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
29 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難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系課后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別。(留給學生自己發現,為《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后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說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了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獲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范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閱讀
閱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日為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復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查字典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系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閱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征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板書:
乞巧
乞—氣
宵—霄
課后反思
1、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
2、未有挖掘詩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真正讀出詩的神韻。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①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①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②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①同學們以前已經學了不少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呢?學生自由背,教師充分肯定。
②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首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共同學習《望天門山》
①學生初讀《望天門山》。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困難向老師同學請教。
②說說通過朗讀體會到了什么。
③自由練讀,讀出詩的韻味。
④誦讀展示。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⑤練習背誦。
練寫生字,抄寫古詩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抄寫《望天門山》。
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顧上一首詩的學習過程,自學《飲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讀或背誦。
b.說說你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二課時
復習鞏固
①指名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默寫《望天門山》。
②配樂情境朗誦。
想象畫面
①選擇最喜歡的`一句詩,想象它所描述的畫面,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②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自己的想象。
可用簡筆畫畫出來,也可用幾句話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畫面。
拓展活動
①交流搜集的描寫祖國山河壯美的詩句。
②召開“祖國山河美”古詩朗誦會。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的實物投影。
2。課件。(瀑布映襯青山、飛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 一 課 時
(學習《望廬山瀑布》)
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投影展示插圖)老師以優美的導語,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同時隨機講解“香爐”“廬山”等詞語。
2。理解詩題,認讀生字“廬”“瀑”。(注意“瀑”的讀音)
3。齊讀詩題。
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吟讀,用筆圈出生字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完以后再讀給同桌同學聽。
2。結合插圖思考:詩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物?
3。伙伴之間交流,老師隨機點撥。
4。組織交流或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結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紫煙”“遙看”“飛流直下”等詞語。
5。老師小結:詩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著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產生了一種想象──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一樣!(學生齊讀后兩行詩句)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1。讓學生看圖讀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練習背誦,可同桌之間互相背。
鞏固生字
出示“廬”“瀑”“爐”“疑”,用卡片檢查學生認記情況,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字義。
學寫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會寫的字:爐、銀、煙、流。
2。啟發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老師點撥。
3。重點指導“流”字。(提示:“流”右邊的上半部分與“云”的區別,右下部分三筆之間的間距要勻稱)
4。學生先觀察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第 二 課 時
(學習《絕句》)
復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望廬山瀑布》。
2。填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揭示詩題“絕句”,簡要說說詩人杜甫。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讀準字音,再讀正確、讀通這首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朗讀,齊讀,注音糾正讀錯的字音。(如“行”不讀xíng;“泊”不讀pò)
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思考:畫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樹,黃鸝,天上飛的白鷺,山上的積雪,江面上的船)
老師在學生回答后板書:黃鸝白鷺雪船
2。看圖思考:詩人是站在哪里看到這些景物的?(結合理解“窗含”“門泊”兩個詞語的意思)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先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根據學生的提問師生一起答疑)
4。看圖讀課文,想象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讓學生帶著感情再讀課文)
活動激趣,記誦詩句
1。找對應的詞語,老師讀一個詞語,要求學生找出與它相對應的詞語。(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翠柳—青天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
2。師說生讀。(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相對應的`詩句)
3。讀詞連詩。(老師出示詩中任意一個詞語,學生背出相對應的詩句)
4。情境背詩。(讓學生扮演詩人,指點畫面上的景物吟詩)
5。集體背誦。
識字、寫字,完成課后練習
1。出示要求認識的字“鷺”“含”“嶺”“泊”“吳”,引導學生交流記字方法,練習組詞語。
2。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吳”“含”“窗”“嶺”“鳴”“絕”“泊”“柳”。
3。啟發學生說說自己記憶方法,識記字形。
4。重點指導“窗”與“柳”的筆順。
5。老師范寫。(注意把字寫美觀,提示容易寫錯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6。學生先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
7。完成課后“我會填”的第2道填空題。
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試著背一背。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3課《古詩兩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設計理念】
1、借助專題網絡教學這一前瞻性的教學形式,整合課程資源,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整合中促進自主性,加強交互性,構建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堂生活,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2、張揚語文味,充分凸顯網絡優勢,讓學生在研讀、品味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讓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用網絡搭建已知與未知溝通、衍化的橋梁,學會合理而有效地處理豐富的網絡資料。
3、帶領學生抓詩眼,緊扣關鍵詞,咀嚼重點詩句,在想象中走進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在學習中有目的地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準備】
準備網絡課件,與學生進行課前談話。
【教學過程】
一、簡言引入:
1、導語: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美美在園林,而杭州的美則美在西湖。今天我們將借助專題學習網站,品讀《古詩兩首》,欣賞西湖風光,走進美麗的杭州西湖。
2、《古詩兩首》中收錄了兩位詩人寫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楊萬里,一位是蘇軾。同學們還記得嗎,這學期我們就學過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宿新市徐公店》,一起來背一背。
二、師生共品:
1、導語:楊萬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樣?讓我們進入專題學習網站,打開古詩,去讀一讀楊萬里筆下的西湖。
2、學生試讀古詩,指名學生讀,從字音、停頓、節奏方面評,讓學生讀出詩歌特有的韻律來。(齊讀)
3、課前同學們已經作了預習,關于這首詩,哪些字和詞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網絡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已經明白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利用網絡驗證一下,說不定還會有新的發現。好,同學們借助網絡,去把這首詩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學生上網學習。
6、能試著說一說詩的意思嗎?我們從題目開始。詩的一二兩句是什么意思?三四兩句的意思誰來說?(關鍵詞的點撥:畢竟、四時、接天、無窮、映日、別樣)
7、自己連起來把整首詩的意思說一說。
8、知道了詩的意思,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學生自己讀;
9、指名讀,評價:(先讓學生評)更順暢了;越聽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詩的意思僅僅是得了詩的皮毛,我們知道,古人寫詩講究的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學詩就應該找到那幅畫,成為畫中人。同學們想不想找到那幅畫,成為畫中人?()好,我們繼續!
11、同學們輕輕讀這首詩,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時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閉上眼睛想一想,那蓮葉是怎樣的蓮葉,那荷花又是怎樣的荷花?
13、教師引導:滿湖都是荷花,擠擠挨挨的荷葉鋪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綠,遠處還是一片碧綠,這綠色還在不停地向前伸展著,似乎要把整個西湖變成它的世界。你瞧,無盡的綠色中夾雜著耀眼的紅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開放,有了陽光和荷葉的襯托,片片花瓣顯得更加嬌艷動人。
14、同學們,你們說,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詩中楊萬里不寫送林子方,而要寫這滿湖的荷花!
15、讓我們再去讀這首詩,讀出對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戀!(讀、評)
16、六月的西湖,因為有了荷花而獨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為有了這首詩而倍增嬌艷!讓我們依次點擊“畫說詩境”和“西湖視頻”,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獨特魅力!
17、看好了嗎?此時此刻,對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說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詩句,需要我們一品再品,一讀再讀,戴上耳機,對著網頁上的配樂美讀,我們也去美美地讀這首詩!
三、快樂自學:
1、導語:借助網絡,同學們學得深入,讀得動情,老師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學習《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樓醉書》,對自己有沒有信心?
2、好,打開“快樂自學”,先看“學法引路”,指名讀。剛才我們就是分這三步走的,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快樂自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學生自學;
4、學生自學結束,指名學生讀古詩。
5、在線測試、自評導航;
6、大屏幕出示全體學生做題的正確率,講評錯誤率高的題目。
四、對比賞讀:
1、這兩首詩同是寫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樣?學生輕聲讀這兩首詩;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們就應該讀出它們的不同來,自己試著讀一讀。
4、指名讀,讓學生說兩首詩讀法上的不同,再讀;
5、到“音樂選擇”中自己配上合適的音樂讀一讀,配樂誦讀。
6、學生瀏覽網頁上對兩處名句的賞析。
五、結束全課: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韻致;古詩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韻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詩,一首美麗動人、令人回味悠長的詩。在“更多資源”中還有關于西湖的詩詞、傳說、風味等,我們在課后可以去查閱。西湖這首詩,有待于我們每個人去慢慢品,細細品。
網絡支持正好處,語文教學花更紅
——《古詩兩首》語文網絡課整合點闡述
小學語文的教學,因為學科本身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應該充溢著朗朗的讀書味、靜靜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對話味。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計算機已經可以從簡單的輔助教學發展到支撐我們的學科教學。對于語文學科,網絡平臺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朗讀思考、品詞析句、互動交流······可以說,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堂正向我們撲面而來!
《古詩兩首》(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3課)包含了兩首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怎樣進行基于網絡教室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實現古詩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生和思考網絡利弊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幾點作為本課的'整合點:
一、根據詩文的特點,用網絡引撥學生逐步感悟:
在古詩的教學中,理解和感悟是關鍵。在呈現詩文的同時,我配插進相關而豐富的資料,有詩人的介紹,有關鍵詞的意思,還有了解性的常識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和學習情況自主選擇,自主查閱,在最短的時間里弄明白古詩的大意。這種集中性的呈現和翻頁式的查閱,簡單并不復雜,覆蓋面廣又易于操作。
對于古詩情境的體悟,如何讓網絡平臺中豐富而鮮活的圖片、視頻更好地啟發學生想象與體驗,走進詩中的境界?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到圖片和視頻等資料的過早呈現會“先入為主”,對學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錮他們的思維。我讓學生先根據詩句閉上眼睛,想象“那蓮葉是怎樣的蓮葉,那荷花又是怎樣的荷花”。此時,學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動權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進行獨具個性的認知活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看“畫說詩境”,觀“西湖視頻”,證明自己的猜想,強化自己的感知,豐富自己的體驗。此時,這些教學環節的進行就顯得十分自然,這種自然是充分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必然,也是教學程序合理推進的必然。
二、運用方法的遷移,讓網絡引領學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節課中,帶領學生對網絡平臺中豐富的資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對于《古詩兩首》,一節課教兩首詩,要么急急忙忙難免蜻蜓點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時間有限只得作罷。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考慮到網絡教學的優勢,抓住兩首古詩之間的聯系(同是寫六月的西湖),大膽地將兩首古詩并到一節課來教。一首精講,提煉學法;還有一首放手自學,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導自學時,先是“學法引路”,接下來是與“師生共品”板塊里相似的理解與品悟的學習程序,供學生按步進行學習。
放手自學絕不是放任自流,為了讓教師明白也為了讓學生自己清楚這段時間的自學效果,在網絡平臺中我設置了“自評導航”板塊,“自評導航”主要由題目組成,按“讀書——理解——賞析”有層次地進行編排。學生自學結束,在網上提交練習答案,專題學習網站實時給學生反饋評判結果。沒有全部答對的學生,可以根據反饋結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對。在這里,智能化的評價就像是一位無聲的老師,輕輕點撥,默默鼓勵,給課堂帶來了活力。與此同時,教師可利用大屏幕顯示出計算機網絡系統對全班同學答題情況的統計,對其中正確率較低的題目進行及時地講解與點撥。這樣的實時互動、反饋是平時的教學無法實現的,給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自學開辟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三、進行后續的延展,用網絡引導學生形成習慣:
短短的一節課,帶領學生對網絡平臺中豐富的資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辦,那只能進行后續的延展,告訴學生,這節課僅僅是一個開始。《古詩兩首》的網絡平臺在“更多資源”的欄目下有 “西湖詩詞”、“西湖傳說”、“西湖風味”以及互聯網上有關“西湖”和“西湖詩詞”的網址,利用這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資源激發學生后續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讓學生們在課后按課上學習古詩的方法用“百度”、“google”、“愛問”等搜索引擎去搜尋資料,查閱圖片,去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古詩......
如此,當我們的學生面對一個課題,以后即使是離開課堂、老師和學校,他們也能夠利用網絡去學習,學會終身學習;這樣的意識,這樣的習慣現在我們就應該用網絡課去引導、去培養、去激發,讓學生更新學習理念,認識網絡學習的無限魅力!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兩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兩首”指的是哪兩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么?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3.師:這兩首古詩分別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于謙和王冕。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洗硯池 千錘萬擊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5.檢查預習。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3.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4.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5、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石灰吟》這首古詩的?(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1.背誦《石灰吟》。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一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石灰吟》。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三、總結復習。
1.分組朗讀兩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四、作業。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墨梅》寫作背景
梅的創始,和文學有密切關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豐神和風骨,使人們對梅花產生了無限珍愛的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侮花也就成為畫壇上盛極一時的題材了。
當時對畫梅最有創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仲仁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紙上而得到啟發,創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湯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此詩最大的特點是托物言志。
詩先在一、二句描繪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兩句寫墨梅的志愿,一個外表雖然并不嬌妍,但內在氣質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權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課前思考: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擊: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擊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
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課后反思: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進行描寫。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由于學生對這首詩早已熟讀能誦,所以學習很輕松,同時還進行了拓展和積累。
課后反思:
如果說對于本篇課文的教學有什么要說的,我覺得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兩節課就學這些太少。我們要補充一些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詩,豐富學生的積累,而且要會靈活應用。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青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竹石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課后反思:
在網站上看見了關于詠物詩的內容,對自己很有啟發,和大家共享:
詠物詩的特點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托詩人的感情。
鑒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欣賞作者對于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于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激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詠物詩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由于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托,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托物言志,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體描寫上,詠物詩通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3、《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三首古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朗讀節奏參考: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借助字典和詩后注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2、學生討論,對上面的問題發表見解。
3、質疑:
還有什么問題或哪些詞語不理解?老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朗讀。
五、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⑴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⑵老師點掛圖上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方法:
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后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3、情境背詩。方法:
學生可自由下位,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
六、當堂作業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3、自己練習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七、拓展閱讀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
第二課時
一、課前游戲,復習導入
1、說說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
(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也可以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詩文,可輕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讀準字音。
⑵以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古詩。
⑶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直覺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交流學習收獲。
⑶質疑:有什么不懂之處?老師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4、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動
1、卡片連詞背誦。方法:
請學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再連起來,試著背誦。
2、詩句連對。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
4、賽詩會,方法:
⑴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古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⑵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四、當堂作業
1、出示生字卡片,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
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學生練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完成并檢查預習任務。
2.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學到的觀察方法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并認真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詩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預習任務設計:
1.查找有關資料或工具書,了解蘇軾、陸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嘗試自讀,理解兩首詩。
(1)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試著講一講每首詩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準備上課質疑。
(4)朗誦自己查找的課外古詩。
總結、評價學生自學檢查的情況
肯定和鼓勵學生的進步,激勵學生自己讀書的積極性。
根據理解朗誦兩首古詩
1.學生試讀,注意把詩的節奏和對詩的理解讀出來,師生評價。
2.采用齊誦、唱誦、表演誦、輪誦等方式讀古詩。
讀后理解、學生質疑
1.讀完后再說一說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2.師生共同歸納、整理。有的問題師生即時解決;有的可在學習中解決。
欣賞詩句、體會意境、品味情感
1.看圖想象,這兩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說一說。
3.把自己想象到的內容畫出來,然后到講臺前作展示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4.師生共同評價,看學生是不是把詩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畫了出來。
朗讀古詩、體驗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體會融入到誦讀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默誦古詩、談讀后的感受
1.談讀誦的方法和體會。
2.說對詩句內容的獨到見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紹自己查閱的詩
1.小組交流蘇軾和陸游的詩并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學找到的好詩。
第二課時
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采用“古詩接龍”的方式,復習以前學過的描寫景色的詩。
學習《題西林壁》
設問置疑、思考哲理
1.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觀察角度有哪些變化?你認為詩人所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讓學生找出“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表示地點轉換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變化。
2.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3.結合學過的《畫楊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組交流匯報。
變換角色、交流認識
1.扮演蘇軾,可問其他同學“讀了這首詩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訪者,可問蘇軾“為什么寫這首詩?”
3.老師引導: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同學和身邊的事物呢?結合生活實際回答。
學習《游山西村》
朗讀古詩、升華情感
1.陸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感受到農人純樸、田家盛情,表達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你是通過那個字感受到農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優美的語言具體描繪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讓人沉醉;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柳蔭深深,鮮花簇簇讓人迷戀;前行的路就在這美景之中。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陸游眼中的景色。
2.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舉例子說一說。
配樂朗誦《題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課外寫景的詩。
1.老師范讀、指名試讀,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布置作業
1.自己出一期手抄報。
要求:選取學過的兩首寫景古詩,為其配上合適的圖畫,同時還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內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在手抄報上。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讀懂古詩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并默寫這兩首古詩。
3、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重難點:理解詩句和詩中所含哲理
關鍵:理解詩句,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兩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說說你都游覽過哪些風景名勝?(生自主發言)景色秀美、山巒起伏的廬山,你游覽過嗎?(放映廬山錄像)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樣?今天,我們就隨著北宋詩人蘇軾一同到廬山一游。(板書詩題)
二、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詩意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吟讀,因而在本環節中教師要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情,讀出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書上的注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小黑板出示學習任務)。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播放廬山風景。如果遇到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
2、小組交流、互相補充糾正(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3、集體匯報交流,感悟詩意和哲理
(1)詩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廬山?(橫、側、遠、近、高、底)
(2)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么樣子?(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高處俯看:身溝幽壑;山下仰望:重巒疊嶂。)
師小節:詩人眼中的廬山,形狀、姿態各不相同。
(3)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點撥: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同時引導聯系《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師問: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品讀欣賞,積累詩句
播放廬山的風景,配樂朗讀。(師引發情感:在我們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五、感悟寫法
作者是怎樣寫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寫游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六、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課后積累蘇軾的其他詩句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
2、將詩改寫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
第二課時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廬山,我們再跟隨宋朝著名詩人陸游,到美麗的浙江紹興的山西村一飽眼福,好嗎?(板書詩題)
二、學習古詩
1、回憶上一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的?
(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指導學生積累學習方法,學以致用。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
2、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學習這首古詩。
(1)自由讀詩,大體說說詩句寫了什么內容。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讓學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說,要注意進行“用我口說我心”的訓練。)
(2)讀書上的注釋,再讀古詩,自讀自悟,說說詩句所表達的感情。
(3)合作學習,小組交流,進一步了解詩意。
(這一環節,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協商合作,談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講一句,也可以一人講,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要適時加入學生的學習研討,巡視指導,對表現好的給予表揚。)
(4)匯報小組學習情況,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這樣預設:
(前兩句講: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足了豐盛的飯菜。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后兩句寫詩人的感覺: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懷疑前面無路時,忽然柳綠花紅又出現了一個美麗的村莊。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讀欣賞,感悟道理
1、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從中悟出道理。
(重點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人對農家款待客人的豐厚和熱情,歷久不忘。這個村莊的風光更給了他深刻的啟示:經過坎坷曲折之后,往往會出現坦途。)
2、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山重”一聯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行路人的感受,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獲、見解,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爭辯,這樣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潮,激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四、感悟寫法
作者怎樣寫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讓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敘事,后寫景,寓情于景。整首詩無一字寫“游”,但我們從中不難發現作者的身影。這種影隨人移,情景交融的寫法使每兩句都構成一幅清新優美的畫面,而詩人的風格也如詩人描繪的對象一樣樸實純真。學習時要讓學生體會這種寫法。
五、鞏固練習
1、背誦兩首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業
創作一首贊美家鄉的詩。
附: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敘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議論)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2個生字,會寫“詩、童、閉、林、黃、立”等6個字。
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看圖和誦讀了解古詩的意思,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所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讀《識字4》中的兒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蟬)
3、出示圖:
認記“蟬”,理解“捕鳴蟬”。
4、揭題,讀題。
二、初讀古詩
1、出示情景圖:
師范讀(感知課文)。
2、自由讀《所見》:
要求讀準字音。
3、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4、同桌互讀。
5、指名讀,評議。
三、認記生字
1、出示“牧、閉、立、捕、蟬”。
2、認讀生字(各種形式)。
3、小老師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
4、組長考察大家。
5、說說用什么辦法記住的。
四、精讀古詩
1、自讀古詩:
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導朗讀。
4、找自己的好朋友讀一讀。
5、當一當詩人(配樂讀)。
五、指導背誦《所見》
六、指導寫字“詩、閉、童、立”
這首詩我通過讓學生看多媒體課件,邊看邊說。學生較快理解,并能背誦。
第二課時
小池
一、背了《所見》
二、出示課題《小池》,讀題
三、自學古詩《小池》
1、個體自學:
⑴ 學生自主讀古詩。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學一學。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
⑴ 小組互相讀讀這首詩。
⑵ 請讀得最棒的小朋友帶讀有困難的同學。
⑶ 小組負責認記生字。
⑷ 討論組員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饋:
⑴ 卡片開火車認讀生字。
⑵ 夸一夸,幫一幫:
① 各組派代表讀古詩,評議。
② 展示:
說說你們組自己學懂了什么?
③ 幫一幫:
說出需要幫助的地方。
④ 點撥(結合指導朗讀)。
四、誦讀古詩
1、朗讀比賽。
2、背誦古詩。
這首詩前兩句學生較難理解,通過反復的朗讀中理解。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雨》。
2、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認識1個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詩意,感受作者對春雨的喜愛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詩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預習要求:
看拼音讀讀古詩。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春天到了,春風拂面,百花齊放,人們心情舒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古代詩人抒發自己對春天喜愛的古詩。
2、板書課題:1古詩兩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2、簡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被后人稱為“詩史”。《春雨》原題《春夜喜雨》課文節選了前四句。
三、精讀《春雨》
1、師范讀,領讀兩遍。
2、指導看圖,說說春雨的特點。
3、理解第一句:
時節:時令,季節。當:正當,就在。
乃:就。
這一句詩的意思是:這真是一場“好雨”,像知道什么季節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來了。
為什么說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潛:暗中,悄悄地。潤物:滋潤萬物。
這句詩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間,趁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輕輕地灑落,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5、指導朗讀、背誦。
教師范讀,強調節奏。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
6、總結:這首詩贊美了春雨及時而下,無聲地滋潤著萬物,反映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四、作業
課堂:背誦古詩。
課外:臨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有感情地背誦《春雨》。
2、用自己的話說說《春雨》的詩意。
二、揭題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詩。板書課題:春曉。
2、解題。曉:指早晨。春曉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4、簡介孟浩然。
三、精讀《春曉》
1、指導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練習朗讀古詩。
3、學習古詩。
學習第一句:
眠:睡覺。曉:天亮。
聞:聽到。啼鳥:鳥的鳴叫。
這句詩的意思是:一覺醒來,不知不覺天已亮了,聽到四處都有鳥的動聽的叫聲。
學習第二句:
這句寫得是什么時候的事?
昨天夜里,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讀《春曉》,注意讀好停頓。
四、總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一個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真摯感情。
五、作業。
課堂:背誦并默寫古詩。
課外:
1、說說兩首詩的意思。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詩,請寫下來。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0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朗讀、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初步了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絕句》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引導同學們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由此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詩:9 古詩兩首
(二)自學《絕句》
1.讀題、解題,作者簡介。
《絕句》是古代詩詞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這首詩是唐朝另一個著名詩人杜甫寫的,當時唐朝開始衰敗,又發生叛亂,詩人歷盡艱辛才輾轉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間草堂,詩中描寫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麗的景色。
2.教師范讀。
強調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學字詞,理解詞語,教師檢查,學生質疑。
黃鸝:一種小鳥,也叫黃鶯,叫聲很好聽。
白鷺(lù):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細長,吃小魚,小蝦。
東吳(wú):古時候的東吳,就是今天江浙一帶。
鳴:這里指鳥叫。
翠柳:綠色的柳樹。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嶺: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這時是虛指。“千秋雪”指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萬里:指非常遙遠,不是實指。
4.檢查自學詩意情況,想像畫面。
(1)指名讀詩句。
(2)練說每句詩意。
(新綠的柳枝上一對黃鵬在歡唱,蔚藍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鷺從溪上飛起,向遠處天空飛去。遠處,西嶺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這樣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戶里一樣。門外停泊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觀看彩圖,誦讀全詩,想像畫面。)
(整首詩描繪了草堂附近明媚秀麗的景色。)
5.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1)指導朗讀。
我們要以歡快的語調,來讀這首詩,讀詩時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和輕重快慢。
(2)教師范讀。
(3)學生朗讀。
兩個/黃鵬//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干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感情?(抒發了作者對平靜生活的向往。)
(三)體會寫法
詩人為什么能描繪出這么美的畫面呢?他運用了什么方法?你們想知道嗎?齊讀全詩,仔細體會。
(教師總結:古詩是四個不相連屬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圖畫,短短四句寫景,有層次,有遠近,聲情并茂。而且黃翠白綠,眾彩繽紛,形象鮮明活潑,分而不散,從而充分表現了詩人恬靜開朗,躍躍欲歸的內心世界。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質樸,對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樂美。)
(四)背誦全詩,體會美感
(五)布置作業
1.練說詩意。
2.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導入
1.背誦《絕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創設情境,交代學習方法
1.給學生演示《早發白帝城》音樂鑒賞的視頻資料。
2.交代學習方法。
(1)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五讀法”來學習古詩。什么叫“五讀法”?又該怎樣運用“五讀法”來學習古詩呢?
(2)出示“五讀法”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知大意;三讀精,解詞義;四讀會,達意境;五會讀,有感情。
(三)指導學習《早發白帝城》
1.揭題,解題。
(1)“發”在這里的讀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發)
(2)讀了這個題目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學習這首詩時就會解決我們的疑問。
(3)這首詩主要內容是什么?
2.學生按照“五讀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①正字:朝(zhāo)還(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結構),辭(左右結構),猿(左右結構)
(2)二讀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辭:辭別、離開。
還: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輕舟:輕快的小船。
萬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讀精,解詞義。
通讀全詩,根據每句詩所寫的內容,給詩分層。每層寫了什么內容?
(這首詩分兩層意思來寫,第一層告訴我們詩人出發的時間和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第二層寫長江兩岸的景色。)
①指名讀第一、二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從白帝城出發,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時間離開白帝城出發的?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
(詩人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從“朝”和“彩云間”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當詩人離開白帝城時,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間”一詞,除了寫出時間,還寫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點?(很高)
教師講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講在“彩云間”。
③從白帝城到江陵有多遠?詩人乘船走了多長時間?從詩歌的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從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遠,詩人乘船只用一天時間就到達江陵了。)
詩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虛指,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說明船開得很快。
④小結:這兩行詩,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讀時,除了要把順水行船速度極快的意思表達出來,還要表達詩人的心情同飛舟一樣輕快。
⑤指導朗讀。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⑥第二層是寫長江兩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來寫。
(抓住“猿聲”和“萬重山”來寫。)
⑦作者為什么要寫“猿聲”和“萬重山”?
明確:當年長江三峽,都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猿猴的叫聲常常會在深山峽谷中引起回聲,一聲接一聲,聲聲不斷地傳播開去。李白乘船順水而下時,在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中,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這里用猿猴的啼叫聲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輕快和沿途景色的壯麗。
⑧指導朗讀(注意把“快”的意思讀出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每句的意思。(分組討論,指名說)
(早晨,作者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遠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一聲接一聲還沒停下來,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1)學生邊看《早發白帝城》的影碟,邊聽師范讀古詩。
(2)談話: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當年他受到牽連,被判罪,流放到貴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個白帝城的地方,忽然傳來皇帝要釋放他的命令,你們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樣?(十分高興)
李白在釋放后寫了這首詩,不但描寫了長江兩岸雄偉壯麗的景色,而且表達了自己經過艱難歲月之后,被釋放的喜悅心情。
(3)為什么說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
①順水行船(客觀);②心情愉快,急切盼歸(主觀)。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我們再讀這首詩,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體會詩人的感情。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
讀李白和杜甫的詩,然后利用隊會時間開一個班級詩會,看誰知道得多,理解得準確。
教案點評:
重點是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古詩,最后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在背誦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最后,老師再結合詩歌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上的一些特點。針對這種教學思路,同時設計了配合教案的多媒體演示課件,用來輔助老師教學。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認識生字23個。
3、完成“語文天地”中“學習顯身手”。
4、理解詩句內容,感受詩句中渲染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
教學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理解語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型:古詩。
教學方法:討論、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活動:
1、學生們,十二月份結束了,我們將迎來新的一年。新歲月的第一天是什么節日?
2、板書課題。
3、從課題里。你聯想到什么?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
⑴、指導看書上的插圖,問:這篇課文圖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詩句,指定學生讀。
⑶、全班齊讀。
⑷、出示生字5個,(開火車讀)
爆 屠 曈 換 符
⑸、出示生詞,同桌讀。
爆竹 屠殺 蘇醒 交換 符號
2、熟讀課文,理解詩句。
⑴、學生自由讀詩句。
⑵、小組討論:“說說你知道哪句詩的意思?
⑶、指定學生說詩意。
⑷、全班齊讀全詩。
⑸、分組接背詩句。
⑹、指定學生背誦。
⑺、小組比賽,哪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業布置: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四、板書設計: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戶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五、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設計理念
1.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自悟自得。
2.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3.課后作業收集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學過程
一、談雪激趣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
二、初讀感知,想像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盡可能在腦海中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像畫面。
3.指生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景,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2.學生交流。
**說
(1)播放音樂,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補充的?
**畫
(1)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2)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3)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讀
(1)抽生讀。
(2)集體評議。(師指導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3)練讀。
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看同學的簡筆畫,邊看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4)抽生背誦。
四、課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后同學們從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歡的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2
一、復習
背誦兩首古詩
二、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認讀,自主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不認識或容易讀錯的字。
(2)結合語言環境自主認讀。
(3)教師檢查認讀情況,隨機糾正讀音。
(4)小組內相互檢查認讀情況。
2、聯系生活實際識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學,或者有的同學認識姓徐的人,就請他教大家識記“徐”這個字。
3、組詞識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帶生字識字。
如,離——籬味——未
三、寫字指導
1、鞏固音、形。
本課9個要寫的字中平翹舌音的字較多,翹舌音:追燒榮;平舌音:菜宿。寫字前引導學生再次認讀這些字,鞏固讀音。
2、仔細觀察。
本課的9個字包含了五種結構,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引導學生正確書寫。
獨體字:未
左右結構:枯、徐、燒
上下結構:榮
半包圍結構:追、店
3、重點講解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宿:寶蓋不宜太寬。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溝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溝的`拐彎處要圓潤。
4、生練習,師巡回指導。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朗讀感悟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3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溶前賢闊大仆茂的精神,創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出示圖,揭題、解題 :詩題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們一起來學習研究。
三、學習詩文
1.初讀古詩,以不同形式朗讀,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詩句內容。(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讀不準的地方,注意:“斜”的讀音在教學時應讀“xié”。
(2)指名讀、齊讀、范讀等,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2.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教師巡視指導)
(1)小組討論,抓住關鍵詞“坐”、“于”、“霜”、“寒”、“斜”等詞語,用、查找資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讀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組內共同解決。
3.總結學習情況,師生共同交流。
(1)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匯報,交流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交流討論。
師重點指出:“坐”意思是“因為”,“于”意思是“比”,
“徑”意思是“小路”;“白云生處”意思是“飄浮白云的地方”。
(3)學生根據詞義大致說說詩的意思。
大意:
深秋季節,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
在山林深處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我停下車子不走,是因為我喜愛這深秋時節楓樹林的晚景,要盡情觀賞。
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紅艷。
4.想像畫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除了火紅的楓樹林,詩人還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怎樣?
(詩人筆下除了寫楓林外,還寫了寒山、石徑、白云,這四種景物構成了一幅秋色圖,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
閉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
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這其中包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四、指導背誦
1.指導誦讀
要讀出節奏美,看圖中景物感悟讀。(以古箏配樂最好)
2.指名試背。
五、識字寫字
教師指導書寫漢字:“徑、霜”
作業設計:
1.創意寫詩。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贊美之情。想做小杜嗎?自己試著寫一寫秋季的校園。
2.課后自行閱讀杜牧的詩文。如:《泊秦淮》《秋夕》《清明》
板書設計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理解詩句
3.習本課生字新詞。
4.背誦這兩首詩。
二、教學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心情格外歡快的原因。
2.理解詩句
三、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示:把事情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個交代,相當于遺囑。陸游在臨死之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示兒)
二、預習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三、指導學習《示兒》
1.指名讀課文。(重點提示:“祭”的讀音)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學生講錯的地方互相訂正,教師相機指導)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悲傷之情。)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學生講后,教師加以歸納)
(“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J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4.練讀課文。(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
5.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來回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答出:這首詩通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五、各自背誦課文
六、指導學習生字
“乃”的左邊是一撇,注意不要寫錯。
七、默寫這首詩。(學生互相檢查)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古詩的場景。
3、感受古詩文學和意境的美,從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同時能理解課文所表達的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求知的道理。
教學方法:熟讀成誦,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課前搜集有關朱熹和陸游的材料,相互交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古詩《示兒》。請一個學生來背背,誰愿意自信地站起來呢?
我佩服第一個敢于站起來的同學。對于第二首古詩的作者陸游,相信同學們已經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誰愿意來向同學們介紹一下這位偉大的詩人呢?(你真是一個會收集材料的學生)
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一首陸游所寫的詩。教師板書詩的題目:《冬夜讀書示子聿》,誰能來說說這個題目的`意思呢?如果覺得有困難的同學,(冬天的一個晚上,陸游教他的小兒子怎樣讀書。)不知道“示”在此處的具體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訓示之意。)
二、猜一猜
同學們,你們看著這個課題時,你能猜出陸游會對他的兒子子聿說些什么呢?
同學們都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們就要來看看你與陸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出示古詩,進行教學。
1、同學們打開書本128頁,先把這首古詩讀通。
2、請一個學生來匯報自己的朗讀情況。集體再讀詩歌。
3、同學們,我們要理解古詩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
(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通過熟讀課文理解)
同學們看來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老師為大家提供了幾個詞語的意思,大家可根據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詩之意。
(始:才。終: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同學們可以自己通過喜歡的方式來理解古詩,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間互相討論。
4、同學們經過學習,相信詩句之意已經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對作者詩中所寫意思的同學請舉手,你剛才猜對了哪一句?學生匯報。
結合學生說的過程中,導出第二句中:少與老相對。第四句中的:知與行相對。
同學們你看這團體的力量就是大,剛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們就把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詩意,相信同學們背起詩來更容易了。
5、請學生背誦,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詩,你們誰能說說陸游都告訴了他的兒子什么道理呢?說到這里,我不禁有個問題想向同學們請教:陸游是在告訴兒子,書上的知識無用呢?
四、自學《觀書有感》
同學們下面來我們再學習一關于學習方面的詩,同學們也可用上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出示古詩《觀書有感》
五、布置作業
課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歡的名言、警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勉勵自己勤奮讀書,長大有所作為!
【《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設計02-26
古詩《嫦娥》教學設計04-08
古詩長相思教學設計04-03
古詩《憫農》教學設計04-02
古詩教學設計(精選21篇)02-24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04-02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04-02
《古詩三首》的教學設計04-03
古詩游山西村教學設計08-08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