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古詩原文以及賞析
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鹿柴》古詩原文以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句】空山不見人
【出處】唐·王維《鹿柴》。
【譯注】空山中看不見一絲人影。
這兩句詩很生動地刻畫出深山的幽靜意趣,情韻悠遠,耐人尋味。
【全詩】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翻譯】
空寂的山林里
對面看不見人的影蹤,
只聽得到
人的話語聲聲。
一束白色的光柱,
刺破深林的寂靜,
凝止在
碧苔青青。
【鑒賞】
明人李夢陽說:“王維詩高者似禪”(《空同子》)禪宗乃佛教的一派。它是一種清靜的宗教,其本質乃在于使人擺脫現實苦悶,覓取心理平衡。它不立教義,不祈禱神明,強調“心即是佛”。它的修煉方式有如氣功,系通過凝神靜思,排除雜念,直覺頓悟來把握宇宙的真諦。其全部奧妙在于親近自然,‘目擊道存”(宋人襲用莊子而成的術語)。禪悟往往由觀山望水引發——開悟是一種云開霧散,光明洞徹,放下包袱,極為輕快愉悅的內心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種開悟不可用理性的闡說,卻能用境界即具有審美意義的感性圖景來暗示,從而在王維、司空圖一類天機清妙的詩人筆下找到了自己的“語言”。
鹿柴本是輞川一個幽深的去處,以有鹿出沒得名。《鹿柴》描寫的便是這片幽深寂靜的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景色,同時又表現了詩人開悟的心境。
“空山”的“空”,不是說荒涼。“不見人”的著意在下句“但聞人語響”。“但聞”二字再一次強調了山林的寂靜。通常情況下盡管無人,山林并非死寂,總有些蟲吟、鳥語、水聲、竹韻之類所謂“天籟”的東西,不至于這樣的萬籟俱寂。這里但聞的“人語響”,自不是人聲嘈雜,也不是長嘯竟日,而是偶爾發生的空谷傳聲,《大般涅槃經》:“譬如山澗響聲,癡愚之人謂之實聲,有智之人知其非真”。它突如其來,打破沉寂,又復歸沉寂,使鹿柴的環境更顯得清冷至于神秘。寂靜通感于視覺,便是幽暗。詩人接下來照說應著力描寫深林的不見陽光,他卻選取返照穿透密林,余輝灑滿青苔的一剎那來刻劃幽暗,其效果是加倍的.:微弱的光線與無邊的幽暗形成強烈的反差,突出了深林的幽暗;而這光線轉瞬即逝,接踵而來的是更其漫長的幽暗。
自然美的表現是極其豐富的。姹紫嫣紅,熱烈光明固然是一種美;秋水寒山,寂靜幽暗,又何嘗不是一種美!無聲的寂靜,無光的幽暗,人們較易察覺;有聲的寂靜,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注意。而大自然的律動,恰恰表現在這種對立面的相反相成上。鹿柴的景色宜有朝暮四時的不同,詩人只抓住夕照時富于生發性的頃刻來寫,便特別深刻而富于獨創性。
最普通的人聲,出現在寂靜的空山中,就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意義;最常見的陽光,穿入幽深的密林時,就產生了十分奇妙的感覺。而突然打破沉寂的人聲,和突然洞燭幽微的返影,不正是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絕好象征?《鹿柴》確乎寫出了詩人在靜觀自然時獲得證果的內心體驗。
作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鹿柴》古詩原文以及賞析】相關文章:
《鹿柴》古詩原文及鑒賞06-02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1-29
古詩原文及賞析10-25
古詩原文及賞析08-17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8-19
王維鹿柴唐詩賞析06-13
古詩詞原文賞析08-29
效古詩原文及賞析07-16
古詩《詠柳》原文及賞析02-23
詠柳的古詩原文賞析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