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覺背景下小學古詩怎么教》觀后感
非常有幸,宅家防疫的日子與心中仰慕的小語大師王崧舟在直播課里相逢。一如既往的儒雅淡定、旁征博引;舉重若輕的抽絲剝繭,層層推進,把“崧舟式”小學古詩教法蘊含到生動的講解之中,說理與案例互釋,深入淺出,如清風徐來,清流淙淙,掃去了連日來堆積的倦怠和內心莫名的焦慮。
王老師如話家常般地從疫情入題,講到日本人捐贈抗疫物資的外包裝上寫的中國古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讓國人倍感親切的事件。油然而生感慨:日本人把中國古詩詞很自然地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而很多中國人卻只在考試中、表演時用古詩詞。這種語用環境的差異意味著我們的古詩詞還沒有深入民眾生活,沒有體現出古詩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特性,對此我非常認同。雖然,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但是,這么寶貴的文化遺產卻成了少數中國人的喜好,很多時候定格為“文化人”的專屬,沒有走進田間地頭,沒有貼近人間煙火,不接地氣。它似乎還停留在幾千年前,與我們隔著時間河流,無法跨越;它美如彼岸花,遠遠的,不可觸摸,只能留下貌似美好的記憶;它是傳說中我們頂禮膜拜的神,卻始終供在神龕上,不曾下來與民同樂。凡此種種,古詩詞的價值沒有充分體現,古詩詞的精髓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我們不得不為這些歷經千年還熠熠生輝的古詩詞感到深深的遺憾。
如何不遺憾呢?王老師強調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以“意象為重,澄心還原見其象”。比如古詩中的一些意象:明月、江楓、落日、故園等等,歷經多年的沉淀,很多時候早已不是最初那個實景,逐漸演繹成為一種情緒符號,一種文化現象。你不了解這些文化現象就無法從外在之象去還原內在之意,就讀不懂古詩。只有在懂詩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把古詩化進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欣喜中,悲痛中,苦難中,把生活點化成詩,實現詩意人生的境界。到那時,我們就再也不會擔心我們 學習的古詩詞單單只為了考試、表演,甚至是作秀。
我還特別佩服王老師“以詩解詩”的本事,這是常人做不到的。聽他的'古詩詞課,你不僅深刻感受到它從詩性的角度解讀中國古典詩歌的特殊教學方法,而且從大量的引用、拓展的古詩詞中感受到他備課的詳盡,挖掘的深度。尤其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的以詩為證,以詩說詩,引典用典簡直妙趣橫生,讓我們聽得停不下來。90多分鐘的直播課,妙語連珠如行云流水一般,一點不覺得冗長。我不得不感嘆他腹有詩書,滿腹經綸。原來,他的獨特、自信是建立在強大的博聞強記,深入研究基礎之上的。
為此,我們應該向王老師般一直堅守在小語前沿陣地,悉心鉆研,弄潮扛旗,為我們小學語文教育嘔心瀝血、指引方向的大師群體致以崇高的敬意!
【《文化自覺背景下小學古詩怎么教》觀后感】相關文章:
小學古詩《山行》教后反思06-13
小學古詩《石灰吟》教后反思04-12
小學古詩《登鸛雀樓》教后反思06-15
小學古詩《觀書有感》教后反思三則06-19
古詩三首教科版教案04-15
古詩《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后反思匯編06-19
過零丁洋背景及賞析古詩詞01-17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后反思三篇06-13
蘇教版三下《鷸蚌相爭》教后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