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風歌》古詩詞賞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風歌》古詩詞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譯」
大風勁吹啊浮云飛揚。
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古詩簡介
《大風歌》是漢高祖劉邦創作的一首詩歌,是他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筑,同時唱的這首歌。
這首詩前兩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詩充滿著一種王霸之氣,最后一句卻也抒發了作者內心表現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擔心,惆悵。
注釋
⑴大風歌:這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在擊破英布軍以后,回長安時,途徑故鄉(沛縣)時,邀集父老鄉親飲酒。酒酣,劉邦擊筑(一種打擊樂器)高歌,唱了這首《大風歌》。表達了他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志。
⑵兮: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語氣助詞“啊”。
⑶威:威望,權威。
⑷加:施加。
⑸海內:四海之內,即“天下”。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樣得到。安,哪里,怎樣。
⑺守:守護,保衛。
⑻四方:指代國家。
賞析1
《大風歌》是一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后凱旋而歸故里,擊筑而歌的歌詞。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起兵反漢,劉邦抱病御駕親征。公元前195年,劉邦凱旋而歸,途經故鄉沛縣,乃置酒沛宮,邀家鄉父老子弟歡宴,把酒話舊,感慨萬千,酒酣興起,擊筑(按:一種古樂器)而歌。當時,劉邦且歌且舞,由120 名少年兒童伴唱,群情為之激昂,劉邦歌畢,流下行行熱淚。《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高祖駕崩之后,又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廟里歌唱舞蹈。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把它作為在樂府里經常練習的舊樂章。故漢朝人稱之為《三侯之章》,后人題為《大風歌》(始于《藝文類聚》),并紀其盛,曰“歌風臺”,后漢蔡邕以大篆書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這首詩歌只有三句,23字,卻字字金石,擲地有聲,其奮發有為之志,悲壯豪放;建功立業之心,氣勢磅礴;安邦憂國之慮,凝重深切。可謂壯懷激烈,感人肺腑!
第一句:大風起兮云飛揚。表意為:大風刮起來了,云隨著風翻騰奔涌啊!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云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按:“群雄競逐”的“雄”,在《文選》有些版本中作為“兇”,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叛亂,有誤。)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意思是說,這是我平定天下后,威震四海,而榮歸故鄉啊!威:威力;威武。加:凌駕。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從這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坦率承認:他之所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于“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局面。但是,風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并不是由劉邦造成的,而是他的運氣好,偶然碰上了這種局面。后來,他終于登上了帝位,這是他抓住機遇,努力奮斗,充分施展才智的結果。
這兩句,劉邦以自然界的風云變化,意為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顯示了劉邦的躊躇滿志。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怎樣得到猛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安得:怎樣得到。身為皇帝的劉邦認為,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之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們并使之為自己服務呢?從平定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叛亂事件后劉邦的心態分析,可見此時的劉邦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知道,楚漢戰爭,是劉邦與項羽的智慧較量。在這場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主要是蕭何、韓信、張良等人聚于劉邦麾下,而劉邦又善于用人之長,適才量力謀圖大計。
相傳劉邦與韓信曾經有過一段對話,從這段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劉邦在用人方面的過人之處。劉邦問韓信:“寡人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劉邦又問:“你又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甚為不悅。韓信接著又說:“皇上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劉邦悅。
由此可見,用人之道,自古帝王無不重視。但真正能用對人才,用好人才,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見,而劉邦就是這樣一位集大成者。有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開慶功宴,他坦然地說:“夫運籌策帷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馕(供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統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當然,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還與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分不開。這些軍隊,有的是劉邦的盟軍,本無統屬關系;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由于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但是,這些軍隊也會成為劉邦的一大隱患。項羽失敗后,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劉邦,劉邦是無法應付的。所以,劉邦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可是,這些諸侯絕不可能永遠效忠于劉邦。劉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當發現他們一旦有叛亂的跡象,劉邦就會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消滅,以鞏固自己的政權。
《大風歌》是一首即興而作的歌辭,寓意深刻。使我們既能看出劉邦是一位當取天下的英雄,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也能看出他在戰勝西楚霸王項羽,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后,他那興奮、歡樂、躊躇滿志的情態;更能看出他平定叛亂后內心深處隱藏著的恐懼、憂慮、悲哀的矛盾心理。
如果說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個人力量的渺小和安邦定國艱難的傷感。不是嗎?此時酒酣歌舞的劉邦,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勝項羽,后來又怎樣平定韓信、彭越叛亂,這次又怎樣討伐英布叛亂,又想到以后怎樣治理好國家,再上哪兒去找擁戴、效忠于他的猛士來幫他守衛疆土呢?這就難怪他借酒當歌“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了。
古人云:詩言志。從《大風歌》可以看出,劉邦決非草莽之輩,而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的英雄;是一個百折不撓,“能斗智時決不斗力”, 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有高超的用人、馭人能力的帝王。
有一次,項羽、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駕,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回答:“大丈夫當如是!”可見,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也好,項羽也罷,都是英雄。因為他們都有英雄的生活。故唐代詩人陳陶《歌風臺》詩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大風歌》是一首并無文飾的口語化的楚辭體歌謠,宋代陳巖肖說:“漢高帝(祖)《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康溪詩話》卷上)南宋朱熹道:“漢高祖的《大風歌》是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其壯麗而奇偉也。嗚呼,雄哉!”(《楚辭集注》卷一)明代的胡應麟更稱譽《大風歌》是“千秋氣概之祖”。(《詩蔽》內編卷三)清代袁枚評價劉邦“馬上歸來句亦工”,意思是說劉邦馳騁疆場歸來,詩也寫得很好。清代王夫之認為《大風歌》其神韻所不待論。(《古詩評選》)由此可見,歷代文人、學者對《大風歌》評價之高,推崇之至。
因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創作短歌的皇帝,所以他的《大風歌》被譽為“千古人主第一詞。”
鑒賞2
《大風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成,這在中國歷代詩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三句詩中每一句都代表一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而且作者對這三句詩真可謂惜墨如金、高度凝煉。其中第一句的大風起兮云飛揚,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作者并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云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于人的渺小的感傷。同樣的,對第一句“大風起兮云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云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并非同時并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的反亂,并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了各路諸侯臣服于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糜,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這樣的榮歸故里,劉邦的心情是何等的榮耀與八面威風!劉邦是在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于“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盡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于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于劉邦這樣出身于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么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云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并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并非完全取決于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后一句,劉邦關沒有繼續沉浸在勝利后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且是筆峰一轉,寫出內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居安思危,如何讓自己與將士們辛勞打下的江山基業,不在日后他人覬覦中得而復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選出更加精良的勇士來鞏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漢江山固若金湯!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于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于人定無法勝天,那么,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大風歌》創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劉邦親自出征。他很快擊敗了英布并將其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筑,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
《大風歌》作者介紹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里街道)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后,駕崩于長安,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長陵 。
【《大風歌》古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漢高祖劉邦《大風歌》全文翻譯與賞析01-17
經典的古詩詞賞析04-02
古詩詞賞析03-07
春雨的古詩詞及賞析02-13
《關雎》古詩詞賞析10-26
經典古詩詞名句的賞析08-02
秋分古詩詞賞析09-23
古詩詞賞析大全12-06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