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S版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語文教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S版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深度解教材:
這篇課文由三首描寫秋景的古詩組成。《望洞庭》描寫了詩人在月夜遙望洞庭湖的美景;《菊花》立意新穎,使人了解了詩人愛菊的原因是“此花開盡更無花”;《楓橋夜泊》則通過楓橋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孤獨的心情。學生在學習完這三首詩后,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并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想象畫面,進而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學生能夠根據課文注釋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但在情感上還難以體會。在授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查詞典和結合注釋的方法從整體上把握全詩。同時借助圖片或者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對古詩產生興趣。另外,可以啟發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從而逐步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意境,進而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知識與能力:
1、會認“螺、霜、寺”3個生字,會寫“菊、舍、遍、漸、偏、霜、愁、眠、蘇、寺”l0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古詩的意思,能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3、通過對古詩的理解,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難點:
重點:理解古詩的意思。
突破方法: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和詞典對古詩有整體理解,并借助圖片或多媒體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
難點: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邊讀古詩邊想象畫面,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與學法推薦:
教法:運用自學輔導教學法,理解古詩的意思;運用分組教學法,解決不懂的問題;運用創設情境法,讓學生對古詩描寫的情境有所感悟。
學法:結合課文中的插圖和注釋,以及詞典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合作學習法,理解古詩中的重點句子。
師生齊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范讀錄音、生字卡片。
學生: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巧安排:
3課時。
第一課吋
課時目標:
1、會認生字“螺”。
2、理解《望洞庭》中詩句的意思,能從整體把握古詩的主要內容,想象古詩所描寫的畫面。
3、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體會詩人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1、教師播放洞庭湖美景的視頻,配樂欣賞。(出示多幅月光下洞庭湖景色的圖片,配樂《洞庭秋月圖》)
2、導入課題:同學們,剛才播放的風景美不美?這里就是湖南岳陽的洞庭湖。早在唐朝,這里的湖光山色就迷倒了一位大詩人。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唐朝,去看看大詩人劉禹錫描寫了怎樣的洞庭湖美景。(板書課題:望洞庭)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給學生以視聽的雙重享受,創造古詩教學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對洞庭湖美景產生興趣,進而過渡到本課的教學。
二、初讀古詩,理解大意。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生字的音。
提示:潭(tán)、螺(luó)。
2、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和詞典理解古詩,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教師提問。
課件出示古詩《望洞庭》,運用講解法指導學生理解詞語。
秋月:指秋天皎潔的明月。
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凈的湖水。
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的,要磨了之后才會變得光亮。詩句是用來比喻詩人遠望洞庭湖時,月下的湖面平靜而朦朧,像是沒有磨光的銅鏡。
遙望:遠望。
白銀盤:喻指月光照射下平靜的湖水。
3、學生組成小組,根據對詞語的理解討論古詩的意思。
小組派代表發言,簡述古詩的意思。教師明確:秋夜,皎潔的月光與清澈明凈的湖水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湖面上一點兒風也沒有,朦朦朧朧的湖面好像是一面沒有磨光亮的銅鏡。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青翠無比,湖水清澈明凈,遠遠望去,就如同在銀白色的盤子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惹人喜愛。
4、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評價。
【設計意圖】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講解和點撥指導,使學生掌握古詩的意思。
三、重點探究,啟發想象。
1、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讀古詩:詩人在詩中運用了三處比喻,請找出來,說一說詩人分別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學生自讀古詩,思考問題。教師結合課文插圖對學生進行點撥式指導。
引導學生找出三處比喻:“潭面無風鏡未磨”“白銀盤里一青螺”。教師點撥:從課文插圖不難看出詩人的觀察時間是晚上,月光照射下的湖面會顯得很模糊,所以詩人把湖面比喻成沒有磨光亮的銅鏡。另外,詩人還把湖面比喻成了白銀盤,把青山比喻成了青螺。(板書:比喻)
2、教師利用課文插圖啟發學生想象。
(1)引導: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當我們乘著小舟蕩漾在夜晚的洞庭湖,我們會看到月亮就像……洞庭湖水就像……我們的心情是……我們不由得輕輕哼起了歌……
(2)思考:詩人能描繪出如此美麗的景色,說明詩人飽含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教師歸納:詩人對祖國山水十分熱愛。(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句詩句里描寫的哪處景色。)(板書:對祖國山水的熱愛)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古詩,使學生的朗讀更有目的性;利用插圖啟發學生想象,更能調動學生的抽象思維,使其聯想到古詩所描寫的畫面,從而理解古詩內容和意境。
四、指導朗讀,劃分節奏。
1、教師播放《望洞庭》的范讀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糾正自己讀錯的地方。
2、教師指導學生劃分出朗讀的節奏。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元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3、要求學生根據朗讀節奏練習朗讀。
4、教師指名朗讀,對讀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
【設計意圖】采用范讀和練讀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使學生能輕松掌握古詩的朗讀節奏。
五、課堂小結。
1、教師小結:學習了劉禹錫的這首古詩后,大家有沒有覺得月夜的洞庭湖的景色很美麗?希望同學們有機會能去洞庭湖游覽一番,感受這美景。
2、布置作業:背誦《望洞庭》,同桌互查互背。
六、隨堂練習。
打開“基礎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第一課時作業設計
填空。
《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詩句的后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詩運用了________的修辭手法。整首詩表達了詩人________之情。
答案:唐劉禹錫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比喻對祖國山水的熱愛
第二課吋
課吋目標:
1、會寫“菊、舍、遍、漸、偏”5個生字。
2、理解古詩《菊花》的意思,能根據詩句想象古詩所描寫的畫面。
3、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體會詩人對菊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回顧復習,導入新課。
1、教師指名背誦《望洞庭》,并說說古詩的意思。
2、教師出示菊花滿院綻放的圖片,導入新課:暖春有嬌艷欲滴的桃花;炎夏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深秋時節,天氣變涼,百花凋零,但是仍然有一種花選擇在這個季節怒放,那就是——菊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詩人元稹的詩作《菊花》。(板書課題:菊花)
【設計意圖】通過出示圖片給學生以直觀感受;運用對比法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古詩,理解大意。
1、學生自讀古詩,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把生字讀準。
2、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導學生正確書寫生字。
菊:中間的“米”字要寫得緊湊一些。
舍:第一筆撇和第二筆捺要寫得舒展些。
遍:最后一筆要向右伸。
漸:“車”字與“斤”字所占的比例要勻稱。
偏:要按照左窄右寬的比例來寫。
3、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詞典理解古詩。
教師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教師可對學生的表達作適當補充)。古詩的意思:一叢叢的秋菊,環繞著屋舍,像陶淵明的家一樣。(詩人)繞著籬笆欣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漸漸地偏西。不是因為在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菊花開過之后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看的花了。
【設計意圖】教師重點指導要求會寫的生字,使學生能針對自己存在的書寫問題進行糾正:運用討論交流的方法理解古詩的意思,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重點探討,引導想象。
1、出示問題:古詩的前兩句主要描寫了什么情景?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觸?
學生帶著問題朗讀古詩,組成小組討論問題。
教師指小組代表回答:古詩的前兩句主要描寫了詩人欣賞菊花的情景,后兩句主要描寫了詩人喜愛菊花的原因。(板書:秋叢繞舍、遍繞籬邊、偏愛菊)
2、教師播放古詩《菊花》的視頻,出示包含《菊花》詩句大意的介紹并配以相關畫面,啟發學生根據自己所看、所聽來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畫面。
教師明確詩人的感情:表達了詩人對菊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板書:對菊花的喜愛和贊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古詩,使學生的朗讀更有目的性;運用視頻來啟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境。
四、指導朗讀,劃分節奏。
1、教師播放《菊花》的范讀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糾正自己讀錯的地方。
2、教師指導學生劃分出朗讀的節奏。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3、要求學生根據朗讀節奏練習朗讀,指名朗讀,對讀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
4、指導背誦。
【設計意圖】通過指導學生劃分出朗讀節奏,提高學生朗讀古詩的水平。
五、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百花多在溫暖的季節盛開,菊花偏偏不畏風霜,詩人喜歡菊花的原因也正是如此。讀了詩作后,你是不是也喜愛上了菊花?希望同學們能帶著對菊花的喜愛之情去朗讀、背誦古詩,做一個能吟善誦的小詩人!
六、隨堂練習。
打開“基礎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第二課時作業設計
填空。
《菊花》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___,詩句的前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人喜愛菊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寫詩句)
答案:唐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此花開盡更無花
第三課吋
課吋目標:
1、會寫“霜、愁、眠、蘇、寺”5個生字。
2、理解古詩《楓橋夜泊》的意思,能根據詩句想象古詩所描寫的畫面。
3、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古詩。體會詩人孤獨、憂愁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回顧復習,導入新課。
1、教師指名背誦《望洞庭》《菊花》,再說說這兩首古詩的意思。
2、導入新課:領略了秋夜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又欣賞了秋菊怒放的美景,今天,我們來看看唐朝大詩人張繼描寫的深秋江邊的景色。(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設計意圖】采用提問法復習、上節課的內容;采用類比法導入新課的學習,使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古詩的課堂氛圍中。
二、初讀古詩,理解大意。
1、學生自讀古詩,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把生字和多音字讀準。
2、出示本課的生字卡片,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書寫生字。
霜:上下等寬。
愁:下半部分的“心”字不要和上半部分的“秋”字過于分散,要寫得緊湊。
眠:左窄右寬,最后一筆斜鉤要寫得舒展些。
蘇:下半部分的“辦”字不要寬于上半部分的“艸”。
寺:上寬下窄。
3、學生借助注釋和詞典理解古詩,不懂的詞語可向教師提問。
對:相對,面對。
愁:憂愁,愁悶。
姑蘇:今江蘇蘇州,舊名姑蘇,因有一座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蘇州城西的一座寺院。
夜半:半夜。
到:這里是傳到的意思。
四、指導朗讀,劃分節奏。
1、教師播放《楓橋夜泊》的范讀錄音,學生仔細聽,糾正自己讀錯的地方。
2、指導學生劃分出朗讀的節奏。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3、學生根據朗讀節奏練習朗讀,教師指名朗讀。
4、同桌互背,指名背誦。
【設計意圖】采用播放錄音和劃分節奏相結合的方法,從讀音和節奏兩方面提高學生朗讀古詩的水平。
五、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洞庭湖的湖水清澈明凈,青山翠綠;秋菊繞著房屋一叢叢地綻放;深秋的江邊一派讓人感到憂愁、孤獨的景象……讀了詩人描寫的這么多美景,同學們是不是被詩人的才華所折服了呢?其實,描寫秋景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能多多搜集,多多積累。
六、隨堂練習。
打開“閱讀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作業設計
填空。
《楓橋夜泊》的作者是_______代詩人_______,詩句表達了詩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唐張繼孤獨、憂愁
4、學生組成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教師明確詩句的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時候,棲息在樹上的烏鴉不停地叫著,寒霜彌漫夜空。(詩人)面對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心情愁悶,久久不能入眠。半夜里,姑蘇城外寒山寺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解決字詞問題,并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詩句大意,從而鍛煉他們獨立理解古詩的能力。
三、重點探討,引導想象。
1、思考:古詩前兩句都描寫了哪些景物?從詩句的后兩句中你聽到了什么?教師播放錄音,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文錄音。
2、學生聽完錄音后,小組交流問題。
指名回答,教師歸納:古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景物有月亮、烏鴉、寒霜、江楓、漁火(板書: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從后兩句聽到了半夜寒山寺敲鐘的聲音。(板書:鐘聲)
3、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插圖進行想象:寒霜滿天的秋夜,詩人看著茫茫江面上的點點漁火,聽到了半夜的鐘聲,想到了自己的故鄉和親人,此時,詩人有怎樣的感受?
教師明確:詩人感到孤獨、憂愁。(板書:孤獨、憂愁)
【設計意圖】讓學生邊觀察插圖邊思考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想象古詩所描寫的畫面,從而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S版四年級上冊《古詩》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s版上冊教學反思03-11
語文S版五年級語文上冊《天窗》教案01-17
S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牛郎織女》 教案04-09
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天窗》語文教案04-11
六年級上冊語文s版名師備課教案10-17
一年級語文上冊名師授課教案s版10-17
語文S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刺猬漢斯》教案01-17
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梅蘭芳》語文教案04-11
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堅定的錫兵》語文教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