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
使至塞上一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 1
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翻譯
(我)輕車簡從要視察邊疆,要去的地方遠過居延。
(我)像蓬草飄出了漢塞,像歸雁飛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
走到蕭關恰好遇見騎馬的偵察兵,前敵統帥正在燕然前線。
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鑒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是王維《使至塞上》詩中的頸聯,歷來受人推崇。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但這兩句詩到底好在何處,妙在哪里?歷來學者眾說紛紜。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張燕瑾先生在《唐詩鑒賞辭典》里這樣解讀: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以上表述被百度詞條引用,幾乎都作為這兩句詩的權威詮釋了。
但筆者還是一頭霧水,總覺得以上注解不夠透徹明晰。
朱光潛說“讀者的閱讀是審美的填空,也是一種創作”。一首名詩有多解實屬正常。每個人的人生體驗與學識修養不同,得出的結論往往不同,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筆者查閱大量資料,發現學者們對這首詩的詮釋觀點紛呈。大致分為二類,第一類,從美學角度加以解讀。有學者指出,王維作為中國南宗畫派之祖,善于將繪畫技法用到詩歌創作上,形成詩中有畫的構圖藝術特色。中國畫有別于西洋畫最顯著的兩個特征就是,一是中國畫善于線條,也就是白描手法,“在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橫交錯,縱的是裊裊炊煙,橫的是流淌的大河,圓的是徐徐落日。”作者僅用寥寥數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二是中國畫善用散點透視構圖法。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構圖美首先表現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詩人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將分散狀態的自然物象和諧有序地組合成一個藝術整體,從而形成詩歌的審美境界。王維類似的詩句很多,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第二類,從考證角度加以解讀。根據文獻資料來考證詩中涉及的歷史地理信息,探究還原詩句原意。這類爭論尤為激烈,爭論焦點其一關于“長河”,有黃河說,有塔里木河說,還有甘肅武威石羊河說。其二是詩句描述所在地,有寧夏中衛說,有甘肅武威說,有內蒙額濟納旗說。其三是詩中的煙指什么,有炊煙說,有烽煙說,有旋風說等。
筆者以為,正確地詮釋一首詩,不能孤立的從字面層面加以美學詮釋,而應當回到詩句本身的時空背景中去尋找答案。
這首詩寫于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王維奉使出塞宣慰。(這個背景對理解本詩至關重要,也被很多人忽略)
詩中實際寫的是王維接受皇帝使命后,從長安出發,將要但尚未到達邊關時一路的見聞和感受。那么詩句描述的具體場景在哪里呢?
從全詩中能找到的可靠線索有兩處,一是“長河”,二是“蕭關”。據《古代漢語筆記》(王力版)指出,“江河,古專指長江、黃河”。詩句中的長河毫無疑問是黃河,持石羊河、塔里木河說皆不可取。
關于蕭關,不得不說以它命名的一條聞名遐邇的絲綢古道——蕭關古道。據《中國國家地理·六盤山詩歌與帝王之山》(2010年2月號)文指出,“蕭關”所在地在今寧夏固原城附近。漢武帝曾在此修建了古代的高速公路—回中路,從此成為長安去往西域的交通干線。漢《鼓吹曲》中寫道:“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唐代由蕭關經騰格里沙漠進入河西走廊是一條比較安全的近道,這條道路的渡河地點就在寧夏中寧或中衛。而這兩處附近就是一望無垠的騰格里沙漠。
由于同時滿足蕭關、黃河和沙漠三個條件,即可大致確定詩句描述的場景在今天的寧夏中寧或中衛境內。王維奉旨去邊關慰問,很可能是從長安出發,先到固原,然后經寧夏海原縣再向北到寧夏中衛或中寧一帶渡過黃河直奔甘肅武威、張掖而去的。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孤煙”是這聯詩的鑰匙,也是理解這首詩的鑰匙。
關于“孤煙”歷來有三種觀點。
關于孤煙,清人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注》注有二解:一云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風,“裊煙沙而直上”。據后人有到甘肅、新疆實地考察者證實,確有旋風如“孤煙直上”。 但漠上旋風(龍卷風),其起也飆突迅急,其為狀也動蕩而斜曲,且時間短暫,與“孤煙直”之為常見持續、緩慢升騰之景象不切合(陳增杰語)。
后人也有人持炊煙說。有人說是烽火臺士卒的炊煙,也有人說是村野炊煙,王維本人詩句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中可以看到。 烽火臺上的煙火具有特定軍事含義,難以想象有人能隨意生煙做飯。至于村野間炊煙裊裊小景,與氣魄雄渾之“大漠孤煙”畢竟光景不同,境界迥異,不宜相提并論。
堅持炊煙說的人有一個言之鑿鑿的理由,烽煙只有在敵警緊急時才點燃,既然吐蕃被擊敗,邊關應是安寧景象,又何來烽火?
關于這一點,學者陳增杰提出新解,認為孤煙是唐代邊防使用的平安火。
其實同時代的唐詩里面早有答案。烽火不僅是傳遞警訊的,也能在特定時間傳遞平安信號。
唐代姚合的《窮邊》中寫道“箭利弓調四鎮兵,蕃人不敢近東行。
沿邊千里渾無事,唯見平安火入城。”意為:千里邊防線上平安無事,天天看到平安烽火,一站一站傳入京城來。唐元稹《遣行》詩:“迎候人應少,平安火莫驚”。
《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及暮,平安火不至。”元胡三省注:“《六典》:‘唐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時守兵已潰,無人復舉火。”意思是天寶十五年(756年) 六月八日,由于潼關失守,烽燧吏卒皆潰,“無人復舉火”,故至夜暮,“平安火不至”,長安人心大亂,楊國忠勸唐明皇離開長安跑路。
有細心的讀者會疑問?初夜是何時?天黑了放煙,能看見嗎?
筆者查閱資料,《顏氏家訓·書證》中有這樣的說明:“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字。”“初夜”也就是“五夜”中的“甲夜”的異名。這也就是說“初夜”“甲夜”“一鼓”“一更”指的是同一個時段。這個時段大致相當于現代的17時~19時。這時正是夕陽西下、夜幕開始降臨的“傍晚”時分。
回到詩句中,傍晚時分,黃河盡頭一輪紅日緩緩落下,滿眼盡是荒涼遼闊的大漠,烽火臺放起一道平安火筆直向上飄升,向后方傳遞著邊關無事的信息。
綜上所述,正因為上句的“孤煙”傳遞的是和平信息(不是“孤寂”、“孤單”的含義),下句的“落日圓”的含義才能得到合理地詮釋——詩句其實表達的是邊關一片“和平安寧”的意境。這也與作者此行宣撫邊關大捷的歷史背景相吻合。
中國古典詩詞含蓄、委婉,很多詩句里附著的歷史信息千白年后已隨時光灑滅。今人往往從文字層面做出種種解讀,難免霧里看花終隔一層。唯有作掘地三尺式的精讀,方能真正體驗到余音繞梁的讀書樂趣。
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 2
古詩《使至塞上》
年代:唐
作者: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作品賞析
【注解】: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⑵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里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塞去察看,指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
⑶屬國:有幾種解釋:一指少數民族附屬于漢族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后即授典屬國官職。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因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認為此句是寫唐王朝“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隨風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⑸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里是指大雁北飛。胡天:胡人的領空。這里是指唐軍占領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孤煙:趙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風,“裊煙沙而直上”。據后人有到甘肅、新疆實地考察者證實,確有旋風如“孤煙直上”。又:孤煙也可能是唐代邊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
⑺長河: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并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⑼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里指前敵統帥。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東漢竇憲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記功。《后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于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這里代指前線。
⑽“單車”兩句:一作“銜命辭天闕,單車欲問邊”。
⑾候吏:一作“候騎”。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鑒賞】: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 3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少年行》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春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田園樂七首
其一
厭見千門萬戶,經過北里南鄰。
官府鳴珂有底,崆峒散發何人。
其二
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
詎勝耦耕南畝,何如高臥東窗。
其三
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
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其五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其七
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
南園露葵朝折,東谷黃粱夜舂。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尹諫議史館山池》
云館接天居,霓裳侍玉除。
春池百子外,芳樹萬年馀。
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書。
君恩深漢帝,且莫上空虛。
《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
高樓月似霜,秋夜郁金堂。
對坐彈盧女,同看舞鳳凰。
少兒多送酒,小玉更焚香。
結束平陽騎,明朝入建章。
《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
舊簡拂塵看,鳴琴候月彈。
桃源迷漢姓,松樹有秦官。
空谷歸人少,青山背日寒。
羨君棲隱處,遙望白云端。
《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不見留之作》
貧居依谷口,喬木帶荒村。
石路枉回駕,山家難候門。
漁舟膠標浦,豬火燒寒原。
唯有白云外,疏鐘聞夜猿。
《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
公門暇日少,窮巷故人稀。
偶值乘籃輿,非關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誰解掃荊扉。
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酬賀四贈葛巾之作》
野巾傳惠好,茲貺重兼金。
嘉此幽棲物,能齊隱吏心。
早朝方暫掛,晚沐復來簪。
坐覺囂塵遠,思君共入林。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稱獻納臣。
《送李判官赴東江》
聞道皇華使,方隨皂蓋臣。
封章通左語,冠冕化文身。
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
遙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送嚴秀才還蜀》
寧親為令子,似舅即賢甥。
別路經花縣,還鄉入錦城。
山臨青塞斷,江向白云平。
獻賦何時至,明君憶長卿。
《送張判官赴河西》
單車曾出塞,報國敢邀勛。
見逐張征虜,今思霍冠軍。
沙平連白云,蓬卷入黃云。
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
《送封太守》
忽解羊頭削,聊馳熊首轓。
揚舲發夏口,按節向吳門。
帆映丹陽郭,楓攢赤岸村。
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送岐州源長史歸》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論。
秋風正蕭索,客散孟嘗門。
故驛通槐里,長亭下槿原。
征西舊旌節,從此向河源。
【王維使至塞上的古詩】相關文章:
使至塞上王維的古詩08-09
王維《使至塞上》古詩賞析09-28
王維經典篇目《使至塞上》08-15
王維《使至塞上》古詩原文意思賞析11-05
古詩《使至塞上》賞析及練習07-24
《使至塞上》教案(精選11篇)10-02
使至塞上改寫作文11-21
塞上曲古詩賞析01-27
落寞的你,孤寂的心——改自《使至塞上》08-22
王維春天的古詩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