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鶴樓中的名句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黃鶴樓中的名句,歡迎閱讀與收藏。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詩詞釋義: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賞析:
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古往今來不知傾倒了多少世人。作者崔顥,唐開元年間中進士,天寶年間任書思勛員外郎。
詩的首聯借用了神話傳說,仙人乘黃鶴羽化飛升,僅留下了黃鶴樓。首句意境高遠,暗示著時間和空間的永恒。全詩開頭,就給人一種心靈凈化,時空悠遠的感覺。
頸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歷史感、空靈感很強。國家的興亡,歷史的變遷,如黃鶴一去不返。只有白云如世態悠悠,還是那么變幻莫測。但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腹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明是寫景,其實也寫出了詩人的歷史蒼涼感。放眼望去,明媚的陽光下漢陽一帶的樹木歷歷在目;矗立在江心的鸚鵡洲,長滿了萋萋芳草。這景象多少年來都是如此。近代研究,鸚鵡洲是長江下游水流變緩而逐漸堆積起
來的,當時州上客旅館驛鱗次節比,是旅游的好去處。而洲兩側水流變急又會沖刷,造成了后來鸚鵡洲的崩沉(隱約記得在明代洲崩)。崩沉后水流變緩,若干年后又會沖積起新的鸚鵡洲。這一周期大約得上千年。
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望著煙波浩淼,景色模糊的遠方,不覺夕陽西下,此情此景讓詩人想起了遙遠的故鄉,勾起了一抹淡淡的鄉愁。這句同樣也引起了后來讀者的共鳴。
崔顥的這首律詩,自古以來被推為七律之首。傳說李白也曾登樓想留詩一首。看到了崔顥的這首詩后,心想自己再怎么構思,寫出來的也不會超過這首詩了,因此罷筆不寫,以免壞了自己的名頭。這就是李白走遍名山大川,多留有詩作,唯獨沒有(專門)歌詠黃鶴樓的原因。
作品原文
黃鶴樓⑴
昔人已乘黃鶴去⑵,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⑶。
晴川歷歷漢陽樹⑷,芳草萋萋鸚鵡洲⑸。
日暮鄉關何處是⑹?煙波江上使人愁⑺。
詞語注釋
⑴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⑵昔人: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祎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⑶悠悠:飄蕩的樣子。
⑷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歷歷:清楚可數。漢陽:地名,在黃鶴樓之西,漢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南,根據《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⑹鄉關:故鄉家園。
⑺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白話譯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
陽光下漢陽的樹木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祎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這首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整體賞析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詩人未必是有意在寫拗律,但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借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較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簡介
崔顥(704年?—754年),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年)登進士第。唐玄宗開元(713年—741年)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門下任職。唐玄宗天寶(742年—756年)初年,入朝為太仆寺丞,官終尚書司勛員外郎。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于浮艷輕薄;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古詩黃鶴樓中的名句】相關文章:
《黃鶴樓》古詩08-05
黃鶴樓的古詩09-30
古詩詞中的名言名句03-30
古詩夜書所見中的名句04-01
關于古詩詞中的經典名句03-31
關于黃鶴樓的古詩03-06
黃鶴樓古詩全文08-15
描寫黃鶴樓的古詩精選02-10
古詩黃鶴樓崔顥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