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詩《望岳》賞析
大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當中,應該都接觸過古詩詞賞析吧,那么怎么賞析一首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杜甫古詩《望岳》賞析,歡迎閱讀!
杜甫古詩《望岳》賞析 1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解】:
1、題解: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2、望岳:遙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這里指東岳泰山,為五岳之一。
4、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5、夫:語氣詞。
6、齊魯:泰山之北為古齊地,之南為古魯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8、了:盡。
9、造化神鐘神秀:萬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創造化育, 指自然。
11、鐘:賦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靈氣。
13、陰陽: 山為北陰,山南為陽。
14、割:劃分。
15、蕩胸:使心胸動蕩。
16、決眥:眼眶裂開、盡量睜大眼睛去看。
17、決:裂開。
18、眥:眼眶。
19、入:沒。
20、入歸鳥:極目遠望,歸林的飛鳥盡入眼底。
21、會當:終究要。表示將來終要登山。
22、凌:躍上。
23、一覽眾山小:這句本于《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覽:一望。
25、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層云”。
【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講解】:
題解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歲的杜甫赴長安參加貢舉考試,結果落榜,于是就在齊趙一帶(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四處漫游,《望岳》大約就寫于這一年。岳:山高謂之岳,這里特指東岳泰山,在今山東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這首詩熱情贊美了泰山的雄偉氣象,同時表現了自己的凌云壯志。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游覽,留下了眾多賦詩題詞。但自從杜甫《望岳》詩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岳》。雖然題目一樣,但是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體裁、風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詩分別寫于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把它們并讀比較,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詠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
句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齊魯大地,只見一片青綠蒼翠,一望無際。“岱”,泰山別名,舊謂泰山居五岳之首,為諸山所宗,故稱岱宗。“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國名,在今山東省境內;齊國在泰山之北,魯國在泰山之南,后以“齊魯”作為這一地區的代稱。因為是遠望,詩人看不到太多的細節,只見到一片青綠蒼翠,望不到邊,故說“未了”。它生動地展現了泰山山脈連綿不斷的形象,同時也有看不盡、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兩句以設問提起,既包含著醞釀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寫出遠泰山雄拔于齊魯大地的英姿,可謂意出高遠。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論這后五個字時說“已盡泰山”,施補華《峴傭說詩》說,這五個字“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鐘”,聚集或集中之意。“陰陽”,山北背日為陰,山南向日為陽。“割”字用在這里,恰當地描繪了泰山的高峻奇險。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說:“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岳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鐘,矗天而峙,昏曉于此判割,二語奇峭。”這兩句詩已經體現出杜甫造語煉字精雕細刻、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特點。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細望泰山,山間云氣生發,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蕩起伏。詩人睜大了眼睛,極盡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劉勰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詩人目睹泰山的壯美而情懷滿腔。前一句顯出詩人襟懷的浩蕩,后一句顯出眼界的空闊。“決眥”,裂開眼角,形容極目遠望的樣子。詩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鳥小,遠望所致?還是詩人的神思隨那鳥兒一起飛翔?這兩句在寫景之中,有詩人的不盡之意及神往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由望山而聯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決意登山,全詩雖無一個“望”字,但詩人分明不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總有一天,一定會登上泰山絕頂,放眼四望,腳下群山是那樣的渺小!《孟子·盡心上》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時也是這樣的心境吧。結句不但令全詩有含蓄不盡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許,展示了一個青年詩人的雄心和氣概。
評解
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體詩,盡管全詩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間兩聯對仗,但句中平仄聲調未按規定順序演排,各句之間也不粘綴,所以歷代選本都歸入“五言古詩”。這首詩的結構,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分析得極好:“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
本詩所寫的雖是泰山,卻也是作者借歌頌泰山之雄偉,兼寫自己的胸懷,表現了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眼下雖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終能有所成就,攀越頂峰,全詩風格遒勁峻潔,氣魄雄放,不愧是懷有大志者的詩作,所以《唐宋詩醇》卷評價說:“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岳爭雄。”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則感嘆:“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
杜甫古詩《望岳》賞析 2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句句寫望岳,但通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杜甫古詩《望岳》賞析 3
【注釋】
①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不盡。青未: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④造化: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⑤陰陽: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蕩胸:心胸搖蕩。
⑦決眥:決:裂開。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⑧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⑨會當:定要。
⑩凌:登上。
【譯文】
泰山的面貌怎么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大自然在這里聚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是經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鐘情于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面體現泰山的深遠,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 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詩人的偉大抱負和雄心壯志。
杜甫古詩《望岳》賞析 4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里,杜甫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杜甫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杜甫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杜甫的感受。“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杜甫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杜甫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杜甫古詩《望岳》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望岳》古詩賞析04-16
杜甫古詩《望岳》03-27
古詩望岳杜甫的翻譯03-30
杜甫的勵志古詩之《望岳》04-03
求古詩望岳賞析05-22
《望岳》古詩賞析翻譯01-16
勵志古詩望岳》賞析04-03
杜甫古詩《望岳》教學案例08-07
杜甫雄心壯志的古詩《望岳》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