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古詩《雜詩》的意思
雜詩(君自故鄉來)是盛唐時期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是組詩《雜詩三首》的第二首。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王維古詩《雜詩》的意思 ,歡迎閱讀。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因事貶為濟州司倉參軍。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書右丞。安史之亂,身陷叛軍,接受偽職。受降官處分。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致,富于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注釋]
來日:指從故鄉動身前來之日。
綺窗:雕鏤花紋的窗。
著花未:開了花沒有。
未:疑問詞。
[譯詩、詩意]
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你來的那天,鏤花窗前的寒梅花開了沒有?
[賞析]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王維古詩《雜詩》的意思】相關文章:
《雜詩》古詩原文及注釋08-05
唐詩三百首之王維:雜詩賞析05-26
雜詩解釋10-21
雜詩現代詩01-14
癸未的雜詩全文02-07
《秦州雜詩》其五古詩原文及鑒賞06-03
雜詩原文及賞析07-21
《秦州雜詩》唐詩07-13
古詩清明的意思11-29
王維《終南山》古詩賞析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