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飲馬長城窟行·塞外悲風切》古詩原文及譯文鑒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飲馬長城窟行·塞外悲風切》古詩原文及譯文鑒,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飲馬長城窟行·塞外悲風切》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世民。其古詩詞全文如下: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前言】
《飲馬長城窟行》全詩立意高遠,言辭從容,層次分明,音韻優美,達到了藝術手段與個中立意的高度統一,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和宮廷詩的艷麗,堪稱唐詩的辟荒之作。所謂“要給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太宗正是以其高超的文藝才華,身為九五至尊,而力倡文學,遂有唐詩這一中華文壇之高峰的橫空出世。
【注釋】
1、切:凄切。
2、交河:北方河名。
3、瀚海:沙漠。
4、波:沙丘起伏狀。
5、迥戌:遠方的邊戍。
6、高節:旗幟。
7、朔吹:北風。
8、玉塞:玉門關。
9、金鉦:鑼聲。
10、絕漠:大漠。
11、干戈:指武器。
12、戢:收藏。
13、原隰:原野。
14、紀石:刻石紀功。
15、荒裔:邊荒。
16、戎衣:戰士。
17、靈臺:周代臺名。
【翻譯】
塞外悲涼的風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經凍結,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萬的波濤,陰山之下千萬里全都落滿了白雪。將士們戍邊在那遠遠地高高的烽火臺上,一層一層的山巒引領向上顯出了高高的氣節,眾多的戰旗被長風吹卷這,將士們在哪長城低下飲馬也不停歇。寒冷的沙灘上連接著騎兵的足跡,狂暴的北風吹斷了那邊塞上傳來的聲樂,胡地的灰塵清掃著像那玉(冰凍如玉)做似的邊塞,笛聲和那金鉦敲擊的聲音。與世隔絕的沙漠上干戈都 收藏起來了,可那戰車卻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濕的地方震顫搖曳。都尉們都從龍堆返回了,將軍還從馬邑凱旋而來正在捷報。高揚著旗子讓那籠罩著大霧的地方都清凈下來了,在石碑記上他們的功名他們又是那樣的歡悅,在那荒涼的邊界上只要有一個穿著戎裝的人(作者自指)去守護,靈武臺上(朝廷)的凱歌是來源于國界。
【鑒賞】
行,古詩的一種體裁。王灼《碧雞漫志》:“故樂府中有歌有謠,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是封建帝王中最為人稱道者。《舊唐書·太宗本紀》里贊日:“貞觀之風,至今歌詠。”其文治武功可想而知。又據《舊唐書·太宗本紀》所載:“于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行臺司勛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每更直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罷。”唐太宗勤于創作,逐漸形成了秀麗勃發、沉淵明麗、高亢爽朗的文風,直至開啟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邊疆的凄迷、曠遠之景。為保衛疆土,詩人率兵出征,犁庭掃穴,消弭邊患,詩中充滿了對自己國家、民族的自信和自豪。詩中所表現的塞外悲壯之景,出征奮然之情,立功慷慨之意,在此后的陳子昂、高適、王昌齡、李白等人所創作的邊塞詩中屢有表現,多方闡發。因而,此詩堪稱唐代邊塞詩的濫觴之作,有啟迪一代文風的重大意義。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為:塞外,寒風悲鳴,十分凄切,交河上,嚴冰封凍了河道。據《舊唐書·太宗本紀》所載,太宗平定宋金剛之亂時,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眾趣龍門關,履冰而渡之”,可見詩中所描寫的悲壯之景當是詩人親眼所見,想必此詩亦是濡筆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狀。句意為:廣袤的沙漠上,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上千里雪覆。此聯進一步寫塞外之景,壯闊迷茫,渲染了一種壯烈豪邁之情。其眼光,其氣度,真有指點江山,總攬寰宇之勢,這一點是此后的許多詩人都難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迥戌,遠方的邊戍。高節,旗幟。句意為:烽火中傳來了遠方的緊急軍情,我于是揮兵遠赴邊疆,一路上層疊的山巒引導著我的旗幟。此二句點明為救邊而出征,軍隊沿著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領著隊伍,意即此戰很得天時,必將獲勝。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句意為:風兒輕輕地吹起旗幟,我們揮師出長城而飲水放馬。馬是古代戰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處飲馬,意即對某處用兵,占領某地。自秦以來,長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詩人敢為前人所不敢為,兵出長城,爭雄天下,其傲視寰宇的胸懷確實令后人追慕不已。這兩句點明了題中馳騁宇內,以天下為牧場之意。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朔吹,北風。句意為:寒冷的沙漠上,騎兵過處,跡印連綿;凜冽的北風阻隔了邊塞的噪雜之聲。這是寫進軍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玉塞,玉門關。金鉦,鑼聲。句意為:玉門關一帶,胡人入侵的囂塵已經消逝,羌人們正吹著笛子,敲著金鑼,載歌載舞。大軍所指,蠻夷懾服,邊境一帶很快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和平氣象。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載歌載舞心悅誠服。《舊唐書·太宗本紀》載:“自是西北諸蕃成請上尊號為‘天可汗’。”可見在處理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從這兩句詩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絕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車仗過處,原野為之震動。平夷戰禍后,軍隊凱旋,所到之處,群情振奮。所謂“吊民伐罪”,正義的戰爭,人民從來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龍堆,即白龍堆,今新疆庫木塔格沙漠。句意為:都尉從龍堆返回,將軍們從馬邑凱旋而歸。這兩句是互文見義,稱述得勝還朝,所用地名都是邊塞一帶,給人以真實感,此后的邊塞詩也常用這種手法,羅列多個邊關地名,雖然這些地區往往與詩中的事件并無關聯,而且地名之間常常不具有確定的邏輯關系。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紀石,刻石紀功。句意為:旗幟飄揚,云霧彌漫的氛圍因之消歇,將士們功勛卓著,應該把他們的功績刻在石頭上,永遠流傳后世。這里運用了象征手法,“揚麾”指唐軍旗幟鮮明地出戰,“氛霧”形容外敵入侵,一片紛擾之狀。這是對將士們的稱述,也是勉勵將士們努力作戰以名垂千古,同時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荒裔,邊荒。戎衣,戰士。靈臺,周代臺名。《后漢書·桓譚傳》:“其后有詔會議靈臺所處。”《三國志·魏書·王朗傳》注:“明堂所以祀上帝,靈臺所以觀天文。”這里指代朝廷。句意為:邊遠、荒涼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凱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鎮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李唐全盛時,的確如這兩句所描述的那樣,邊境安寧,四境賓服。
全詩立意高遠,言辭從容,層次分明,音韻優美,達到了藝術手段與個中立意的高度統一,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和宮廷詩的艷麗,堪稱唐詩的辟荒之作。所謂“要給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太宗正是以其高超的文藝才華,身為九五至尊,而力倡文學,遂有唐詩這一中華文壇之高峰的橫空出世。老子日:“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太宗正是身體力行,以雍容、淳厚的詩風進而推行其從善如流的政治,終于成就大唐偉業,光耀華夏,堪與古人“鼓琴而治”相媲美。
整體意境與主題:
這首詩描繪了塞外的嚴寒景象以及戰爭的場景,展現了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和英勇作戰,同時也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與對將士功績的贊頌。
詩句賞析:
1.“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以悲風、結冰的河流、洶涌的波濤和千里積雪的陰山,烘托出塞外環境的嚴酷與寒冷,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2.“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描寫了烽火臺的危險、軍旗飄揚以及戰士們飲馬出征的情景,展現出軍隊的威嚴和戰士們的英勇無畏。
3.“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寒冷的沙漠上留下騎兵的足跡,寒風中斷斷續續的邊聲,以及胡地的塵土被清掃、羌笛與金鉦相和,從側面反映了戰爭的激烈和戰士們的堅定。
4.“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描繪了戰爭結束后,軍隊在原野上凱旋的情景,表現出勝利的喜悅。
5.“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強調了將領的指揮有方,戰爭的勝利使功績得以銘刻,最后以勝利的凱歌傳入朝廷作結,歌頌了將士們的赫赫戰功。
藝術特色:
1.景色描寫與戰爭場景相結合,通過對塞外惡劣環境的刻畫,襯托出戰士們的堅韌和勇敢。
2.節奏明快,語言豪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分展現了邊塞詩的雄渾氣勢。
3.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從出征到作戰,再到勝利凱旋,脈絡清晰,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戰爭的全過程。
這首詩不僅展現了詩人對邊塞生活的深刻洞察,也表達了對國家安寧和將士英勇的贊美之情。
【《飲馬長城窟行·塞外悲風切》古詩原文及譯文鑒】相關文章:
飲馬長城窟行原文及賞析11-09
飲馬長城窟行 佚名_古詩大全12-27
《飲馬長城窟行》名句賞析10-19
《悲哉行》古詩原文09-03
《斷句》古詩原文及譯文10-21
《君子行》原文、譯文及注釋02-24
《山行》原文、譯文、注釋07-05
山行古詩譯文及賞析09-20
山行古詩譯文及賞析06-11
《春行》古詩原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