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戒古詩》原文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戒古詩》原文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戒》前言
《三戒》含《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
【原文】
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馀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嚙斗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后人來居,鼠為態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也哉。
【注釋】
(1)推己之本,審察自己的實際能力。推,推求。
(2)乘物以逞:依靠別的東西來逞強。
(3)干:觸犯。
(4)怒:激怒。
(5)竊時:趁機。肆暴:放肆地做壞事。
(6)迨(dài)及,遭到。
(7)麋(mí):形體較大的一種鹿類動物。
(8)臨江:唐縣名,在今江西省清江縣。畋(tián):打獵。
(9)麑(ní):鹿仔。
(10)畜:飼養。
(11)怛(dá):恐嚇。
(12)自:從。是:這。日:天天、每天。就:接近。
(13)習:常常。
(14)使:讓
(15)如:依照,按照
(16)良:真,確。
(17)抵觸:用頭角相抵相觸。偃:仰面臥倒。仆:俯面臥倒。
(18)益:更加。狎:態度親近但不莊重
(19)善:友好,友善。俯仰:低頭和抬頭。
(20)啖(dàn):吃,這里是舔的意思。
(21)走:跑(過去)。
(22)狼藉:散亂。
(23)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縣,轄地相當于今彭水、酉陽、秀山一帶和貴州北部部分地區。現以“黔”為貴州的別稱。
(24)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船載以入:用船載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
(25)則:卻。
(26)龐然:巨大的樣子。
(27)以為神:以為,把……當做……。神,神奇的東西。
(28)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29)稍出近之:漸漸的接近它。稍:漸漸。近:接近。
【翻譯】
我常常厭惡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而只是憑借外力來逞強;或者依仗勢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倆來激怒比他強的對像,趁機胡作非為,但最后卻招致了災禍。有位客人同我談起麋、驢、鼠三種動物的結局,我覺得與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這篇《三戒》。
臨江之麋
臨江有個人出去打獵,得到一只幼麋,就捉回家把它飼養起來。剛踏進家門,群狗一見,嘴邊都流出了口水,搖著尾巴,紛紛聚攏過來。獵人大怒,把群狗嚇退。從此獵人每天抱著幼麋與狗接近,讓狗看著習慣,不去傷害幼麋,并逐漸使狗和幼麋一起游戲。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狗都能聽從人的意旨了。幼麋稍微長大后,卻忘記了自己是麋類,以為狗是它真正的伙伴,開始和狗嬉戲,顯得十分親暱。狗因為害怕主人,也就很馴順地和幼麋玩耍,可是又不時舔著自己的舌頭,露出饞相。
這樣過了三年,一次麋獨自出門,見路上有許多不相識的狗,就跑過去與它們一起嬉戲。這些狗一見麋,又高興又惱怒,共同把它吃了,骨頭撒了一路。但麋至死都沒有覺悟到這是怎么回事。
黔之驢
黔地沒有驢子,喜歡多事的人就用船把驢運了進去。運到以后,發現驢子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驢子那巨大的身軀,以為是神仙。就躲到樹林間暗中偷偷地看,一會兒又稍稍走近觀察,小心翼翼,但最終還是識不透驢子是什么東西。
一天,驢子大叫一聲,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躲起來,以為驢子將要咬自己,極為恐懼。然而來回觀察驢子的樣子,覺得它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后來老虎更聽慣了驢子的叫聲,再走近驢子,在它周圍徘徊,但最終還是不敢上前拼搏。又稍稍走近驢子,碰撞、靠近、沖擊、冒犯它,驢子忍不住大怒,就用蹄來踢。老虎見了大喜,心中盤算道:“本領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老虎騰躍怒吼起來,上去咬斷了驢子的喉管,吃盡了驢子的肉,然后離去。
唉!驢子形體龐大,好象很有法道,聲音洪亮,好象很有本領,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點,那么老虎雖然兇猛,也因為疑慮畏懼而終究不敢進攻;而此時卻落得這個樣子,真是可悲啊!
永某氏之鼠
永州有某人,怕犯日忌,拘執禁忌特別過分。認為自己出生的年分正當子年,而老鼠又是子年的生肖,因此愛護老鼠,家中不養貓狗,也不準仆人傷害它們。他家的糧倉和廚房,都任憑老鼠橫行,從不過問。
因此老鼠就相互轉告,都跑到某人家里,既能吃飽肚子,又很安全。某人家中沒有一件完好無損的器物,籠筐箱架中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東西。白天老鼠成群結隊地與人同行,夜里則偷咬東西,爭斗打鬧,各種各樣的叫聲,吵得人無法睡覺。但某人始終不覺得老鼠討厭。
過了幾年,某人搬到了別的地方。后面的人住進來后,老鼠的猖獗仍和過去一樣。那人就說:“老鼠是在陰暗角落活動的可惡動物,這里的老鼠偷咬吵鬧又特別厲害,為什么會達到這樣嚴重的程度呢?”于是借來了五六只貓,關上屋門,翻開瓦片,用水灌洞,獎勵仆人四面圍捕。捕殺到的老鼠,堆得象座小山。都丟棄在隱蔽無人的地方,臭氣散發了數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以為吃得飽飽的而又沒有災禍,那是可以長久的嗎。
【賞析】
文前的小序,已經點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借麋、驢、鼠三種動物的可悲結局,對社會上那些倚仗人勢、色厲內荏、擅威作福的人進行辛辣的諷刺,在當時很有現實的針對性和普遍意義。三篇寓言主題統一而又各自獨立,形象生動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語言簡練而又刻畫細致、傳神,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臨江之麋》寓意
該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按作者在“序”中所說,“臨江之麇”所諷刺的是“依勢以干非其類”,就是倚仗他人勢力求得與對方要好的那種人。“至死不悟”四個字,既表達了作者的厭惡之情,也勾畫出麋的可憐與可悲。這則寓言故事在寫法上突出的是細致逼真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如“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寫出犬吞食弱者的本性;“外犬見而喜且怒”用擬人的筆觸刻畫犬的心理活動。
《黔之驢》寓意
該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該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并以“黔之驢”為該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讀者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該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永某氏之鼠》寓意
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這種庇護也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對待那些壞人壞事,決不能姑息、妥協,要勇于面對、堅決予以打擊,決不能任由他們胡作非為。暗喻小人得志雖能囂張一時,卻不能長久。這則寓言,深刻有力地諷刺了封建剝削階級丑惡的人情世態,諷刺了縱惡逞兇的官僚和猖獗一時的丑類。
創作背景
《三戒》作于柳宗元被貶官永州之后,這時作者經歷過復雜的斗爭,有了更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更深切的人生體驗,于是將其中足以垂戒世人的現象,寫成寓言,以示勸懲。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運城縣)人,世稱“柳河東”,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順宗即位,王叔文、韋執誼用事,受重用,不久王叔文敗,貶永州司馬,放浪山水間,以詩文自娛。元和十年(815年)移柳州刺史,有善政,世號“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卒。柳宗元和韓愈共同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江雪》、《永州八記》等。
柳宗元人物簡介
貞元九年(793)中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十七年任藍田縣尉,十九年為監察御史里行(見習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順宗(李誦)即位,柳宗元積極協同王叔文等人進行政治改革,時為禮部員外郎。改革觸犯了保守官僚、宦官、藩鎮的利益,遭到反對,不到八個月就以失敗告終。九月,王叔文等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貶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師,三月又出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頗有政績,四年后死在那里。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時期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和韓愈尊儒學、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學(最看重《春秋》,主張取圣人大中之道以為理),卻統合佛、道之長而棄其短,并認為韓愈辟佛是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從勢的發展來看待社會歷史的進化,能從安民的角度來談論吏治之道,這些在當時都是有進步意義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論比較完備,重要的有三點。一是認為文章要表現正確的思想內容,要能為時所用。他講文者以明道,并要以輔時及物為道,且一再中言: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二是主張文章的內容、形式要統一起來,二者不能有所偏廢。他既反對無乎內而飾乎外,也反對有乎內而不飾乎外。三是強調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養和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他說大都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又講作文切不町出以輕心、怠心、昏氣、矜氣。此外,他對古代文化遺產并不一概否定,而是主張參用其長,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資料,也利用各種文體(包括駢文、辭賦)的藝術形式。柳宗元這些觀點對當列的青年習作者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他雖不像韓愈那樣公開和一些青年建立師生關系,但受他指教的人卻相當多。他在長安,每日登門求教者幾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還從千里以外到永州向他求教。柳宗元熱心幫助他們,或口講指畫,或用函授方法解決疑難,大大推動了古文運動的發展。
當然,柳宗元對古文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他創作的許多優秀的古文。這些優秀作品大都產生在他被貶以后。原因是長期謫居南方,使他對社會弊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形同囚犯的憂患生活使得他悲憤填胸,抑郁難平。再加上他這時有意識地研究了先秦兩漢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總的看,柳文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而又言暢而意美,顯出俊杰廉悍、詞氣峻厲或幽郁隱微、峭麗精潔的審美特征。韓愈說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即含蓄不露,見《詩人玉屑》引《漫齋語錄》),劉熙載言柳文如奇峰異嶂,層見疊出,都說明它們具有內、外兼善的特點。他的論說文雄辯滔滔,凌厲峭折,大小政論無不筆鋒犀利,論證精確。他的傳記文善于刻劃人物性格,有的是學習《史記》、《漢書》中人物傳記的表現手法,有的則是自有創造。比如他的《梓人傳》、《宋清傳》,明顯地吸取了唐傳奇的特點,但又不是純傳奇。作者善于借立傳來闡發道理。柳宗元是第一個使寓言成為獨立文學形式的作家。他的寓言多以人、禽獸、草木的小故事為題材,有的反映作者的政治見解,有的宣揚人生哲理,寓意深遠。山水游記是柳宗元對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貢獻,它們不但再現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美,還寫出了作者感情的微妙變化。這種借寫被遺棄的山水以吐胸中之氣的做法,把古代山水游記的寫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柳文中還有不少騷賦,它們從風格到體制都受到屈賦的影響,在唐人中是不多見的。總之,柳文眾體兼備,無論記山水、狀人物、談文章、議論政事、闡述哲理,皆能形容盡致,辯析入微,真是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
柳宗元有詩一百四十余首。其詩雅淡味深,和陶淵明、王維、韋應物并稱。蘇軾說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評韓柳詩》)。又說詩到李、杜以后,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稱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書黃予思詩集后》)。
劉禹錫曾為柳宗元編《河東先生集》三十卷,原奉已佚,現存宋人輯本多種。今人吳文治等參校眾本,編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另有外集補遺一卷。
【《三戒古詩》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原文及賞析10-25
古詩原文及賞析08-17
古詩江南原文及賞析11-24
古詩《村居》原文及賞析02-06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1-29
《效古詩》原文及賞析01-14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8-19
古詩原文賞析與翻譯04-08
《丹青》古詩原文及賞析04-07
春曉古詩原文及賞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