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古詩的賞析【優選7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鶴樓古詩的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介紹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李白的名篇之一。
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于寫景。
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
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
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李白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寫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李白聽說前輩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贊,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李白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首句點明送別之地是黃鶴樓,次句點明送別的時間是花開似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這煙花美景將伴隨友人一路直到揚州。揚州當時是繁華之都,這時節肯定也是花團錦簇,春光爛漫。后兩句傳情達意,李白將離別之情寄托在碧空與江水之間,言雖盡而意未盡,令人回味無窮,堪稱送別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稱賞的詩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贈詩稱譽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開放的盛唐文人的風尚,寓居湖北安陸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的旅游經歷。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樓——黃鶴樓,送別詩界名士——孟浩然,去游歷江左名城——揚州(古時稱為廣陵),面對著把名樓、名士、名城聯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備”的旅游盛事,李白詩情勃發,對世界的感覺是色彩明麗的,渾無絲毫感傷。
作品賞析
名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兩句敘述友人順江東下揚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李白送別朋友時的惆悵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后兩句著意描寫友人“西辭”,一片孤帆,伴著李白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李白卻仍佇立樓頭,凝眸遠望,不愿離去。詩中沒一個字說到離愁別思,但字里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在李白筆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開頭兩句本是交待送別的時間、地點、目的地,但這種交待被“煙花三月”這個鮮麗的意象感覺化了。李白不是有過一個“夢筆生花”的故事嗎?想不到作為李白的天才之象征的做夢中筆頭生花,竟生成了送別時的三月煙花,贏得前人稱此句為“千古麗句”。天空也被明麗的世界感覺所感動了,它變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順流行進的“孤帆遠影”,何嘗有一絲孤獨感和蒼涼感?它牽引著的'是海闊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別情如流水,無限關注依戀的眼光追隨著消失在視野之外的孤帆遠影,也就化作水天與共,千古長存的長江巨流了。名樓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李白的旅游豪興的詩化象征。
這首送別詩,大約寫于開元二十年(732)前后。陽春三月,友人孟浩然與李白揮別于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乘棹東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藍天之際,李白卻仍久久佇立,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能載著李白的深情,伴友人遠行。全詩意境闊大,情深意摯,不愧為一首傳誦千古的杰作。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翻譯·賞析
【原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蛇山的黃鵠磯頭,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廣陵:到廣陵去。之,往,去。廣陵,廣陵郡,揚州的舊名,今江蘇揚州市。
故人:老朋友。指大詩人孟浩然。
西辭:孟浩然是從西向東行,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春天楊柳如煙、繁花似錦的繁華景象。
下:沿江順流而下。
孤帆遠影碧空盡:意思是只有一葉帆船遠遠地消失在天盡頭。
天際:天邊。
【譯文】
在黃鶴樓送老朋友孟浩然東下揚州的時候,正是楊柳如煙、繁花似錦的暮春時節。帆船孤獨遠去的影子在蔚藍的天空里漸漸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邊默默地奔流。
【賞析】
這首詩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別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剛腸離別,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種“悲莫悲兮傷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似的離別,更沒有高適《別董大》那種同是失意之人的勸勉與激勵。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了一種得意之人充滿詩意的離別,充滿喜悅的離別,充滿向往的離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不僅僅是兩位不同尋常的風流瀟灑的浪漫派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送行地點與友人欲前往的繁華的目的地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與眾不同的詩意。
開篇“故人西辭黃鶴樓”,一句不只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應該是兩位詩人好友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之仙人飛上神圣的天宮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說明詩人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去揚州的`季節正是煙花三月,在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這個開元盛世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揚州城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難怪清人孫洙譽之為“千古麗句”。
詩的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卻飽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順流東去,船已經揚帆而去,詩人仍然在江邊目送遠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久。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對游覽揚州的向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通觀全篇,沒有一個“送”子,也沒有一句話寫離別之情,前兩句僅僅以敘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兩句也僅僅是以描繪的筆調寫別后的場景,然而詩人與有人之間篤厚的交情,詩人內心深處淡淡的離愁,詩人對繁華揚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躍然紙上,極為傳神地表現了出來。
孟浩然的身份證上,名字其實寫的是孟浩,可能覺得沒氣勢,重起藝名的時候,就把孟浩然,當成了自己的字號,他出生在湖北襄陽,家里條件不錯,很可能是做生意的讀書人,小康家庭。
這一點對孟浩然的前半生,影響很大,因為在他的字典里,人生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落魄,流浪。
孟浩然九歲開始讀書,課余學習劍法。
讀書,畢竟是枯燥的,在私塾,孟浩然除了學習之外,因為家里有錢,也喜歡偷偷溜出去旅游,19歲那年,寫了一篇名氣比較大的游記,叫《題鹿門山》。
之后,進入大學,認識了個新朋友,叫張子容。
張子容的家庭條件也不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僅送進大學讀書,還為他的仕途,鋪好了路,在公元712年,也就是李隆基當上皇帝的第一年,進入長安,準備參加來年的科舉考試。
考中了嗎,中了,進士,去江蘇武進,當了縣尉。
與宰相張嘉貞一樣,管理治安,因為工作期間,把活搞砸了,被處分。
不過,張子容沒有張嘉貞嚴重,一個是官都沒了,在家當了二十年的農民,張子容畢竟家里有點勢力,大事化小,官還是官,只是地方從江蘇,換到了浙江,在溫州,還是縣尉。
公元725年,孟浩然求職,四處碰壁,為了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專門去溫州,找張子容玩了半年,中間寫了一篇有名的作文,叫《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這篇文章,可能溫州人民還有點印象。
李隆基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國家比較富裕,仗打的也少了,所以社會上的主流,就是讀書,考取功名,文化人在一起,如果能寫上幾篇好文章,那是相當的受歡迎。
孟浩然和張子容,書都讀的不錯,文章寫的也好,通過這些詩文,可以看看在唐朝,旅游探親,是個什么過程。
從洛陽出來,孟浩然寫了封信,告訴張子容,自己年底到溫州,找他玩。
張子容看到信后,到了年底,就提前派了人,在城外七十里的酒店,日夜候著。
估計當時也沒有接機牌:孟老師,歡迎到溫州旅游,全靠張子容描述的特征,一個個問:是孟大官人嗎?
等了小半個月,孟浩然到了溫州,一邊安排在酒店休息,一邊就去找張子容:報告老爺,人給接到了。
張子容得到報信后,騎著馬就到酒店,先大吃一頓,喝了接風酒,兩人就浩浩蕩蕩的回家。
古代交通不便,有朋友來玩,而且又是十幾年沒見的老朋友,肯定得多住幾天,玩玩溫州附近的旅游景點,據說上面那首詩,就是當時寫的。
很快到了年底,馬上就是春節,孟浩然就在張子容家,過了年。
每逢佳節倍思親,孟浩然在大年三十那天,想起了老爹老娘,再回憶這些年來,到處求官,卻沒人賞識,一下就傷心的哭了起來,這一哭,十年的壓抑,都釋放出來了,第二天,發高燒,生病了。
自從張子容712年進京之后,孟浩然就開始了旅游,一方面確實喜歡玩,另一方面呢,可以認識些風云人物,希望這些官場上的老油條,能夠賞識自己,和皇帝說道說道,給個官做做。
比如,在公元717年,游洞庭湖的時候,經過岳陽,就拜訪了這里的大人物張說,就是那個策論第一的宰相,因為得罪了姚崇,被貶到這里,當了岳陽的刺史。
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張說的仕途,也沒好到哪里去,兩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詩作對之后,就分手了。
公元720年,可能常年出門旅游,身體搞垮了,再加上心情不好,得不到賞識,生病,在家住了一年。
第二年,孟浩然也想通了,開始頻繁的參加酒會,終于認識了兩位貴人,襄州刺史韓思復和襄陽令盧饌(讀 zhuan)。
兩人也是文化人,看到孟浩然的詩,很喜歡,知道他希望做官,兩人就聯合寫了一封推薦信,讓孟浩然去京城,碰碰運氣。
結果待了三年,還是沒人看中,心灰意冷,才去找張子容說說話。
既然求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吧。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名落孫山,沒考上。
孟浩然詩寫的好,名氣也不小,為什么輪到考試的時候,成績卻那么差呢?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8年,張說剛從第三次的宰相任期上,退下來,不過依舊在京城,皇帝給他的職位是集賢殿學士,孟浩然就去拜訪人家,看看有沒有機會,求老宰相推自己一把。
兩人也是老相識,沒有寒暄,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
沒想到,兩人剛聊了一半,管家就來稟報,皇帝李隆基來了。
唐玄宗親自來看望老臣,張說又是高興,又是激動,把孟浩然安排進臥室,就去見老板了。
李隆基來到客廳,看到桌上有兩杯茶,就問張說,家里是不是有客人,為什么不請出來,一起見見呢?
皇帝是微服私訪,既然遇到了,當然要表現出自己親民的一面,張說把孟浩然帶到皇帝身邊后,簡單介紹了一下。
看到李隆基,孟浩然也是感慨萬千,從713年,到728年,15年的時間,自己的各種努力,不就是為了能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現一次,希望皇帝能賞識自己嗎。
張說是文學泰斗,江湖地位高,皇帝呢,也喜歡詩詞歌賦,正好孟浩然擅長這個,于是張說就請孟浩然,即興寫幾首。
無論科舉考試,還是策論,講的都是治國安邦的策略,但是孟浩然的詩,更多的,是抒發情感。
搞政治的,和寫愛情小說的,似乎談不到一塊去,最后孟浩然有點自暴自棄,寫了一首詩,叫《歲暮歸南山》。
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
官不做了,心灰意冷了,水平太差,好皇帝都不會喜歡我,連朋友也看不起我,我還是回家,茅草屋住住算了。
皇帝一聽,不高興了:做不做得了官,不是我說算的,文章寫的好不好,自然有官員來評價,這和我是不是個好皇帝,有什么關系,怪我干嘛!
個老子的,老子火了。
和皇帝的會面,不歡而散,孟浩然的仕途,算是沒戲了。
從京城回來,孟浩然回到了老生活,吟詩、喝酒、找朋友,有見過李白,一起玩了三次。
《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孟浩然從京城出來,遇到李白后,李白為他寫的,兩人在襄陽碰面,玩了幾天,之后孟浩然進入四川。
當初在皇帝面前,孟浩然說自己已經看開了,不想做官了,其實那也是氣話,公元734年,張九齡成為中書令時,孟浩然找過他,希望給個機會,再見皇帝一次,沒結果。
不過皇帝沒見到,和張九齡的關系,倒是不錯,后來張九齡從宰相的位置上,退下來,在荊州,做長史,把孟浩然招到麾下,讓他做個幕僚。
48歲的孟浩然,對于做幕僚,真的沒有想法,只待了幾天,就辭職,出去旅游了。
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把孟浩然的所有銳氣,都消磨掉了,告別張九齡后,孟浩然很清楚,做官的夢,怕是沒指望了。
一年后回家,大病了一場。
生病了,不可怕,吃點藥,就好了,但是心病了,藥是治不好的。
公元740年,江寧丞王昌齡,被貶到嶺南,路過襄陽,找孟浩然聚聚,說說話,寫寫詩,喝喝酒。
因為上一年的病,還沒有好,喝酒又太猛,51歲的孟浩然,留著淚,死在了病床上。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3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白云。
陽光照耀下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愁緒。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祎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2.昔人:指傳說中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
3.乘:駕。
4.去:離開。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意思
8.悠悠:飄蕩樣子。
9.川:平原。
10.歷歷:清楚可數。
11.漢陽:地名,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13.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南,根據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逐漸被水沖沒。
14.鄉關:故鄉。
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黃鶴樓詩很多,但崔顥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基礎。下這樣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后人對唐詩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第一首。可見對此詩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有關黃鶴樓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同時他《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題詩。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4
huáng hè lóu
黃鶴樓
cuī hào
崔顥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huáng hè yī qù bù fù fǎn , bái yún qiān zài kōng yōu yōu 。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ǔ shì ?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是一首登樓懷古思念鄉土的傳世佳作。首兩聯劈空寫來,發人去樓空、歲月不再之慨,寄托著詩人入世虛無的悲嘆,末兩聯以明麗之景寫江中景色之美,畫面頓生明暗對比,但隨即落筆暮靄煙波,景致陡暗,原來是樂景寫哀,歸思難收,令人讀罷,如幻如夢,愁緒無限。傳說李白登此樓,本欲作詩,見樓中題有此詩,自嘆不如,擱筆而去。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古詩黃鶴樓崔顥帶拼音版,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一起學習一下古詩黃鶴樓崔顥帶拼音版,古詩黃鶴樓崔顥賞析,古詩黃鶴樓崔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吧!
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5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文解釋】
前人早已乘著黃鶴飛去,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去后就不再回還,千百年來只有白云悠悠飄拂。晴朗的漢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蔥郁的樹木和茂密的芳草,它們覆蓋著鸚鵡洲。天色漸暗,放眼遠望,何處是我的故鄉?江上的煙波迷茫,使人生出無限的哀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碧綠的芳草覆蓋著鸚鵡洲。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詞語解釋】
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
黃鶴樓:舊址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橋頭處。
歷歷:清楚分明。
漢陽:指今武漢市漢陽縣一帶。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在今武漢西南長江中。
②歷歷:清楚可數。
③萋萋:形容草木長得很茂盛。
④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逐漸被水沖沒。
⑤空余:只留下。(空:只)
⑥鄉關:故鄉。
【詩文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黃鶴樓想起昔日的傳說,歲月流逝,人去樓空;惟一還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無限的感慨!詩人觸景抒懷,一發不可收,一氣呵成,氣貫長虹。
剛剛抒發了對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于是又勾起了一懷鄉愁。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轉、合」的要求,文勢波瀾起伏,而末句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又重回開篇的渺茫境界,全詩渾然一體,意境天成。
賞析二: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樓頭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艷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陽光,給人家的溫暖。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游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筑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詩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進更為高遠的境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水霧江煙,一片迷蒙,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
詩作的前兩句民歌風味濃郁,景到言到,語如聯珠;后兩句則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特別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無窮之感。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最高峰巔。詩人的風采與秉性亦隨詩篇的展開躍然紙上:他才華橫溢,如晴川東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節,似芳草萋萋,崢嶸不已。沒有自戀自迷之頹廢,也無自私自利之狹隘,鄉愁情懷的抒發也同樣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不愧為是被后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一佳作。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6
本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這首本詩在當時就很有名,傳說登黃鶴樓,有人請他題本詩,他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本詩在上頭。”嚴羽《滄浪本詩話》評:“唐人七言律本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黃鶴樓》前四句寫登臨懷古。昔日的仙人已乘黃鶴離開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回來,朗朗碧空千百年來只有白云悠悠。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樓,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幾分繁華與熱鬧逝去后的失落與惆悵。本詩人圍繞黃鶴樓的由來反復吟唱,似脫口道出,語言俗白,卻一氣呵成,文勢貫通。一座空空的黃鶴樓因而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次尋常的登臨化為追古撫今的慨嘆,白云千載,遐思悠悠。
《黃鶴樓》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眼前美景如畫,內心鄉愁難抑。“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是形象而直觀的描繪:晴朗的大地,遠方漢陽的綠樹歷歷在目;鸚鵡洲上,萋萋芳草如茵。開闊的視野,生機勃勃的明媚風光,作為遠景襯托出黃鶴樓遠眺漢陽、俯瞰長江的挺拔氣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與思鄉的幽怨交織在一起:黃昏的霧靄悄悄地在江心聚集,鄉愁也在本詩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氣氤氳,鄉愁依附在飄渺的煙波中。日暮煙波與悠悠白云相照應,形成一個悠遠渺茫的意境。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黃鶴樓》
作者: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悠悠:久遠的意思。
3.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7.鄉關:故鄉家園。
8.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注評」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昔人:指傳說的騎鶴仙人。已:已經。乘:乘坐。去:離去。指離黃鶴樓而去。此地:這個地方。即黃鶴樓所在的黃鶴磯。空:副詞,只,僅。余:剩下。○即題敘事,起調平穩自然。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一去不復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來。語出《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副詞。一旦,一經。千載:千年。悠悠:這里形容白云浮蕩的樣子。○即事抒懷,感嘆宇宙無限。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晴川:陽光照耀下的平川。這里指漢水平原。歷歷:分明的樣子。漢陽:武漢三鎮之一。因在漢水北岸,故名。樹:樹木。全句意思是陽光照耀看漢水平原,漢陽鎮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春草茂盛的樣子。鸚鵡洲:唐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漸被江水沖沒。○描繪登樓所見景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陽將要落山。鄉關:故鄉。何處是:意思是在何處。煙波江上:江上的煙霧波濤。○寄寓故土之思。
「翻譯」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韻譯」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黃鶴樓介紹」
黃鶴樓位于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墻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回廊,陳列有關本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筑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于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于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本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 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點評」
在唐代,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號稱長江南岸三大名勝,黃鶴樓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滕王閣建于唐貞觀十三年(639),岳陽樓建于開元四年(716)。據《入蜀記》卷五:“黃鶴樓,舊傳費祎升飛于此,后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為天下絕景。”滕王閣是唐高祖子李元嬰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間所建。岳陽樓是中書令張說謫守巴陵時在舊閱兵臺基礎上所建。若論來歷,黃鶴樓最為久遠。
題詠黃鶴樓的作品很多,但舉世公認崔顥的《黃鶴樓》堪稱絕唱,連大本詩人李白也因“崔顥題本詩在上頭”而擱筆,那么,崔顥《黃鶴樓》本詩究竟好在何處呢?這涉及對黃鶴樓本質特征的把握。因為就得江山形勝而言,黃鶴樓的俯瞰江漢,與滕王閣的前臨贛江和岳陽樓的下臨洞庭,三者難分優劣;就構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間。設若從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筆,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狀貌。崔顥《黃鶴樓》本詩高明之處在于:它根本舍棄了黃鶴樓位置、形制等這些外在特征,而緊緊圍繞它的得名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論,黃鶴樓與神奇傳說相聯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為岳陽樓、滕王閣所難于匹敵。本詩的前兩聯寫身在黃鶴樓下仰觀寥廓天宇所見所感。當本詩人第一眼看到黃鶴樓時,無窮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飛的故事。那位“昔人”本來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學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后來他乘黃鶴重游舊地,黃鶴樓應當記得他的仙風道骨。那黃鶴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鶴了,自那次飛過眼前這一片天空后,再上,還是屬于人間。面對白云,本詩人意識到宇宙中時間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雖然沒有發生一連串《天問》式的感慨,但讀者已感覺到本詩人心潮的起伏,領悟到本詩人借助“黃鶴”、“白云,,等意象所傳達出的關于宇宙、人生真諦的思考。前四句本詩好就好在它是因黃鶴樓而觸發的,不能移于別處。它是自然而成,如沖口而出一般,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它是形象化的,并沒有將思想和盤托出,卻能讓人低回思索于無窮。這樣寫,雖然沒有具體描繪黃鶴樓的形態,卻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風貌。
本詩的后四句轉換角度,寫登上黃鶴樓俯視江漢所見所感。本詩人居高臨下,如從天上觀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這感慨也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展開。與寥廓的宇宙空間相比,人世間的距離感應該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遼闊的江漢平原上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鄉關卻很遙遠,非目力可及。人一生的活動范圍實在太有限,與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間的小雀與展翅九萬里的大鵬鳥一樣懸殊。至于從時間角度言,人的壽命以歲月計,積日成月,積月成歲,轉眼之間便是百年,一個人的'一生就過完了,比起“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的冥靈來,已經短得可憐;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的神仙來,更不可同日而語。在人世這個空間和人生這段時間的座標系上,此時此地的我處在什么位置?當此一日將暮、江上煙波泛起之際,身在黃鶴樓上的“我”真說不清楚。可見本詩人之“愁”有豐富的內涵,不是單單為了鄉愁。后四句中,寫景比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來的眼前景,作者并非著意刻畫;特別是當這些景語融入本詩人深沉的感慨后,它們作為景物的特征更趨淡化。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語,很大程度上為此而發。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前人推許此本詩,有人說它“鵬飛象行,驚人以遠大”(王夫之語),有人說它“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潛語),都是著眼于此本詩意境的開闊和運筆的飄逸,這正是此本詩藝術魅力之所在。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悠悠
“悠悠”是形容詞,在古漢語中有許多義項:①思念、憂思的樣子。如《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出處是《·鄭風·子衿》)②遼遠,遙遠。如《本詩經·王風·黍離》:“悠悠蒼天,此何人哉?”③長久。如《長恨歌》:“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④連綿不盡的樣子。如《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⑤飄動的樣子。如《本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⑥飄忽不定的樣子。如《酬樂天得微之本詩知通州事》:“知得共君相見否,近來魂夢轉悠悠。”
萋萋
“萋萋”是形容詞,有四個義項:①形容草木茂盛。本本詩“芳草萋萋鸚鵡洲”即取此義。②云行彌漫的樣子。如鮑溶《范真傳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萋萋巫峽云,楚客莫留恩。”③華麗的樣子。如潘岳《藉田賦》:“襲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車之轔轔。”④衰颯的樣子。如王嬙《怨本詩》:“秋木萋萋,其葉萋黃。”
「賞析」
本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本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本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本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本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本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云”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么“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濃濃的鄉愁。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極富人情味:艷陽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佇立在眼前。和煦的陽光灑滿江面,溫暖著親人。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游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筑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本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本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本詩作具有的濃郁民歌風味,景到言到情到,語如聯珠,自然天成,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本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把鄉愁情懷抒發得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本詩作的峰巔,成為被后人推為唐朝七律本詩中的第一佳作。
「講解」
崔顥早期本詩歌多寫閨情,反映婦女生活;后赴邊塞,所寫邊塞本詩慷慨豪邁,本詩風變為雄渾奔放。但崔顥本詩最負盛名的則是《黃鶴樓》。相傳這首本詩為大本詩人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本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本詩下注曰:“世傳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本詩在上頭。’遂作《鳳凰臺》本詩以較勝負。”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也記載了李白登黃鶴樓,因見崔顥此本詩,即“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當然,這個傳說未必實有其事,計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懷疑。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本詩,在寫法上與崔作確有相似之處。至于其《鸚鵡洲》本詩:“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不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本詩,而且全本詩格調逼肖。宋元間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本詩乃是效崔顥體,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嘆,是時律本詩猶未甚拘偶也。”因而這首本詩歷來受到極高的稱譽。南宋嚴羽《滄浪本詩話·本詩評》認為:“唐人七言律本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直至清人孫誅編選的頗有影響的《唐本詩三日首》,還把崔顥的《黃鶴樓》放在“七言律本詩”的首篇。
當然,《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本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
黃鶴樓故址在武昌黃鶴山(即蛇山)的黃鵠磯頭,相傳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年間,歷代屢毀屢修。昔日樓臺,枕山臨江,軒昂宏偉,輝煌瑰麗,崢嶸縹緲,幾疑“仙宮”。傳說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齊諧志》),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太平寰宇記》)。本詩人登樓眺遠,浮想聯翩,本詩篇前四句遂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鶴,杳然已去,永不復返,仙去樓空,唯留天際白云,千載悠悠。這里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黃鶴樓因其所在的黃鶴山而得名,所謂“仙人乘鶴”之事,當由其名附會而出,本屬子虛烏有。本詩人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些傳說,從虛處生發開去,從而使本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接著就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漢陽鸚鵡洲,原是今武漢市西南長江中的一個沙洲,相傳因東漢末年禰衡在此作《鸚鵡賦》而得名,后來漸被江水沖沒,今鸚鵡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著勃勃生氣,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顥南下漫游。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本詩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造成了一種優美動人的藝術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唐本詩別裁集》卷十三中對此本詩所作的評論:“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
本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本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既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本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本詩在本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三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的音樂美。
律本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其實《黃鶴樓》并不是規范的七律。其一、二兩句第五、第六字竟都為“黃鶴”,第三句連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調煞尾。也不用對仗,幾乎都是古體本詩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漢陽樹”、“鸚鵡洲”,亦似對非對。其所以被認為是“七言律本詩”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繪畫美之外,就是聲調自然、音節瀏亮。此本詩前四句脫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氣呵成,順勢直下,以至于無暇顧及七律的格律對仗。“五、六雖斷寫景,而氣亦直下噴溢,收亦然,所以可貴。”(清人方東樹評語,見高步瀛《唐宋本詩舉要》卷五。)由于全本詩一氣轉折,所以讀來自然流轉。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本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原載:《唐本詩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評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本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本詩在上頭。"傳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本詩擬此本詩格調。其《鸚鵡洲》本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本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本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本詩。為此,說本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本詩話》謂:"唐人七言律本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本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本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適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此本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后年首就整傷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本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宇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本詩格律上之大忌,本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宇宇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厭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卒閱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本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是本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的律本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本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頗是依據本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本詩句。沈德潛評此本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本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本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本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本詩法家數》論律本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本詩前因旬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本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睛川草樹,歷歷在目,妻妻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本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借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本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臺",也是很符合律本詩法度的。 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正是由于此本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介紹」
崔顥(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于寫本詩,系盛唐本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么?很值得人們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
讀過一點唐本詩的人都知道一則佳話:崔顥《黃鶴樓》本詩,后代學者也是好評如潮。例如,宋人嚴羽稱其為唐人七言律本詩第一名。崔顥不但本詩做得好,為人的風流,也少有人能企及。新舊《唐書》崔顥傳、《唐才子傳》等文獻都記載:崔顥跟東方朔有相同的愛好,娶妻必須是美貌女子。結婚之后,稍有不滿,很快就會把她們給休了,另外聘娶美貌女子。《新唐書》說崔顥“凡四五娶”。更多唐本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本詩三百首欄目。
崔顥,少年時代居住在河南開封。關于他離開河南老家,赴長安科考,得中進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直齋書錄解題 二十二卷,南宋陳振孫撰。陳振孫(約1186—約1262),曾名瑗,字伯玉,號直齋,湖州安吉(今屬浙江)人,一說湖州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著名目錄學家。寧宗、理宗之際,歷溧水、紹興、鄞縣教更多>>》卷十九內注,“唐司勛員外郎崔顥開元十年進士”。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說他“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
明正德十年刻《崔顥本詩集》則注“開元十二年姚重晟下進士”。不論哪個說法正確,崔顥中進士時也不過是18歲~20歲。(據聞一多先生《唐本詩大系》的說法,他認為20歲左右中進士已很年輕,18歲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聞先生說崔顥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這就是本文開頭將崔顥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這也就是說崔顥最遲是20歲離開故鄉汴州去長安趕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鄉開封,除青少年時期外,時間是很短的。
在他所遺的本詩篇中,只有一篇是寫他回鄉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幾日?鄉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本詩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即今江蘇淮安縣。故由淮安回開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說。)從本詩意看,崔顥還是思念故鄉,并有回鄉歸隱、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終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長安,死于唐天寶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這可能正是崔顥的故事在開封流傳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為開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產業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對崔顥有一個全面、正確、恰當的認識,不應當因為其人格低下,就否定其成就。歷史應給以適當評價的。
「英漢對照」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7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①
□ 李 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 ①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9.詩歌首句提及的遷客當指西漢賈誼,作者借他來表達自己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抒發了詩人遷謫之感、去國之情,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含有自我辯白之意。
10.《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江城五月,恰逢初夏,當然無梅,可是耳聞笛聲吹寒,不覺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飄飛。作者運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黃鶴樓》賞析08-09
黃鶴樓古詩賞析02-16
古詩黃鶴樓賞析07-26
黃鶴樓古詩的賞析06-25
崔顥古詩《黃鶴樓》賞析12-11
《登黃鶴樓》古詩賞析03-26
崔顥黃鶴樓古詩譯文及賞析11-0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賞析07-14
黃鶴樓的古詩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