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古詩教學教案1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教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課時】
2~3節。
第一節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學都出去旅游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
(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2、諳、暗:區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
〖教學目標
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云:少(孤) 慢慢飄走(閑)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閑、 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了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云閑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節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⑵ 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
憶,在此當回憶講。“憶江南”為詞牌。
2、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注釋:
舊:過去。
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
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布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 (比較、比喻)
4、請聯系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后的反問句寫完整:
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參考篇目: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的畫面。
古詩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⒈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⒊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⒋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想象意境,領會詩情,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⒈了解王安石、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2.搜集這三位詩人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背誦比賽,激趣導入。
⒈組際比賽背誦關于思鄉的古詩詞。
⒉家鄉,是每個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誰一觸動它,就會發出最纏綿的思念之音。今天我們就隨著古詩《泊船瓜洲》,與王安石共彈一曲思鄉曲吧!
[背誦思鄉古詩,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亮相的'機會,喚起他們的成就感,激發他們樂于自覺背誦古詩文的興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之琴弦,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⒈揭題討論: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嗎?“瓜洲”在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嗎?誰來介紹一下。
⑶師相機介紹王安石。
⒉正確、流利朗讀詩歌。
⑴學生自由試讀,注意讀準字音。
⑵正音:正音:間、數、重、還。
⑶自由讀古詩,或同桌互讀,或師范讀。
⑷反復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詩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詩最能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
[讀通是讀懂的前提,因此,先讓學生試讀,適時輔以教師的范讀,或學生的賽讀,力求讀通的同時,讀美。并讓學生借助圖、課后注釋,以學生自己對詩歌內容的領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取代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來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三、品詞析句,體會感情。
⒈反復品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⑴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同桌之間互讀、練說。
⑵描述關于綠的好詞: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綠”過江南的美麗景色?( “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姹紫嫣紅”、“生機盎然”、“綠滿江南”、“桃紅柳綠”、“春風和煦”……)指數名學生說。
⑶朗讀體會“綠”意。
師: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一派綠意盎然的春光圖。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學生朗讀。
師:你看,這“綠”字讓你們這么一說,竟如此的豐富多彩;這“綠”字讓你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05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四,古詩三首,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詩教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
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
來。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
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
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
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
述感受到的內容。
(二)后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
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依據《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古詩教學教案4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于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著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在學生朗讀中,注意正音。“蓑”讀 suō,“遮”讀 zhē,不要讀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了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⑴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⑵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說說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讀。
牧童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⑶ 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后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里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臥”。
(可愛、調皮、疲倦。)
⑷ 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2、學習第二首詩:
⑴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為什么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⑶ 朗讀詩句:
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么?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一、揭題,初知“美”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釋題:
⑴ 介紹作者辛棄疾。
⑵ 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⑶ 村居,詞的題目。“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鄉村。)
二、初讀,走近“美”
1、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
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學生再讀:
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怎么辦呢?
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可以看圖、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三、品讀,感受“美”
1、通過剛才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獲:
(先說前面的,再說后面的,依次說。注意說話要有條理,先說字意、詞意、再說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圖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簡樸的鄉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學生朗讀。
⑵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音聊天說話。)
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溫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 一對白發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么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面的內容。
⑷ 追問:
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⑸ 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 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
2、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3、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
四、再讀全詞,回味“美”
1、想一想:
這對白發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情怎么樣?
(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2、作者偶爾看到了白發翁媼的生活環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繼續品味“醉”字。)
3、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你呢?
4、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延伸“美”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古詩教學教案5
【教學過程】
一、由杜甫詩句導入
有人說唐朝時李白用歌聲無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還原的請大家說一下所學杜甫的詩句——
二、出示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情懷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下面我們積累《詩經》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
Ppt出示:讀
1.一生讀,他生評價,糾錯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四、品讀
1.師:打擊對這首詩歌的感受怎樣?用一個字概括出來就是——生答“悲”,師板書“悲”
2.師:悲從何來?請大家自由朗讀,找出悲的原因,從詩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讀
生1:3、4兩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師:什么樣的身世?現在怎樣?為何看到落葉就悲?
生回答:命運多舛的身世,現在已經老了,此時可能重病在身
師:再讀一下!為何見到長江而悲?
生再讀
生:因為時光飛逝,生命流逝
師結: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時光流逝之悲
生2:1、2兩句,由景及情,悲涼的景情,全是冷色調
師:帶著這種感覺讀一下
生讀
3.師:其他同學也選了這句嗎?(無人回答)那大家再讀一下1、2句,思考一下,這兩句寫了什么秋景?
生3:“萬里”讓我想到了他蕭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懷(鼓掌)
師: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個詞?
生:孤獨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獨的心聲
4.師:還有哪里體現了悲?從原詩中找
生5:“艱難”句
師: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生6:“艱難”指生活上的苦,成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體上的病,無法借酒澆愁的悲飽經滄桑
師:只有一己之滄桑嗎?
生:還有國家
師板書:家國之悲
生齊讀
5.師小結
Ppt出示:品
6.師:再齊讀,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現的
師提示:看看目標
生答:借景抒情
配樂師朗誦,要求生再次體會詩歌悲情
2生讀,生齊讀
7.師補充杜甫晚年境遇(配樂抒情一段話)“你的命運即使像墨汁一樣黑,你也堅持用……我多想遇見你,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Ppt出示:寫
多想遇見您,
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
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
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多想遇見您,
在“ ”的時候,
,
要求生仿照句式寫出詩歌下節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誦讀展示
Ppt出示:背
師放較為悲哀的音樂,要求生站立背誦
【評述】
整體設計美玉含瑕
這節課同樣注重了誦讀,誦讀方式也較為多樣化在誦讀中老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感受,注意挖掘了學生在誦讀中的感受體會
同時老師特別重視了學生“聽說讀寫”幾個能力的.訓練,課堂最后有仿寫環節,設計不錯不過展示部分讓兩個同學上黑板書寫比較浪費時間,個人不如投影再讓其他學生讀一讀更實際一些
老師從“景”“情”兩個大的方面串起整個課堂,思路比較清晰但是誦讀一開始老師就拋出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讀詩的感受(這個字必須是“悲”)而且這個字跟老師的板書設計關系很大,所有的問題都是由這個字引申出的,沒有這個字就不能形成“淚”形狀的板書個人認為,這個設計比較刻意是這堂課美中不足之處
還有,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還不夠老師在課堂最后環節播放一首比較哀傷的配樂,要求學生齊背課文個人背景的渲染太過于哀傷了我覺得唐詩悲,但僅是悲壯,卻不悲傷即使如杜甫的詩,也絕不會悲傷所以這個背景的處理不太合適
古詩教學教案6
《古詩詞三首》A、B案
學習目標
①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②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③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④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A案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激趣導入
①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②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①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②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①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②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讀。
②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①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②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①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②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①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②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③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容
①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②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④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河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教學教案7
一導入:
二明確內容和競賽規則:
內容:第一回合——試試你的觀察力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記憶力
第三回合——測測你的理解力
第四回合——檢驗你的應辨力
競賽總規則:
第一:123小組為紅隊;456小組為藍隊。紅隊與藍隊進行pk。
第二:pk時遵守課堂紀律,紀律分占總成績的×××。
第三:學習知識第
一、比賽結果第二。
比賽的口號:團結、尊重、信任、守紀
三比賽內容:
第一回合——試試你的觀察力
比賽規則:
a必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一次,本隊可補充一次,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b搶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后本隊沒有補充機會,對方隊員可補充,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內容:
必答題:
a組:
①鄉書何處達?歸雁入胡天。
②秋風簫瑟,洪波踴起。
③蕩胸生層云,絕眥入歸鳥。
④山重水復凝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⑤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b組:
①持節云中,何日遺馮唐?
②路轉山回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③征篷出漢塞,歸雁洛陽邊。
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生后名。
⑤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搶答題:
①溯游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②剪不斷,是離愁,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③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④安得廣夏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⑤夜來南風起,五月人倍忙。田家少閑月,小麥覆隴黃。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記憶力
(一)補充上、下句:
比賽規則:
a必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一次,本隊可補充一次,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b搶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后本隊沒有補充機會,對方隊員可補充,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必答題:
a組: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隔江猶唱后
庭花。
③簫鼓追隨春社近,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曉鏡但愁云鬢改,
b組:
①飛來山上千尋塔,
②,忽復乘舟夢日邊。
③懷舊空吟聞笛賦,
④,拄杖無時夜叩門。
⑤何當共剪西窗燭,
搶答題:
①欲渡黃河冰塞川,
②,愁云慘淡萬里凝。
③蓬山此去無多路,
④,化作春泥更護花。
⑤,衡陽雁去無留意。
(二)詩前4句或后4句,或詞的上片、下片,或整首詩
比賽規則:
此環節全是搶答題,答對一題+4分,本隊可補充一次,補充正確+2分。對方隊員補充正確+2分
①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上片
②陸游的《游×××村》的前4句詩
③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下片
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的'后4句詩
⑤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整首詩
第三回合——測測你的理解力
比賽規則:
a必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一次,本隊可補充一次,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b搶答題,答對一題+1分,答錯后本隊沒有補充機會,對方隊員可補充,補充正確+0××分。完全答錯,不倒扣分。
必答題:
a組:
①我們常說“幾個人在一起,—定有人可作我老師的”可用《論浯》中哪句來表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表達對朋友擔憂與思念的詩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③《春望》中寫出戰火連續不斷,消息隔絕,音訊不至時迫切心情的兩句詩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④《水調歌頭》中道盡千載離人之心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⑤《過零丁洋》中概括詩人被捕前的全部經歷的句子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b組:
①《次北固山下》表達作者思家思鄉之情的詩句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②《夜雨寄北》中我們常用形容好友相聚,有說不完的知心話,道不盡思念情的詩句是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③《游×××村》中哪兩句意在說明農家酒味雖薄,而好客情意卻十分濃厚。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④《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極言潼關地勢險要的句子是山峰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舍己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
古詩教學教案8
一、談話導入。
1、詩歌是人類最優美的語言,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在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上,唐朝是最輝煌的時期,其間曾出現無數詩人。在這眾多的詩人中間,著名文學家韓愈獨獨推崇兩個人。他曾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我們知道是“李白”,那這個“杜”是誰呢?生:(齊答)杜甫。
2、對于杜甫,我們并不陌生,大家還記得以前曾學過a他的什么詩?你能背背這首詩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杜甫的另一首詩——《春夜喜雨》。(出示全詩)
二、初讀。
1、生自由讀詩,讀正確通順。
2、指名讀詩。
3、同學們,課前老師已讓你們背誦過詩了,你們誰能將它默寫下來呢,學生板演。教師點評。
4、師:能夠正確地朗讀古詩,這是古詩學習的第一步,僅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古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練,高度濃縮的,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但其中的豐富內涵卻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詩人的內心世界更不是我們輕易可以觸摸得到的。所以,我們還要沉下心來,靜靜地讀,細細地品。請大家借助注釋,賞析和工具書認真地品讀理解,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三、品析
1、師:大家能讀懂詩人筆下的這場雨嗎?你讀出了怎樣的雨?(及時的雨)①理解“及時”: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從哪兒看出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③為什么說它及時呢?(知時節,播種的時節)
④指導朗讀此句。
2、師:除了這是一場及時的雨,你還讀出了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雨)
①你從哪兒看出來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②討論:為什么用“潛”?能換成別的.詞嗎?(偷偷地,悄悄地不讓別人知道)③為什么要悄悄地來呢?看來,春雨有心滋潤萬物,卻無心讓人發現呀!
④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體會春雨的細小,綿密。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像一層薄煙。
⑤春雨悄悄地來,靜靜地走,滋潤萬物,默默無聞,你喜歡這樣的雨嗎?指導讀此句。
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這首詩作于杜甫居于此處兩年后,當時那兒發生了大旱災。老百姓剛經歷安史之亂,又遭遇旱災,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饋作者當時會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場及時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會兒吧!把干涸的土地徹底地滋潤。
想象一下,經過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錦官城會是什么樣子呢?(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①讀著這句詩,我們仿佛看見了什么?(圖片欣賞)
②這樣的萬紫千紅,這樣的嬌艷欲滴,這樣的花團錦簇,難道詩人僅僅想到了城里的這些美景嗎?他還會想到什么?(秋天,豐收)
③春天的美麗,秋天的豐收都將由這一場雨帶來,你喜歡這場春雨嗎?讓我們一起來讀:
大地干旱,人們生活貧困,他們盼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悄悄地來了,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看到下雨時——(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想到——(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剛剛我們讀懂的雨,在詩中濃縮成一個字——(好)。剛才我們讀懂的詩人的內心,在詩中也濃縮成一個字——(喜)。讓我們感受詩人的喜悅,再來讀讀這首詩吧!
四、總結
見詩如見人,詩是詩人真實情感的表達,今天我們不僅讀懂了一首詩,也讀懂了一位詩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樣的詩人?(生談感受)
杜甫同情人民,他創作的詩歌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的主線,他的詩以最普通的百姓為主角,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強烈的時代色彩,真實地反映了一段歷史。
了解了這些,我們就更好理解,為什么一場春雨會讓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為這場春雨帶給詩人的是無限的希望啊,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實際上是為民而喜,大家說對嗎?讓我們帶著欣喜之情再來讀這首詩。
師:春雨恩澤萬物,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命運。面對綿綿春雨,想到它
將帶給人們期盼已久的豐收,他怎能不萬分激動,不由得贊嘆——生:(全班齊讀全詩)師:同學們,“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寫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不著痕跡,所以使人讀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詩歌耐人尋味。(出示四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這四首描寫春天的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生:(自由朗讀)師:請大家一起朗讀這四首詩。生:(全班齊讀)
《春夜喜雨》教學反思
古詩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語文材料的精華,所以從小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讓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整個教案設計就從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開課時,同學們從背寫古詩入手。同學們頓時興趣盎然,人人爭著舉手背寫的古詩,這樣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檢查學生通過課外查找資料、課外閱讀,培養了他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大膽的展示,使學生體會到自學的快樂。
我重在感悟這個環節,我主要是通過“讀”來使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感悟。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讀為本”、“以講助讀”,而且對古詩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所以,我鼓勵學自讀自悟,大力提倡“以讀代講”,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讀書中思考、在小組中討論、在班級中展示自我,從而培養他們對古詩的語感。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效果較好!
古詩教學教案9
第3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第二首詩《草》,理解“歲、榮、盡、野火”等詞語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背誦第一首詩《春曉》。
2、解釋:“曉、眠、聞、啼、處處、風雨”的意思。
3、請四位同學分別講講每一行的意思。
4、回憶學習方法:解題意、講詩意、背詩句、悟詩情。
二、學習《草》。
1、按四步自學古詩《草》。
2、檢查自學情況。
解題意:
“草”可以組成哪些草?(小草、綠草、野草等等)課題中的草指什么“草”?(野草)]
講詩意:
第一行:“離離”“原”“草”各是什么意思?(離離:形容草茂盛的樣子。源:原野。草:野草。)“離離原上草”指什么意思?(野草長滿了整個原野。)
第二行:“歲、枯、榮”各是什么意思?(歲:年。枯:干枯、沒有水分。榮:茂盛。)“枯”的反義詞是什么?(榮)“野草”什么時候干枯?什么時候茂盛?(春夏茂盛、深秋開始干枯。冬天干了。)“一歲一枯榮”的'意思是什么?(野草每年要繁榮一次,枯萎一次。)
小結:這兩行寫了草生長的樣子和生長的規律。
第三、四行:“野火、盡”是什么意思?(野火:荒山也地上燒起來的火。盡:完)指名解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思。(火燒不完野草,春天來了,野草用重新生長出來。)
小結:野火只能燒掉枯草,課燒不掉地下的草根。春天一到,小草又會重新生長出來。年年如此。
指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后再自由說。
背古詩:
先指導朗讀,在指導背誦。
悟詩情: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的野草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贊美。)
三、齊讀、背誦古詩。
作業:默寫《草》。
古詩教學教案10
《登鶴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作者寫的是登鶴雀樓憑欄遠眺時的的感受,前兩句寫景后兩句議論。全詩洋溢著盛唐時期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
教學這首詩。可以采用:“讀、查、連、話、想、悟、疑、背”八步教學法,引導學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讀。
在揭題后老師范讀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輕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讀。
2、查。
讓學生把詩讀熟了,再要求解釋字義,從字面上初步弄懂詩的意思。如“依”“盡”“欲”“窮”等。從字典中查的字義,要放到詩句中,看能不能說得通。說不同的就要找個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盡”的“盡”字,字典里的解釋是“完畢”,“太陽*著山完畢了”這說不通,改為“太陽*山消失了”,“太陽*著山下去了”就說得通了要啟發和鼓勵學生把字典里同聯系上下文結合起來解釋古詩的字義。
3、連。
要求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用白話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有的詩句直譯不好說,老師應予點撥。如“欲窮千里目”可還原為“目欲窮千里”,然后讓學生用白話式著說一說。
4、畫。
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者插圖畫,要盡量畫得與它不同,,與眾不同。要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里?鶴雀樓應畫在什么地方?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畫。
5、想。
學生根據詩意畫畫,是第一次想象。根據老師的描述展開想象。老師的描述要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老師可要求學生全身放松,兩眼微閉,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隨著老師的.描述再次進入意境。老師的描述應從舒緩到昂揚:“一輪紅日拌著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嶺漸漸消失,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感覺;滾滾黃河水奔騰向前,不可阻擋,最后歸入大海,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無際無窮,我強烈地感覺到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上更高一層樓;人生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地進取,最大限度的獲取成就。”這樣的描述,學生不一定能句句聽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領悟,讓學生根據老師描述展開想象后,可啟發學生:“從詩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體會到什么?”對學生的體會,不要局限與對“登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的認識,要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質疑。對古詩的質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發學生再今后讀書中不斷求知的欲望。如“白日”為什么不用“紅日”,就不一定要講清楚,可留給學生一個懸念。
8、背。
背是語言積累,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把詩背下來。
簡評:
古詩“八部”教學法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特點:
1、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詩寫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維,用意象說話,讀詩就要透過字面意思,從理解意象入境,去體會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自己讀一讀,查一查,連一連,從而自己讀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畫一畫、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中,*自己積極主動的努力,深入詩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寫詩要想象,讀詩也要想象。教者兩次引導學生想象。一是借畫想象,通過引導學生把詩意畫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語言想象,老師通過對待詩意的生動的描敘,讓學生憑借豐富的語言想象,使學生頭腦中的意象更豐富,更清晰,對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古詩教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古詩教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了解古代書籍的閱讀方式,對古詩誦讀活動有興趣。
2、會有表情地朗誦七言絕句,初步有順序地擺放詩句。
活動準備:
1、大圖書一本,《山行》音樂磁帶,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兒大拇指上畫紅娃娃(綠娃娃),大號字四份。
活動過程:
1、小朋友,這兒有本有趣的書。我們一起來看!
你覺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師小結:古時候的書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書時從后面一頁頁往前翻。
2、告訴你們,這本書里還藏了一首古詩呢!我們再來看一遍。教師翻書并念古詩《山行》。
這首古詩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個大詩人寫的?描寫了哪個季節的景色?
3、你們想來學這首古詩嗎?
出示大號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師念一句,幼兒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聽的聲音來念。(第二遍)
我們連起來念,會念的小朋友聲音響亮一點。(第三遍)
我們再來一遍。
4、這張紙上還有幾幅圖畫。你們猜猜看,這些圖畫里藏的是哪個字寶寶?(認識“山、石、白云、車、花”)
5、現在我們來做個游戲,看顏色標記念。
我是黃娃娃,黃顏色畫的字寶寶我來念。那紅顏色的字寶寶誰來念?綠顏色畫的字寶寶呢?(四張紙)
6、紅娃娃、綠娃娃真能干!
這兒還有字卡,你們會把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詩嗎?那請你來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給后面的老師聽。擺對了,念得好,老師還會獎你一個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將字卡收起來,坐在椅子上,跟著錄音機一起唱《山行》這首詩。(放音樂磁帶)
附: 古詩《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古詩教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時目標】
1、第一課時:
⑴ 學會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⑵ 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2、第二課時:
⑴ 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⑵ 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⑶ 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⑷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設計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重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難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準備】
1、教師:
課件。
2、學生:
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三、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
(板書詩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教學教案14
一、引入新課:
《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后的一組最重要的作品。因為,從《古詩十九首》開始,中國的詩歌就脫離了《詩經》的四言體式,脫離了《楚辭》的騷體和楚歌體,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五七言體式。在中國的舊詩里,人們寫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詩和七言詩。直到今天,寫舊詩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為主。而《古詩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謀篇、遣詞、表情、達意等各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二、《古詩十九首》的定名
《古詩十九首》不是樂府詩。嚴格地說,它是受五言樂府詩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國最早的五言古詩。《昭明文選》最早把這十九首詩編輯在一起,并為它們加了一個總的題目——“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出自漢代文人之手,但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詩十九首》作為一個整體收錄在《文選》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詩十九首》的好幾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語上與秦嘉的《贈婦詩》多有相似之處,二者產生的年代不會相去太遠,《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最遲不晚于桓帝時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
《古詩十九首》描寫的是人類情感的共相和基調,表現出質樸的特色,達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走了就是走了,無論指送行者,還是遠行者,總而言之是兩個人的分離。“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遠。那遠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邊的道路無窮無盡,而留下的那個人和他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近了。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行行”言其遠,“重行行”言其極遠,兼有久遠之意,翻進一層,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于是,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
如果說,“行行重行行”寫出了兩個人分離的一個基本的現象,那么“與君生別離”就是寫由這種現象所產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離有生離也有死別,二者哪一個更令人悲哀?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懸念悲哀。“生別離”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硬生生的被分開。外力的作用使他分開,對親密無間戀人來說就是極大的痛苦。這兩種解釋提供了兩種解讀的可能性。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表現出《古詩十九首》的纏綿,在敘述離別之后進行了反思。相距萬里,道路阻長,只要有決心走下去,還有一線希望。但是道路不僅遙遠,而且充滿艱險。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他說現在我們之間的距離已經萬里之遙,我在天的這一頭,而你在天的那一頭,那么今后還有再見面的可能性嗎?反思所得出的判斷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艱險而且遙遠,要想再見面是很難的,假如僅僅是道路遙遠,那么只要你有決心走下去,也還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現在存在了雙重的困難,不但道路如此遙遠,而且充滿了艱難險阻——所謂“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險阻,也可能是戰亂流離的人世間的險阻。人的能力,多么有限,怎能敵得過這些無窮無盡的險阻呢!說到這里,可以說已經不存在什么見面的希望了,然而詩人卻不肯放下,他忽然從直接敘事之中跳了出來,用兩個形象的比喻來表現他的無法決絕。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是“比興”的方法,“胡馬”、“越鳥”兩個形象用得極有姿態。在古詩和漢魏樂府中,運用這樣的方法:在絕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開筆墨,插入兩句從表現上看上去與下文都不甚連貫的比喻。例如《飲馬長城窟行》,在一路敘寫離別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兩句,似乎與上下文全不銜接,也未作任何指實的說明。可是,這兩句能夠使讀者產生多方面的聯想,作多方面的解釋,因此,就使前邊所寫的現實的情事驀然之間都有了一種回旋起舞的空靈之態。這種高明的藝術手法是古詩和漢魏樂府的一個特色。而且,在古詩和樂府中,這類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現象。“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是向來如此、難以改變的事情,用這些形象來做比喻,且不論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覺上就已經給讀者一種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樣的無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詩和漢樂府中的這一類比喻,往往既自然質樸,又深刻豐美。
對“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兩句,古人有不同的講法。李善的《文選注》引《韓詩外傳》說:“詩云‘胡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但這“不忘本”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從遠行者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從正面寫他的思鄉念舊之情;從留居者的角度來看,則是說胡馬尚且依戀故鄉的北風,越鳥尚且選擇遙望故鄉的南枝,你作為一個游子,怎么能忘記了故鄉和故鄉的親人呢?這是從反面來作比喻的。第二種說法認為,它來源于《吳越春秋》的“胡馬依北風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這是取同類相求的意思。就是說,“云從龍,風從虎”,所有的東西都有它相依相戀不忍離去之處;而我和你本來也是相親相愛的一對,怎么竟然會分離這么久而不能再結含到一起呢?第三種說法,隋樹森引紀昀所說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遠”。這種說法是把出處和取意都拋開不論,只從字面是得走。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不顧”——不是不愿回來,而是不能回頭時顧不上回來。當然,這里的“游子不顧反”其實很可能就不愿反所以才不回來。但思念的這一方不埋怨“不愿反”,為他著想,說他是“不顧反”,這就是《古詩十九首》在感情上溫柔敦厚之處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這首作思婦之辭,比如張玉谷《古詩十九首賞析》就說,“浮云承喻有所惑,游不顧反,點出負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則指的是游子在外邊所遇到的.誘惑。《西廂記》里的鶯送張生時說,“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像此處棲遲”,就個意思。西方的符號學理論認為,當一個符號在它的傳統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時就形成了一個語碼,使你一看到它就會產生某些固定聯想。“浮云蔽白日”就是這樣一個語碼。從《易經》里“日”這個符號就是國君的象征。所以饒學斌的說:“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謂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讒毀之蔽明也。”這是以“白日”比喻國君;以云”比喻讒間的小人。可是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白日”是比放逐的賢臣,如李善《文選注》引陸賈《新語》說:“邪臣之泯猶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實際上,游子、國君、逐臣三者本來以相通的。因為在中國的倫理關系中,君臣關系與夫妻關系相似。如果那個行者是游子,則可能是說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婦了;如果那個行者是逐臣,則可能是說國君讒言放逐了他,引導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詩說:依北斗望京華”,“此生哪老蜀,不死會歸秦”,那種對和君主的思念,實在并不亞于思婦對遠行游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樸實的語言,然而卻帶有震動人心的力量!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這首詩還沒有就此打住,“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令人看了更是傷心。這兩句也有多種可能的解釋,我們先看“棄捐”這個詞。“棄捐勿復道”的意思是說:你拋棄了我,使我如此傷心,從此我再也不提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們不從棄婦的角度來看,則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的解釋,即“棄捐”的本身就是“勿復道”。把這種不愉快的話題扔到一邊,再也不要提它了。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但為什么要“棄捐勿復道”呢?因為,說了不但沒有任何用處,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悲傷,而且,對于那種無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余的。這里,也是表現了古詩感情之溫柔敦厚的地方。
四、《行行重行行》的主題
《古詩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婦之詞,抒發游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是它的基本內容。二者相互補充,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所表現的游子思婦各種復雜的思想情感,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義,千百年來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行行重行行》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是一首思夫詩。抒發了一個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盡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復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
五、《行行重行行》的哲理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婦的復雜心態,它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同時,這些作品還透徹地揭示出許多人生哲理,詩的作者對人生真諦的領悟使這些詩篇具有深邃的意蘊,詩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是把人生的短暫寫得特別充分,特別突出,給人以轉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為女詞,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語,產生遲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僅隨著歲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華早逝,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體驗,在它背后隱藏著許多潛臺詞。
六、《行行重行行》藝術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詩的典范,它長于抒情,卻不徑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轉,反復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筆法,構成渾然圓融的藝術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詩中直接出現,詩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無一語不滲透作者的離情別緒。《行行重行行》的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鐘嶸《詩品》卷上稱《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不作艱深之語,無冷僻之詞,而是用最明白曉暢的語言道出真情至理。淺淺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盡而造語新警,從而形成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語言是濃縮的、積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力。
七、總結:
真正了解《古詩十九首》,真正得到詩中那種溫厚纏綿的感受,進一步的全面關照,十九首詩在風格和內容上雖然有一致性,實際上又各有各的特點。吟誦古詩是中國舊詩傳統中的一個特色,能夠培養出在感發和聯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間”,被它的情調氣氛包圍起來,就會產生更深切的理解和體會。
思考題:
1、《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婦形象分析?
參考書目: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賀揚靈《古詩十九首研究》,大光書局,1935年版。
趙之謙《古詩十九首論析》,臺北,學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慟而絕的情感:《紅樓夢》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歡樂常在河之彼岸。
“棄婦”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
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
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
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
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
恩情中道絕。”
教學難點:
《行行重行行》中溫柔敦厚的情懷。
教學重點:《行行重行行》的主題。
用“聯想”的鑰匙,打開詩歌之門--《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案2
用“聯想”的鑰匙,打開詩歌之門
古詩教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到的內容。
(二)后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臺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著理解
【古詩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教案05-28
古詩教學反思04-02
古詩教學設計02-26
古詩教學心得04-01
古詩教學設計05-15
(精選)古詩教學設計05-15
幼兒園古詩教學教案(通用10篇)12-14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古詩《村居》教學設計03-27
古詩《蜂》教學實錄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