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燕支行》古詩原文及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燕支行》古詩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燕支行》古詩原文及賞析 1
【作品介紹】
《燕支行》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5卷第91首。《燕支行》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燕支行》是王維二十一歲時寫的一首七吉歌行體邊塞詩,主題是歌頌一位將軍的戰功。
【原文】
燕支行(時年二十一)
作者:唐·王維
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
萬乘親推雙闕下,千官出餞五陵東。
誓辭甲第金門里,身作長城玉塞中。
衛霍才堪一騎將,朝廷不數貳師功。
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勃。
報讎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畫戟雕戈百白寒,連旗大旆黃塵沒。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
麒麒錦帶佩吳鉤,颯沓青驪躍紫騮。
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
漢兵大呼一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雖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謀。
【注釋】
1、作于開元九年(721)。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又作胭脂山。本匈奴地。在今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綿延于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史記·匈奴列傳)正義引《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2、天:全詩校:“一作大。”
3、來時:全詩校:“一作時來。
4、辭甲第:用霍去病事。
5、玉塞:指玉門關。
6、衛霍:西漢名將衛青和霍去病。青拜大將軍(將軍中位最尊者),去病官鏢騎將軍(祿秩與大將軍等),皆曾多次討伐匈奴,立下赫赫戰功。騎將:即騎將軍,漢雜號將軍之一,其地位在大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左右前后將軍之下。武帝時公孫賀曾以騎將軍隨從大將軍衛青出塞(參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7、不數:數不上。貳師:指李廣利。《史記·大宛列傳》載,武帝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軍伐大宛,破之,得良馬三千匹。
8、咆勃:怒貌。
9、飲酒”句:《三國志·蜀志·關羽傳》載,羽左臂中毒箭,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與諸將宴飲,“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
10、旆:雜色鑲邊的旗子。
11、疊鼓:擊鼓。瀚海:指沙漠。
12、笳: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天山:古又稱北祁連山、白山,在今新疆境內。
13、麒麟錦帶:繡著麒麟的錦帶。
14、颯沓:眾盛貌。青驪:毛色青黑相雜的馬。紫騮:棗紅馬。
15、月支:即月氏,古部落名。秦漢之際,游牧于敦煌、祁連間,后為匈奴所攻,一部分西遷至今伊犁河上游,稱大月氏;其余進入祁連山區與xx雜居,稱小月氏。《史記·大宛列傳》:“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
16、伐謀:以智謀伐敵。《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賞析】
全詩二十四句,按照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四句,描寫將軍出征,君臣歡送的盛況。詩人熱烈贊頌將軍官有雄才大略,他出征叭皇帝親自為他推車,千官設宴為旭送行:那壯麗的宮田和肅穆的五陵的環境樹托,使人物一出場就給人以氣概非凡的印象。
第二段八句,盡情地抒寫將軍的英勇超群和為國殺敵的決心。這八句詩,幾乎句句運用典故,以歷史上各種著名的英雄將領來比響這位將軍,寫他不愿在京城過安逸的生活,而要去鎮守邊關,抵御外侮;寫他屹立邊關,猶如一座萬團長城般堅不可摧,寫他所率領的將土也都非常勁健勇適;寫他時刻不忘為國報仇雪恥;寫他的神武過人和談笑白若的風度。這一段已為下一段寫將軍的沙場征戰充分地鋪墊,苗足丁氣勢。
第三段是全詩的高潮。詩人飽朗濃氨以夸張助手法,奇麗的想象,急促的節奏,具體、生動地描繪這位將軍率領部下艱苦行軍、英勇作戰從而取得輝煌勝利的情景,是詩中最精彩的部分。“畫朝雕戈白日落連放大飾黃坐沒”一聯,寫將軍率領士兵在大沙漠中行進,戰士們的畫團感弓,輝映著西北邊疆寒冷的日色;出征大軍的連旗大筋泥沒在彌天田地的黃塵之中。這里既寫出了遠征大軍的雄壯氣勢,又渲染了將士行軍的艱苦卓紙真是逗真如函。
“疊鼓遙翻渤海濁,嗚須亂動天山月”兩句更展現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態的壯閣畫而:重疊的戰鼓聲和此起被伏的胡須聲,露天擄地使大摸上沙很洶涌翻騰,甚至使天山上的明月也不停地顫動。通過達鋁奇麗的畫面,我們仿佛看到遠征大軍正在日夜兼程,飛速前進,猶如排山例海,勢不可當。接下去的兩聯,正面描寫敵我激戰的情景。
在千軍萬馬向前沖殺的大場面中,詩人迅速地攝取了將軍的一個特寫鏡頭:只見他身著華美的戰袍,手持鋒銳的兵器,雄姿英發。一馬半先,向著敵人勇猛地沖殺過去。“拔劍”以下凹句,義把鏡頭村開,寫店軍將士沖入敵陣,以一當百,奮勇殺敵。—瞬之間已殺傷了敵軍的主帥,使敵人的騎兵饋不成軍,哀號慘叫。“歸鞍”句,貓寫將軍邊沖殺邊激勵士兵;我們必定要殲敵而歸,大家一起飲灑歡慶勝利。
詩的結尾兩句,用議論的口吻,點出將軍善于練兵、用兵,智勇雙全。正是這場戰爭茹勝的關鍵。這同開篇的“漢家天將才且雄”首尾呼應,使將軍的形象躍然紙上。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jié),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燕支行》古詩原文及賞析 2
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1)。
萬乘親推雙闕下(2),千官出餞五陵東(3)。
誓辭甲第金門里(4),身作長城玉塞中(5)。
衛霍才堪一騎將(6),朝廷不數貳師功(7)。
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勃(8)。
報仇只是聞嘗膽(9),飲酒不曾妨刮骨(10)。
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11)。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12)。
麒麟錦帶佩吳鉤,颯沓青驪躍紫騮(13)。
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14)。
漢兵大呼一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須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謀。
【注釋】
(1)漢家:隱喻唐王朝。謁:拜見。明光宮:漢宮名,一在長樂宮,一在甘泉宮中,皆漢武帝所建。
(2)萬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親推:帝王親自為出征將帥推車的禮節。雙闕: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代指宮殿。
(3)五陵:漢高祖葬于長陵,惠帝葬于安陵,景帝葬于陽陵,武帝葬于茂陵,昭帝葬于平陵,陵地皆在渭水北岸今咸陽附近,故合稱五陵。餞:宴請。
(4)辭甲第:用霍去病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天子為治第,令驃騎(霍去病)視之,(霍去病)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甲第:第一等的宅第,舊指貴族宅邸。金門:漢宮有金馬門,又稱金門,此處借指朝廷。
(5)玉塞:即玉門關,舊址在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為古時通往西域的門戶。身作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名將檀道濟,檀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
(6)衛霍: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堪:能擔任。
(7)不數:不計。貳師:借指李廣利。《史記·大宛列傳》載,大宛有良馬在貳師城(今吉爾吉斯斯坦西南部馬爾哈馬特),漢武帝遣使持千金至大宛求馬,大宛不肯予,武帝于是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伐宛。后李廣利破大宛,得良馬三千匹。
(8)咆勃:發怒的樣子。
(9)嘗膽:意指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終報吳國滅越之仇。王詩在此借用其事,表現將軍立志報仇的決心。
(10)“飲酒”句: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載:關羽左臂曾經被一支飛箭射中,經治療傷口雖然愈合了,但是每遇陰雨天氣,骨頭常痛。名醫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時,關羽恰好邀請諸將飲酒吃飯,盡管臂上鮮血淋漓,溢出盤子,關羽卻依然下棋喝酒,談笑自若。此處借用其事,歌詠大唐將軍的勇武剛毅。
(11)白日寒:指兵戈反射著寒冷的日光。旆(pèi):泛指旌旗。黃塵:黃土。沒:淹沒。
(12)疊鼓:小擊鼓,急擊鼓,一種軍樂器。鳴笳:胡笳,一種樂器。
(13)麒麟錦帶:繡有麒麟的錦帶。吳鉤:或稱為彎刀,鉤是一種似劍而曲的兵器。颯沓:紛繁眾多的樣子。青驪、紫騮:駿馬名。
(14)月支(zhī):西北古代民族,此處泛指西北邊族的首領。
【題解】
這首邊塞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九年(721),王維時年二十一歲。燕支,即燕支山,在今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詩歌的主人公是一位出征邊關的將軍。全詩描寫了將軍出征、行軍、戰斗、獲勝的全過程,表現出了出征將軍的英雄氣概和報國壯志,全詩洋溢著熱烈昂揚的報國熱忱。
【賞析】
這首詩,雖是邊塞詩,卻不描蒼涼的邊塞景象,不寫悲壯的邊塞情志。王詩集中筆墨塑造位高人敬、驍勇善戰的武將形象,表現大唐氣象。全詩二十四句,按照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四句,描寫皇帝親自歡送將軍出征的盛況,描寫千官設宴為其餞行的場面,從側面表現出征將軍位高德重,頗有可敬可佩之處。“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將軍而謂之“天將”,暗寫將軍神勇,臨行得天子接見,足見將軍受敬。“萬乘親推雙闕下,千官出餞五陵東。”天子親推將軍車子的隆重禮節,千官在莊嚴肅穆的五陵旁餞行的威嚴之勢,讓將軍的出場頗有眾星捧月、氣概非凡之勢。
第二段八句,鋪陳將軍驍勇善戰的英雄氣概,精忠報國的英雄理想。八句詩,八個用典,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畫將軍形象。“誓辭甲第金門里,身作長城玉塞中。”王維借用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豪言壯語表現將軍棄家報國的英雄情懷,借用南朝宋之大將檀道濟自詡國家戍邊干將的情節表現將軍衛國棟梁的英雄身份。“衛霍才堪一騎將,朝廷不數貳師功。”
王維用夸張對比的手法極言大唐將軍威名赫赫,堪稱天將,就是論及大漢名將衛青、霍去病與李廣利來,與大唐將軍相比,前二者之才不過做一名騎將,后者甚至連功名簿都不能入冊。“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勃。”
將軍拋卻京城的安逸生活,臨危受命,勇赴塞外,滿懷酬君報國的英雄憧憬,一身凌云膽氣,令人心驚。強將手下無弱兵,將軍所率多是勁卒強兵,決戰沙場是咆哮震怒,令敵軍望而生畏。“報仇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將軍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事時刻警醒自己謹記衛國雪恥,縱使身受關羽刮骨療毒之痛依然神態自若,談笑自如。這八句詩,分別運用八個典故,塑造了一個立體的將軍形象:俠肝義膽,神勇超人,愛國忠君。
第三段十二句是全詩的高潮。王維描繪將軍帶兵行軍、作戰、獲勝的過程。敘事流暢,想象奇麗,人物傳神,細節生動。
“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王維首先描摹行軍途中的場景,荒涼大漠中,軍隊卷起漫天黃沙,將高擎的軍旗湮沒其中,邊塞近似白色的日光反射著兵器上的凜凜寒光,此起彼伏交錯傳來的戰鼓聲和著抑揚頓挫的胡笳聲,似乎激蕩得瀚海因之翻騰,天山明月為之一顫。
可見遠征軍隊排山倒海的陣勢,更不難想象日夜兼程急行軍的艱苦。這四句王維調動聲色感官,繪景附色,其景壯觀,其色慘淡,為下文描寫將軍決戰沙場的神勇壯烈蓄勢張本。“麒麟錦帶佩吳鉤,颯沓青驪躍紫騮。”兵戈既接,大漠戰場,千軍萬馬廝殺沖鋒的壯烈場景中,王維捕捉到將軍的特寫畫面:身披華美戰袍,手執利器吳鉤,胯下駿馬,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沖進戰陣。“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漢兵大呼一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
這四句以一當百,以奮勇殺敵的大唐將士為背景正面描寫戰場上絕殺對陣的將軍形象,他手起劍落處,寇首臂膀已被削斷,將軍高呼,凱旋之時,定要手捧大月氏首領的頭顱,盛滿美酒,共飲慶功酒。奮力廝殺的將士們大受鼓舞,沖鋒陷陣,敵軍轉瞬潰不成軍,屁滾尿流。“教戰須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謀。”詩歌的結末二句,從戰場上宕開筆墨,以旁觀者的視角生發議論,點明將軍練兵、用兵,不獨令兵勇武,更以未雨綢繆的智謀取勝,真正是詩歌開篇所稱的“天將”,雄才偉略兼備,不可多得。
王維在詩中不惜濃墨重彩,刻畫大唐天將的神勇、智慧、忠誠、愛國,甚至以天子親推的行動來襯托唐將的不同凡響,極力表現唐軍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顯示出蓬勃昂揚的盛唐氣象。
【《燕支行》古詩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陳子昂《燕昭王》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07-12
古詩《過燕支寄杜位》原文及賞析01-06
唐詩燕歌行·并序原文賞析07-27
古詩春日原文賞析04-01
春曉古詩原文及賞析03-22
古詩《赤壁》原文賞析11-22
寒食古詩原文賞析07-31
《風雨》古詩原文及賞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