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古詩原文和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別》古詩原文和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別》古詩原文和賞析 1
【詩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出處】唐·王維《送別》。
【譯注】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我想問問你要去哪里?
【全詩】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賞析】
這首詩系送別友人之作。從詩中“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句意看,此君當是仕途失意而歸隱南山的,因而詩中除送別外,還含有勸勉寬慰的意思。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飲君酒即勸君飲酒之意,言友人辭歸,置酒餞行。句前置“下馬”二字,并不一定就是友人下馬相飲,帶有自然隨意的味道。從此可看出其友人灑落曠達之情懷,如李白詩所說的“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這種放達瀟灑之風格。復言“問君何所之”,也并不是不知所之,而是借以引出下文。作者以此發端,既以交待別事,又更深一層地說明仕途失意而于人生仍有無限的情趣。接下二句“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是友人的回答,與李白之不得意則散發弄扁舟正相似,反映唐人的一種處世精神。南山即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南面。唐代有許多名士曾在此隱居,調適待機,以圖再進仕途,所以曾有“終南捷徑”之說法。正因為友人此去是歸臥南山,所以作者才說: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這似是全詩意旨所歸。本來有許多勸勉的話,有不少道理要說,但卻不知從何說,也無暇細說,于是一語道盡: “白云無盡時”。沈德潛嘗謂此句: “白云無盡,足以自樂,勿言不得意也”(《唐詩別裁》),以為是勸解之辭。實際上這一句機智含蓄,包蘊無限內容。一方面是說:世道萬變,功名利碌只如過眼煙云,何如歸臥南山,看白云悠悠自樂,人生之情味亦無窮;另一方面,說南山白云不盡,似乎還隱含有終南捷徑、仕路前程正未可知的意思。顯然從寬慰友人角度講,這樣看似乎更周到一些。
這首詩感情自然真摯,語言明朗,不假雕飾,具有一種淳樸深厚之美。尤其末了兩句,高步瀛謂其“妙遠”(《唐宋詩舉要》)。這種“妙遠”除了指詩中情思無限外,似乎還含有一種窮盡世理,領悟超妙之意。嵇康詩中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送秀才入軍》)句,既寫情又寄理,一片玄機,只在心解。王維以“白云無盡時”作結,此意亦頗同嵇康,不惟以寫景來表情說理,更在于從中表現出心靈的體悟,這也就是它含蘊無限,言說不盡的關鍵所在。這種寫法是技巧,也是一種純自然的無技巧。
《送別》古詩原文和賞析 2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出自近代詩人李叔同的古詩作品《送別》之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煮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鑒賞】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
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并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送別》古詩原文和賞析 3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詩人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很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余”(謝榛語)的感覺。
《送別》古詩原文和賞析 4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戰國時屬于楚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渡遠,是“遠渡”的倒寫。來從,是“來作”之意。這兩句的意思是說,詩人乘船遠渡荊門,是來楚國做一次旅游。
楚國:古楚國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
江:長江。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樓:海市蜃樓。
仍憐故鄉水:仍,頻頻。憐,愛。故鄉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全句的意思是說,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來到楚國境內旅游。在旅途中,沿江兩岸的崇山隨著荒野的出現漸漸消失,奔騰的長江也就在無邊的野上浩浩蕩蕩地蔓延開去,變得開闊、舒緩了。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凌空飛下的明鏡,云氣蒸騰繚繞,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流水,不遠萬里,送我的遠行。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他就誕生在中亞的碎葉(今俄羅斯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的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清廉鄉。從李白自敘青年時代的闊綽生活來看,他的家庭原來可能是一個富商。幼年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的文化教育,青年時曾接近過戴天山的道士和縱橫家趙蕤,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總的說來,手縱橫家和道家的思想影響較深。這些思想支配著她的生活,使他沿著一條傳奇式的生活道路,度過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詩歌以豪邁的氣魄歌唱自己的進步理想,抨擊權貴,藐視禮教,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但也時時流露出懷才不遇、人生如夢等消極情緒。在藝術上,他的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大膽的夸張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形成了豪爽的風格,是繼屈原之后我國古代雞雞浪漫主義詩歌的杰出代表。傳世作品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較為詳盡。
詩的標題是《渡荊門送別》,但是實際上并沒有寫詩人送別什么人,看起來似乎令人費解。但是從作品的最后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里的“送別”指的是“故鄉水”送別故鄉人,即載舟送別遠游之詩人。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蜀地度過的,他對家鄉的山山水早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二十五歲時才開始遠游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就是他出蜀遠游時寫的。在這里,詩人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深切留戀之情。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這兩句是在說詩人這次遠離養育自己多年的故鄉,乘船渡過千里之外的荊門,來到戰國時期的楚國屬地漫游。這兩句詩沒有驚人之處,但它是總寫,起著統領全的作用,是作品的總起。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四句是回過頭來寫的,作品采用了倒敘的寫法,寫詩人乘船去楚國屬地荊門時一路上的所見所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寫的是詩人坐在船上延長江順流東下時一路上眼前景色的變化。這兩句詩容量特別大,詩人乘船從峰巒疊嶂的故鄉蜀地出發,穿過崇山峻嶺,一直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隨著船的前行,高山峻嶺逐漸消失了,奔騰咆哮的長江也漸漸地平靜下來,在無邊的曠野上蔓延開去,平緩東流。這兩句詩時間持續長,立體空間大,在讀者的頭腦中構建了一種具有行進感的動感畫面。有時間的變化,也有行進過程中地理位置的變化。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兩句寫的是夜空景觀。詩人坐在船上,遙看長空皓月,猶如天上飛旋而下的一團明鏡,那升騰飄蕩著的繚繞的云霧,仿佛即刻幻化成了綺麗壯觀的海市蜃樓。比喻的形象既虛幻,又鮮明,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現了詩人超凡的想象力。
僅僅四句,詩人從高山寫到平川,從地下寫到天上,從白晝寫到黑夜,跨越了時間,也跨越了空間,容量大,內涵豐富。
最后兩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緊扣“送別”的作品主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游的詩意遙相呼應。前面說過,李白自記事起至二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蜀度過的,他對故鄉的山山水水有著濃厚的感情,此時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游,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離情別緒”吧。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于,明明是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卻反而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遙遠的故鄉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含蓄蘊藉,別有一番情趣。
這首詩在藝術上曲折含蓄,構思巧妙,層次清晰,脈絡井然,結構波瀾起伏。特別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寫得大氣,寫得出人意料,令人嘆奇。
【《送別》古詩原文和賞析】相關文章:
《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02-09
《送別》古詩原文以及賞析04-29
李白古詩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4-09
《雙黃鵠歌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03-30
李白《渡荊門送別》古詩原文賞析03-30
送別古詩賞析04-04
《送別》古詩賞析03-30
《紅豆》古詩原文和賞析01-20
《春曉》古詩原文和賞析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