充或修正。如理解“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時,一位同學理解為“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另一位同學補充說:“一個牧童騎在黃牛的背上,歌聲在黃牛背上唱著歌,他的歌在綠樹成蔭的樹木里回蕩。”我趁勢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補充?”那位同學闡述了他的見解:因為沒有牧童唱著歌,就不會有第二句的歌聲。補充綠樹成蔭是因為林樾是“綠樹成蔭的樹林”,沒有這個詞,就沒有解釋出“樾”的意思,也看不出樹的茂盛。我表揚了那位同學,把握時機,加以引導。在理解詩句講明意思時,根據表達的需要,可結合上下文補充內容,也可以調整個別字詞句個別詞序的順序,不要生搬硬套串詞義,這樣,在學生們的自主思考和相互補充,修正中,就把這首詩的意思理解得清清楚楚了。
為了深化對詩句的理解,讓學生思考從詩中的哪些地方可以感覺到小牧童是個怎樣的孩子。有的說從“捕鳴蟬閉口立”看出他聰明專一,有的說“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感覺他天真可愛。在你一言他一語中,小牧童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再利用感情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的讀體會古詩所蘊含的感情,就會提高學生的朗誦和表達能力。學生對全首詩就這樣自主地由淺入深,由表面到內涵,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認識清楚了。
三、“話”變成“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古詩教學中,把詩中的“話”變成“畫”,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學生把詩中的“話”想象成“畫”時,注意引導聯系詩中的事物,充分而又合理地進行想象練習。在想象《所見》畫面時做好鋪墊,然后老師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閉上眼睛,把詩人所見的情景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說說想到了什么?為了豐富學生想象,使學生不拘泥于詩中所寫,進行創造性思維,再次出示所見畫面,讓學生仔細看,認真聽,試著把畫面想象得更豐富,更形象。在他們各抒己見時,盡量為更多的同學提供機會,充分展示不同于別人的思維,要想象說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通過《所見》一課的教學,我感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及時鼓勵,適時導撥,學生個個學得主動,學得透徹,學得富有創造性,學生真正達到了不但學會而且會學的境界。在自學交流的過程中,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切實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古詩《所見》教后感想】相關文章:
古詩《所見》改寫12-19
古詩《所見》說課稿03-16
五年級上冊《所見》教后反思06-13
小學古詩《石灰吟》教后反思04-05
小學古詩《山行》教后反思06-13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精選05-25
小學古詩《所見》說課稿05-16
古詩夜書所見02-13
夜書所見的古詩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