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古詩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古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古詩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為具體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編排的。 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游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盡快實現的心情。
學情分析:《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初一學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四大模塊,即“聽讀——朗讀——品味——遷移”。通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
學習這首詩,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體會與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余光中自稱《鄉愁》具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又根據現代詩歌的特點,本詩的教學重點為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讓學生體會美。而教學難點則是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教材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我決定花兩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第一課時重在文本解讀,在聽說讀品等一系列活動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情感美;第二課時是拓展與實踐,讓學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鄉愁這一主題寫的不同風格與類型的詩文,還有學生自身對詩的'解讀與拓充。這次我說的是第一課時的設計。
二、說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欣賞法、誦讀法、發現法、聯想法。
欣賞法:通過欣賞歌曲《鄉愁四韻》和配樂詩《鄉愁》,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誦讀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
發現法:引導學生發現、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例如由家愁到國愁的升華。
聯想法: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三、說學法
古人云:品韻方曉絲竹雅,執毫始覺草篆神。本詩則可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我將結合教學中的四大模塊,聽讀、朗讀、品味、遷移,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 力爭能通過這四個環節使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課前3分鐘播放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時的錄像并配以羅大佑演唱的歌曲《鄉愁四韻》,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錄像的播放一方面結合時政,另一方面使學生對游子的思鄉情節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歌曲《鄉愁四韻》是根據余光中《鄉愁四韻》所譜的曲子,播放這首曲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鄉愁》的印象。通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經歷及其作品。總結主題:鄉愁。
(二) 詩歌賞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教學環節與學法相對應
即: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
第一個環節:美美地聽——引人入勝
聽詩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聽美好的詩能讓我們陶醉。播放配樂詩朗誦《鄉愁》,讓學生仔細地聆聽。這時我將帶領學生進入詩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聽,要求學生感受詩中的真情,邊聽邊想象詩句呈現的畫面;第二遍聽,要求學生注意聽朗誦的技巧。
第二個環節:美美地讀——聲情并茂(本節的教授重點)
讀詩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也能激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讀這一環節中我首先配樂范讀一遍給學生聽,講解其中的韻味。再請一學生朗讀,最后齊讀。接下來以第一節為例,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從節奏、重音、語速、語調四個方面來處理這四個章節。(一生試讀,師生評價、明確)
一讀:讀出節奏與重音,把握好語速和語調。
二讀:把感情加進去。
三讀:在二讀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爭取讀得更美 。
第三個環節:美美地品——評頭論足
品詩是一種特別化的閱讀行為,請大家從詩的語言、結構、情感幾個方面,自選內容,說一句品評詩歌的句子。(讓學生自由發揮)
第四個環節:美美地說——揮灑詩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我就帶領學生進入美美地說這一環節,讓學生嘗試著仿句練習,以“鄉愁是……”的句式說一兩句或一段有詩意的話。
例如:鄉愁是一輪皎潔的明月
鄉愁是 (天邊那輪圓圓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隨我到哪……)
設計理念:能力訓練。教學如何將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東西,掌握比喻的修辭手法。
(三)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設計理念: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為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從內容、語言、音韻等方面引導,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最后再以朗讀結束課堂。
(四)布置作業:
1、 背誦《鄉愁》——下節課課前背誦比賽。
設計意圖:寓教于樂,讓學生自愿而又歡快地背誦詩歌,同時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誦詩歌。
在語音、感情、流暢度上下功夫。
2、課后搜集古今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歌,準備下節課共同探討。
3、選取課文中任選一節詩,發揮想象,給它補充情節,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詩的感情——鄉愁,可借助景物描寫來渲染。想象情節應緊扣郵票、船票等。準備下節課共同賞析。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課文,并給學生以優美的享受。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
板書設計:
鄉愁
托物寄情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故鄉之思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主題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升華
現在--海峽-兩岸分離 普遍家國之思
六、說課結語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對于它的內涵絕非一兩節課能夠講盡。考慮到這些我決定設計一些開放性題目推薦給學生選做。
1、習作園。請以大陸小詩人的身份寫一首呼喚臺灣歸來的詩。
2、收藏室。收集有關鄉愁的詩詞、散文、小說。收集有關臺灣地理概貌、風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資料。
3、三味書屋。課后閱讀《余光中作品選》。
初中古詩說課稿 2
你們好!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感時傷世;他的詩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郁頓挫;他的詩也壯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稱為“詩圣”的杜甫。
一、說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詩,這就是我本課的說課內容----《杜甫詩三首》。這三首詩都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本課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
2、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過設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蘊含于詩句中的豪情壯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詩的思想感情,把握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則是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網絡交互→知識內化→拓展深化
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特別展示→即興創作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望岳》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體顯示: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紹(由學生展示有關文字資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讀全詩
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自悟,展示圖片,創設情境氛圍,讓學生領略到詩人蘊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壯志、萬丈豪情。
〈二〉、網絡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學生們推薦網站,引導學生自主瀏覽。
2、聽配樂朗讀,再次把學生帶進詩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們能談談對《望岳》的了解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課本,小組合作探究。)
4、師生共同配樂朗讀。
〈三〉、知識內化,特別展示
1、這一環節我出示古箏、笛子、琵琶這三種樂器(多媒體顯示),讓學生從中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樂器來配合這首詩。并說出:為什么你要選這種樂器?來一個特別大展示。(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的思維得到縱情放飛,最后教師作綜合點評,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都得以高漲,使課堂氣氛燃起熊熊之火。)
2、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誦興趣,我又組織全班同學分組競賽朗讀,。
(至此,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真正做到了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四〉、拓展深化,即興創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寫成一篇敘事寫景的散文,在悠揚的笛聲中學生文思泉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在情境感悟中體味詩人的酣暢豪情;在網絡交互中重獲立體的語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構建自己的詩歌鑒賞;在反復誦讀中展示學生的特別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努力成為一名新課改的實踐者和執行者。
以上就是我這節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初中古詩說課稿 3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錢塘湖春行》,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說教材
《錢塘湖春行》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這是七言律詩,是作者被任命為杭州剌史,早春游湖時創作的,是一首描寫錢塘江早春美景的著名七律。作者通過描寫西湖早春旖旎動人的風光,抒發了作者早春游湖的愉悅閑適之情和對錢塘湖春景的喜愛,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熱愛。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對于詩歌具有一定的了解,有能力結合注釋簡要說出全詩大意,但對于詩歌藝術特色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我將引導學生從寫作順序和修辭兩個方面深入,學生將從內容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共同把握詩歌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詩大意,并能說出作者創作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試著用語言描述圖片上的美景。引導學生照顧到全景以及最具特色的景觀,之后用鼓勵性語言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同時自評或互評問題所在。
經過互動,教師總結學生問題:1語句啰嗦,用詞不講究;2敘述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描述沒有情感滲透。然后教師引題:“美景之所以美,是因為有好的詩句清晰細致地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中唐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通過此環節,學生可認識到,描寫美景是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并且需要簡練而別致的語言的,為走近文本做好鋪墊。
此后,用多媒體出示白居易的人物生平與律詩的相關知識,學生可在知人論世的同時對本詩的基本形式有所了解。
(二)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范讀,并引導學生通讀全詩,結合注釋來解釋全文大意。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能夠順利了解到全文的內容,初步感知到全詩的情感,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我將引導學生關注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并請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試著體會一下作者的觀察順序。
經過思考,學生可以總結出:
描寫了水、云、鶯、樹、燕、泥、花、草。這些景物大致可分為如下兩組:
水、云、花、草————————遠景,靜景
鶯、樹、燕、泥————————近景,動景
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再到遠,由靜及動再到靜。
此處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為何花和草是遠景,我會結合圖片進行解釋:“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遠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綠蔭連綿猶如水一般的草。”
通過這個互動,學生會對景觀的順序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同時對描寫花和草所使用的藝術手法有了清晰而生動的了解,這為下一個環節“這樣寫有何好處”做了鋪墊。
其次,我將設置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一個問題:這樣寫有何好處?
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
從距離上講,由遠及近再到遠,突出了景觀優美而豐富,遠近四處都是美好的景色,也側面寫出了景色太美讓人目不暇接的感受;從動靜上講,由靜到動再到靜,體現了觀察的真實性,遠處的景觀體現靜態的美感,近處的景觀鮮活生動,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遠近結合,動靜交叉,使整首詩既富有整體上的畫面美感,局部又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既描述了美景,又寫實地體現了客觀存在,呈獻給讀者一副非常真實,具體的西湖春景圖。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將奧斯維辛現在的美好與奧斯維辛過去的痛苦相聯系,用“不該”二字進行連接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上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奧斯維辛反差越大,就越讓人無法接受,也暗示著讀者不要忘記那個傷痛。
通過這樣環環相扣的環節在學生掌握寫作手法的同時,也能將文本內容與自身經驗相結合,在體驗了語言美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文字的真實性與作者描寫的生動細膩之處。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并討論:頷聯中的“爭”和頸聯中的“沒”兩字可否“啼”“遮”?為什么?
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
不可以。此兩處都是在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觀的特點:首先,“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將“鶯”擬人,用人爭先恐后的樣子描述早春的鶯鳥成群結隊地在樹上鳴叫的場景,若將“爭”換成“啼”,使“群鶯鳴樹”的樣子不夠形象生動,也缺乏動態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一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的想象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七年級的學生對“擬人”這種修辭比較熟悉,但其實還有一種類似的手法“擬物”也常常應用于古詩詞中,“擬人”與“擬物”同屬于“比擬”。通過次環節的學習,學生對“比擬”這種手法有了更為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最后,我會引導學生思考: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下句還使用了夸張,用云水同低夸張地表現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場景。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將對全詩的藝術特色有了整體而全面的把握。至此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一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注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采用對比式,旨在將本節課的關鍵點清晰有條理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有明確的思路,因此對內容有更為深刻地理解。
初中古詩說課稿 4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1課《古詩兩首》。
一、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這一課安排了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門山》和號稱東坡居士的北宋詩人蘇軾所著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兩首古詩。兩者相比,都是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前者寫所見,抒發贊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詩中有畫。后者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根據本組教材安排2課時教完,我想第一課時先教《望天門山》。下面我就重點分析《望天門山》這首古詩。
《望天門山》共四行詩句。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字詞來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非身歷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只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水點綴得活潑了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意,進入詩境,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的之一。據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歌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二)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對詩的初步感受能力,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讀,能背誦和默寫課文(課后要求兩首古詩任選一首默寫,可在第二課時再讓學生作選擇。)
五年級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不再生疏。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理解詩句含義,準確解釋字義,合理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應該做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的難點就是通過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幻燈、掛圖、錄音機、
課件等)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如繪畫、配樂呤誦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并用舉一反三法來開拓學生視野,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更加喜愛祖國語言文字,更加熱愛祖國,以此來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讀讀講講,做嘗試的練習 ,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教學程序
這首詩的詩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從這一處入手,我設計了“知詩人解題意 →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遷移運用”這一模式作為教學步驟。
下面,我就側重地作個解說。
1、詩人解題意。
我首先以《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導入,(幻燈出示詩句和插圖)。學生一定非常熟悉,這首詩同是李白
所著,又是從“望”字著眼,這樣讓學生結合回憶導入新的古詩《望天門山》的學習當中,既可復習舊知、加強記憶,又易找到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課作平穩的鋪墊。接著(板書課題),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說說自己對李白詩人的了解,對課題的解釋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詩意。
①小組合作通讀全文,感知古詩。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幻燈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討論。
與此同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如:斷、開、回、出等)討論、品味,領悟詩意,這是本模式中關鍵的一步。字詞是古詩肌體的“建筑材料”,只有體會詞義的豐富性,才能創設想象的.氛圍。 ②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這一環節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詩情。
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小組內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畫面試著畫出來。(學生乘興作畫,再現詩境,加深理解,落實了重點)
②請學生(組內推薦代表)結合自己畫的畫面,敘述美景。我尊重他們的不同的閱讀感受,把大概的詩意敘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據他們的敘述,在黑板上畫簡筆畫,讓他們也評一評)
③運用多媒體課件,邊播放長江壯麗景色,邊出示劃好節奏線的整首古詩,聽朗誦示范,以此創設他們想象的氛圍,沉浸在詩情畫意的享受中。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動的字里行間的深信深邃雋永的思想和委婉復雜的感情。最后配樂誦讀,學生置身于詩的美境,體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誦。
4、遷移運用。
最后,我用幻燈出示古詩《早發白帝城》、《登鶴雀樓》、《山行》等等,讓學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樂呤誦,讀中悟,悟中讀,以悟促讀,舉一反三,擴寬視野,每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想像著畫面,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色,達到與本文詩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突破了難點。教育學生抓緊時間好好學習,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
初中古詩說課稿 5
我是xx。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xx》選自人教版冊第單元,本單元所選五篇現代詩歌都是以為主題,欣賞這些詩歌,可以喚起我們豐富的想和情感共鳴,是我們更好的體會自然的詩意,人生的情趣。《xx 》(主要內容)表達了。其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典雅、清新雋永、生動形象。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構思精巧、剪裁得法)無論從內容上、結構上、語言上碑文都是值得學習的典范之作,也為今后學習類似文章奠定了基礎。(學習它有利于本單元其它課文的學習,有利于提升閱讀和寫作此類文章的能力)
2、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對中國新詩及外國詩歌已經較為了解,并掌握了欣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們可能對通過詩歌的意象把握詩人的情感依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對詩歌做出精彩的賞析。
3、教學目標的確立
基于上面的理解,依據課標中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并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②抓關鍵詞,品味語言、理解詩意:運用想象、聯想體會詩歌的意境。
③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根據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及思維發展能力我把本課重難點確定為:2、3
二、說教法
課標指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力求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特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文本,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留給學生。我的教法設計如下:情景法(設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練習法。
三、說教法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教”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課標指“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因此,我認為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點在體驗學習和感悟學習上。具體學法設計如下:情景體驗法、讀書入境發、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發散聯想法本節課我打算用1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如果把一篇全新的詩歌比作是一座神秘的山林的話,那學生就是登山覓趣者。如何才能登上山峰覓的真“趣”呢
(一)、香遠益清(激趣導入)
(二)、登山覓香(初讀詩歌讀流暢)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一方面進行字詞的積累做好登山的能量儲備。另一方面讓學生互讀互評達到通順流利的朗讀詩歌的目的。
(三)、眾里尋它(細讀課文賞語言品意境)
課程標準指出:“對文學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學生要說出自己的個人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文章描繪,你覺得哪些景物寫的美,美在哪兒?請大家細讀課文段,完成下面的活動:
尋意境之美
●以“我認為文中寫的美,美在,從文中可以看出(依據文中的段落、語句)的.句式來說話。(我認為文中寫的美,美在。)
●以“我喜歡節(句),因為”的句式說話。這樣的設計既能體現了學生的特別化閱讀又能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尋語言之美
學生在以上句式說話過程中,我適時的引導他們進行語言的品析。如:有學生認為文中美,美在,因為,當學生說完后我接著追問,老師把文中的詞換掉可以嗎?為什么?(我把本句的修辭搞成可以嗎?為什么?)這樣用替換的形式能很自然、很深刻地讓學生體會到文章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用詞的準確、生動;修辭運用恰當等特點。
學生在以上理解的基礎上,拿起手中的筆,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自己喜歡詩節。這一練習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尋聲音之美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文字進行朗讀,學生進行評價。
目的是讓學生在以上環節的學習感悟中達到有感情的朗讀
(四)、燈火闌珊(感悟·升化)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這個環節首先介紹作者及詩歌寫作背景,然后設計了作者在線的訪談活動
活動方式:六人一組,選出一名記者,一名作者,四名讀者代表就文章內容對作者進行訪談。
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合作探討作者寫作意圖,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高學生審美與創新能力。
這一環節第二個活動:記憶我最棒:
速讀,梳理文中關鍵詞完成記憶我最棒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背誦全詩。
(五)、課堂小結
學生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六)、布置作業
課下搜集并積累關于的詩句(名言)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采用框架式的形式,(涵蓋了文章主要內容,解決了課堂核心問題)簡介概括,突出重點,便于學生的記憶。
我的說課到此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初中古詩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 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至于本課,語文通俗,所以計劃以“熟讀”、“背誦”為重點。 學生分析。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學目標
1、美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和掌握對偶、排比、頂針、互文等常用的修辭格。
3、通過木蘭形象分析,體會木蘭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1. 背誦古詩。2.研讀刻畫木蘭定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
三、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依據“三有利”原則,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1. 教法:誦讀法 復述法 鑒賞法 討論探究法 競賽法
2. 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初中古詩說課稿 7
第一部分 說教材解讀和教學價值
《元日》是蘇教版國標本初中上冊的最后一課中的一首古詩,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敘事與寫景結合,表現了歡樂祥和、萬象更新的新年氣象,呈現了“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的春節傳統行為文化。同時,《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實施變革、推進新法之初寫的,是詩人借新年新氣象來表達自己對變革充滿喜悅和自信。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我想,人們傳誦的是一種美好生活,春節過大年的歡樂祥和的美好生活;傳誦的是一種民俗文化,中華民族過年的種種行為文化;傳誦的是一種人生追求,王安石為國為民實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據王榮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為古詩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傳承優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歡樂氛圍,理解節日文化,體會詩人內心作為《元日》的核心教學價值。
第二部分 說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什么比怎樣教更重要,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把課文等同于教學內容。有了以上對教材的解讀,我把本詩教學設定為“三個一”:一首古詩,一種文化,一個詩人。即,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節文化,體會詩人情感。
與“三個一”的教學內容相對應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古詩,能說出詩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讀、背誦古詩,能讀出古詩的味兒。
2、讀寫互動,能感受春節文化。
3、適度拓展,體會詩人內心。
第三部分 說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并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為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本,豐厚文化。
第四部分 說教學特色和教學創新
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三段式古詩教學模式”,即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展板塊。這是我的古詩教學課題研究的一大顯著成果,也是教學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讀的創新:以讀為線,三個板塊的感情朗讀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別讀出古詩的歡快味、文化味和詩人的自信味,并分別把這種味道讀到臉上、頭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創新:在介紹詩人王安石及寫作背景后,將王安石的變法改革融入到古詩理解之中,并創造性地說出古詩的意思。
第五部分 說教學過程和教學意圖
一、基礎板塊——解題導入,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一)理解“元”字,導入解題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歷一月一日。)你還能想到“元×”嗎?(元年、元月、元宵、元日)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導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歷正月初一,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么?(寫春節做什么,寫出春節的快樂。)
[教學意圖:導入要與生活相結合,要有語文味,要簡潔明快。]
(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1、背誦古詩:預習過了,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
2、理解字詞:預習過了,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
3、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
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在爆竹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溫暖,人們歡快地喝著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戶。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
4、感情朗讀:
(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
(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
[教學意圖: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加上古詩簡短,古詩教學就不應該是零起點,教學完全可以從直接背誦開始。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教師只要適當追問、指點,讓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詩的基礎,讓學生運用古詩節奏、重音規律,把握基調進行感情朗讀。]
二、核心板塊——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
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么,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感受文化:能說說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做法、意愿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
放爆竹:開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來驅除邪鬼,后來人們改用放鞭炮,現在還放煙花,由單純的驅鬼求平安,變成了一種歡快。
喝屠蘇:正月初一這天,古人要飲屠蘇酒,祈求健康。現在親人團圓、親朋聚會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種慶賀。
換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寫上神的名字,或者畫上神的圖像,懸掛在門上來驅趕邪鬼。到現在改用了貼春聯,是一種喜慶。
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說后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
的預設)
畫面一:過年,放鞭炮可是孩子們的最愛。你看,幾個孩子在放“轟天雷”呢,小女孩們捂著耳朵圍在那兒不敢上前,只有那個小男孩蹲著身子,伸長手臂,捏著引火,一點一點向前移。“滋——”,引線著了,隨即騰空而起,“碰——啪”炸開了花。孩子們也樂開了花。
畫面二: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說祝你身體健康、合家歡樂,那個說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
畫面三:年還未到,家家戶戶就忙著貼春聯。這家寫著“梅花春爛漫,竹報歲平安”,那家寫著“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么紅火,都是那么喜慶。
(三段話都是訓練總分結構,但又有所側重,三個畫面分別側重于人物動作、人物語言和看到的對聯內容。)
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
[教學意圖:關注、理解、傳承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對話交流、讀寫互動中,引領學生把握春節文化符號,感受民俗文化氣息,豐厚春節文化生活。]
三、發展板塊——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一)簡介詩人,體會感情
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萬象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系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
2、簡介詩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兩度出任宰相,為了國家富強,百姓富裕,他實施變革,推行新法。
3、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悅和自信。
(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范,再由學生交流)
爆竹:是在慶祝實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風:是改革的春風。
瞳瞳日:是改革的.陽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說說。
在爆竹聲中,廢除了舊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風送了溫暖,人們幸福地喝著屠蘇酒。改革的陽光普照千門萬戶。人們改革總是要實施新法換去舊法。
(3)小結: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借新年萬象更新的氣象來寄托自己實施變法的自信。因此,這首詩不但表現了春節萬象更新的景象,還表達了詩人對實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讀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見,感情朗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讀。
[教學意圖:詩人簡介要兒童化,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古詩內涵,體會詩人感情。讓學生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說說詩句意思,更是為了使體會詩情兒童化。這樣,品讀這首詩,就是在品讀王安石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
(二)課后拓展,表達文化
1、改寫古詩:課后,把課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來,加上頭尾,就是一篇古詩的改寫文。
2、拓展古詩:我們熟知的王安石的詩還有《梅花》《泊船瓜洲》,都與王安石實施變革有關。課后可以與人合作,查閱資料,學習探究這兩首古詩,你會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學意圖:有了課內的片段說寫基礎,課后的改寫古詩更豐厚了文化。有了課內本詩的學習基礎,課后的探究學習更豐厚了詩人。這樣,就將古詩教學的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初中古詩說課稿 8
各位老師,大家好!現在我來說課。我說課的題目是《詩經·采薇》(節選)。
一、 說教材
首先,我來說一下教材。
人教版課標版上冊第六組綜合實踐活動"輕叩詩歌的大門"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搜集詩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寫作詩歌、朗誦詩歌等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詩經·采薇》(節選)是閱讀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節選的四句詩歌,以回憶的方式寫了被遣戍邊的戰士從出征到回家的兩幅畫面。
第二,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處理。
由于教材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學習可深可淺。但我個人認為《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珍寶。淺讀未免可惜,學生也不能領會其中美妙之處。尤其我們的課本所節選的四句詩乃是《采薇》中的精華,個人特別偏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令人回味悠長。深入解讀,卻有很大難度。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深度,歷史的空間距離如何拉近等都存在問題。反復思量之下,我還是決定根據自己的解讀來備課,做好"輕叩詩歌的大門"的第一步,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折服于詩歌的魅力,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實踐成果。鑒于以上考慮,我計劃用一個課時精講。
第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我將本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反復誦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古詩學習方法。
情感目標: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詩歌的主旨。
最后,說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得當,才能挖掘出學生最大的潛力,才能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我認為這首詩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通過理解、感悟、朗讀去體會征人那種厭惡戰爭思念家鄉又奮勇抗敵的矛盾心理,通過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去鑒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創設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 引導點撥法等。這樣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學生為主題,尊重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三、說教學過程
我來呈現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1、首先是導入:音樂渲染,營造氣氛。了解《詩經》,拉近距離。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通過自讀、指名朗讀,發現障礙,正字正音,老師指導重點字詞及朗讀的節奏。
3、讓學生對照注釋明確部分字詞含義,老師強調"楊柳"解釋,在自學基礎上、根據老師引導、小結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4、創設情境,加深感悟。
讓學生談談"楊柳依依"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士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課外詩文,進一步理解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后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
6、感受戰爭的殘酷。
此處屬于補白。課本上是《采薇》倒數五六七八句,雖精彩卻給人無頭無尾之感。在此處通過圖片、音樂、資料及教師入情入境的解說來創設情境,幫助理解。
7、體悟"雨雪霏霏"畫面。
引導學生體會:劫后余生、歸家情急、近鄉情怯等復雜情感。讓學生進行拓展想像,口語表達。
如何理解征戰在外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復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8、寫作手法
為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楊柳和雨雪畫面備受人們贊賞。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士離別時依依不舍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于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10、引導讀背
古詩文積累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達到當堂背誦應該是最佳狀態。
11、總結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古詩文的學習方法,對以后的古詩文學習來說作用巨大。
四、說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經·采薇》(節選)
2、嘗試以詩中"我"的角色想象擴寫故事。
這樣的作業設計,既積累了古詩,又能達到鍛煉學生想象、寫作的能力。
五、說板書
詩經·采薇
昔 往 楊柳
情景交融
今 來 雨雪
設計力求簡潔明快,自然流暢。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進行的說明,我的說課完畢,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古詩說課稿 9
我說課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初中第二冊的第七單元第3課古詩兩首中的《元日》。
這首詩描繪了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的熱鬧氣氛。表現出了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
這一課是一首七言絕句,教學內容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精練、節奏鮮明、韻律和諧。
初中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這為本節課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實際,我打算設計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一是使學生能夠理解詩句所表達的內容
二是通過學習,領會作者通過本詩所要抒發的情感。
教學難點
學會作者以新年的熱烈為背景,抒發自己情感的方法。
(說教學目標)
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語文學科課程教學的理念,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讓學生在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理解詩中重點詞句的意思。
2、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夠結合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積極投入,樂觀自信的改革精神。
(說教法.學法)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實現我所設計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打算選用講授法,談話法、情境教學法組織開展教學活動。
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達到深入理解和體會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的教學效果。
(說教學準備)
為了保證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我準備在課堂教學前做好以下一些準備工作:
一、做一個教學課件,其中包括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春節的熱烈場面的圖片、詩句內容的解析等內容。
二、課前設計一個預習:讓學生收集作者的資料和創作背景,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本內容的教學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實施教學。
(說教學過程)
根據“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的教學思想和《語文課程標準》“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我打算按照以下六個環節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第一個教學環節:通過預習檢測導入教學
一上課,我就提問:課前我們已經布置同學們預習和查考有關資料,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元日是什么意思?與我們今天什么日子相對應?這時學生們會根據預習的知識積極回答: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這時我會給予積極評價,然后繼續引導:那么在我們今天的“元日”這一天你們會在做什么,想什么?學生會各抒己見。在大家對元日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我就引入今天的學習內容:下面我要學習的這首古詩也是一首描寫元日的詩,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寫元日,又在這一天想到了什么。揭示課題:元日(板書)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學生課前預習為背景,從談話法入手,讓他們從一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第二個教學環節:補充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資料
我準備提出問題:詩人是誰,你對詩人有多少了解。學生結合預習的成果回答問題之后,我就繼續提問:那么你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多少呢?通過學生自己說,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可以檢查出預習的情況。在學生介紹完之后,我就學生的介紹對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一些適當的補充,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個教學環節:逐句講授和理解詩句內容
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整首詩的內容,更好的體會作者在古詩中抒發的情感,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兩個教學活動:
1、回憶學法,閱讀理解,初步感知詩句的意思
首先我打算提問:我們要學會一首古詩你有什么基本辦法呢?并幫助引導學生回憶起之前古詩的學習方法,為后面的`自主學習做好知識儲備。在得到先讀準字音,接著讀通詩句,然后理解意思,最后展開想象的答案后,我將給予積極評價。接下來要求學生自由讀古詩,同時強調讀準音。
2、自主探索,理解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內容
(1)自由朗讀結束后,我打算提問:要讀懂古詩要先理解詞語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呢?學生說出自己對一些詞語的理解后,我就接著問: 你還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嗎?告訴大家,讓大家幫幫你。這時會有學生提出疑問,比方說屠蘇的意思不理解,我就請其他同學為她解答。對于這些敢于提問和幫助解答的同學我都會給予表揚和肯定。針對大家都不理解的內容,我以啟發式引導,幫助學生去理解。
通過這樣的相互學習,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2)在掃清詞語的障礙之后,我請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同學負責一句詩句的理解,并提出小組比賽的要求:同學們對詩中的詞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們接下來把詞語與詩句聯系起來,看看哪組同學能解釋清楚詩句的內容?為學生創設一種競賽氣氛,充分調動班級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我將給予啟發性指導。
第四個教學環節: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句內容
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我將出示春節的熱鬧場面的圖片,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請同學試著結合圖片,更直觀形象的說整首詩的意思。
第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體驗作者表達的情感
1. 描述詩描繪的場景。我讓學生找出古人是怎樣過春節的詞句,有學生回答:燃爆竹,飲屠蘇,迎紅日,換新符。接著我會提問:這樣的過節會給你留下怎樣的感覺?學生會立刻回答:熱鬧。
2.聯系作者的心理狀態。讓學生回憶作者的介紹: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
3.體驗作者當時當地的心情。在這個環節,我就作者的背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在這個熱鬧,祥和的節日里,你作為政治家你會有怎樣的想法,你會有怎樣的心情?在學生通過情境體驗作者的情感后,揭示這首詩表達的情感:本詩就是作者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第六個教學環節:通過朗讀背誦進行鞏固性訓練
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對課堂內容的鞏固,我將設計以下兩個教學活動:
1、讀一讀:多喜慶,多熱鬧呀。能把這首古詩的熱鬧和喜慶通過讀表現出來嗎?如果你覺得讀不足以把熱鬧和喜慶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出來。 自己讀-----指名讀-----全班讀
2、背一背:以小組競賽的形式,看看哪個小組能根據理解將古詩背誦出來。 最后我采用歸納式的課堂總結:
課堂的小結應該組織學生自己來完成,通過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體現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自主學習,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位置。讓學生總結學習的體會,教師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得失。
最后,讓我來介紹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出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我的說課結束了,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初中古詩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美術》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教育學科,在課堂教學中,其任務就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藝術活動的興趣和技能,及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文明行為的習慣。而初中下學期《美術》教科書上第30課《古詩配畫春曉》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本課時教學主要是使學生了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新思路。
二、說學生
初中學生好動、好問、好勝、好想、膽大,好表現自己,對新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的畫里充滿了童真,雖然畫的東西往往脫離現實和實物,但他們在畫面上的一筆一畫都表達了自己對實物的真切感受。
三、說教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對畫畫充滿興趣時,才能起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根據初中學生特點,鼓勵學生大膽自評詩情畫意,引導學生融入生活,豐富畫面,因此,我會采取游戲加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拓展繪畫思路,在本次教學中,我還會采取演習法,提問和教師歸納法等。
四、教學準備
準備是繪畫的關鍵,準備得充分與否直接關系到繪畫的成功與否,在這次繪畫中,要預先布置好以下幾點:
1、準備好《春曉》這首古詩及范畫。
2、選擇一兩個自評能力強的學生自評一下詩情畫意。
3、布置學生課前去觀察花草樹木,并采集一些枝葉和鮮花。
五、說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入主題
“小朋友們,春天到了,天氣變暖,大自然一下變得‘熱鬧’起來,你們隨處都可以看到些什么呀?”這樣幾句話,必然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一定會說出,樹木發芽長葉開花,小草露出小腦袋,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農民在田里播種等。
(二)、設計情境游戲
上面的'談話已經引入了繪畫主題,這時我會在黑板上設計一個情境游戲:“有兩棵大樹,樹枝長葉開花,小鳥在樹上飛來飛去,樹前面有一條小溪,水嘩嘩地向前流去?小朋友們,請開動你們聰明的腦筋想想,這幅畫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畫的內容符合我們學過的哪首古詩上的內容。”學生們一聽這個問題,一定會大有興趣,回憶自己學過的古詩,當然,他們當中會有人想到《春曉》這首詩了。
(三)、承上啟下
剛才,同學們說到《春曉》這首古詩,小朋友們,你們齊背一遍《春曉》板書: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四)、深入主題
請一兩名同學大膽解說《春曉》這首詩的意思,并自評畫意。“夜里下了一場春雨,第二天早晨,樹木披上了綠裝,花兒露出笑臉,鳥兒在樹叢中歡快的唱著歌,一條溪水在嘩嘩地流著……”引導學生融入畫面,進行構想,通過自己的想象并參照古詩的花面配一幅畫。
(五)、深入討論
接著,我會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枝葉和鮮花,讓學生仔細觀察枝葉和鮮花的形狀,想象在大自然它們的千姿百態。開始配畫,分組討論:“這首古詩應怎樣配畫?應抓住哪些內容來畫?”誘導學生大膽投入,在作畫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所想、所需、所感融入畫中,這時,要大力支持、贊揚那些善于想象的學生,總之,要讓學生在作畫時自己覺得舒服、愉快。
(六)、教學歸納
我會拿出課堂上配得特別好的幾名學生的畫進行歸納,要贊揚他們的構思新路,鼓勵他們勇于創新,同時,還應指出他們繪畫中的不足之處。
六、學生練習
要求學生回家后再次去觀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中花草樹木的千姿百態,并將觀察到的情況畫下來。
【初中古詩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古詩《所見》說課稿09-20
小學語文古詩說課稿11-25
古詩《墨梅》說課稿范文(精選10篇)03-30
古詩兩首說課稿集合03-02
初中物理說課稿01-16
古詩二首《詠柳》說課稿11-18
初中的古詩15首09-26
初中必背古詩03-14
初中古詩《秋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