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古詩鑒賞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高古詩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古詩鑒賞1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古詩鑒賞
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全詩通過對凄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登高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
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詩藪》)
登高古詩鑒賞2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九日齊安登高》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不必像齊景公那般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九日齊安登高》注釋
九日:舊歷九月九日重陽節,舊浴登高飲菊花酒。
齊山:在今安徽省貴池縣。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這句暗用晉朝陶淵明典故。
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游覽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春秋時齊景公泣牛山(齊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終有一死而悲哀下淚。后遂以“牛山悲”等喻為人生短暫而悲嘆。指對事物迭代感到悲哀。),即其地。
《九日齊安登高》賞析
首聯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江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傳達出江水之須,“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與江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登山登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頷聯為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難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度。“菊花”是扣合重陽節的習俗。
頸聯與頷聯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醉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同時也表達了及時行樂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陽節的習俗。頷聯和頸聯都用了對比,一是塵世不樂與佳節盡情快樂的對比,一是大醉無憂與怨恨憂愁的`對比。兩聯也多次提到重陽。節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去松片刻。杜牧在這里所表現的正是趁著重陽節拋開世事、盡情去縱快樂的思想。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尾聯是說,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這里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登此恨,又何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呢?
登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積,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樂來排遣抑郁。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須楚的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于實際上并沒登真正從抑郁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何以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懷登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江”登關。這位“江”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丹陽(今屬江蘇)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郁,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登高古詩鑒賞3
而在最近熱播的大劇《慶余年》之中,范閑在詩會之上以杜甫的一首《登高》拔得頭籌。唐詩宋詞,無數詩人大家,可供范閑選擇的名詩佳作數不勝數,為何范閑會選擇這首充滿著"暮氣愁緒"登高呢?
從范閑本身來說,他穿越之前是一位將死之人,因為殘疾一輩子都沒有能夠親自登上高山望遠。他前世做的最多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詩句文章之中找尋精神寄托。他被植入了幾十年的現代記憶,這一輩子又活了快20年,就靈魂來說,他已經年過半百,對于這首《登高》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的確,杜甫這首詩,沒有一定的年齡積累,很難領會到那一句"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妙處。
清代楊倫曾經在《杜詩鏡銓》之中認為,杜甫的這首《登高》高渾一氣,獨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詩之中當屬第一,明朝的胡應麟則稱這首詩是"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曠世的悲歌雖然蒼涼,但依舊拔山扛鼎,杜甫寫出暮年之人的無奈,卻不會讓人看到消沉陰暗,而是涌動著對生命的仁愛和人生的悲壯。
離愁別緒一直是古人寫詩的主題,秋景月夜,最是能引起悲情詩人的共鳴。金圣嘆曾言:"士對秋而情至,凡山川林巒,風煙云露,草色花香,目之所睇,耳之所聞,何者不與心相為蘊結?乃先生(杜甫)以忠摯之懷,當飄零之日,復以流寓之身,經此搖落之時,其勃然觸發,有自然已。"
《登高》一詩創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園767年)秋季,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了四年,但亂世的余波還沒有平息,各方軍閥乘亂崛起,相互爭奪領地,吐蕃、回紇乘亂常常犯邊。杜甫此時在夔州流轉,這一年的'重陽節,他獨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之上,極目遠眺,感慨萬千。
杜甫一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和眾多仕子一樣,一生目標不過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言:杜甫一生名詩無數,名動天下,至今仍被國人奉為經典;
立德:南宋理學宗師曾對杜甫的行為品格大加贊揚,認為杜甫是天下文人的典范,將杜甫與諸葛亮、顏真卿、韓愈和范仲淹并稱為"五君子",以贊嘆五人的高風亮節。而王安石在《子美畫像》之中贊嘆道:"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所以見公畫,再拜涕泗流。"
而說到立功,杜甫的仕途坎坷,是杜甫心中難以消弭的郁結之處。
杜甫七歲能詩,二十歲漫游吳越,二十五歲小有名氣,回歸洛陽。此時的杜甫滿腔豪情,開元二十三年,赴京兆貢舉,不第。后來在洛陽遇到了李白,兩位詩人惺惺相惜,杜甫寫下《望岳》,記錄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士。
一直到至德二年,杜甫堅持不懈地追求功名,然而屢戰屢敗,每每落空。至德二年,杜甫逃亡到鳳翔拜謁唐肅宗,算是迎來仕途之上的高峰,他被授予了右拾遺的官職,這是他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換來的。但這種輝煌并沒有維持多久,后來杜甫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觸怒了唐肅宗,杜甫被貶。九月,長安收復,杜甫帶著家人來到長安。被貶的失落和看著諸多百姓顛沛流離的觸目驚心,一次次觸動著杜甫的內心。這一時期,杜甫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名作《三吏》和《三別》。
杜甫寫《登高》之時,已經55歲了,在外漂泊了八個年頭。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好友成都府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逝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不得已來到了夔州。根據史學家考證,當時的杜甫身患肺病、瘧疾和風濕病等疾病,耳背齒落,一只手已經麻痹到不能動彈,備受病痛折磨。而好友李白、高適相繼離世,知己難尋,精神上也倍感落寞。經歷了安史之亂,整個唐王朝元氣大傷、江河日下。所有這些就像濃云一樣密布在杜甫的心頭,杜甫深受煎熬。
當他在重陽節這一日孤獨得登高望遠,時間流逝,草木凋零,急風哀猿,滿目蕭殺,山城蕭條的秋色喚起他對跌宕人生的悲嘆。
但我們的身體已經衰老,但是創業未半,對生命隨時可能逝去的恐懼和對人生的不甘心,會占據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惶恐、不安而無可奈何。然杜甫嘆老,和我們并不完全相同,他對自己一生進行反思,有對生命由絢爛終于平淡的感悟,所以詩中有"無邊落木"的悲嘆,也有"滾滾長江"的豪情。這位老人站在天地間,以病弱的身姿迎上瑟瑟秋風,渾濁的雙眼中是無盡江山。他深感自己的渺小,明知已經無法憑借一己之力想要扭轉乾坤,但對生命的依戀依舊在血脈的激流之中翻騰,一種無法壓抑的焦慮在心頭激蕩。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曾經多么愛喝酒,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中,杜甫高興地寫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然而今日在夔州,他因為重病纏身不得不戒酒,想要借酒消愁已經不可能。千言萬語,在"停杯"的一瞬間化作一滴枯淚,所有的煩悶,無人訴說,無法排解,只得沉重地壓在心頭。
登高遠望,使人心瘁。少年登高,看天下天下河山皆是豪邁,欲踏遍山川,救濟窮苦,成就功名,是多少文人學子的夢想。老年登高,看盡風景卻是悲歌,古今感慨,天地憂思,離別愁緒,求而不得……
杜甫也曾是"五花馬千金裘"的貴公子,也曾是皇帝身邊重用的諫臣,而生于那樣的亂世,遇到那樣的君主,他空有報國之志,卻難有用武之地。如今病痛和戰亂,讓他成為了流亡的難民,成為了在江面踽踽獨行、在山頂吞聲悲泣的少陵野老。即便如此,他的內心依舊保存著對貧困人民的憐憫和對生命的仁愛之心。即便歷經苦痛,他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失去了好友,失去了金銀,失去了一個完整的國家……但這種悲憫和仁愛,卻在心中越積越濃。
時空廣闊如斯,人生寂寞如斯。
胡應麟評論《登高》:"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是,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一首古詩,一段古詩。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都有它的喜悅,也有它的悲思。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屬于它的詩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近日熱播的慶余年中,主角范閑因一首杜甫的《登高》而名動天下。
今天知聞君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一、創作背景
公元767年,也是安史之亂結束的第四年,全國各地軍閥四起,民不聊生,杜甫迫于生計,在時任成都尹的嚴武府內做幕府食客,好景不長,嚴武不久便去世了,五十六歲的杜甫沒有了依靠,迫于生計,只好離開草堂,買了一條小船,準備南下去重慶的奉節縣,結果卻生了一場大病,在重慶的云陽縣待了幾個月后才到達奉節縣,此后的三年,杜甫在當地官員的關照下,依舊過著清貧的日子。
一天,杜甫獨自登上了奉節縣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遠望,百感交集,回想這一生的漂泊與清貧,悲從中來,于是就有了這首慷慨激烈,動人心弦的千古七律之冠——《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詩詞賞析
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后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登高古詩鑒賞4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代: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背景介紹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人物介紹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注釋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
強:勉強。
登高: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
憐:可憐。
傍:靠近、接近。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鑒賞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的好詩不少,并且各有特點。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劈頭一個“強”字,則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后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使人不覺是用典,達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邢邵語)正因為此處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們種種的聯想和猜測: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么呢?這里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
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之切。作者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的節日特色,仍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
詩寫到這里為止,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關鍵的最后一句。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象之辭。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象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象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托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這一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寓巧于樸,余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鑒賞二
重陽節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風俗。王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因登高而引發出深沉的鄉思,寫得誠摯感人,但這單純的思親情緒畢竟圍繞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寬闊。岑參這首詩則不然。首句便說"強欲登高去","登高去",還見出逢場作戲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強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兩個字表現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強,是勉強,是不愿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強欲登高",結合題目"思長安故園"來看,是流露出濃郁的思鄉情緒,但"長安"不僅是故園,更是詩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亂軍所占領。在這種特定情境之下,詩人又怎能有心思去過重陽節,去登高勝賞呢?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長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復在肅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詩題言"行軍九日",當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隨軍扈從肅宗自靈武至彭原的行軍途中過重陽節。典型的環境,使詩人登高時的心情愈趨復雜,既思故園,更思帝都,既傷心,更感慨,兩種感情交匯撞擊著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詩人自然聯想到飲酒、賞菊。據說陶淵明"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歸"。陶潛居宅,有人送酒。詩人行軍在外,自然沒有這個福分。所以,"無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他想到故園今日黃花堆積的情景,只能遙遙寄去一片深沉的鄉情。"遙"字,渲染出詩人與長安的相距之遠。"憐"字,不僅寫出詩人對故鄉之菊的眷戀,更寫出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場上的長長嘆息,百般憐惜。"應傍戰場開",沈德潛說"可悲在戰場二字"。殘垣斷壁,戰血涂地,黃花開在被亂軍糟踏得不成樣子的帝都長安豈不可悲可嘆!結句把惜花、思鄉、感時傷亂的情緒包容在一起加以抒發,所以最為"可悲"。
這首詩由欲登高而引出無人送酒的聯想,又由無人送酒遙想故園之菊,復由故園之菊而慨嘆故園為戰場,蟬聯而下,猶如彈丸脫手,圓美流轉。
【登高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登高詩詞鑒賞02-24
登高詩詞鑒賞10-20
古詩《登高》的賞析03-03
古詩登高賞析精選10-15
登高古詩賞析09-19
《惜秋華·八日飛翼樓登高》古詩鑒賞10-20
杜甫古詩《登高》的賞析10-21
《登高》古詩原文及賞析03-22
杜甫《登高》古詩賞析03-12
梅花 古詩鑒賞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