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古詩教學設計1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教學設計1
一、文本教學解讀
本課有兩首古詩,分別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楊萬里的《小池》。《池上》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個偷采白蓮的頑皮小孩的形象;《小池》則描繪了由泉眼、流水、樹陰、荷葉、蜻蜓構成的夏日小景圖。文中以兩幅圖畫與詩相配,再現了詩歌的情境,幫助兒童朗讀理解,感受詩意。詩歌語言淺顯易懂,瑯瑯上口,有利于學生誦讀理解。
1.識寫生字。
課文12個生字要求會認,7個生字要求會寫。
認讀"首"字,從課題入手,學習"首"做量詞的用法。
認讀"蹤、跡、荷、浮、萍、露"6個字,根據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讓學生自主識記,其中"荷、浮、萍"3個字,可以借助課文插圖,讀一讀生字,認一認事物,將識字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
認讀"泉、角",可以借助古文字和字理,感受這兩個字的構形的圖畫感;"采"可以結合圖畫,讓兒童模仿著做一做一只手在樹上采摘果子的動作,幫助識記。
在書寫時,"采、愛"這2個要書寫的字中都有"爪字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注意各自的特點。"愛"的"爪字頭"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首""尖""角"書寫要注意筆畫和筆順,提示:"首"字的主筆長橫略傾斜,中間兩橫疏密均勻,且和右邊的"橫折"不挨著;"尖"字上面的"小"沒有鉤,寫時要注意上小下大。"角"上"刀字頭"的撇寫時要略長,中間兩橫和左右兩邊都有空隙。寫"樹"字時,要提示結構緊湊,"木"和"又"的捺都要變成點。
2.觀察插圖,結合生活,展開想象,理解詩意。
觀察《池上》所配插圖,說一說圖意"這是什么地方,你都看到了什么",認識"小艇"和"浮萍",感受"偷采白蓮回"的喜悅,將詩人所看所想充分讓學生想象感悟,再回到詩中讀悟,理解詩意。《小池》同法,遷移學習,說一說圖意"這是什么地方,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寧靜的夏日小景。抓住每一行詩所寫的景物,看圖讀詩,體會感受"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的特點,理解詩意,再讀詩悟情。
3.指導朗讀,背誦積累。
在識字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嘗試朗讀詩文。首先,要根據注音把詩讀正確、讀熟練,如"露、藏"的讀音。其次,要學習正確斷句,指導讀出詩的節奏,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詞,其中"惜、愛"在讀的時候應邊讀邊體會自然景物帶來的美好心境。"立上頭"在朗讀時要讀出蜻蜓的輕巧,回味無窮的意韻。最后,在正確、連貫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背誦詩文。
4.看圖說話,遷移詩文。
白居易用了短短四行詩描述了池上有趣的一幕,讓學生讀詩想象畫面,編一個完整的故事,說清楚時間地點,想象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心理。還可以出示其他幾首與夏日池塘有關的詩,讓學生讀一讀, 背一背,感受夏日池塘里的不同景色。
二、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等7個生字。
2.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浮萍、采、藏"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情趣。
3.正確朗讀、背誦古詩,感受詩句中蘊藏的夏日情趣。
教學重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初知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會寫"首、釆、無"等字。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 觀察插圖,結合生活,識記生字,學習《池上》
1.看圖說感受,入題《古詩二首》。
(1)出示生活中池塘荷花圖片若干幅,交流看到了什么并說說感受。
(2)入題并板書《古詩二首》。
2.圖文結合,學習"首"字,導入《池上》。
(1)"古詩二首"的"首"是量詞,讀一讀"首"作量詞組成的詞語"一首詩、一首歌"。
(2)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看到夏日池塘發生的趣事,寫了一首詩--《池上》。 板書詩題。
3.初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4.學習前兩句,讀懂詩句,讀悟詩意。
(1)池塘上發生了什么事呢?指名讀詩句,同桌對讀詩句。
(2)學習"采"字。
①出示采的漢字演變。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體
提示:上面是"爪字頭"的變形,下面是一個木字,意思是用手采摘植物。
②指名組詞。
(3)自由讀前兩句詩,注意表現出"撐、偷、采"的動作及當時的心情,體會詩意。
(4)同桌帶著動作練讀詩句,全班齊讀詩句。
5.學習后兩句詩,讀懂詩句,領悟詩情。
(1)一個小孩子撐著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蓮,高興極了,結果如何呢?指名讀詩句,男女生合作讀詩句。
(2)觀察課文插圖。找出圖中小孩留下的蹤跡,圖文結合理解"蹤跡";認識"浮萍",借偏旁記憶;浮萍是生長在水面上的水草,所以偏旁分別是"三點水"和"草字頭"。
(3)情感朗讀,體會"浮萍一道開"的優美意境。
6.再讀全詩,鞏固生字。出示不帶拼音的古詩,學生加動作朗誦,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板塊二 讀出節奏,熟讀成誦
1.讀出節奏。
(1)教師范讀,讀出五言詩"二二一"的節奏。
(2)同桌對讀,模仿讀出"二二一"的節奏。
(3)學生帶著節奏練讀,加動作展示。
2.熟讀成誦。
(1)難度遞增的補充式背誦:
形式一:小娃撐小艇,。
不解藏蹤跡,。
形式二: 撐 ,偷采 。
不解 ,一道開。
(2)看課文插圖背誦全詩。
3.吟用《池上》。
(1)古人作詩,通常都是邊撫琴,邊吟唱詩句,給學生播放《池上》的吟唱音頻(吟唱版本選自陳琴《池上》、聶楓《小池》)。
(2)學生邊聽邊放聲吟唱。
板塊三 觀察配圖,結合生活,識記生字,學習《小池》
1.觀察配圖說話,解詩題。
出示課文插圖,看到了什么?用"哪里有什么""什么怎么樣"的句式說一說。
2.比較異同,識記"愛、荷"。
(1)出示兩幅課文插圖:兩首詩題目都有一個"池"字,哪里相同呢?
提示:都寫到了荷花,都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
(2)相機學習生字"愛、荷"。
①荷:出示不同荷花的圖片,復現"荷"字,擴展詞語。
②這兩首詩都寫出了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出示生字"愛",學生組詞。
(3)出示兩幅課文插圖:兩首詩題目都有一個"池"字,哪里不同呢?引題,板書詩題。
提示:一個寫池上發生的事,一個寫小池中的美景。
3.初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4.學習前兩句,讀懂詩句,讀悟詩意。
(1)指名讀后,結合插圖,尋找詩中描繪的景物:泉眼,泉水,細流,樹陰。
(2)出示泉眼流出清泉的圖片,標識并學習"泉"字。(出示泉的古文字,感受"泉"字就像從地下冒出的.水流的樣子)
(3)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哪一個字讓你感受到了這種情感呢?指名說,指導讀出"惜"字的情感,輕柔地讀。
(4)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柔柔地讀一讀。出示"柔"字卡,組詞。
(5)小組賽讀詩句。
5.學習后兩句,讀懂詩句,領悟詩情。
(1)出示課文插圖,初夏的荷塘里,蜻蜓也被吸引來了,指名讀。
(2)蜻蜓被什么吸引來了呢?指名答,相機學習生字"露、角"。
露:出示句子填空,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露"的意思。
①海水退去, 露了出來。
②初夏的池塘里, 從水面露了出來。
角:①出示"角"的漢字演變。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體
②出示圖片(牛角、羊角、鹿角、山角、尖尖角),復現記憶,理解不同的"角"。
(3)生字回到詩句,同桌對讀,師生對讀。
6.遷移《池上》的讀法,學生練習讀出古詩節奏。
提示:其中"惜""愛""尖尖"在讀的時候聲音拉長,體現出意境來。"立上頭"應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讀出回味無窮的意韻。
7.多種方式背誦古詩。
8.拓展閱讀。
池中除了會有小船、小娃、浮萍、白蓮、蜻蜓,還會有什么呢?老師讀幾首詩句,大家一起看看唐宋的詩人們還描繪了哪些景物?
提示:青蛙、碧苔、倒影、蓮葉等。
板塊四 生字歸類,部首變形,學寫生字
1.范寫生字"采、愛、尖、角",并提示漢字結構及書寫要領。
提示:同有"爪字頭"的"采、愛",兩個"爪字頭"有異同,"愛"的"爪字頭"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
2.范寫左中右結構的"樹"字,注意結構緊湊,"木"和"又"的捺都應變成點。
3.范寫"首、無",注意獨體字在田字格中的筆畫占位。
(1)在掌握"橫、豎、撇、捺"寫法的基礎上,重點學習"豎彎鉤"的寫法。
(2)邊示范邊提示書寫要領。
古詩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憑借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境、心情,并反復吟誦、回味,理解詩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采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學習《尋隱者不遇》
(一)初讀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細讀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由“言師采藥去”可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詩人聽后的動作、神態,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作業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著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古詩教學設計3
古詩《贈汪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正確書寫“乘”“舟”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的背誦詩句。
3、體會詩人和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懂得珍惜友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詩題,了解作者
1、揭示詩題。小朋友,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大家學習背誦了很多古詩,誰能站起來自信地給大家背一首。自信的首先是響亮的。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而且是一首千古傳誦的送別詩。看李老師寫詩題贈汪倫
2、讀正確詩題。誰能正確、響亮地讀一讀詩題?“贈”是平舌音后鼻音,誰來讀一讀。誰能給“贈”組組詞。“贈”就是什么意思?
3、簡介汪倫。汪倫是人名誰來叫一叫。知道汪倫嗎?汪倫是唐朝荊州,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涇縣人,他是個釀酒師,也是個有名的歌手,他非常喜歡詩歌,非常地仰慕詩人。
4、簡介李白。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你對李白了解多少?(李白詩寫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傳到宮里面去寫詩給皇帝看,用現在的話說,李白是唐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
5、理解詩題。現在知道詩題的意思了嗎?齊讀詩題。
二、創設情境,初讀古詩
李白為什么要寫詩送給汪倫呢?這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想聽嗎?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游覽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于是,就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你喜歡游覽嗎?我這里有十里桃花;你喜歡喝酒嗎?我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連忙解釋說:“十里桃花指十里外的桃花潭,萬家酒店指一個姓萬的人開的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會不會生氣,他不但不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和風趣逗得哈哈大笑,兩人一見面就如同老朋友一樣。在以后的幾天里,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帶他游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做詩,短短幾天里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當李白將要出發時,汪倫帶了全村人用踏歌聲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做了一首詩——《贈汪倫》。
1、想讀讀李白寫的這首詩嗎?請小朋友輕輕地把書本翻到116頁,把字音讀正確,把詩句讀通順。
2、學生自讀詩句,
3、通過不同形式地朗讀,熟讀成誦。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三、賞析詞句,感悟詩情。
小朋友,讀著讀著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1、學習“踏歌”讀一讀這個詞語,你在什么時候聽到過這個“踏”它跟腳有關,難怪它是足字旁。在這里“踏歌“就是一邊用腳打著拍子,一邊唱歌的意思。邊舞邊唱的意思你要離開這兒了,你的好朋友帶著全村人用這么獨特而又隆重的方式為你送行,你有什么感受呢?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詩句。
2、多元理解“忽聞””忽聞”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要在李白離開汪倫的家,上路之后,來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時候,汪倫才來送呢?他為什么早不送,遲不送,偏偏到這個時候才來送呢?送客你會這樣送嗎?你們這時候就做做汪倫,猜想猜想,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幾種可能呢?
李白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第一句。(驚喜)
3、學習“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心情除了驚喜還有什么?你從哪兒體會到的?對這句詩包含了李白對汪倫的濃濃情意,李老師把它端端正正地寫在黑板上,請小朋友把117頁認認真真地補充完整。
為什么說“千尺桃花水”不及“汪倫送我情”?
是呀!千尺深的桃花水怎么能比得上汪倫前來送行的情意呢?李白聽到踏歌聲,對著邊舞邊唱的好友,心中不禁涌起兩句——生朗誦——“桃花塘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面對著好友,李白想起了昨日種種,想起了汪倫的盛情款待,想起了兩人在一起時的快樂時光。于是,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脫口而出這樣的兩句——生深情朗誦——“桃花塘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時的'李白,心潮澎湃,激動萬分,千言萬語凝聚成這樣的兩句——生再次用心吟誦——“桃花塘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同學們,我感受到你們是用心讀的,看來,最美的朗讀就是帶著自己真情實感的朗讀。人間最美是真情,人間最深是感情哪!輕輕地起立,讓我們和李白一起把這首詩送給汪倫。師生一起朗誦整首古詩。
聽著你們的朗讀,李老師也情不自禁地想讀一讀,師范讀。指名讀
背誦詩句。
四、拓展學習,深化詩情。
汪倫用什么形式來送李白的?
汪倫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這是汪倫以歌,踏歌的方式來送李白的。
古代呀,送別詩特別多,古代詩人送別的方式也很多,除了用歌聲來送別,還有什么送別的方式呢?我們來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來送別他的朋友的?(屏幕泛起《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讀。(師聲情地朗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嗎?
也是唐朝的詩人,比李白大11歲。當時的名氣比李白還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這首詩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別誰?
他是用什么方式來送別他的?你說。
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書:目)就在那里看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這么看著也能把感情表達出來呢。齊讀古詩。
五、寫字指導
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乘舟”這兩個字,“乘”原來是一個人站在樹丫上向上登的意思。先看“乘”你有好辦法記住它嗎?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舟”的筆順是怎樣的?認真書寫。
古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能夠用自己的筆觸描寫詩中畫面,體會詩中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人呢?就和老師一起走進這首傳言是呂洞賓寫的詩中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牧童》。
(二)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教師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問題: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大意嗎?
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7.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齊讀此詩。
(三)深入研讀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五) 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牧童》這首詩,說說牧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以隨機點名的方式請學生做出總結。
(六)作業
1、預習剩下的兩首詩
2、搜集八仙過海的故事,下節課來講一講。
古詩教學設計5
猜謎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了一個謎語,請大家聽清謎面:
一只蝴蝶輕輕飄,
順著風兒上九霄。
一心向著云外飄,
可惜繩子拴住腰。
2、指名說
揭題
1、出示課文插圖
瞧,圖上的幾個小伙伴正玩得帶勁呢!詩人高鼎把他們寫進了一首詩中,大家想讀讀嗎?
2、板書課題,指導讀準平舌音“村”。
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宇音。
2、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3、指名讀,齊讀。
圖文對照,讀中感悟
1、看圖,幾個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詩中是怎樣寫的?
(指名回答: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全班齊讀。
3、看看圖中的景物怎樣?(指名用自己的話說)
4、詩中是怎樣寫的?(引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5、小伙伴在這么美的.風景下放風箏,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詩人寫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詩,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吧1
讀詩想畫畫,指導背誦
1、師配樂朗誦,小朋友閉上眼睛聽,再說說剛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圖背誦,全班齊背。
復習生字詞,寫字指導
1、抽讀生字、詞卡片,學生說一說怎么記住“醉”這個字。
2、指導寫“忙”字(方法同前)。
擴展活動
開展放風箏活動。
教材簡析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么悠遠。
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字;正確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難點:認識生字“醉”和書寫“聲、處”。
古詩教學設計6
1.古詩兩首
教學要求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重難點、關鍵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 會認6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具準備
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出示蘇東坡畫像
2. 出示寫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月餅盒
3. 了解蘇東坡
4. 出示教學掛圖
5. 導語:蘇東坡是怎樣用詩描繪這秋景的呢?請自由朗讀詩歌:贈劉景文
二、 學習生字
1. 自由讀詩,找出生字
2. 組詞、讀準字音
3. 注意平舌音:贈 殘
4. 指導寫字
枝 記 劉
注意字的結構
三、 學習詩歌
1. 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 聽錄音,畫出朗讀節奏
3. 自由讀,齊讀后找出疑難之處
4. 學生分組討論后教師點撥
(1) 出示荷葉田田圖解詩句1
(2) 出示菊花盛開與衰敗圖解詩句2
(3) 導語:荷盡菊殘的時候還有什么呢?(看圖)
橙黃橘綠。對,這才是秋天最美的時候,齊讀3、4句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5. 朗讀詩歌
(1) 這么優美、這么豐富的秋天給人帶來什么?
(2) 這么快樂、這么幸福的秋天該怎樣讀?
(3) 齊讀詩歌
注意重讀以下詞語:
擎天蓋 傲霜枝 君須記 正是
6. 背誦詩歌
四、 拓展學習(再被一、二首寫秋天的詩)
作業設計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 背誦其他寫秋的古詩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背誦《贈劉景文》
2. 導語:豐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3. 出示教學掛圖
4. 講楓林美(要求用上學過的.詞匯)
5. 詩人是怎樣描繪這美景的呢?
6. 自由讀詩《山行》
7. 找出生字
二、 學習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 組詞認讀
3. 摘蘋果游戲
4. 指導書寫:于 首 楓
三、 學習詩歌
1. 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
2. 聽錄音,畫出節奏
3. 自由讀詩,齊讀后找出疑難之處
4. 略知詩意
(1) 課件演示山路彎彎曲曲伸向深山的情況
(2) 提問: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圖)
(3) 詩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頭上是為了看什么?
(4) 引導:能否讀出詩人愛看楓林的詩句:
(5) 出示春花與楓葉比較圖
(6) 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 教師在學生講后歸納總結
(8) 出示平時的楓葉與經霜的楓葉進行對比。認識霜葉紅的原因
5. 朗讀詩歌
(1) 這時候的楓林像什么?
(2) 這么美的楓林該怎么讀?
6. 齊誦詩歌
7. 背誦詩歌
四、 拓展學習
背誦課外搜集的寫秋的詩
五、 作業
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荷盡
菊殘
贈劉景文 好景
橙黃
橘綠
古詩教學設計7
【課前透視】
1、本課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絕句,詩句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明麗。
2、《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動靜結合,人與景輝映成趣,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3、教學中要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誦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詩獨特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積淀。
4、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對這兩首古詩也不太陌生,教師要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優勢,引導自讀自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信息資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
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
(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二、對話平臺
1、自學:
⑴ 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⑵ 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2、感悟:
⑴ 自由讀古詩,思考:
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⑵ 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
(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⑶ 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① “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插圖,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② “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③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
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④ “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合作意識。
三、朗讀
1、自由讀:
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
(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
指名讀;
配樂讀;
競賽讀。
在充分地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四、背誦
1、情境背誦:
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如“離離原上草”我怎么聽不懂呢?怎么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表演背誦,既訓練了形義較難的字,又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利于培養語感,積累語言。
五、練習
1、填空:
離離______________,
一歲一__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____,
春風______________。
籬落疏疏一徑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飛入菜花無處尋。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六、書寫
1、學習書寫“枯 、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
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課后反思】
教學過程中,環節之間不夠緊扣,有些拖沓。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關注不夠,忽略了學生對古詩文的感悟。教學設計應作些更改。教案可如上。
第二課時 一、對話平臺
1、回顧:
⑴ 背誦古詩〈草〉。
⑵ 引題,揭題,解題。今天我們還要再學一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小詩:《宿新市徐公店》。
宿:住宿。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開的店。
二、自學
1、學生自由讀古詩《宿新市徐公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讀,相互幫助。
三、交流
1、檢查自學情況。
2、正音:
宿:sù
疏:shū
3、指名讀,男女生讀,競賽讀,齊讀。
4、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⑴ 自由讀,邊讀邊想:
課文描寫的'暮春時節的哪些景物,如果我們要給這首小詩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應該畫些什么?
⑵ 交流:
(逐句逐句)根據學生發言,相機作畫:
籬落疏疏一徑深:畫上籬笆,要稀疏些,還要畫上一條小路,要狹長。
樹落花頭未成陰:畫上樹,枝葉不是很茂密,樹下也要畫上樹葉。
兒童急走追黃蝶:畫上兒童,要在跑的,正在追趕黃色的蝴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還要畫上很多很多的菜花。
師:從這里可以看出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為什么?
(春季,油菜花。)
5、指導讀:
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么心情?找不到時又是什么心情?
(高興、喜悅,失望。)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聯想,豐富語言積累,進一步體會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
四、背誦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戰背;
齊背。
五、拓展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和同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描寫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3、搜集在《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中寫春季的詩,并試著背下來。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棵奇葩,教師要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培養課外積累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六、寫字
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伴教錦囊】
一、詞語解釋
離離:草木長的得很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盡:完、全。
宿:投宿。
籬落:稀稀落落的樣子。
徑:小路。
尋:尋找。
二、相關鏈接
相傳《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的一首應考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
題目前一定要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
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閱讀在線
《春日》 《清明》
朱 熹 杜 牧
勝日尋芳泗水濱, 清明時節雨紛紛,
無邊光景一時新。 路上行人欲斷魂。
等閑識得東風面, 借問酒家何處有,
萬紫千紅總是春。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詠柳》 《游園不值》
賀知章 葉紹翁
碧玉妝成一樹高, 應憐屐齒印蒼苔,
萬條垂下綠絲絳。 小扣柴扉久不開。
不知細葉誰裁出? 春色滿園關不住,
二月春風似剪刀。 一枝紅杏出墻來。
【課后反思】
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時,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改掉了第一教時有講無悟的方法,而是利用為小詩作圖的機會,創設了一種情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然而然的理解詩意。這種方法一點也不生硬,效果還不錯。
古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系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溫故知新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了邊塞詩的名篇——王之渙的《涼州詞》,誰來背誦?
我們一起背誦《涼州詞》。
(出示該詩,并配邊塞圖片)
誰來說一說學了這首詩后的體會嗎?(邊塞的的荒涼、孤獨、寂寞) 師:是啊,邊塞,長河落日、大漠孤煙、茫茫戈壁、荒涼孤寂。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輕的詩人來到西域游歷,看到了邊塞的風光,見證了邊塞的金戈鐵馬,于是,他揮筆寫下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位詩人就是27歲的王昌齡。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詩歌(點擊課件,板書課題:出塞,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1、出示整首詩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詩歌讀通順。
師:好,誰來讀一讀《出塞》。請你,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
師:讀的字正腔圓,請坐。(讀的真不錯,讀出了節奏……)
師: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2、師:讀古詩不但要讀正確,讀出節奏,而且要盡可能地讀出詩的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指名讀,師評價)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出詩的味道。(生齊讀)
3、師:同學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大詩人杜甫這樣寫明月——
詩人白居易這樣寫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這樣寫明月——
大家一定能夠發現,詩人筆下的明月與什么聯系在一起?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5、師:是啊,遠離家鄉和親人,守衛邊關的將士們把思鄉之苦,懷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這一輪皎皎的明月上。他們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嗎?他們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嗎?(不能)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萬里長征人未還。(生齊讀)
師:從秦朝到漢朝再到唐朝,經歷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將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漢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師:將近一千年過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時光穿越千年,不變的是什么?(明月,邊關)
在遙遠的邊塞,還有什么沒變?(引導說出,還有戰爭沒變)
這就是邊塞的戰爭,出示: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你讀懂了什么?(戰爭的殘酷,守關將士的痛苦) 師:千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將士,他們離家萬里,長途跋涉來到邊關,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說,引出“人未還”)
師:一個人未還,包含了多少無奈和心酸。人未還,人為什么沒有回來?(引導學生說出,戰死沙場,終老邊關)
師:守衛邊關的將士面對明月,年對邊關,面對著長年殘酷的戰爭和惡劣的環境,他們怎能不懷念故鄉,怎能不思念親人。我們一起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7、師:面對著這一輪明月,守關將士的親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發蒼蒼的父母,遙望邊關__________________
勤勞善良的妻子,遙望邊關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無邪的孩子,遙望邊關__________________)
(師指名說)
師:用上詩句說一說,可以改一改詩句。
假如你是守關將士白發蒼蒼的老父親,(引導學生說出)你會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兒未還)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爭(渴望戰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升華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教師印發詩歌《和平頌》,課后自學,朗誦。
【板書】出塞
明 月
邊關 家 對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對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一課的教學,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2、創設意象、營造意境。詩歌是一門藝術,對于詩歌的意象的創設和意境的營造,本節課做了一些嘗試。如本課的導入,借《靜夜思》導入,抓住睹月思鄉中的明月,聯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節課創設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親人啊,那么征人望著那從秦到漢一直高懸的明月,心中當作何感想?再如,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在學生悟到征人們一個樸素愿望回家后,教師再引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4、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出塞》的前兩句寫得高度凝練,沒有涉及征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補充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古詩所表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一情感的共通之處,從李白思鄉到自己思鄉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但本課的教學,教學環節不夠簡潔,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詩的教學,教學環節過于繁雜,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不足。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古詩教學設計9
一、談雪激趣,導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可唐代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白板出示雪景圖,結合看圖,讀懂“江雪”就是江上雪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才能挑動學生心中想學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接受知識。課伊始,教師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雪”引出課題,學生定會興趣盎然,積極參與。】
二、初讀感知,想象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點擊白板中的音樂圖標)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3、指名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新課標中也指出:“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三、進入情境,自主學習
1、請結合注釋或請教工具書理解這首古詩,并圈出不懂的字詞。
2、現在我們來匯報一下學習成果,并提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自由交流,相互補充。
▲討論交流重點品讀的詞語(指名上臺利用白板圈畫出相關詞語,如:“萬徑、千山、滅、絕、蓑笠翁、孤舟”等,然后交流補充)
▲利用白板讓學生上臺將“蓑、笠”分別與實物相連。
【古詩語言,是極富魅力的語言。中高年級的學生,在“詞、句”的理解上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老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理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語言進行比較、琢磨、推敲、品析,甚至吟詠,體味古人用詞斷句的精妙所在,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感,增強鑒賞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3、理解了這些字詞,大家一定能讀得更好。學生很投入地齊讀。
4、誰來結合畫面,展開合理的`想象,將整首詩的意境描繪出來?
學生自由發言。(如: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小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這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坐在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在學生理解重點字詞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學生結合畫面,融進想象,將整首詩的意境描繪出來。這樣,學生就不僅僅是停留在簡單、機械的翻譯層面,語言變得更加活潑、生動了。】
5、誰能通過朗讀再現畫面,讓大家仿佛身臨其境?指名朗讀。
6、學到這兒,我們對這首詩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現在請你靜下心來,再細細地讀一讀。你從詩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輕聲朗讀后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如:讀著古詩、看著畫面,我覺得冷颼颼的;我猜想老人內心十分孤獨、寂寞,因為這首詩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我覺得這個老翁很勇敢,這么冷的天還堅持釣魚;我體會到一種悲涼的氣氛……)
7、你們能把自己的不同感受通過朗讀傳達出來嗎?自由朗讀,個別讀,學生評價。
▲指名上臺朗誦,自主選擇:如果需要音樂可以點擊白板中的音樂圖標;如果需要哪幅畫面作為背景可以在白板中點擊。
【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感受,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指導讀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每一次朗讀都要有所收獲,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8、面對這樣的畫面,你有什么疑問?生自由質疑。
9、真會動腦。那么,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請大家大膽設想一下原因。學生自由說說。(如:老人是在獨自欣賞冰天雪地間晶瑩剔透的美景;可能他是捕魚為生的;可能老翁想,鳥都飛完了,這下沒人和自己搶了;可能他喜歡釣魚,所以無暇顧及天冷了;可能老翁是想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心情……)
10、看來大家的感悟各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種比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白板出示柳宗元生平簡介,仔細琢磨琢磨,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學生自由發言
11、理解得真不錯,的確,這個“漁翁”指的就是柳宗元,他是因為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而心里感到失落難過,他借這個“蓑笠翁”來表達自己孤傲、高潔的心境。
【明朝謝榛曾說過“詩境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于其跡可也。”告訴我們詩詞意境的內隱性。這種內隱性包含許多“意義的不確定性”與“意義空白”,它們構成了作品的召喚結構,召喚學生叩問文本,質疑充實,理解延伸。由于這樣的特點以及學生個性、學識、經歷、氣質等的不同,因此在具體理解時會出現不同的審美情境,出現許多個性化的理解。教學時,我們要注意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盡可能保留其合理的見解。但是,尊重多元解讀,還要重視價值取向。】
12、此時,作者那種孤傲的心境與此情此景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白板展示畫面與音樂)師描述:此時,群山覆蓋著白雪,江面飄灑著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輕輕地飄下來,好像怕驚擾了這位釣魚的老翁。現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全體起立,看著畫面,和著音樂,咱們齊背古詩,再次把自己的感受、作者情懷傳達出來。(白板再次展示畫面與音樂)全體肅立,深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養
1、請同學們自主欣賞一首詩:王士禛的《題秋江獨釣圖》(白板出示古詩)
▲分小組自主學習,然后推薦上臺做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學生利用白板圈圈畫畫)
▲學生點擊白板出示作者簡介,同時點擊相關網站鏈接圖標,進一步理解古詩的意境。
2、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再找自己喜歡的他的一兩首作品,下節課,你們來給大家介紹。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在組織課內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努力創設條件,注重探索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的、有見地的學習,不斷提升語文的綜合素養。】
古詩教學設計10
幼兒園古詩詠柳礁:詠柳
活動目標
1、知道古詩的概意思,并樂意背誦古詩。
2、知道柳樹是在春天發芽的。
活動準備
安靜的`課堂氣氛,整理好幼兒坐姿。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有柳樹的春天圖片導入課題。
師:小朋友老師手中的畫里有什么啊?(柳樹)那柳樹都是在什么時候發芽呢?(春天)。那今天我們來學一首新的古詩《詠柳》。
2、教師朗誦古詩。
3、教師翻譯古詩意思,幼兒了解。
師:像碧玉一樣打扮得高高的柳樹,萬條柳樹垂下了綠絲條,不知道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出的,哦,原來是二月的春風好象剪刀一樣。
4、幼兒學習古詩《詠柳》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才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5、教師再次帶幼兒朗誦詩歌,讓幼兒讀準詞句。
6、活動總結:小朋友們!春天的柳樹美不美啊,但是啊小朋友們要愛護花草樹木,我們的的樹才會更綠更美。
7、活動結束。
古詩教學設計11
教材簡析
《蜂》《憫農》《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詩歌選自教科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課,緊緊圍繞“同情弱者”的單元主題,鞭撻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蜂》是唐代詩人羅隱寫的七言絕句,贊美了蜜蜂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獻精神。《憫農》是宋代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七言絕句,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時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滸傳》,詩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愁苦與辛勞,揭露了封建社會的不公平與不合理的制度。
設計理念
先引導學生整體悟詩情,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顧學法,導學結合。抓住古詩中的重點詞,自讀古詩,展開想象,邊讀邊悟,掌握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三首古詩的意思。
2.通過閱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3.有感情、有韻律地朗讀和背誦三首古詩。
4.認識“限、閏”這兩個生字,會寫“限、憫”等7個生子。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吟詠誦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理解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引入詩境,感知詩味
農民終日忙碌卻常被剝削;農民常年辛勤勞動到頭來卻只能忍饑挨餓;農夫與貴族統治階級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這是怎樣的情景?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三首去探個究竟吧!
二、整體感知,初悟詩情
1.學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詩,大家訂正,相互欣賞。
3.領讀:師帶領學生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律。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憫農
稻云/不雨//不/多黃,
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
更堪/歲里//閏/添長。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三、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一)回顧學法,導學結合
1.了解詩題和作者。
2.抓重點詞,明詩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畫面,朗讀品悟。
(二)師生合作試學《蜂》這首古詩。
1.我們先來看詩題《蜂》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蜜蜂的印象,教師隨機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師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2.利用課下注釋或工具書了解詩的大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或詩句先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對詩句的理解,對不理解的地方重點指導。
重點詞:無限、占、盡、甜。
預設需要指導的詩句:
無限風光盡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為誰辛苦為誰甜:到底蜜蜂為誰辛苦忙碌,為誰奉獻甜蜜呢?
4.透過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讓學生談談體會。
5.小結。
四.想象畫面,悟詩情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圖文結合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2.誦詩,悟詩。
(1)多媒體課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場主甩蜜的情形。
(2)從這兩組畫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配樂誦讀。
(4)練習背誦。
五.總結方法,自主解讀
1.總結學習《蜂》的學習方法:了解詩題和作者、抓重點詞、畫面聯想、朗讀品悟。
2.運用剛才所學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憫農》《赤日炎炎》。
3.交流匯報。
4.指導朗讀、背誦。
5.小結。
第2課時
一、回歸整體,讀中悟情
1.有感情的誦讀三首古詩。(達到熟讀成誦,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2.播放音樂,讓學生自由試背三首古詩。
3.在品讀的基礎上,比較三首古詩的異同,思考三首古詩所反映的社會現狀。
二.積累內化
1.認字寫字。
(1)認讀2個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2)課件出示課后由生字構成的詞,開火車讀。
(3)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憫、堪、焦”的寫法。
(4)練寫生字,注意筆順。
2.獨立完成自選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課內閱讀拓展。
(1)自由閱讀《小學語文閱讀資源》中26課《避難的翅膀》一文。思考:對于麻雀提出到翅膀下取暖的要求,鴿子的態度開始怎樣,后來是怎樣的,結果如何?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2)讀后交流
2.課外閱讀拓展。
(1)推薦課外閱讀李紳的《憫農》。
(2)用自己的話把其中一首古詩改寫成一篇敘事小短文。
(3)收集描寫古代勞動人民的詩詞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古詩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兩首古詩,使學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艱辛,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熱愛人民,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2、認識本課11個字,一個多音字“沒mo”,會正確書寫8個字。
3、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文,背誦詩文,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1、掌握本課的會認字和會寫字。
2、理解古詩內容,會背誦兩首詩。
三、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的意境韻律的同時,感受勞動人民的辛苦。
同時,培養學生喜歡古詩、愛學古詩的興趣。
四、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電腦課件或圖片、課前查找有關資料。
五、教學時數
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圖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吃的糧食是怎么來的嗎?
(農民伯伯辛勤耕種出來的)請大家到田間看看他們是怎么種田的。(課件演示或出示圖片)
2、指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時間?誰在做什么?
再仔細觀察農民伯伯的動作、表情,說一說你有什么感覺。
3、有位詩人看到這種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寫下了一首詩。你們知不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寫的`是什么詩?(板書課題)憫:當同情講。憫農是同情農民的意思。
4、學生介紹課前查找到的資料,了解唐代詩人李紳。
5、這首詩大家并不陌生,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背給大家聽。
(二)在朗讀中理解詩句。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
2、同桌互讀,讀準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3、小組里互相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課件演示農民耕作畫面。
邊讀邊看圖,理解第一句。
(1)結合插圖讀一讀第一句,說一說什么意思。
(2)再看插圖,想象當時的情景。
(一位上了歲數的老人頭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間鋤草。中午的太陽掛在空中,天氣十分炎熱,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農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
5、指導朗讀。這句詩應該怎樣讀?自己練,在班里讀。(飽含辛酸的語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范讀、領讀、指名讀)
6、學習第二句,領悟其義。
(1)個人讀句,小組討論,說說讀懂了什么。
(2)理解詞語的意思是:“盤”指吃飯的碗,“餐”指飯,“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誰知道碗里的飯,每粒都是農民用辛苦勞動的汗水換來的)
(4)指導朗讀,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誦全詩,聯系實際。
1、大聲誦讀,練習背誦。(采用詩句、單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學習這首古詩后,你想對農民伯伯說些什么?你想對浪費糧食的人說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古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認識“徐、籬”等6個生字,會寫“宿、徐”等1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結合注釋,理解詩詞大意,抓住關鍵語句,想象詩詞描繪的畫面,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哪位同學能來背一背?(《春曉》《詠柳》……)
2.引出詩題:這些古詩都寫了春天的景致,接下來讓我們再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板書詩題,齊讀詩題。讀寫“宿”字。“宿”書寫時寶蓋頭不能寫得太寬,適當提醒。)
3.解釋詩題:根據詩題,你覺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據學生的回答,師點撥: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開的店。詩題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再齊讀詩題。
4.導入新課: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因為他長期居住在鄉村,對鄉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的鄉村自然風光也特別有趣。你想知道這是怎樣有趣的一首詩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自主交流:小組內交流你覺得這首詩中應該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學習。在相應的字下面做上記號(加點),朗讀時注意。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4.自主練習:這次你一定能更有節奏地朗讀好這首詩了,趕緊自己試試吧。
5.多種形式朗讀整首詩:指名讀、同桌讀、小組比賽讀、集體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著讀著,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天畫面,讓我也來讀一讀,好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說說老師讀得好在哪里。
(朗讀時注意前兩句語調平穩、柔和一些,渲染一種寧靜、柔美的鄉村環境氛圍;第三句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句“無處尋”讀得慢而穩一點,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2.學學老師,自己再讀讀詩歌。
3.講詩歌,讀詩歌。
(1)“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描寫了什么?(籬: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陰:樹蔭。描寫景象: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一直伸向遠方,樹枝上新生出的綠葉還沒有形成樹蔭。)
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嗎?
男生一起來讀一讀。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寫了什么?(描寫景象: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那蝴蝶飛入金黃的油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帶著剛才的感受再來讀這兩句。
你們讀了以后有什么感覺?
(感覺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對鄉村美景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5.集體朗誦,讀出古詩的趣味。
6.誰愿意把整首詩背給大家聽?
(1)1分鐘背誦記憶古詩。
(2)填空式背誦。
(3)全詩背誦,背誦比賽。
7.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四、關注細節,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詩,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來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嗎?大家仔細看,評一評誰是“最佳小演員”。
2.依次請幾位學生表演“捉蝴蝶”。(預設:分別表演“走”著追蝴蝶和“跑”著追蝴蝶。)
3.我們再來看詩句中寫的是“急走追黃蝶”,表演時到底是應該“走”著追還是“跑”著追?(學生討論)我們來看看古代漢語詞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現在,你覺得剛才哪位同學可以被評為“最佳小演員”呢?說說你的理由。
5.美讀:詩中不僅有美麗宜人的景色,還有活潑可愛的兒童在追逐翩翩飛舞的黃蝴蝶,簡直太有趣了,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
五、延伸故事,感悟詩境。
1.動動手,畫一畫。
讀了這首詩,你覺得圖上該畫出哪些景物呢?(籬笆、小路、樹、兒童、黃蝴蝶、油菜花。)趕緊動手畫一畫這美麗的景色吧。(提醒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畫和課文中的插圖作做比,辨別不同之處,適當進行修改。)
2.這是一首詩,是一幅畫,也是一個小故事,請你回家先把詩背給父母聽一聽,再依照自己的畫把詩歌編成故事說一說。
板書設計
宿新市徐公店
贊美春色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以題目導入:齊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2.看到“田園”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學能分享一下?
3.回顧學過的有關鄉村的古詩有哪些。(《村居》《所見》……)
4.簡介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誰來說說你對這位詩人的了解?
(2)介紹作者:播放課件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初讀正音。
注意生字,要讀得字正腔圓、準確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認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讀通詩文。(注重糾正字音)
2.注意節奏。
(1)聽范讀。(出示課文朗讀)
(2)自主練習朗讀。(朗讀詩歌,要求準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3)指名試讀,評議。
(4)教師示范指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再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鄉村場景。(讀注釋)
2.交流感想。
透過文字與畫面你還能看到什么場景?請同學們結合生活體驗分享一下。(農家忙)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惟有/蜻蜓/蛺蝶飛。
4.理解詩意。
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工具書查閱自己不明白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譯文: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果實肥碩;蕎麥揚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籬笆前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讀出你的喜愛與贊揚之情,并評價。指名說。(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在美麗的田園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蕎麥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黃稀疏,蜻蜓蝴蝶飛舞,寄托著收獲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齊讀本詩。
其實很多詩人都喜歡田園風光的美麗和農村生活的恬靜,他們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篇。請看南宋翁卷的《鄉村四月》。(體會又忙又樂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再讀古詩,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齊誦,感受大家在田間忙碌勞作之美。
3.引導學生說說學習古詩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誦給父母聽。
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對田園風光的熱愛
- 第三課時 -
一、直接導入,明確詩題。
1.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板書詩題,齊讀詩題。
3.解題:看到“村居”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教師指著板書“清平樂(yuè)”,請再齊讀一遍“清平樂”,讀了這個詞,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呢?(給人一種寧靜、閑適的感覺。)
4.師簡單介紹:“清平樂”是詞牌名,“清平樂”是一首曲子,是用來演奏的。用它作詞牌的詞一般給人一種寧靜、平和、舒適的感覺。
5.那就帶著這種感覺一起來讀《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把課文讀得準確流利,富于感情。
2.學生自讀:誰先來讀給大家聽?(教師正音)
3.指導書寫“鋤豆”的“鋤”。
4.指名學生朗讀。
5.齊讀全詞,讀的同時請注意觀察,這首詞與前面的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這首詞的特點:有長短句,有詞牌名,分上下兩片。)
6.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詞,看看有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個句子不理解。
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共同討論交流。
7.討論交流。
我們先來交流一下,經過討論解決了哪些問題?
(1)你們是怎么理解“翁媼”的?
(“翁”是什么?請大家看這個字的上面,是一個“公”字,“翁”指老公公。“媼”左邊是一個“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媼”就是指老翁、老婦。)
(2)“鋤豆”這個詞的意思是什么?
(“鋤豆”這個詞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聯系上下文。聯系上下文,你們能猜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嗎?“鋤豆”就是鋤豆田里的雜草。)
三、再讀課文,感受韻律。
1.我們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之后,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聽到你們讀,老師也特別想讀一讀。教師入情入境地范讀。
3.教師朗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方法。
教師簡單介紹:請讀這三個字,“小”“草”“媼”(課件閃爍),發現了什么?(這三個字最末有相同的韻母,都有“ao”。)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押韻。古人寫詩、寫詞講究押韻,所以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大家讀讀詞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練習讀)
看看詞里面還有哪些字押韻?(“東”“籠”“蓬”)讀一讀,再次感受一下。
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四、品讀詩詞,展開想象。
1.品讀鄉村美景。
好詞需要細細品,下面用我們的想象去品出詞中的圖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家的居住環境。誰來讀詞的'一、二兩句?你從這兩句中體會到了什么?
美麗的風景不僅要用眼睛去欣賞,還要學會用耳朵去聆聽!(課件播放潺潺的溪流聲)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
其實“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壘的墻,茅草蓋的房,又矮又小,很簡陋,為什么還能帶給我們美的感覺呢?(老師簡介:很多詩人都有“茅檐”情結,“茅檐”這個詞在詩人的筆下頻頻出現。)
一個“茅檐”,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寧靜的、詩意的小鄉村里去。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生一齊朗讀。
想象畫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畫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緊靠著一條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草。聽見茅屋里有人操著柔媚的當地方言,帶著醉意在互相逗趣、取樂,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老翁、老婦?)
2.品讀人物畫面。
在這樣美的環境里住著怎樣的一家人呢?請接著讀下片。
這一家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預設:我最喜歡小兒,因為他很可愛。)
從哪里可以看出小兒可愛呢?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那作者為什么說小兒“亡賴”呢?(“亡賴”同“無賴”,實際上是說小兒頑皮、淘氣。)
哪個字最能看出小兒可愛呢?(從“臥”字可以看出小兒可愛。)
想象“臥”是什么樣的姿態?“臥剝蓮蓬”的樣子你能想象出來嗎?
(學生想象:小兒很專注,很認真,還會哼著歌,還可能仰著,高興了就打個滾,搖頭晃腦,晃動著小腳,側著身子,用手托著頭……)
師小結提升:是的,小兒臥的姿勢可多了,他愿意仰著就仰著,愿意側著就側著,愿意趴著就趴著……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愜意……難怪冰心奶奶說,“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通過你們的聲音來表現出這種愜意吧。
想象畫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畫面:茅屋外,老夫婦的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忙著編織雞籠。可愛調皮的小兒子最討人喜歡,他正趴在溪邊剝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師講解:詩中的翁媼雖然青春不再,容顏已老,可是他們的童心未泯。人們常說老小孩兒,其實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樣可愛。同學們來仔細看圖,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親熱地聊天,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層朗讀,品讀詩詞。
1.帶著感情來朗讀。
(1)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2)在小組內展示朗讀。
(3)選代表全班展示朗讀。
2.師生合作引讀。
喜歡老人們,這么親密地、甜蜜地說著話,聊著家常,讀出他們的——“相媚好”。
喜歡大兒,讀出他的——勤勞。
喜歡中兒,讀出他的——心靈手巧。
六、展開想象,拓展延伸。
1.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時大兒、中兒、小兒聽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呢?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樣?(溫馨幸福、美好)
你們看,他們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干自己喜歡干的活,真是各得其樂。讓我們帶著這種快樂來讀一下吧:
師引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僅僅是“翁”和“媼”醉了嗎?還有誰醉了?(詩人、我們)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樂,配樂朗讀)
讓我們閉上眼睛,吟誦這首詞。
聽了同學們的吟誦,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畫,仿佛聽到了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美美地吟誦一遍!
2.延伸補充。
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普通農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資料吧。
(補充資料:辛棄疾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那時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領,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復河山。但是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卻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擠、打壓,辛棄疾被發配到江西上饒等偏僻的小鄉村。在小鄉村,辛棄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鐵蹄的踐踏下生活,辛棄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卻無法施展抱負。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僵臥病榻,高呼:“殺賊!殺賊!”然后憤然離世。)
3.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清平樂·村居》。
板書設計
清平樂·村居
恬靜優美
平和無憂
教學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靜態描寫;第三句是人物的動態描寫,第四句是景物動靜結合的描寫:油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里,自然是無處尋了。學習古詩過程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朗讀中表演,把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以及搜尋不著的失望情緒等畫面顯現出來,使學生更能感受到兒童的天真和稚氣。
2.《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這首詩寫初夏農村的自然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初夏江南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詩,談感受,以此來喚起學生的想象。古詩重在朗讀,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的意境。
3.《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鄉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鄉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鄉村風俗畫,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以及三個兒子的日常生活。詞人尤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兒童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這首詞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洋溢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課堂上運用想象形成畫面:鄉村美景圖、翁媼對話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編織圖、小兒臥剝圖等。通過不同形式的引讀,補充課文的相關資料等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古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鶴、孟”等個生字。
.正確、通順、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想象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初步地學會探究性學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會讀中有思、讀中有悟、讀中
有得。
.學會在學習中積累運用古詩句,發展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初步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體會詩中豐富復雜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
.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難點
.體會“西辭”“煙花”的意思。
.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導入學習,理解詩題。
由本單元專題“人間真情”入手,進入送別詩的學習。
出示第一首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解釋詩題,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讀古詩,理解生字。
1.指名初讀。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讀。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自學詩句。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難點:西辭煙花
①理解“西辭”。
通過了解“黃鶴樓”和“廣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辭”的意思。
②理解“煙花”。
理解煙花的古今異義。
4.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四)三讀古詩,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點體會:離情、深情。
①體會“離愁”。
通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理解離情。
②體會“深情”。
通過“唯見長江天際流”,理解深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一)總結學法。
(二)學習交流。
1.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點:兩首詩的相同和不同點,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盡”“故人”四個相同的字詞,但具體含義不同。
②了解作者。
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③感受深情。
通過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感受深情。
3.配樂朗讀。
三、布置作業
閱讀其他的送別詩,感受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維
黃鶴樓畫
《古詩兩首》教學實錄
年級:四年級
整理:印記(三河市皇莊小學 米濤)
師:咱們準備好了?
生:準備好了。
師:上課吧!剛才背的一些送別詩,在動腦過程中,相信你們一定感受到了蘊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說自古重離別,可以記載流傳下來的作品,可以說不可勝數。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們,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讓我先來看一首詩,這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生:(齊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這個詩題用現在的話怎么說呢?
生: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
師:說的真好,在這里有一個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師:“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師:是去的意思,還可以說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廣陵去了,那誰來給他送別?
生:李白。
師:就是本詩的作者,唐朝大詩人李白。
師:你們知道送別的地點在哪嗎?
生:黃鶴樓。
師:非常聰明的孩子。那我們先來看看“鶴”這個字。古人啊,將它這樣寫。我們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鳥”過去呀,人們把長尾巴的鳥叫做“鳥”。我們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誰認識這紅色的字?(que隺)對了,猜猜什么樣的鳥叫 que呢?大膽的猜。
生:我覺得應該是(……)的意思
師:太對了,那說到這,你對這個鶴字有什么樣的印象啊?
生:我覺得是既長又短。
師:既長又短,好像有點不太合情理,是嗎?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讓它尾巴很長,所以(……)
師:它的尾巴應該是不長不短。從字形當中我們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麗。它呀確實是一種讓人喜愛的鳥。它的鳴叫聲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們中國民間早就被定為仙鶴。黃鶴樓就留下了仙人乘鶴升天的傳說。詩人最后還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就在這充滿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樓,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分別了,那我們再來自由的讀一讀詩題吧,
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好,讓我們把書打開。100頁,哪位同學愿意給我們字正腔圓的讀讀這首詩?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不但字音準確,而且還頗有韻味。我們把這種韻味再來感受一下。
(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第二句。
生: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第三句。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最后——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富有韻味啊!就這樣,我們來自由的練讀這首詩吧。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好這首詩,那只是剛剛觸到它的表層,通過這些詩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詩意呢?說說看,平時你都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理解詩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話中的重點詞和重點句來理解這句話。
師:看樣子,從字的意思來理解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好辦法,你呢?
生:還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譯成現代的話,然后再看這句話。
師:不懂你怎么翻譯啊?仔細的說。
生:。
師:好辦法。你呢?
生:我理解詩句第一種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釋的話再看一下注釋。
師:非常好。你還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聯想一下。
師:他的意思聽出來了吧,誰能再說說,他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理解詩句的?
生:(……)
師:你的方法是他說的這樣嗎?是呀?其實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說,是把會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聯系聯系,也許剛開始不懂的,一聯系上下句就會了。非常好。有的時候,就讓我們來默讀這首詩,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詞語之間寫批注
生:(自學)
師:要不然咱們這樣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個同學,小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問一問,也許,好不好?
生:(……)
師:再大點聲,讓我們都聽清楚
生:煙花為什么像煙霧一樣?
師:哦,聽清楚她的問題了嗎?
生:(……)
師:你對自己能滿意嗎?她的問題是煙花為什么是花,開的像煙霧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開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煙霧。
師:花太多,太繁茂了。這回你滿意了吧?其實對煙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別的組還有問題嗎?你們。
生:我們沒有搞懂什么叫天際流?
師:這個剛才有的組討論過了,你們組討論的,你能幫他解答一下嗎?
生:天際流,流你應該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際就是特別特別遠,天邊。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長江水都往天際那邊流了,一直流向了天邊。
師:就是這個意思。不著急,你說的真好。還有問題,你有什么問題?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碧是什么意思。
師:哦。最后的同學能幫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藍的意思。
師:有一個詞叫做碧綠,碧極了,綠極了。你說的意思有點發藍了,碧空就是……
生:藍天。
師:說的多好。好了,沒有問題了,是嗎?還有問題,你說。
生:我不太明白西辭是什么意思?
師:你看看XX馬上就舉手了,來,請你說吧。
生:因為黃鶴樓在西邊,然后人在東邊,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到廣陵,西辭的意思就是離開黃鶴樓到廣陵。
師:你說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們兩個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說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資料。
師:他在學習之前就先查的資料。真是個好習慣。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大家來看一下。黃鶴樓所在的武漢就在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廣陵是哪里?
生:江蘇省現在的揚州市。
師:江蘇省現在的揚州市。其實詩句里面已經告訴我們了。
生: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既然是之廣陵,又說是下揚州,看樣子這個廣陵就是……
生:揚州。
師:他們呀真的就像這位同學所說的這樣,在我國的長江流域,而黃鶴樓在?
生:西。
師:廣陵在?
生:東。
師:也就是西辭的意思應該怎么說比較恰當呢?你再說一說。
生:我覺得應該是離開西邊去東邊。
師:哦,離開了西邊的黃鶴樓道別了。沒錯,此時的孟浩然就要沿長江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所以詩中還說道煙花三月下揚州。說到煙花,我們現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還經常放,見過嗎?
生:見過。
師:詩中的煙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意思嗎?
生:不是。
師:我們從注釋當中也看到了。此時的長江兩岸,那正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百花盛開,春意盎然,使我們感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春色滿園關不住。(播放課件)
生:一枝紅杏出墻來。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就在這煙花三月的'美好季節,兩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別了。望著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別詩誕生了,讓我們放聲讀吧!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黃鶴樓那塊送孟浩然去廣陵,第一句就是說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去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是說花開的很茂盛的時候,孟浩然要去揚州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只有一只船在水中,遠方藍天就是沒了。
師: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駛,是嗎?一直到這只船都沒有了,消失了。看不見了。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說,只能看見長江,遠看就是天連著江,所以說是天際流。
師:江水都流向了天邊,是嗎?說的不錯。如果讓我們把這個分別記下來,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幾十個圖板。可是詩人李白用了多少筆墨呢?
生:28個字。
師:讓我們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領悟,透過這28個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們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時候那種依依不舍,還有那種憂愁的思想。
師:感受得真好,孩子。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種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著說吧。
生:就是我是從后兩句詩感受到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還有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描寫的。
師: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會感到舍不得。這位同學不僅感受到了,而且還給我們讀了出來。誰還想談談你的感受?
生:我是從第一句和后兩句感受到的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為,我覺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還沒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還能回來。
師:都消失了,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孩子們,古時的長江可以說是“千帆駛過”,但也不會只載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卻只有那一艘船,孤帆遠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嗎?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對孟浩然感情很深,因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視著他,想和他一起去揚州,一直陪伴著他,并沒有留意到身邊的船。
師: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師: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遠影都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卻還長久的駐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揚州。
師: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帶著你的感受讀讀詩句好嗎?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說的好,讀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會不會去了不會再回來呢?他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讀當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師: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你還想說。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載不回來呢,是無比的思念。
師:無比思念,說的真好。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的真好,孩子們,我們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們倆個人的感情有
多深,讓我們看看李白寫的詩。誰來讀一讀?
生: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師:而此時,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聽不見了知己的話語。看到,聽到的只是在天地間流淌的長江水。望著這滾滾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趕緊回來呀!
師:眼看帆去遠,心如江水流。孩子們,能把這種感受再讀出來嗎?
生:(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他用自己的感受讀了這首詩。此時,我們真的能夠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將自己的這番情意放逐江水,讓它泛舟遠去。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得真好,讓我們感動。我們看,全詩雖沒有一個字直接寫情,可我們在字里行間卻分明看到了詩人的這顆心,感受到了這份情。自古離別多傷悲,“孤帆遠影碧空盡,”而不盡的卻是這濃濃的離愁,李白吟誦到,女生讀——
生:(女)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別中。這滾滾涌動的是詩人的情意,帶著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團錦簇的……想到這,又有怎樣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這么好的機會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師:什么時候也能像孟兄這樣飽覽壯麗的河山,那該多好!帶著向往的心情再來讀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是啊!與故人的深情使得這次分別帶著一種離愁。而內心帶著對這次遠行的向往,又使得這離愁帶著一絲愉快。使得這首詩既情意綿綿又雄渾開闊,無怪乎千古流傳啊!讓我們也帶著詩人那復雜的情感再次吟誦一遍。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如果你要知道這正值開元盛世,年輕的李白剛從屬地……相信你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們先探討到這里。請大家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怎樣步步走進古詩,層層感受到詩的內涵的呢?
生:……
師:古詩和其它文章一樣,也是有很多層次的。剛才,我們就試著鋪開了這首詩的意思層。從而,通過它的語言文字觸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實,古詩的層次還是很多的,因為它的內涵是很難窮盡的。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學習下面這首詩,想想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從中你又體會到了哪種情感。先請大家自己讀讀古詩,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讀)
師:能不能先和你旁邊的同學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師:經過咱們短暫的交流,咱們試著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
師:這次分別不知下次什么時候再相會。因此,這次分別——
生:很悲傷。
師:有一點悲傷,想必兩位詩人說了很多分別的話,喝了不少離別的酒。又端起這最后的一杯“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包含著怎樣的話。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來呀!
師:哎呀!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覺得這杯酒中還有一份思念。
師: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生:這酒中還包含了詩人的悲傷,因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會在回來了。
師:事實真的是這樣,在這次分別后的兩年,王維就去世了。沒有想到這次分別真的是一次訣別。你還有怎樣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這杯酒中還有一份祝愿。希望
師: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啊!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首詩寫出了每一個送別人的內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首詩被收入《樂府》,作為送別歌曲廣為傳唱。也就叫《陽關三疊》
師:讓我們在《陽關三疊》中再次吟誦這首詩。
生:(讀詩)
師:這首詩還有很多內涵。其實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別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達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謝謝老師!老師們辛苦了!老師們再見!
古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
2、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1、 摘抄課文中優美語句,豐富語言積累。
2、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3、學習古詩,要讀懂詞句,理解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童心小廣播
一、學生根據單元內容安排小組進行童心小廣播
4)主持人:童心小廣播開播了,請大家端坐靜聽。有請小廣播
員***
5)小廣播員廣播:我的廣播題目是……謝謝大家傾聽。
6)掌聲后主持人小結:感謝***同學的精彩廣播,請下一組小
組的廣播員做好準備。
二、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1、 幻燈片播放天門山與西湖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兩個地方的特點與不同。
2、板題,齊讀課題。
三、創關游戲
同學們,喜不喜歡闖關活動,今天老師帶著你們一起闖關去!
第一關:我真棒,我會讀文
1、以小組為單位初讀古詩,出示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字詞句多讀幾遍。
②遇到不懂的字可借助注音,或做上記號,課堂上提問。
2、指名朗讀。
3、同學評價,教師指導感情再指名讀。
4、全班齊讀。
第二關:自讀自悟詩意
要求:請大家聯系課文中的.注釋,并參考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1、學生個人讀悟。
2、在小組內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4、教師引導,說說詩意。
第三關: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3、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4、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5、自由練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體配樂有感情的背。
第四關: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兩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它們分別表現出一種怎么樣的感情?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四、作業布置
背誦《古詩兩首》
板書:
望天門山 飲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 (唐) 蘇軾 (宋)
天然美 熱愛大自然
【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設計02-26
古詩教學設計05-15
古詩《村居》教學設計03-27
古詩《乞巧》的教學設計11-27
古詩教學設計(精選21篇)02-24
古詩《靜夜思》教學設計12-21
語文古詩下冊《所見》教學設計03-27
古詩泊船瓜洲教學設計02-16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02-1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