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全詩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全詩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全詩賞析1
原文
《長歌行》
陸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
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發種種來無情。
成都古寺臥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豈其馬上破賊手,哦詩長作寒螿鳴?
興來買盡市橋酒,大車磊落堆長瓶;
哀絲豪竹助劇飲,如鉅野受黃河傾。
平時一滴不入口,意氣頓使千人驚。
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何當凱旋宴將士,三更雪壓飛狐城!
注釋
1、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2、安期生:傳說是秦始皇時的仙人。
3、猶當:應當。表愿望。
4、李西平:唐朝名將李晟(成)因平定叛亂有功,封為西平王。
5、梟(xiāo):殺。
6、舊京:指唐朝京城長安。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從叛將朱泚手中收復長安城。
7、種種:頭發短的樣子。
8、來無情:無情地生長。
9、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陸游時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10、豈其:難道。表反詰。
11、寒螿(jiāng):寒蟬。似蟬,體較小。
12、市橋:橋名,在成都石牛門。
13、磊落:酒瓶堆疊的樣子。
14、哀絲豪竹:指悲壯的音樂。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15、劇飲:放量喝酒。
16、鉅野:古代大澤名。舊址在今山東鉅野縣附近,臨近黃河。
17、頓:立刻。
18、匣:劍鞘。
19、寶劍夜有聲:這是表示壯志難酬的不平之鳴。
20、何當:哪時能夠。
21、凱旋:勝利歸來。
22、飛狐城:在今河北省淶源縣。當時被金人侵占。
譯文
一個人活在世上,就算沒法做個安期生那樣的仙人,喝醉了,在東海里騎著鯨魚玩耍游蕩;也該做個李西平那樣的名將,帶兵殺敵,收復淪陷的國土與首都長安。可憐我,什么功名也沒建立,年齡卻已老大,白發蕭騷;傍晚躺在這成都的古廟,眼見著落日的余暉,裝點這僧房的紗窗。哎,難道我這個馳騁沙場的殺敵能手,就成了這么個做做詩的無用之輩,像寒蟬那樣?酒興來時我把橋邊酒家的酒都買光;長長的酒瓶,把大車全都堆滿。喚來了樂隊奏起悲壯的音樂助興,喝起來猶如黃河水傾倒在鉅野中一樣。我平時滴酒不沾,這番豪邁氣概,頓時令許多人驚訝感嘆。國仇還沒報,壯士已衰老;匣中寶劍耐不了寂寞,半夜里發出陣陣吟嘯。什么時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復了飛狐城,凱旋歸來,與將士宴會歡笑!
創作背景
這首七古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當時陸游五十歲,離蜀州通判任,閑居成都,住安福院僧寮。回想一生走過的路程,想到自己從前方被調回,殺敵的希望落空,他心中很苦悶,因此借這詩抒發胸中的抱負。
賞析
《長歌行》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評安期生作的一首七言古體詩。詩中詩人抒寫了平生的理想和抱負,以及理想無由實現的悲憤;還對驅逐金人,盡復失地的令人神往的情景作了熱切的憧憬。全詩感情熱烈充沛,氣勢豪邁奔放,一如長江出峽、駿馬奔馳,是陸詩中獨具風格的抒情佳作。
詩用浪漫手法開始,前四句談自己生平的抱負:或者做個安期生那樣的神仙,游戲人生;要么做個李西平那樣的名將,殺敵立功。這四句寫得氣勢很雄壯,與李白《將進酒》等古風一樣,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激勵,使人進入振奮的狀態。就表達上來說,前者又只是后者的陪襯,做神仙是幻想,做名將才是詩人努力想實現的方向。同時,用李西平事又十分貼切當時時局,陸游正是想要同李西平掃平逆賊、收復舊京長安一樣掃平金虜、收復舊都汴京。
然而,現實是殘酷無情的,愿望是那么地虛無縹緲。詩人回到了現實,便把前四句放出的狂瀾一下子倒挽回來,進而感嘆自己,年齡老大,功業無成,只能閑居在僧寮,無聊地躺著,默送著夕陽西下。他想著,像自己這樣的戰士,就不能只作個詩人,發出凄苦的吟聲,這決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于是詩在沉重的壓抑中再度放開,故作豪語,先寫自己放浪于酒,意氣奮發,從而在吐露心中郁結的煩悶時,又表現自己的豪情、對未來的向往,這就是收復失地,飲酒慶功。末兩句結得很自然,既承上飲酒而來,又與起首要做李西平遙遙呼應。
后人評放翁詩十九都是從軍之作,這首詩雖然是閑居遣懷,主題仍與從軍詩保持了一致。詩的格調雄放豪軼,悲中帶壯,既有不滿與牢騷,又充滿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無論是醉歌作達還是自我排遣,都緊密圍繞對國事的關心與對未來的信心,所以很有鼓舞力。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名家點評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稱之為陸游詩的“壓卷”之作。
清馬星翼《東泉詩話》云:“放翁《長歌行》最善,雖未知與李、杜何如,要已突過元、白。集中似此亦不多見。”
補充
放翁還創作過幾首《長歌行》的詩作:
《長歌行》
人生宦游亦不惡,無奈從來宦情薄。
既不能短衣射虎在南山,又不能斗雞走馬宴平樂。
惟有釣船差易具,問君胡為不歸去?
片云雨暗玉笥峰,斜日人爭石旗渡。
渡頭酒壚堪醉眠,白酒醇釅鱸魚鮮;
菰米如珠炊正熟,蓴羹似酪不論錢。
翁唱菱歌兒舞棹,醉耳那知朝市鬧。
城門幾度送迎官,睡擁亂蓑呼未覺。
《長歌行》
我無四目與兩口,但在人間更事久。
死生元是開闔眼,禍福正如翻覆手。
消磨日月幾緉屐,陶鑄唐虞一杯酒。
既非狗馬要蓋帷,那計風霜悴蒲柳。
灶突無煙今又慣,龜蟬與我成三友。
判知青史無功名,只用忍饑垂不朽。
《長歌行》
不羨騎鶴上青天,不羨峨冠明主前,但愿少賒死,得見平胡年。
一朝胡運衰,送死桑乾川,胡星澹無光,龍庭為飛煙。
西琛過蔥嶺,東戍逾朝鮮,巍巍天王都,九鼎奠澗瀍,萬國朝未央,玉帛來聯翩。
黃頭汝小丑,污我王會篇。
盡誅非無名,不足煩戈鋋,還汝以舊職,牧羊遼海邊。
《長歌行》
燕燕尾涎涎,橫穿乞巧樓,低入吹笙院,鴨鴨觜唼唼,朝浮杜若洲,暮宿蘆花夾。
嗟爾自適天地間,將儔命侶意甚閑。
我今獨何為,一笑乃爾慳!
世上悲歡亦偶然,何時爛醉錦江邊?
人歸華表三千歲,春入箜篌十四弦。
古詩全詩賞析2
白馬飾金羈[1],連翩西北馳[2]。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3]。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4]。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5]。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6]。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7]。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8]。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9]。長驅蹈匈奴[10],左顧凌鮮卑[11]。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12]?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1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注釋
[1]羈:馬絡頭。
[2]連翩:接連不斷,這里形容輕捷迅急的樣子。魏初西北方為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居住區,馳向西北即馳向邊疆戰場。
[3]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陜西諸省的一部分地區。游俠兒:重義輕生的青年男子。
[4]揚:傳揚。垂:邊疆。"少小"二句:青壯年時期即離開家鄉,為保衛國家而揚名于邊疆。
[5]宿昔:昔時,往日。秉:持。楛(hù戶)矢:用楛木做箭桿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說昔日良弓不離手,箭出盡楛矢。
[6]控:引,拉開。左的:左方的`射擊目標。摧:毀壞。與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與"馬蹄"都是射貼(箭靶)的名稱
接:迎接飛馳而來的東西。猱(náo撓):猿類,善攀緣,上下如飛。
[7]剽:行動輕捷。螭(chī):傳說中的猛獸,如龍而黃。 [8]虜:胡虜,古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數:屢次。
[9]羽檄:檄是軍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書,插上羽毛表示軍情緊急,所以叫羽檄。厲馬:奮馬,策馬。
[10]蹈:奔赴。
[11]陵:陵蹈,以武臨之。
[12]懷:顧惜。
[13]中:心中。顧:念。
翻譯
駕馭著白馬向西北馳去,馬上佩帶著金色的馬具。
有人問他是誰家的孩子,邊塞的好兒男游俠騎士。
年紀輕輕就離別了家鄉,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勛。
楛木箭和強弓從不離身,下苦功練就了一身武藝。
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飛騎射中了“長臂猿”,轉身又去射“馬蹄”。
靈巧敏捷賽猿猴, 勇猛剽悍如豹螭。
聽說邊境軍情急, 侵略者一次次進犯內地。
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游俠兒催戰馬躍上高堤。
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掃鮮卑驅逐敵騎。
上戰場面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里。
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戰士名冊,早已經忘掉了個人私利。
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回歸故里。
賞析
這首詩描寫和歌頌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強又富有愛國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發作者的報國之志。本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氣息濃厚.
詩歌以曲折動人的情節,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生動感人的青年愛國英雄形象。開頭兩句以奇警飛動之筆,描繪出馳馬奔赴西北戰場的英雄身影,顯示出軍情緊急,扣動讀者心弦;接著以"借問"領起,以鋪陳的筆墨補敘英雄的來歷,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英雄形象;"邊城"六句,遙接篇首,具體說明"西北馳"的原因和英勇赴敵的氣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軀為國、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境界。
古詩全詩賞析3
《游子吟》全詩賞析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
孟郊(751年-815年),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詩人,少年時期隱居嵩山。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仕歷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死后曾由鄭余慶買棺殮葬。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孟郊現存詩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古詩全詩賞析4
這首《絕句》是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絕句》全詩翻譯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絕句》原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賞析
這首絕句,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感覺。全詩詞中并無人的出現,比如第一句第二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都是遠處的情景,黃鸝,翠柳,形成了鮮明的顏色對比。白鷺,青天,也是一種色差,給人一種很強的代入感。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則是一種由遠及近的寫法,從窗外望去,山頂還有著白雪未曾消融,門前已有船只在漂泊。
寫春日景象,但是未言春,卻處處有春的存在,詩中無我,卻處處都是由我而觀出的景。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古詩全詩賞析5
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雜劇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七種。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數二十三套。
天凈沙秋思全詩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這首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而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做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古詩全詩賞析6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①阿誰:誰。阿,語氣助詞。
②旅:通”稆”,不經播種而野生曰”稆”。
1、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從詩歌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看,主人公是一個八十歲才回來的征夫。據此,可以概括詩歌的主旨。
參考答案:這首古詩反映了兵連禍接的社會現實,控訴了戰亂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2、本詩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
解析:詩歌的主題和戰爭有關,但詩歌中卻沒有一個字直接控訴戰爭,據此,可以判斷詩歌的手法。
參考答案:整首詩并沒正面描寫戰爭的殘酷,而是從老兵回鄉后所見所感落筆,將典型情緒與典型環境融為一體,強烈的對比,表現出民生的悲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感情真摯,悲愴動人。
注釋:
始:才;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
松柏(bǎi):松樹、柏樹。
冢累累:墳墓一個連著一個。冢(zhǒng),墳墓、高墳。累累(léi léi),與“壘壘”通,連續不斷的樣子。
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dòu),洞穴。
雉(zhì):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經播種而野生;
旅葵(kuí):葵菜,嫩葉可以吃。
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羹(gēng):用菜葉做的湯。
一時:一會兒就。
貽(yí):送,贈送。
看:一說為“望”。
沾:滲入。
【翻譯】: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創作背景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當時繁復的兵役使得那個時代充滿了小人物的心酸和無奈。沒有馬革裹尸,卻也垂垂而暮。
【簡析】: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淚下。
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了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賞析】:
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
“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面前的現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涵啊!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后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不是的。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只要聯系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
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老兵回鄉后所面對的人亡家破的悲慘情景,體現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藝術上,通過自然環境描寫和人物行動描寫,體現了老兵歸來后孤獨凄涼的處境和情緒。語言樸實自然,生動活潑,句式整齊,全用五言。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2十五將它列入“梁鼓角橫吹曲”,題為《紫騮馬歌辭》,在“十五從軍征”前多出“燒火燒野田”等八句。這兒,大家認同《樂府詩集》,將此詩視為漢樂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從軍征”以下的詩句。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以后的情景,抒發了這種老兵的情感,也體現了那時候的社會現實,具有必須的常見實際意義。開篇便不一樣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日常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諸多想象的空間。但有許多是明確的,那便是他“從軍征”,系出自于戰事,并且這種去便是數10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說明他中途一直以來未能回來。
正由于“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10年與家人失去聯系,對家中狀況一無孰知,老兵才急切地想了解家中的狀況,因此,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途中與鄉里人的對話。老兵,“道逢鄉里人”,便迫不及待地問道:“家中有阿誰?”“鄉里人”答道:“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朝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體現其在久別家鄉以后、返鄉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途中想掌握家中狀況的迫切愿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兩者均體現了久別家鄉的返鄉之人的真正意義上情感。此詩中“鄉里人”的回答很巧妙,并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僅僅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諸多的高墳說:“那兒便是您的家。”言下之意便是:“您的家中已無他人了。”實際上,“鄉里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不容置疑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
老兵家中的狀況到底怎樣呢?其情緒又是如何呢?“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兔”與“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梁上”(上邊);“旅谷”、“旅葵”,均系未經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臺上)。這類處于不一樣方位的動、植物這邊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涼的景象啊!致使這種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致使的呢?對于此事,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于: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加強了,卻不清楚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恰好是“舂谷”四句所體現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或是他孤身一人。這不但照應了上文——鄉里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后所看見的景象,并且繼續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兒,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種小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唯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這當中來?以后的日常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慘的遭遇是誰致使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大家只要是聯系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知道這種點。依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恰好是那時候窮兵黷武的執政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致使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體現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體現了那時候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入地揭露了那時候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以及情感變化謀篇構造,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了解“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期待(歸途中)→期待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類又歸結為體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表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古詩全詩賞析7
唐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翻譯
譯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榮。任憑野火焚燒也燒不盡,春風吹來又蓬勃地滋生。遠處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綠的草色連接著荒城。在此又送他鄉游子遠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滿別情。注釋⑴賦得: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一詞。⑵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⑶一歲一枯榮:枯,枯萎
賞析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想求他在公眾場合幫著揚揚名。“居易”這個名字根據詞義可以解釋為住下很方便。顧況看到白居易年紀輕輕,就開玩笑說:“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京城里糧價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未滿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詩全詩賞析8
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
韓愈
纖云四卷天無河, 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 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 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 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 嗣皇繼圣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 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 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 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 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 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注釋
⑴纖云:微云。河:銀河。
⑵月舒波:月光四射。
⑶屬(zhǔ):勸酒。
⑷洞庭:洞庭湖。九疑: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
⑸猩:猩猩。鼯(wú):鼠類的一種。
⑹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⑺藥:指蠱毒。南方人喜將多種毒蟲放在一起飼養,使之互相吞噬,最后剩下的毒蟲叫做蠱,制成藥后可殺人。
⑻海氣:卑濕的空氣。蟄:潛伏。
⑼嗣皇:接著做皇帝的人,指憲忠。登:進用。夔皋:夔和皋陶,傳說是舜的兩位賢臣。
⑽赦書:皇帝發布的大赦令。
⑾大辟:死刑。除死:免去死刑。
⑿遷者:貶謫的官吏。流者:流放在外的人。
⒀瑕:玉石的雜質。班:臣子上朝時排的行列。
⒁州家:刺史。申名:上報名字。使家:觀察使。抑:壓制。
⒂坎軻:這里指命運不好。荊蠻:今湖北江陵。
⒃判司:唐時對州郡諸曹參軍的總稱。
⒄捶楚:棒杖一類的刑具。
⒅上道:上路回京。
⒆天路:指進身于朝廷的道路。幽險:幽昧險礙。
⒇殊科:不一樣,不同類。
譯文:
薄云四處飄散還不見銀河,清風吹開云霧月光放清波。
沙灘里水平波息聲影消失,斟杯美酒相勸請你唱支歌。
你的歌聲酸楚歌辭也悲苦,沒有聽完熱淚就紛紛下落。
洞庭湖水連天九疑山高峻,湖中的蛟龍出沒猩鼯哀號。
九死一生到達這被貶官所,默默地幽居遠地好像潛逃。
下床怕蛇咬吃飯又怕毒藥,潮氣與毒氣相雜到處腥臊。
昨日州衙前忽然擂動大鼓,新皇繼位要舉用夔和皋陶。
大赦文書一日萬里傳四方,犯有死罪的一概免除死刑。
被貶謫的召回放逐的回朝,革除弊政要剪除朝中奸佞。
刺史提名赦免觀察使扣壓,命運坎坷只能夠遷調荒漠。
判司原本是小官不堪一提,未免跪地挨打有苦向誰說。
一起被貶謫的大都已回京,進身朝廷之路比登天難攀。
你的歌聲暫且停止聽我唱,我的歌聲和你絕不是同科。
一年的明月今夜月色最好,人生由命又何必歸怨其他,有酒不飲怎對得天上明月?
創作背景
這篇七古,唐永貞元年(805年)中秋寫于郴州,題中的張功曹,即張署。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與張署皆任監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唐德宗進言,極論宮市之弊,韓被貶為陽山(廣東陽山)縣令,張被貶為臨武(湖南臨武)縣令。貞元廿一年(805年)正月,順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憲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兩次大赦由于有人從中作梗,他們均未能調回京都,只改官江陵。知道改官的消息后,韓愈便借中秋月圓之夜,寫下這首詩,并贈給遭遇相同的張署。
賞析
這首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訴,灑脫疏放,別具一格。
詩里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澆詩人胸中之塊壘。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云,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天旱民饑,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復雜,于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并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環境之后,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感受:說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和盤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敘述了被貶南遷時經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著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非常小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令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境的夸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真實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布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奏的歡快,都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歡愉。特別是大赦令宣布:“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寫到這里,詩情又一轉折,盡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撓,他們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職。“坎軻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境況,他們發出了深深的慨嘆:“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的。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職,寫得形象具體,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不用再浪費筆墨直接出面抒發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此夜月色最好,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著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歸之于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就是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說,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卻心頭的煩惱。于是情緒由悲傷轉向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寥寥數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說還休的背后,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深意。從感情上說,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悅,又由喜悅墜入遷移“荊蠻”的怨憤,最后在無可奈何中故做曠達。抑揚開闔,轉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嘆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了感情的發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從結構上說,首與尾用灑和明月先后照應,輕靈簡煉,使結構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蒼涼。
古詩全詩賞析9
紅豆生南國,王維《相思》賞析及其背后的故事探究
◎南郭居士
王維的絕句《相思》,由于這首詩非常有名,幾乎家喻戶曉,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喜愛,成為人們表達愛情和思念的重要詩篇,由此而產生的關于它的傳說也很多。
電視劇《大明宮詞》里王維送給太平公主的詩就是這首《相思》。而這首詩到底是寫給誰的,有什么動人的歷史背景和傳奇故事,我想大家應該一定會感興趣吧。這里筆者將透過一些歷史點滴的脈絡,帶領我們尋找其最佳的答案。
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押韻格式的五言絕句,押“四支”韻。平仄為: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首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寫相思之情,全篇卻不離紅豆,正是用其相思子之名,以關合相思之情。該詩最核心的兩個詞就是“相思”和“紅豆”。
我們先看標題,關于相思一詞,原本有四種解釋。其一指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其二是指相思病(例:“別是發生了戀愛,犯了相思吧。”);其三指樹名,又名紅豆樹(唐牛僧孺《玄怪錄·古元之》:“原野無凡樹,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輩。”);其四為果名(宋無名氏《采蘭雜志》:“燕地有頻婆,味雖平淡,夜置枕邊,微有香氣,即佛書所謂頻婆,華言相思也。”)。當然,本詩之相思顯然是指第一種意思,并借用了紅豆的相思子之名起到雙關的作用。
下面對全詩做詳細解析。
首句“紅豆生南國”,寫紅豆及產地。那么紅豆是什么?是不是只生在南國呢?
有人說紅豆是一種豆類產品,也稱相思豆,又名相思子,結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由于相思豆顏色艷麗,一些人就把它串成手鏈作為工藝品出售。曾有報道,制作工人在串手鏈時穿破相思豆外殼,同時扎破了自己的手指后中毒身亡。
而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相思子,別稱紅豆,藤本,莖細弱,多分枝。是豆科相思子屬的一種有毒植物,廣泛分布于熱帶地區。種子中含有一種稱為相思豆毒蛋白的蛋白質,此毒素具有很強的毒性,誤食時會中毒,嚴重時甚至會喪命。
但紅豆還有一個種類,即紅豆樹,乃珍稀樹種。蘇州歷史上就曾有四棵紅豆樹。據清·顧震濤《吳門表隱·卷九》記載:“鐵樹即紅豆,郡中只有四樹,一在元墓山寺內;一在城東酒仙堂(東禪寺),宋白鴿禪師手植;一在升龍橋南惠太史周惕宅,周惕少從酒仙堂分拆栽成;一在吳衙場明給諫之佳宅內,后易宋、易彭今為吳刺史貽谷所居。”
曾有一個傳說,是在漢代的時候,一位丈夫戍邊不歸,他的妻子就在樹下日夜遙望,思念成疾,泣血而死。她死后,樹上結出紅色的果子,仿佛是這位妻子的血淚凝成,所以紅豆被寄予相思之意,又名相思子。
因此,紅豆就是紅豆樹、海紅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種子的'統稱,民間看做男女愛情的信物,文學作品中常用以象征愛情或者相思。
那么“紅豆生南國”的這個南國又指哪里呢?
藤本紅豆分布于熱帶地區,此乃泛指。而詩中的南國,卻有幾種說法。郭沫若先生認為詩中的紅豆指的是海紅豆,海紅豆是落葉小喬木,在我國常見于嶺南地區。也有人說是在蘇州吳衙場,僅存的一株紅豆樹在吳衙場三七號,為清初惠周惕居所“紅豆山莊”,現為受保護古建筑。吳衙場的名字來源是明代刑部給事中吳之佳居此,故名。還有人說這與蕭統和慧如的愛情有關,這個“南國”是指江南的顧山,當年蕭統曾在這里編輯《昭明文選》。還有人說這個“南國”泛指江南。而這個“南國”到底指哪里,后文將繼續探究。
接下來的次句是為問句,“春來發幾枝”?這一問用語質樸,又極富形象性,未言相思,卻似相思已經萌動,設問自然,暗逗情懷,為“采擷”做好鋪墊。
第三句“愿君多采擷”,從物轉向了情節,寄意友人“多采擷”,那么為什么要“多采擷”,又為點明主題做好了準備,言在此而意在彼,環環相扣。而這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君又指誰呢?后面會有詳解。
末句“此物最相思”是全詩的落腳點,寄意于紅豆的相思屬性,用一“最”字將主題推至極致,委婉而又含蓄,語淺卻又情深。從此紅豆樹名傳遍大江南北,使眾多俊男倩女為之傾倒。
關于《相思》這首詩,許多人認為描寫的是年少的愛情,最后無疾而終。還有人說,這首詩是王維寫給他妻子的。由于該詩影響廣泛,因此演繹了許多傳奇的愛情故事,大體都是情犢初開的少年王維,為表達對所愛之人的思念,觸景生情,寫成了一首非常感人的詩。而演義較成功的就是電視劇《大明宮詞》里太平公主和王維的關系,借此,筆者正好先介紹一下詩作者王維。
王維(七零一年或六九九年-七六一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外號“詩佛”。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九年(七二一)進士,因通音律授大樂丞。不久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被張九齡擢為右拾遺。兩年后九齡罷相,他倍感沮喪,有歸隱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四零多歲時,先后隱居終南山和輞川,亦官亦隱。思想日趨消極,佛教信仰日益發展。安史亂中被俘,被迫做偽官。亂平,降為太子中允。后復累遷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存詩四零零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而關于太平公主(約六六五年-七一三年八月一日),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史書沒有記載太平公主的名字,有人根據《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七一三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于家中。
王維和太平公主是否存在關系,史書中并沒有記載,不過兩者處于同一個時代倒是事實。太平公主比王維要大三零多歲,王維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的時候太平公主早已經死了。也不太可能王維在山西就和在長安的太平公主相交,當時王維才一零歲,而太平公主已經四零多歲了。且太平公主死的時候,王維僅一二歲,兩人產生愛情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但影視作品屬于文藝范疇,只要不背離或歪曲重要歷史事實,這樣無關主體的編導和發揮是可以被接受的。
那么這首詩到底是為誰而作的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就是《相思》詩題除了《相思子》和《詠紅荳》外,還有一題,叫“江上贈李龜年”。其實本詩不光題目有幾個,版本內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南宋大學者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的版本內容是這樣的:“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勸君休采擷,此物最相思。”
由于此詩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因此可以認為此詩是為友人李龜年所作。雖然有人質疑說《江上贈李龜年》是明末凌濛初刊發的王右丞集中才用此標題的,但之前有沒有其他地方使用過也并不知道,而這畢竟是最早能說明此詩是為誰所寫的實據,在沒有證據能證明其錯誤之前,是可以繼續沿用的。
那么李龜年是何許人也,怎么能使王維給他贈詩呢?其中又有哪些曲折悲歡的故事呢?
李龜年,邢州柏仁(今河北隆堯縣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樂家。李龜年善歌,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鶴年兄弟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而王維于開元九年(公元七二一年)進士及第即任朝廷太樂丞,是掌管樂和禮的官。李龜年作為皇上御用的著名樂師,王維必然認識,應該就在此時他們交往的過程中,開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倉皇的西逃,王維被安祿山的叛軍扣留。李龜年出逃后流落到江南,賣藝為生,此處江南是指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其實應該就是《相思》中所說的“南國”。而今天的江南地區在唐朝時是江左。
李龜年在江南流浪的日子里,經常唱這首“紅豆生南國”,由此推斷這首詩是在天寶年間王維與李龜年別離時候所作,寫的是離愁別緒和相思之苦。因為有這樣顛簸流離的生活,對這首歌詞便體會更深,因此每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為之動容。當然說具體一些,這首詩是此前兩人曾在江上相遇,王維寫給李龜年的贈別之詩,因為標題中已明確是“江上贈”。
無獨有偶,還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所描繪的也不是首次相識。“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又是一年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大歷四年(七六九)三月,漂泊的杜甫離開岳陽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范攄的《云溪友議》有載)。
李龜年流落湖南湘潭后,最后一次在湘中采訪使舉辦的宴會上唱了王維的《相思》,又唱了王維的一首《伊川歌》:“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征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附書。”表達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但此時唐玄宗也已是風燭殘年,四天后李龜年郁郁而終。
總之,王維這首借詠物而寄相思的絕句,全詩洋溢著少年的情懷,蕩漾著青春的氣息,雖說是贈友人李龜年的眷懷之作,但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因為紅豆意象的固化而變成了直白的愛情詩鼎峰之作。正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本來是思念弟弟蘇轍的詩,也是由于全詩優美纏綿的意境,人們都寧愿相信它是一首愛情詩。
唐代的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很多,王維《相思》就是其中之一,一直在梨園中傳唱,屬于保留曲目。有人說紅豆最早是在部隊開始流傳,以解相思之苦,因此給它取名為相思豆。也有人說紅豆作為相思的信物是在南朝蕭太子(古詩十九首的編者)的傳說中便已經開端。而經過王維這首詩以及人們的推波助瀾,紅豆終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為愛情與相思的最高象征。《相思》這首詩也由于能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從而散發出永恒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軍,六七年生人,隴南市武都工作,籍貫甘肅徽縣。有近千篇文學作品在各類報刊書籍及網絡平臺發表。著有《南郭詞文》,并獲第三屆“中國金融文學獎”詩歌提名獎。合編有《雪藻蘭襟》、《清韻十二家》等詩詞選集。獲“首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現代詩入圍獎。作品入編第四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被全國詩詞家神州行組委會授予“新中國成立七零周年優秀詩詞家”及“新時代詩書人家”稱號。
系中國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金融作協、甘肅省作協、《詩刊》子曰詩社會員,《隴南詩詞》編審,《成州文學》顧問,《炎黃詩詞》總編,雪藻蘭襟詩詞終審主編,草地詩人主創人員。原精品文化論壇總編,原《中國詩歌報》詩詞創研中心副主編。
【古詩全詩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龍門》古詩全詩賞析03-20
鵝鵝鵝古詩全詩賞析01-22
李白古詩《把酒問月》全詩賞析01-20
《塞下曲四首》 古詩全詩賞析12-01
《關雎》的全詩及賞析01-16
《愛國古詩:白馬篇》全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0-17
《終南望余雪》 古詩全詩賞析11-23
早發白帝城古詩全詩賞析01-20
《登高》全詩杜甫賞析10-19
《涼州詞》全詩賞析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