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古原草送別古詩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賦古原草送別古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1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2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機勃發。
芳草的馨香彌漫著古道,照耀下碧綠連荒城。又送游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情望著萋萋芳草。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賞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3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作品《賦得古原草送別》。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作品原文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詞語注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5、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6、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作品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機勃發。
芳草的馨香彌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又送游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請望著萋萋芳草。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作品鑒賞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并廣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4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榮。
任憑野火焚燒也燒不盡,春風吹來又蓬勃地滋生。
遠處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綠的草色連接著荒城。
在此又送他鄉游子遠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滿別情。
注釋
⑴賦得:指定、限定的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一詞。
⑵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⑶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涼、破損的城鎮。連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點染古原景色。
⑹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賞析
據宋人尤袤《全唐話》記載:白居易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想求他在公眾場合幫著揚揚名。“居易”這個名字根據詞義可以解釋為住下很方便。顧況看到白居易年紀輕輕,就開玩笑說:“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京城里糧價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時,顧況大為驚奇,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寫出這樣的詩句來,走到哪兒住下都方便得很)!”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詩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就結了緣。但要寫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尤其是要寫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
,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未滿十六歲。此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5
《草/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1、賦得: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一詞。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5、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涼、破損的城鎮。連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點染古原景色。
6、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翻譯: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
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榮。
任憑野火焚燒也燒不盡,
春風吹來又蓬勃地滋生。
遠處的芳草侵伸向古道,
翠綠的草色連接著荒城。
在此又送他鄉游子遠去,
萋萋的芳草也充滿別情。
賞析: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想求他在公眾場合幫著揚揚名。“居易”這個名字根據詞義可以解釋為住下很方便。顧況看到白居易年紀輕輕,就開玩笑說:“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京城里糧價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時,顧況大為驚奇,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寫出這樣的詩句來,走到哪兒住下都方便得很)!”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詩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就結了緣。但要寫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尤其是要寫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6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①賦得:根據指定的題目寫詩就叫做“賦得”。古原:古老、寬闊的原野。詩題的意思是:按照“在長
滿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別朋友”這一個題目寫的詩。
②離離: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歲:一年。枯:枯萎,枯死。榮:生長,茂盛。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⑤遠芳:綿延向遠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綠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譯文】
茂盛的野草長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將它燒盡,春風吹過它又重新獲生命。草香無邊彌漫古老道路,一片綠色連接遠處荒城。又要送別朋友去遠游,春草茂盛好像滿含深情。
【賞析】
此詩作于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并廣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命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就結了緣。但要寫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尤其是要寫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該是如何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名句賞析】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是白居易十六歲的作品,也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他歷來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無所寄托的作品,在這詩中詩人將春草和送別有機地結合起來,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緊扣題目,寫出眼前景色,同時又交待出送別時的特定環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進一步寫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長規律,暗寓深長的感嘆。三、四兩句由上句生發開來,歌頌了春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雖燒而“不盡”,春風吹過則“又生”,野火之貌似強大,春風之溫潤強勁,春草之頑強堅韌,作者僅用十個字就精煉地表現了出來,從而使這兩句詩成為寓意深刻、極富哲理的名句。
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春草的勃勃生機:生機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陽光下的綠色一望無際,遠遠連接著荒涼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動形象,十分精當。最后兩句補足“送別”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傷,是意味深長的絕好結尾。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7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字。
2、朗誦古詩,熟讀成誦。
3、通過看圖讀詩,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過程:
一、圖畫激趣,孕伏導入
1、出示課件:以書上圖畫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遠行的人,再配以春風吹拂草地的動感,在學生眼前展現一幅生機盎然的草原美景圖。
2、在出示課件的同時,響起悠揚、凄婉的古箏曲,渲染草原的空曠和離別的愁緒。
3、孩子們,用你們的心去靜靜地聽,用你們的眼睛仔細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給孩子們一分鐘時間欣賞音樂和動畫,放手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畫之中,像詩人一樣,盡情地去感受、去體驗。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層要求,孩子有哪一層能力就回答哪一層問題。
6、學生自由表達,談談自己此時的感受。在孩子回答過中,相機引導孩子們贊嘆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機盎然;引導孩子觀察圖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時的離別愁緒。
7、大家的耳朵會聽,眼睛會看,小嘴會說。剛才你們這么多精彩的發言,老師可以用短短的40個字全說出來。課件上出示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想讀這首詩嗎?先要認識5個字寶寶。
二、整體通讀,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認讀。
2、請自信、聲音響亮、讀音正確的孩子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生字。
3、調皮的字寶寶把頭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們還認得它們嗎?開火車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
4、字寶寶夸大家真能干,把它們的音讀得真準。字寶寶還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戲,有興趣嗎?趕快拿出鉛筆,打開課本第122頁,在這首詩中找出字寶寶,畫上圈,再大聲地讀幾遍。
5、大家的本領真大,都把字寶寶找到了。快速看看這首詩,一共有幾句話?(4句)
你能把每一句話都讀正確嗎?孩子們自由練讀,教師巡回輔導。
你覺得自己哪句話讀得最棒,想讀給大家聽?孩子們自信地讀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句話。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話連起來讀?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話連起來讀?
這兩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兩位小朋友能合作,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就更棒了。同座之間相互合作,試著讀讀吧。哪兩位小朋友想合作讀給大家昕?還有想讀的嗎?
誰能勇敢地站起來,一個人讀整首詩?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準備準備。
表揚勇敢的孩子。
三、讀品結合,漸入詩境
1、你從這位小朋友的`朗讀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們說,說出大意即可,說得不對的地方教師伺機引導正確理解。)
2、這首詩中還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嗎?
根據學生質疑,相機引導孩子們結合圖文感悟。
(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4句詩班上部分學生曾經學過,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之間相互解決質疑。
(2)“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兩句詩可利用草原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感悟草原的遼闊和美麗。
(3)“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引導學生在讀中通過“滿”字感受不忍分離的離別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讀讀詩,你最喜歡哪句詩?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請讀給大家聽。
分別指多名學生誦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使學生漸慚進入詩境。
四、整體誦讀,體悟詩蘊
1、瞧!你們都是小詩人了。詩人們,一起美美地讀讀這首詩吧!齊讀全詩。
2、音樂響起,老師有感情地誦讀,請學生們閉上眼睛聽。你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與開課初步感知相照應,引導學生體悟詩蘊。
孩子說完感受,請他把這種感受讀出來。體現孩子對詩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對草原的贊美,可以是對小草的歌頌,還可以表達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讓孩子個性化誦讀。
3、這么美的詩,你能把它背下來,記在腦子里嗎?
自由背、指名配樂背、配樂齊背。
五、小結全詩,課外延伸
這短短的幾句話,40個字,把我們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寫出來了。不過。這可不是王老師的杰作,這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16歲時所作的一首詩。他一生寫了三干八百多首詩,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詩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詩讀一讀,感感受其中的詩情畫意,激發大家讀古詩的興趣。
板書設計:(略)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8
詩詞離離原上草全詩的意思“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古詩作品《賦得古原草送別》第一二句,其古詩全文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注釋】
1、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2、離離:形容野草茂盛,長長下垂的葉子隨風搖擺的樣子
3、枯:枯萎
4、榮:繁榮茂盛
【譯文】
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 。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長了出來 。野草的香味遠遠傳來,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 。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繁茂的草兒也充滿著離別之情 。
【鑒賞】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 。“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 。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 。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 。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 。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 。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 。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 。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 。“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 。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 。“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 。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 。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9
目標
掌握古詩基本內容。
讓幼兒知道草是我們的朋友,要愛護小草的生命。
通過學習古詩,使幼兒知道草的生長規律。
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產生對古詩的興趣。
準備
圖片(草原和野火)。
魔法棒,圖書。
白紙,彩筆。
活動流程
一、導入
1.以防火知識的重要性為題讓了解火警的電話。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小圖書上都有什么?(消防車)。
2.消防車是用來滅火的。
師: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別的火。(野火,展示野火圖片)。
二、學習古詩
1.師:“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都會繁茂枯萎一次。(出示平原圖片)
2.學習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3.師:“小草每年的春天都會靠它頑強的生命,長出綠綠的身體。小草幫助我們呼吸新鮮的空氣。牛婆婆吃了它,能給我們提供好喝的牛奶。小草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讓我們的大地結結實實的。每年的秋天小草開始枯萎。”
三、游戲給山林種草
拿一張白紙,生動地引導幼兒。(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差,草樹是我們的朋友。只有更多的草和樹,我們的空氣才會更清新,生活才會更美好。)在白紙上畫上漂亮的樹和草。
我們要愛護小草。鞏固古詩。
活動延伸
通過對古詩的學習,使幼兒了解小草生命的意義。知道小草能保護環境。讓幼兒知道草是我們的伙伴。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10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僅在最后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隱喻的辦法。《古原草》這首詩題目標有“送別”二字,很顯然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賦古原草送別古詩】相關文章:
《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02-06
小學古詩大全《賦得古原草送別》_古詩大全12-27
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詞鑒賞01-02
《賦得古原草送別》詩詞01-05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原文及賞析12-27
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詞鑒賞5篇01-02
《賦得古原草送別》詩詞7篇01-05
《賦得古原草送別》詩詞(7篇)01-05
小學詩詞《賦得古原草送別》注釋及賞析03-10
《賦得古原草送別》詩詞(集合7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