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古詩賞析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詩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塞》古詩賞析1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古詩賞析
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古詩賞析2
《出塞》
詩人:王昌齡
朝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①龍城飛將:指漢武帝時的鎮關大將李廣。
②胡馬:指敵人的軍隊。
③度:越過。
④陰山: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山脈。
【譯文】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賞析】
明月下的邊關,總容易與秦代筑關衛胡、漢代的漢胡戰爭等歷史事件聯想起來,因此當詩人看到明月邊關時,胸中感慨萬千:在邊關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然而生還的`將士卻有幾人?希望這樣的歷史悲劇不要再重演了吧!詩人一語道出了千萬人的愿望與心聲。
強烈的現實感,深遠的歷史感,使全詩顯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詩人將詩歌置于深廣的時空背景中,意境雄渾蒼茫、感情豐厚深廣,被稱為唐人七絕之壓卷之作。
《出塞》古詩賞析3
古詩《出塞作》
年代:唐
作者: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注解】:
①居延:在今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
②磧qì:沙漠。
③乘障,同乘鄣:謂登城守衛。《漢書·張湯傳》:“﹝上﹞乃遣山乘鄣。”顏師古注:“鄣謂塞上要險之處,別筑為城,因置吏士而為鄣蔽以捍寇也。”
④玉靶:鑲玉的劍柄。借指寶劍。
⑤珠勒:珠飾的馬絡頭。
⑥霍嫖姚:霍去病,西漢抗擊匈奴的名將。后借指功大位高的武將。
【鑒賞】: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天驕”原為匈奴自稱,這里借稱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里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云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蕃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后四句便采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這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里借指唐軍將士。“障”是障堡,邊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御,后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并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斗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后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后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后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詩舉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
《出塞》古詩賞析4
《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后來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代抗擊匈奴的名將,比如漢朝北平太守李廣。《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人。籠城,顏師古注曰:“籠”同“龍”。另一種說法,是指漢朝北平郡太守李廣,他英勇善戰,威震龍城,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
6、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還:回。
譯文: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
如果有衛青(或李廣)那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
創作背景:《出塞》這首七言絕句,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獲勝,全民族的自信心都很強,在邊塞詩人的作品中,也多能體現出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由于頻繁的戰爭,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王昌齡的絕句《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詩歌賞析
這首詩慨嘆沒有名將守邊,以致外患頻繁,征人不還的迥境。
前兩句是說,自秦漢以來就設關備胡,所以每當看明月臨關,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自秦漢以來就有無數征人戰死疆場,那秦月漢關就是歷史見證。
后兩句點明題旨。希望有像衛青那樣的將軍防守邊關。“龍城”,盧龍縣,為唐北平郡治所,此處泛指邊關。“飛將軍”指衛青,(又一說指漢朝北平郡太守李廣,他也勇敢善戰,威震龍城,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匈奴人聞他遠避而不敢入塞)。因此,下句說“不教胡馬度陰山”。“陰山”昆侖山北支,起于河套西北,繞亙于內蒙古自治區,東與興安嶺相接,為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王昌齡在這里流露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唐朝也有一個像李廣那樣的將領,抵御入侵的敵人,其愛國熱情言于溢表。
這首詩的起調一開始就已經很高很險,可是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轉,這就需要很高的藝術技巧。如果寫了“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可以接著把征人未還的思想寫一番,但詩人不落俗套,而是另辟蹊徑,開辟出一層新意,“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從另一個角度,或者說是從相反的一個角度,把詩的內容深入了。這樣一來,詩人的主題也就深化了,使全詩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
縱觀全詩,全詩雄渾大氣,氣勢宏大,語氣一氣呵成。詩人以蒼勁有力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并且,融寫景、敘事、抒情和議論于一體,讓詩人的情感融合于詩歌的字里行間,因而,使詩的意境深遠壯闊,讓人讀來振奮人心,而又覺回味無窮。
對這首詩,后人評價歷來很高,被稱為千古佳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推崇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由此,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出塞》的價值可見一斑。
《出塞》古詩賞析5
《出塞》原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詩歌鑒賞:
這是一首邊塞詩歌中的名篇,主要內容是感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具體含義歷來爭議頗多,明代李攀龍、清代沈德潛都有自己的見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詠邊塞的天地,依然是可愛的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可至今依舊戰事頻仍。二句寫征人未還,也有穿越時空的歷史感,詩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出塞將士遠去不回,而是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熱血男兒悲壯而慘烈的'出征場面。有了第一句的時間背景,第二句詩詞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歷史滄桑感。三四句借用漢時“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寫出普通老百姓對于良將的渴求,表達了人民希望過太平生活的共同心愿。
全詩以渾厚的氣勢,唱出雄壯豁達的主旨,氣韻流暢,一氣呵成,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明人李攀龍曾譽之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為過。
【《出塞》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出塞古詩譯文及賞析11-18
杜甫《前出塞》古詩賞析05-15
出塞原文及賞析07-26
王昌齡《出塞》古詩10-26
《出塞》古詩欣賞09-09
古詩《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7-06
《出塞》唐詩原文賞析10-28
《出塞(涼州詞)》的翻譯及賞析11-24
《出塞曲》古詩原文及鑒賞05-17
古詩的賞析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