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的三重魅力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的三重魅力,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古詩正是這文化的一頂皇冠。這頂皇冠,既讓人覺得精致,又讓人覺得質樸。它散發出的光芒,正是古詩的三重魅力,令人目眩神迷。
第一重魅力是詩文的魅力。詩文的魅力,有“推”與“敲”的權衡,有“辭根散作九秋蓬”的“用常得奇”,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的移情于物,有……詩文的魅力,是字的雕琢,文的構思,才會有人為字“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捻斷數根須”。而古人在詩歌的構思方面更為巧妙,寫思念之情不寫己反寫所思之人,這是何等新奇的構思?那么就更不用說風格了,蘇軾豪放柳永婉約,李白飄逸杜甫沉郁,不同的歷史養育了不同的詩風,這也使得詩文更為多變,花樣繁多。正是字詞的精煉,文章的構思與詩風的變化,成就了詩文的魅力,你難道不為之傾倒嗎?
第二重魅力就是詩情的魅力。有重情的唐詩:“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有重理的宋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更有情理完美結合的《春江花月夜》,有“人生代代無窮已”的人生思考,也有“應照離人梳妝臺”的思念之情。詩人們用他們手中的筆,描繪出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有的詩人贊美愛情,有的詩人記錄戰爭,有的是人追逐夢想,有的詩人改變現實。詩人們將目光聚集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而形成了許多主旨不同的詩歌,真實地反映著社會,講敘著一個個或凄婉或豪邁的故事。正是這總攬一切目光,繪出了一幅包含上下五千年的浮世繪,成就了詩情的魅力,你難道不為之傾倒嗎?
第三重魅力是詩魂的魅力。透過詩歌,我們可以看見放蕩不羈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樂觀曠達的蘇軾……他們以詩為鏡,展現給我們一個夢般美麗的世界,也將那個世界中的他們刻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聽到李白舉杯放歌的聲音,杜甫為寒士呼號的聲音,蘇軾對月祝福的聲音……透過詩歌,展現的是詩人的靈魂,只要你愿意去了解,這就是詩魂的魅力,你難道還不為之傾倒嗎?
詩文、詩情與詩魂,正如同皇冠的材質、裝飾與中心最華美的寶石,令古詩這頂皇冠在中華文化中熠熠閃光!
拓展:經典古詩文的魅力與作用
今天,我們讀古詩文究竟有什么用?教了70年古典文學、今年業已92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一言以蔽之: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她在《與古詩交朋友》 一書中這樣寫道:諸位小朋友,我相信你們都是喜歡多結交一些好朋友的,我現在就要給你們介紹一位非常可愛的好朋友,那就是中國的古詩。以朋友喻古詩,可見她對母語的親近,對傳統文化的珍惜,對古典的禮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師和家長從小就會傳授孩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等古代經典詩文,表現了歷代知識分子把報國為民作為最高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追求人生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理想,要的就是這種求索精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廣闊胸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勇敢擔當,都深深烙下先輩們胸懷天下的精神品格。
古往今來,無論歷代教育制度發生怎樣的變化,也無論時光如何飛逝,傳統文化的脈都不應該斷,這是維系教育的根本。而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就是經典古詩文,如果不能認真研讀,如何渡過傳統之河、到達現代化的彼岸呢?
中國古代的詩文,尤其是古典詩詞,較之外國和中國現代的詩歌經典,也許少了一點理性精神,卻更多一些直覺的、自然的美感。
中國生來就是詩的國度。詩文詩文,詩是在前面的。詩歌是和心靈非常接近的一個文體。《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開宗明義的第一首。讀起來好像前言不搭后語,前兩句和后兩句有什么關系?可它就是中國人心里有關愛情的詩。人遭遇了愛情,自然語無倫次,心里想的變成語言,怎么說,總覺得沒說好、沒說對,再變成文字,自然不知如何是好。這才是最真切和最真情的。這就是詩,中國人血液里的文字。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屈原一首《橘頌》,開楚辭之新天地。其后逾千年,古典詩詞不斷凝聚民族思想與文化精神。賦興于漢、詩興于唐、詞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詩詞一脈相承,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長城,見證并構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一闕,對日本、韓國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化演進、文明進步都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由歷代讀書人對經典不斷地背誦、涵詠、貫通而發展傳承下來的。
過去讀書人都有記誦經典的童子功。人的記憶有一個規律:年齡越小,記得越快,忘記得越慢;年齡越大,記得越慢,忘得越快。綜觀中國的大師級人物,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小時候就大量背誦經典者。曹雪芹對各種詩詞典故的運用信手拈來、天衣無縫;蘇東坡晚年依然能背誦《漢書》;蘇步青能背《左傳》;陳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誦《十三經》。有這樣童子功的人,學習能力特別強,并因此受用終生。
其實,記誦、創作古典詩詞是一項陶冶性情的審美活動,并不只是為了用。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在《無能文學的力量》一書中寫道:某種意義上,文學、文學研究是無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這種力量又正與這種無能緊密相連可見,文學的作用就在于它的無能的力量,在于它的無用之用。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文的意義,在于文化素養的提升。雖說幾首詩歌改變不了生活中的缺失,學習《論語》治不了國,學《老子》更不可能解決當下存在的各種問題,但是它給了我們思路上的啟發、文學上的享受、想象上的驚奇。
經典古詩文的魅力與作用,不僅存在于過去,而且指向現今與未來。中國古典詩詞的活力還在與時俱進、不斷展現,永遠感染著讀者,給人啟迪。
【古詩的三重魅力】相關文章:
魅力古詩的作文01-26
形容女人魅力的古詩08-21
有關古詩的魅力作文4篇04-07
中國古詩詞的魅力所在10-12
【推薦】古詩的魅力作文51篇04-13
魅力古詩的作文集合五篇02-03
三重身08-31
三重身07-22
魅力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