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商隱《登樂游原》賞析
樂游原是唐代游覽勝地,直至中晚唐之交,樂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于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下面是李商隱《登樂游原》的賞析,一起來看看!
李商隱《登樂游原》原文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背景
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游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后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譯文
傍晚時,我心情不太好,于是駕車登上古原。夕陽燦爛,無限美好,只可惜,時近黃昏終究短暫。
賞析
“樂游原”創建于漢宣帝時,地處長安東南方。它原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游苑”,只因其地勢軒敞開闊,人們便以“原”呼之。
詩人“意不適”而“登古原”,是心中郁結塊壘欲加以疏解。而樂游原也的確幫他排遣了“不適”的情懷:在古原放目眺望,一片夕照下的無限美景,讓人心境暢然,本欲在這樣“無限好”的美景中流連久待,“只是近黃昏”,惋惜它行將消逝。
詩人“不適”者為何,沒有直接明白道出,但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深沉感嘆中,我們似乎可尋索到詩人內心久積的創痛和交集的百感,或有身世遲暮之悲,或有對日趨沒落的唐王朝命運的傷感,或有珍惜與無奈的糾結……
全詩雖然只有寥寥二十個字,但是所涵蓋的內容極大,令人回味不絕。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李商隱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隱三歲左右,隨父[41]李嗣赴浙。不到十歲,李嗣去世。李商隱只得隨母還鄉,過著艱苦清貧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李商隱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李商隱“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回鄉后曾從一位精通五經和小學的堂叔受經習文,至十六歲,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此外,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與一手好文章。
唐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陽,結識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令狐楚欣賞李商隱的文才,對其十分器重,讓李商隱與其子令狐绹等交游[1],親自授以今體(駢儷)章奏之學,并“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后又聘其入幕為巡官,曾先后隨往鄆州、太原等地。在這幾年中,李商隱一面積極應試,一面努力學文,在科舉上雖一再失敗,但在寫作上則完成了由散向駢的轉變,此后他很少再寫散文。
唐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調任京職,李商隱離太原返鄉,此后,李商隱曾在王屋山學道二、三年,這對其思想與創作產生一定影響。
開成二年(837年),經過長期刻苦學習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譽,李商隱得中進士。
【李商隱《登樂游原》賞析】相關文章:
李商隱《登樂游原》02-10
李商隱《樂游原》古詩賞析07-20
《登樂游原》賞析12-29
《登樂游原》全文賞析11-04
《登樂游原》的創作背景03-20
《登樂游原》古詩詞07-18
李商隱《嫦娥》賞析11-16
李商隱《安定城樓》賞析07-03
李商隱《為有》賞析08-07
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賞析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