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引水古詩原文意思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引水古詩原文意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引水》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月峽瞿塘云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魚復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滯生理難,斗水何直百憂寬。
注釋:
①《寰宇記》:三峽謂巫峽、巴峽、明月峽,惟明月峽在利州綿谷縣界。又云:明月峽,在渝州巴縣東八十里。《華陽國志》:巴郡江州縣有明月峽。即此。《水經注》:江水又東徑廣溪峽,峽中有瞿唐、黃龕二灘,夏水回復,泝沿所忌。云作頂,言地高接云。
②鶴曰:夔與云安有鹽井,而罕有鑿井汲泉者。《酉陽雜俎》:云安井,自大江訴別派凡三十里。近井十五里,澄清如鏡,舟揖無虞。近江十五里,皆灘石險惡,難于沿泝。天師翟乾祐于漢城山上結壇考召,追命群龍,諭以灘波之險,使皆平之。一夕之間,風雷震擊,十四里盡為平潭,惟一灘仍舊,龍亦不至。乾祐復嚴勅神吏追之,又三日,一女子至曰:“某所以不來者,欲助天師廣濟物之功耳。云安之貧民,自江口負財貨至近井潭,以給衣食者眾矣。今若輕舟利涉,平江無虞,即貧民無傭負之所,絕衣食之路。余寧險灘波以贍傭負,不能利舟揖以安富商也。”乾枯善其言,使諸龍皆復其故,風雷頃刻,而長灘如舊。
③誅曰:《漢·地理志):魚復,屬巴郡,古庸國。《左傳》:文十六年,魚人逐楚師。是也。《水經注》:江水又東逕魚復縣故城南,故魚國也。魚復,即唐奉節縣,屬夔州。白帝城,在夔州府治東五里。
④《莊子》:“期斗升水之活。”盧照鄰侍:“賴此百憂寬。”何直,言當不得寬憂也。
譯文:
明月峽、瞿塘峽地勢高到與云相接,亂石高峻一般都沒有井。
在云安買水仆人們心生悲傷,移居到魚復就省許多心力。
白帝城西上空千萬根竹竿環繞,用竹筒引水不覺得口渴。
人生往往為生計而困,可是這少量的水怎能與我的百般憂愁相比。
賞析:
此詩作于大歷元年(766年)于夔州。
首聯:“月峽瞿塘云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此聯 “云作頂”形象地道出了明月峽、瞿塘峽地勢之高,亂石林立,因而無井,與詩題引水照應。
頷聯:“云安酤水奴仆悲,魚復移居心力省。”用比較的方法,“奴仆悲”與“心力省”形成鮮明對比,形象地道出了夔州引水遠勝于云安酤水。魚復縣屬于夔州。頸聯便具體寫夔州引水。
頸聯:“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承上聯“心力省”,具體寫引水所見,“萬竹蟠”可見陣勢之大,水沿竹筒而下,百姓便不再缺水了。因有“萬竹蟠”,故而“喉不干”,杜甫的詩承上啟下,因果互見,結構嚴謹。
尾聯:“人生留滯生理難,斗水何直百憂寬。”此聯抒情,嘆旅途之艱,生計艱難,留滯于此。“斗水”與“百憂”怎可相比。
杜甫的百憂:“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孤城此日堪腸斷,愁對寒云雪滿山”“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心系蒼生,胸懷天下,這樣深廣的憂愁,一人怎能承受之重?!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