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彈琴》古詩閱讀及賞析
《聽彈琴》是唐代詩人劉長卿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前兩句極寫琴音的美妙,營造高妙的音樂境界,表現彈琴人高超的技藝;后兩句是議論性抒情,慨嘆世人不愛高雅的古調,喻指世人只知趨時隨俗,表達了世無知音、孤芳自賞的感傷情懷,體現了詩人不趨時俗的清高品格。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聽彈琴》古詩閱讀及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聽彈琴》
[唐]劉長卿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題解】
詩人以聽彈琴之事寫自己品格高潔,但不為世人理解的遭遇,表現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
劉長卿生性剛直,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抑塞不遇。這泠泠的琴聲正確動了他那滿腹的不平,于是,仕途坎坷的悲慨、對世風澆薄的諷刺,都隨著 《風入松》的古調含而不露地抒寫出來。
【注釋】泠泠(línglíng):形容聲音清越。七弦:即七弦琴。中國的傳統民族樂 器。俗稱古琴。松風:詩中為雙關語,既指古代琴曲《風入松》,也指琴聲 優雅凄清,好像清風吹入松林。
【翻譯】
泠泠七弦琴,清脆悅耳的七弦琴音喲,
靜聽松風寒。靜聽像風入松林般凄寒。
古調雖自愛,自己雖偏愛這高雅古調,
今人多不彈。但現在的人大多不再彈。
【鑒賞】
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 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 “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 域傳入的琵琶為主,公眾的欣賞趣 味也變了。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 兩遭遷斥,有滿腹不合時宜和一種 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又名《彈 琴》。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后 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寫詩人靜聽彈琴,彈琴人技藝高超,琴聲幽清美 妙,并借古調受冷遇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抑郁自傷之情,感嘆世上知音 罕有,表達了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的高雅情操,對世人不愛高雅的古 樂感嘆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傷。
詩中的第一、二句描寫了聽者的情態、琴聲的優美、彈琴人的技藝。 詩中用“七弦”這樣的具體意象來代表琴,更為形象,而泠泠琴聲由弦上 來,清幽美妙,沁人心脾。“靜聽”生動地描繪出了聽者的情態,側耳入神 地傾聽,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琴聲的動人,以及彈琴人的技藝高超。“松風 寒”繪出了寒風入松林的畫面,十分巧妙地用畫面來表現琴聲的凄清悠 揚,且有古曲名為《風入松》,可謂是一語雙關。
詩的第三、四句說雖然古調是詩人自己所喜愛的,而當時的人們大多 都不彈奏古調了。“古調”象征詩人的高雅志趣,“雖”字作為一個轉折,從 對琴聲的贊美進入對時尚變化的感慨。時代變化,受人歡迎的'樂曲是能 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清越的“松風寒”的古調雖然優美,卻沒有多 少人有這樣的高雅品位去欣賞了。“多”字反襯出了世上知音的稀少難 覓,言下便流露出一份曲高和寡的孤獨感。
本詩先描繪了音樂之美,再抒發情感。前兩句寫了古調的悠揚動人, 引出后兩句孤芳自賞的古調情懷,為后面抒發情感埋下伏筆。而古調的 幽清美妙,也暗喻了詩人自己是才華洋溢的人。清代吳瑞榮在《唐詩箋要 續編》中說:“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間。”水流石上,風入松林,琴聲繞耳,給人 以清凈雅致的感受。而高山流水卻難遇知音,以此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 孤芳自賞,知己難求的郁悶心情。
詩人自稱“五言長城”,而明代顧璘在《批點唐音》點評這首五言詩時 說:“語不須多,不須深。”短短二十字的詩,不多,用詞不深,但個中的情感 卻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出來。
【創作背景】
劉長卿剛中進士不久,還沒來得及釋褐便逢上安史之亂,于是逃至江蘇一帶,在唐肅宗至德年間(756—758)做了短暫的長洲尉和海鹽令。這首詩大約作于這個時期。
劉長卿(生卒年不詳),字文房,漢族,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唐代宗大歷年間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唐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作者簡介】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一般認為生于公元709年-725年間,逝于786-790年間。劉長卿工于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人物生平】
劉長卿為年輕時在嵩山念書,742-746年(唐玄宗天寶)間登進士第。[一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劉長卿可能才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便爆發安史之亂了。]《新唐書·藝文志》中略有記載。其詩則馳名上元、寶應間。《新唐書·秦系傳》云:(秦系)與劉長卿善,以詩相贈答。權德輿曰:“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所謂五言,當是指他的近體詩。當時或以錢(起)、郎、劉、李并稱。他卻說:“李嘉祐、郎士元焉得與予齊稱也?”{見范攄《云溪友議》}可見其自負,也未免倨傲。他的詩多寫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寫荒村水鄉,著名的如【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據傅璇琮先生(劉長卿事跡考辯)所考,劉長卿卒年當在德宗貞元二年至七年間。
756年,唐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
758年(唐肅宗至德三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但劉長卿并未到南巴實際任職。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
770年(唐代宗大歷五年)以后,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建德梅城)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784年(興元元年)和785年(貞元元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期間離開隨州。
劉長卿離開隨州后,大約流寓江州,晚歲入淮南節度使幕。約卒于788(唐貞元四年)前后。
清·李藻《劉長卿像》劉長卿因官至隨州刺史,亦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間,后遷居洛陽。姚合《極玄集》卷下云劉長卿為“宣城人”;又中唐林寶《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諸郡劉姓云:“考功郎中劉慶約,宣州人;劉長卿,隨州刺史。”林寶稍早于姚合,所記一致,足消人疑。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詩集類著錄《劉隨州集》十卷,并云:“唐隨州刺史宣城劉長卿文房撰”,當據林、姚二氏之說。然《新唐書·藝文志》云稱劉長卿為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唐才子傳》襲云:“河間人”,又同卷李季蘭條:“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河間大概指其郡望而言。[4]長卿一族,何時遷洛陽,殆不可考。及觀劉集,知洛陽故業縈懷于中,感情甚深,斷非居日淺短者可比。劉長卿《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有傳記,關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確考。聞一多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聽彈琴》古詩閱讀及賞析】相關文章:
《聽彈琴》優秀古詩賞析04-10
聽趙秀才彈琴古詩賞析12-06
《彈琴》古詩賞析04-21
語文古詩聽蜀僧濬彈琴賞析03-30
《聽彈琴》原文賞析10-25
聽彈琴古詩詞02-14
聽彈琴原文,注釋,賞析11-19
賞析兒童唐詩之聽彈琴04-10
《從軍行》與《塞上聽吹笛》古詩閱讀賞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