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韓愈的晚春古詩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韓愈的晚春古詩,歡迎大家分享。
韓愈的晚春古詩1
晚春
作者: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
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韓愈的晚春古詩2
創作背景
此詩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錢仲聯《集釋》系此詩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原文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時間。
⑵不久歸: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⑶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艷。
⑷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才思:才氣和思致。《后漢書·文苑傳》:“(劉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并極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九:“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占清明。
晚春閱讀答案
(1)花褪殘紅的暮春,在古代詩歌中一般帶有凋零感傷的特點;但本詩所描繪的暮春之景,卻是“生氣勃勃”,請結合全詩的內容和表現手法,簡析本詩是怎樣描繪這一景象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分)答:本詩描繪暮春之景,一反常態,不寫暮春凋零,而寫草木的生機勃勃。(1分)一二句,寫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便各施解數,吐艷爭芳,爭芳斗菲;
(2分)三四句,寫連那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隨風飛舞。(2分)全詩運用擬人手法,寥寥幾筆描繪了暮春的.勃勃生機。
(2)(2分)答:本詩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描寫,(1分)表達出詩人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贊美之情。(2分)
韓愈的晚春古詩3
作品簡介《晚春》是唐代文學家的詩作。這是一首寫暮春景物的七絕。此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花草樹木得知不久就要歸去,于是各逞姿色,爭芳斗艷,欲將春天留住,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詩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蘊含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未來之意。
作品原文
晚春
[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作品注釋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時間。
⑵不久歸: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⑶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艷。
⑷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才思:才氣和思致。《后漢書·文苑傳》:“(劉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并極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之九:“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占清明。
作品譯文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爭奇斗艷,人間萬紫千紅。
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創作背景
此詩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錢仲聯《集釋》系此詩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林黛玉《葬花吟》),這勇氣非常可愛。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此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可能有不同的領悟。
作品點評
朱彝尊《批韓詩》: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
汪森《韓柳詩選》:意帶比興,出口自活,以下數首皆然。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王昌齡《青樓曲》)第二首起句云“馳道楊花滿御溝”,此即“南山薈蔚”景象,寫來恰極天然無跡。昌黎詩云:“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便嚼破無全味矣。
朱寶瑩《詩式》:春日晚春,則處處應切晚字。首句從“春”字盤轉到“晚”字,可謂善取逆勢。二句寫晚春之景。三句又轉出一景,蓋于紅紫芳菲之中,方現十分絢爛之色,而無如揚花、榆莢不解點染,惟見漫天似雪之飛耳。四句分二層寫,而“晚春”二字,躍然紙上。正無俟描頭畫角,徒費琢斫,只落小家數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純從涵泳而出,故詩筆盤旋回繞,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沉著。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后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韓愈的晚春古詩4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花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解(jiě):知道。
試題
(1)分析本詩運用擬人手法有何妙處?(3分)
(2)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人珍惜光陰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3分)
(3)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3分)
(4)請發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揚花”“漫天作雪飛”的情景。(3分)
5、本詩運用擬人手法有何妙處?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人珍惜光陰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1)使無情的草樹能知、能解還能斗,且彼此還有高下之分,使描繪的晚春景致生動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為作者是以"百般紅紫""斗芳菲"反襯"楊花榆莢"的百首無成;不同意,因為作者在詩中是在嘲笑楊榆莢沒有紅的花,不能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詩是在歌頌楊花榆莢盡管無才思還是敢于與紅紫爭鳴爭放,為晚春增色。
(3)(3分)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擬人1分,寫出效果2分。)
(4)(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樣,又輕又白,漫天飛舞,隨風飄蕩。(寫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語言生動流暢得1分。):
(5)使無情的草樹能知、能解還能斗,且彼此還有高下之分,使描繪的晚春景致生動而有奇趣。
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為作者是以"百般紅紫""斗芳菲"反襯"楊花榆莢"的百首無成; 不同意,因為作者在詩中是在嘲笑楊榆莢沒有紅的花,不能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詩是在歌頌楊花榆莢盡管無才思還是敢于與紅紫爭鳴爭放,為晚春增色。
韓愈的晚春古詩5
【原文】:
晚春
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晚春 韓愈注音:
cǎo mù zhī chūn bú jiǔ guī ,
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
晚春 韓愈翻譯: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好像漫天飛雪。
晚春 韓愈字詞解釋: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時間 。
不久歸: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花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文藝創作的思路;文思。
解(jiě):知道。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人已年近半百。
晚春 韓愈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韓愈主要功績:
政治
在政治上,韓愈反對藩鎮割據。對于韓愈對待藩鎮割據的態度,郭預衡指出:韓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傾向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贊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認為“韓愈反對藩鎮割據的堅定立場,不應因為碑文少寫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貶低”,而且他“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還不僅表現在平定淮西的一時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貫穿著這個思想。”[26] 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
文學
韓愈的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29] 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為論說與記敘兩類。論說文氣勢雄渾,結構嚴謹,邏輯性強,[31] 記敘文則愛憎分明,抒情性強,韓文雄奇奔放,風格鮮明,語言上亦獨具特色,尤善錘煉詞句,推陳出新,許多精辟詞語已轉為成語,至今還應用在文學語言和人們的口語中。
教育
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后世和提攜人才的文章。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后學。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32-33]
史學
唐時人稱韓愈有史家的筆力,等到他撰寫《順宗實錄》,由于繁簡不當,敘事取舍也不恰當,深為時人指責。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時韓愈的女婿李漢、蔣系官居顯位,諸位史臣很覺為難。而韋處厚則另撰《順宗實錄》三卷。
個人資料: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因謚號“文”,又稱“韓文公”。貞元八年(792年)中進士,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
韓愈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蘇軾稱其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
韓愈的晚春古詩6
晚春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首詩寫暮春景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于是各逞姿色,爭芳斗艷,欲將春天留住,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詩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蘊含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未來之意。
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
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
韓愈的晚春古詩7
晚 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晚春》是韓詩頗富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諸說不一。
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游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斗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于“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的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系。“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于“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會之歧異,就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雖未破的,卻不乏見地。作者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光直接觸發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過,他不僅看到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無才思”的奇語,當有所寄寓。
“楊花榆莢”,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帶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說,謝道韞詠雪以“柳絮因風”,自古稱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雪如楊花很美,楊花如雪又何嘗不美?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只是揶揄,其中應有憐惜之意的。尤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艷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揚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于“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于創造。前文所引述的兩種對此詩寄意的解會,雖各有見地,于此點卻均有忽略。殊不知詩人對“楊花榆莢”是愛而知其丑,所以嘲戲半假半真、亦莊亦諧。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
韓愈的晚春古詩8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①將:攜。
②慢綠:遍地綠色,滿眼綠色。慢,通“漫”。妖紅:艷麗的紅花。
③等閑:無端,無來由。
譯文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通常的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將會消逝,所以萬紫千紅展盡光彩;柳絮和榆錢缺少才華和遠見,只好隨風飄散。
站在這個角度,花草樹木是頗具靈性慧根的,感悟歲月不饒人,懂得發奮圖強,一展人生價值。花草尚且如此,何況人乎?豈能仿效柳絮榆錢,虛度大好年華!
我們是否還可以換一個揶揄嘲諷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們將此詩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所以費盡心思只為最后的一抹浮華;柳絮榆錢不屑這些伎倆,飄逸逍遙,俯看蕓蕓紛爭”,如何?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詩鑒賞
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游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斗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剎那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于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系。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于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且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談之歧異,便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雖未破的,卻不乏見地。詩人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光直接觸發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過,他不僅看到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這樣才寫出無才思的奇語,可見應有所寄寓。
楊花榆莢,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
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帶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說,謝道蘊詠雪以柳絮因風,自古稱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
雪如楊花很美;楊花如雪又何嘗不美?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憐惜之意的。尤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艷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揚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于 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 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于創造。前文所引述的兩種對此詩寄意的解釋,雖各有見地,于此點卻均有忽略。殊不知詩人對楊花榆莢是愛而知其丑,所以嘲戲半假半真,亦莊亦諧。
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此。
韓愈的晚春古詩9
晚春
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音:
cǎo mù zhī chūn bú jiǔ guī ,
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才思:才華和能力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晚春景物的詩。這時,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它們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各逞姿色,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機能。而那些全無才思的楊花榆莢,在春風中紛紛飄落,只曉得如雪花那樣,毫無目的地漫天飛舞。這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了一景。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的晚春古詩10
晚春
【唐】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柳絮
榆莢: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的,莢小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楊花榆莢: 楊花就是柳絮, 榆莢, 榆樹的莢又叫榆錢。
【譯文】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通常的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將會消逝,所以萬紫千紅展盡光彩;柳絮和榆錢缺少才華和遠見,只好隨風飄散。
站在這個角度,花草樹木是頗具靈性慧根的,感悟歲月不饒人,懂得發奮圖強,一展人生價值。花草尚且如此,何況人乎?豈能仿效柳絮榆錢,虛度大好年華!
我們是否還可以換一個揶揄嘲諷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們將此詩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所以費盡心思只為最后的一抹浮華;柳絮榆錢不屑這些伎倆,飄逸逍遙,俯看蕓蕓紛爭,如何?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的晚春古詩11
晚春
唐韓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飛。
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哲學家。因其常據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后世稱之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世稱韓文公。
注釋解說: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歸:這里指很快就要過去了。
⑶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艷。
⑷楊花:指柳絮。榆莢:榆的果實。初春時先于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
全詩解釋: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爭奇斗艷,人間萬紫千紅。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詩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這勇氣非常。這就給人以: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此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里。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可能有不同的領悟。
韓愈的晚春古詩12
晚 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柳絮
榆莢: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的,莢小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楊花榆莢: 楊花就是柳絮, 榆莢, 榆樹的莢又叫榆錢。
【背景】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譯文】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通常的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將會消逝,所以萬紫千紅展盡光彩;柳絮和榆錢缺少才華和遠見,只好隨風飄散。
站在這個角度,花草樹木是頗具靈性慧根的,感悟歲月不饒人,懂得發奮圖強,一展人生價值。花草尚且如此,何況人乎?豈能仿效柳絮榆錢,虛度大好年華!
我們是否還可以換一個揶揄嘲諷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們將此詩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所以費盡心思只為最后的一抹浮華;柳絮榆錢不屑這些伎倆,飄逸逍遙,俯看蕓蕓紛爭”,如何?
【賞析1】
在讀這首詩的時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鬧繁盛的風景畫, 草木原本是沒有知覺的, 但是詩人卻賦予它生命, 讓它具有智慧, 曉得春天即將離去, 要及時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況是我們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傷悲了。 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作詩, 很能吸引讀者的興趣, 再加上用字淺白, 更能夠輕易的表達出詩中的原意。
【賞析2】
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游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斗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艷爭芳,剎那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于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系。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于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艷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且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談之歧異,便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說: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雖未破的,卻不乏見地。詩人寫詩的靈感是由晚春風光直接觸發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過,他不僅看到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這樣才寫出無才思的奇語,可見應有所寄寓。
楊花榆莢,固少色澤香味,比百般紅紫
大為遜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飛,確帶幾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從這幅晚春圖中抹去這星星點點的白色,你不覺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為紅紫的陪襯,那雪點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說,謝道蘊詠雪以柳絮因風,自古稱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
雪如楊花很美;楊花如雪又何嘗不美?更何況這如雪的楊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沒有它,也就失卻晚春之所以為晚春了。可見詩人拈出楊花榆莢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憐惜之意的。尤當看到,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黛玉葬花詞),這勇氣豈不可愛?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說,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派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不為無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艷的元和詩壇獨樹一幟外,還極力稱揚當時不為人重視的孟郊、賈島,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詩風也是當時詩壇的別調,不也屬于 楊花榆莢之列?由此可見,韓愈對他所創造的 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說,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于創造。前文所引述的兩種對此詩寄意的解釋,雖各有見地,于此點卻均有忽略。殊不知詩人對楊花榆莢是愛而知其丑,所以嘲戲半假半真,亦莊亦諧。
他并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此。
【韓愈的晚春古詩】相關文章:
晚春古詩譯文及賞析03-22
韓愈古詩賞析《醉贈張秘書》11-23
《晚春題遠上人南亭》古詩鑒賞03-26
晚春的作文06-07
晚春作文03-10
晚春唐詩賞析01-09
描寫晚春的詩句07-28
韓愈的資料07-22
韓愈的作品介紹12-07
離騷與韓愈的句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