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夜歸鹿門歌原文、譯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鹿的古詩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鹿的古詩,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鹿的古詩1
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沙禽近初識,浦樹遙莫辨。漸到鹿門山,山明翠微淺。巖潭多屈曲,舟楫屢回轉。昔聞龐德公,采藥遂不返。金澗養芝術,石床臥苔蘚。紛吾感耆舊,結纜事攀踐。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白云何時去,丹桂空偃蹇。探討意未窮,回艇夕陽晚。
注釋
(1)鹿門山:在今湖北襄陽市東南三十里,舊名蘇嶺山。
(2)乘流:乘船渡江;江峴:指漢江沿岸的峴山。
(3)沙禽:沙洲上的`水禽。
(4)浦:水邊。
(5)翠微:指青綠色山氣。
(6)龐德公:東漢時隱士。南郡襄陽人,夫妻相敬如賓,后來攜妻子登鹿門山,因采藥而不返。
(7)芝:靈芝草。術,即山薊。均為滋補植物。
(8)隱跡:指龐德公隱居遺跡。
(9)高風:高尚風操。
(10)探討:指尋幽探勝。
賞析
歌先寫清晨由水路赴鹿門山沿途所見,再寫登臨懷古和日暮歸去的情景。詩人尋訪名勝古跡,登臨憑吊先賢的行事,感嘆古人高風久逝,丹桂猶存,表達對名哲先賢的緬懷。明代李夢陽評價此詩說:“思致郁密。”
鹿的古詩2
《夜歸鹿門歌》
唐: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賀新郎·晚打西江渡》
宋:吳潛
晚打西江渡。便抬頭、嚴城鼓角,亂煙深處。無限珠璣雙手接,頗覺奚囊暴富。強載月、空舟回去。勸子不須憂百草,四周維、自著靈鰲柱。互今古,只如許。杭州直北還鄉路。想山中、猿呼鹿嘯,鷺翔鷗舞。盡道翁歸真個也,只怕顏容非故。愿從此、耕云釣雨。盤谷幽深空谷杳,但書來、時寄相思句。千里外,鎮延佇。
《夢游天姥吟留別》
唐: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夜歸鹿門歌》
唐: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浣溪沙》
宋:蘇軾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糜鹿逢人雖未慣,猿揉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采桑姑。
《鷓鴣天·每上春泥向曉乾》
宋:曾覿
每上春泥向曉乾。花間幽鳥舞姍姍。年華不管人將老,門外東風依舊寒。投簪易,息機難。鹿門歸路不曾關。羨君早覺無生法,識破南柯一夢間。
《好事近·平旦出秦關》
宋:陸游
平旦出秦關,雪色駕車雙鹿。借問此行安往,賞清伊修竹。漢家宮殿劫灰中,春草幾回綠。君看變遷如許,況紛紛榮辱。
《滿江紅·秋滿漓源》
宋:張孝祥
秋滿漓源,瘴云凈、曉山如簇。動遠思、空江小艇,高丘喬木。策策西風雙鬢底,暉暉斜日朱欄曲。試側身、回首望京華,迷南北。思歸夢,天邊鵠。游宦事,蕉中鹿。想一年好處,砌紅堆綠。羅帕分柑霜落齒,冰磐剝芡珠盈掬。倩春纖、縷鲙搗香齏,新篘熟。
《魯山山行》
宋: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贊美梅花鹿的現代詩句
《迷鹿》
天空斑駁
因生銹而泛著枯萎,光華剝落
已成一種痼疾。
伴隨著雨,它們在洼地再次聚集。
積水映不出倒影,它只是一潭流動虛空的外化。
我們不能認識所有的黑,那些都是迷。
遠方微光下林立著尖細光禿的樹木
像是黑鐵鑄成的餐具。
山火正逆風生長著,向上迅疾地攀爬
玫瑰下鋒利的倒刺一般燃燒。
四周彌漫著炭化的味道,咝!
死亡在呼吸,在吐出分叉的信子,在拔出利劍。
宴會即將呈上。
盡量歡愉吧,盡量歡愉呵,盡量歡愉啊!
迷失的雄鹿,永不馴服的殘軀!
趁著你還有前進之力去追趕她們,還能讓自己和愛侶低鳴,還能夠射jing。
多么悲凄!
我在死去。
多么悲戚!
當我低鳴。
我也曾歷經漫長的遷徙啊,道路艱險,信念動搖。
為何還是這樣,對待生命猶如野草般不屑?
即使
鹿角已是森森白骨,強加的冠冕,晝夜分裂不止,深棕色皮毛上
盛開著六角形的衰亡之花。
當我離群,獨自涉過淺溪之時,當我休憩,臥在荒無土地之時,當我沉默,并恍惚地四處觀望。
一層陰翳始終籠罩著虹膜,整個世界灰蒙蒙的",覆蓋著塵埃。
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也無人被賦予這樣的生命。
因此,盛宴值得期待,而我們最多不過是一道佳肴。
《鹿》
你說:他舍不下,故而
走不進心中的清寂
他說:若可能,他愿
逃出世外,辟荒耕田
臨水而居
世外多好啊,隱居的花
綻放著清淺
山腰白云,桑田青青
可以耕織,竹林里聽雨
茅屋里煨茶。你磨墨
他則在一枚紅葉上題詩
真的,真想遁入
遁入那座深山,那片古林
黃昏中彼此溫暖和沉浸
這時,一只小鹿意外闖入
精靈般的注視,讓他忘卻紅塵
以及紅塵的`,前世今生
《春天是一只小鹿》
春天是一只活潑的小鹿
將花朵開在身上
內心砰然的心動
只是一種表象
目光所及
點燃所有的想象
春天是一幅潑墨的水彩
總是牽動你多情的目光
站在春天的陽光里
總有溫暖燃燒你的渴望
總有一絲感動激活你的夢想
靜坐在時間的肩頭
聽,春天嘀噠、嘀噠
讓靈魂把耳朵叫醒
讓心情將眼睛擦亮
春天是一只玩皮的小鹿
一不留神
就溜出了人們的視線
而我卻醉臥春閨
聽光陰呢喃
花朵芬芳
鹿的古詩3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內容】: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夜來去。
【作者小傳】: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注釋】:
漁梁:地名,在河北省襄陽東。鹿門:詩人當時所居的襄陽鹿門山。龐公:龐德公、東漢隱士。
【賞析】:
先寫渡口的喧鬧,再寫居所只有自己獨來獨去的幽靜。因為東漢時的.著名隱士龐德公也曾在這里住過,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為一體,渾然成篇。
這是歌詠歸隱情懷志趣的詩。首兩句先寫夜歸的一路見聞;山寺傳來黃昏報鐘,渡口喧鬧爭渡,兩相對照,靜喧不同。三、四句寫世人返家,自去鹿門,殊途異志,表明詩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寫夜登鹿門山,到得龐德公棲隱處,感受到隱逸之妙處。末兩句寫隱居鹿門山,心慕先輩。
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美,真實。
鹿的古詩4
[明]周詩
淹薄武林游,重輪忽四望。
興諧謝客幽,跡類向長放。
崇嶺遵逶紆,澄湖泛滉瀁。
蓮剎詣諸天,香臺遍昭曠。
聊因杯度慈,一遣迷津妄。
泉挹氣冽清,洞歷石攢障。
側足凌層梯,迥與丹霞傍。
煙綿百雉聯,<山截>兩峰向。
曬越吳山巔,觀濤海門上。
衰莽吊遺墟,懷往情亦愴。
攀踐匪一途,靈異信多狀。
景物無遁形,微尚自茲暢。
會心既以玄,感來寧弗亮。
結侶得應劉,調逸每相抗。
傾座激懸河,芳飆企予仰。
綢繆林中娛,萬事等飄坱。
發詠互酬答,真賞繇郢唱。
凄其徂歲陰,曰歸介征榜。
踟躕行復留,念此意彌廣。
斷梗惜臨流,撫膺吐深恨。
鹿的古詩5
《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鹿鳴》譯文
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賓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
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歡欣樂盡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鹿鳴》注釋
呦(yōu)呦:鹿的叫聲。朱熹《詩集傳》:“呦呦,聲之和也。”
蘋:藾蒿。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藾蒿,葉青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幾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氣管裝在斗子上做成的。
承筐:指奉上禮品。毛傳:“筐,篚屬,所以行幣帛也。”將:送,獻。
周行(háng):大道,引申為大道理。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聲譽。孔:很。
視:同“示”。恌:同“佻”。
則:法則,楷模,此作動詞。
旨:甘美。
式:語助詞。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芩(qín):草名,蒿類植物。
湛(dān):深厚。《毛傳》:“湛,樂之久。”
《鹿鳴》賞析
《小雅·鹿鳴》是《詩經》的“四始”詩之一,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據朱熹《詩集傳》的說法,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朱熹這一推測該是符合事實的,直到東漢末年曹操作《短歌行》,還引用了此詩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賢才的愿望,說明千余年后此詩還有一定的影響。
此詩主題,歷來有爭論,大致有美詩和刺詩兩種意見。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體現了殿堂上嘉賓的琴瑟歌詠以及賓主之間的互敬互融之情狀。
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閑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系,馬上就會寬松下來。故《詩集傳》云:“蓋君臣之分,以嚴為主;朝廷之禮,以敬為主。然一于嚴敬,則情或不通,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饗之禮,以通上下之情;而其樂歌,又以鹿鳴起興。”也就是說君臣之間限于一定的禮數,等級森嚴,形成思想上的隔閡。通過宴會,可以溝通感情,使君王能夠聽到群臣的心里話。而以鹿鳴起興,則一開始便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給與會嘉賓以強烈的感染。
此詩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它把讀者從“呦呦鹿鳴”的意境帶進“鼓瑟吹笙”的音樂伴奏聲中。《詩集傳》云:“瑟笙,燕禮所用之樂也。”按照當時的禮儀,整個宴會上必須奏樂。《禮記·鄉飲酒義》云:“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據陳澔注,樂工升堂,“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每一篇而一終。三篇終,則主人酌以獻工焉。”由此可知,整個宴會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詩,而歌唱《鹿鳴》時又以笙樂相配,故詩云“鼓瑟吹笙”。樂譜雖早已失傳,但從詩的語言看,此詩三章全是歡快的節奏,和悅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詩開頭有“人生苦短”之嘆,后段有“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之悲,唯有中間所引“鹿鳴”四句顯得歡樂舒暢,可見《詩經》的作者對人生的領悟還沒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許因為這是一首宴饗之樂,不容許雜以一點哀音吧。
詩之首章寫熱烈歡快的音樂聲中有人“承筐是將”,獻上竹筐所盛的'禮物。獻禮的人,在鄉間宴會上是主人自己,說見上文所引《禮記》;在朝廷宴會上則為宰夫,《禮記·燕義》云:“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足可為證。酒宴上獻禮饋贈的古風,即使到了今天,在大賓館的宴會上仍可見到。然后主人又向嘉賓致辭:“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諸位光臨,示我以大道”一類的客氣話。主人若是君王的話,那這兩句的意思則是表示愿意聽取群臣的忠告。
詩之二章,則由主人(主要是君王)進一步表示祝辭,其大意則如《詩集傳》所云:“言嘉賓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當則效。”祝酒之際要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偷薄的民風。如此看來,這樣的宴會不徒為樂而已,它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與首章重復,唯最后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非止養其體、娛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為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群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為君王的統治服務。
《鹿鳴》創作背景
這是周王宴會群臣賓客時所作的一首樂歌。針對歷史上不同的看法,鄧慶紅從主題和成詩時間進行考證,認為《小雅·鹿鳴》的成詩時間當在西周中后期的宣王時代,故而應為強調“等級觀念及宗族團結”的美詩。此詩是對君王“燕群臣嘉賓”之和樂盛況的描繪。
《鹿鳴》名家點評
孔穎達《毛詩正義》:“鹿得蓱,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
朱熹《詩集傳》:“(一章)興也。此燕饗賓客之詩也。蓋君臣之分,以嚴為主;朝廷之禮,以敬為主。然一于嚴敬,則情或不通,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饗之禮,以通上下之情。而其樂歌,又以鹿鳴起興,而言其禮意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記》曰: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蓋其所望于群臣嘉賓者,唯在于示我以大道,則必不以私惠為德,而自留焉。嗚呼!此其所以和樂而不淫也歟?”“(二章)言嘉賓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當則效,則亦不待言語之間,而其所以示我者深矣。”“(三章)言安樂其心,則非止養其體、娛其外而已。蓋所以致其殷勤之厚,而欲其教示之無已也。”
《鹿鳴》后世影響
《小雅·鹿鳴》作為早期的宴會樂歌,后來成為貴族宴會或舉行鄉飲酒禮、燕禮等宴會的樂歌。東漢末年曹操還把此詩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后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
鹿的古詩6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注解
1、漁梁:在襄陽東、離鹿門很近。
2、龐公:龐德公、東漢隱士。
譯文
山寺鐘聲鳴響,天色已近黃昏,漁梁渡頭,一片爭渡的喧嘩聲。人們沿著沙岸,向著江村走去,我也乘著小船,搖櫓回到鹿門。鹿門月光照亮輕煙繚繞的樹木,我忽然來到了龐公隱居的`住處。巖壁當門對著松林長徑多寂寥,只有我這個幽人在此自來自去。
賞析
這是歌詠歸隱情懷志趣的。首兩句先寫夜歸的一路見聞;山寺傳來黃昏報鐘,渡口喧鬧爭渡,兩相對照,靜喧不同。
三、四句寫世人返家,自去鹿門,殊途異志,表明詩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寫夜登鹿門山,到得龐德公棲隱處,感受到隱逸之妙處。末兩句寫隱居鹿門山,心慕先輩。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于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于平淡中見其優美,真實。
鹿的古詩7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決心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漁梁”是地名,詩人從峴山南園渡漢江往鹿門,途經沔水口,可以望見漁梁渡頭。首二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三、四句就說世人回家,自己離家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里,與塵世隔絕,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著。
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內心體驗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鹿的古詩8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春秋·無名氏
【賞析】
早在尚未讀過《詩經》的懵懂年代,我就聽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彼時的我并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單純地覺得這句話很美,如初春拂過臉頰而不覺寒的楊柳微風,如寒冬賽過梅花三分白的皚皚白雪。沒有緣由,這句詩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在“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的江南。江南春色里,有“楊柳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妝成一樹高”,待到柳絮紛紛時,枝上柳綿吹又少。
我自小在江南長大,記憶中的兒時,經常與玩伴在山野間奔跑嬉戲,追著蝴蝶,采著野花。山坡上密密麻麻長滿了野豌豆,起先是綠油油的一片,過了不久那一片綠色之中就會開滿星星點點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種說不出的美。彼時的我只是嫌花太小,摘下來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中的“薇”。
“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野苕子。我們家鄉一帶習慣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間的路邊上經常能看到。這種在我們眼中只是很普通的野草,不僅可以食用,《本草拾遺》中記載其還有藥用價值。
“狁”又叫“獫狁”,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也許跟“鮮卑”、“契丹”等耳熟能詳的民族來比,“獫狁”比較生僻,但說起它另外一個名字,可能聽過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體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現在的山西、甘肅一帶。西周進入中期,力量削弱,犬戎經常入侵,邊疆戰亂頻繁。到了周宣王時期,周朝積蓄了一定的力量,并派遣將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因此這首詩被認為大約是寫于周宣王時期的。
不得不說,《詩經》中的大多數詩都像我們小時候學的兒歌一樣,疊字很多,念起來朗朗上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若不去認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難理解這竟是一首邊塞軍旅詩,描寫的是戍邊士兵從背井離鄉上戰場到歸家的情形。
“采薇呀采薇,薇菜已經發芽了。說回家呀說回家,一年又過去了。”字字坎坷,訴說的盡是士兵對家的思念。出征保家衛國,何時才能還鄉?在這烽火連天的戰場上,駐地不穩,誰能幫忙把家書帶回家?
提到家書,不由想到了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想給家里捎一封家書該有多難。寫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別說是家里寄來的書信了。
也許只有真正在戰場上浴血奮戰過的士兵們才能體會到“家書抵萬金”的'感受吧。
采薇呀采薇,那時的薇菜發了芽,轉眼半年過去,薇菜已經變老,回家依然遙遙無期。戰爭不斷,烽火連天,我的心里是那樣的苦,不知什么時候才能還鄉。那盛開的是什么花?是美麗的棠棣。將軍駕著車帶著我們往前,軍情是那樣緊急。還記得當初闊別家鄉的時候,楊柳依依,如今回來的路上,白雪紛飛。我的心里傷悲,誰能知道我的哀痛。
內心獨白的話語,默默訴說。戍邊戰士心中的苦,又豈是只言片語能夠道得盡的?離開家的時候,想的是保家衛國;在戰場上,想的是早日結束戰爭回到家鄉;然而終于踏上了回家的歸途,心里卻是無限傷悲。近鄉情怯,越是離家近,越是思緒千萬,感慨萬千。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謝公即東晉政治家謝安,“遏”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字。謝安問謝玄《詩經》中哪一句最美,謝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人體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離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觀物亦真。”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這句詩的評價都是極高的。
關于采薇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都是商朝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國君原本想把王位傳給叔齊,可是等他去世的時候,叔齊卻想把王位讓給伯夷。伯夷認為父親的遺命不能違背,于是逃走了。叔齊不肯繼位,也逃走了。國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個兒子為王。
貴族子弟,一旦離了家,便很難生活下去。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侯姬昌關心贍養老人,就一起去投奔他。可是等他們到了那里,西伯侯已經死了,繼位的是后來周武王姬發。姬發正要討伐紂王,他們拉住武王的馬說:“父親死了不安葬,卻大動干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道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人要殺了他們,被姜太公阻止了,姜太公說:“他們都是義人啊!”
后來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天下易主,伯夷和叔齊為了表示對商的忠誠,拒絕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采薇菜充饑,并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沒多久便餓死了。后人都稱贊伯夷和叔齊有氣節,甚至還有人想去效仿,但是在后世的人看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采薇啊采薇,等到薇菜開花的時候,是否能夠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呢?
【鹿的古詩】相關文章:
古詩夜歸鹿門歌原文、譯文及賞析11-25
鹿與馬09-20
鹿與馬09-15
醉鹿08-15
鹿的作文09-15
象鹿橋10-09
刺猬和鹿08-10
呦呦鹿鳴08-15
老人和鹿08-15
鹿媽媽之家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