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寫雨的古詩
王維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本文為王維寫雨的古詩,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朝代】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
此詩以“渭城曲”為題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朝雨乍停,天氣晴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不只屬于行者.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朝代】唐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山中
【作者】王維 【朝代】唐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么后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王維寫雨的古詩】相關文章:
王維寫的古詩02-08
寫王維的古詩04-01
王維寫的古詩推薦01-27
《送別》古詩王維寫的01-31
王維寫風景的古詩大全01-27
王維寫的古詩有哪些02-03
有哪些王維寫的古詩07-21
寫中秋節的古詩王維03-31
王維的古詩大全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