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賦課文賞析
登樓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一起跟著小編來學習一下吧!
登樓賦課文賞析1
登樓賦
兩漢:王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并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賞析
這篇賦以鋪敘手法,由登樓極目四望而生憂時傷事之慨,并把眷戀故鄉、懷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而各層自有重點,深摯的感情,徐徐道來,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筆。
這篇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濃,“憂”字貫穿全篇,風格沉郁悲涼,語言流暢自然,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
此賦有如下特點:一、層次清晰。全文分為三段,首段寫登樓所見,次段敘懷鄉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懼,遵循主人公情緒的自然發展而來,層次極為清晰。
二、結構嚴謹。第一段寫景中透露出“憂思”,“望”“憂”兩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第二段集中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沉重憂思。開頭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發懷鄉之情,“憑軒檻以遙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為情思。第三段對思鄉之情進一步開掘,揭示出“憂思”深層的政治內涵。情景交融。首段寫異鄉風光:地勢開闊,山川秀美,物產富饒,以眼前樂景反襯心中哀情。末段寫傍晚景色:日慘風蕭,獸狂鳥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內心的凄愴。前后景物描寫,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樂一悲,相互照應,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緒步步加深、憂傷至極的過程。
三、語言清麗。文章用典貼切,注意與主觀感情的抒發相契合。例如“瓠瓜徒懸”、“井渫莫食”等典故,都傳達出作者的懷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怨憤。文章大量運用富有音樂性的修飾詞語。例如“眷眷”、“慘慘”、“凄愴”、“憯惻”、“盤桓”等,音節流暢,瑯瑯上口。
四、主題深刻。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懷鄉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內涵。“遭遷逝”句,概括了當時動蕩的時代特征和作者悲慘不幸的遭遇;“惟日月”兩句,表達了作者時不我待、急欲乘時而起的緊迫感;“冀王道”兩句,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急于建功立業的使命感。總之,作者通過登樓四望,抒發了濃重的故土之思,傾吐了宏圖難展的悲慨,表達了建功立業的迫切愿望。
綜上所述,這篇賦體貌高度精練,情思深厚豐腴,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感覺其意味深永,形象感人,因此成為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杰作。
登樓賦課文賞析2
【作品簡介】
《登樓》由杜甫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著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后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原文】
《登樓》
作者: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注解】
①客心:客居者之心。
②一、二句因果倒置。登臨而想到萬方多難,因此而傷心。
③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岷江的支流,流經成都。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④玉壘浮云變古今:是說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來一向如此。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⑤北極:北極星,比喻朝廷中樞。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于沒有改。
⑥西山寇盜:吐蕃。這兩句所寫史實是: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長安,代宗出奔陜州。吐蕃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十二月,代宗還長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誅。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東部松潘、理縣一帶)及云山新筑二城。"終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⑦后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后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還祠廟:還有祠廟。這句是說,象蜀后主這樣一個昏饋的亡國之君,本不配有祠廟,然而由于劉備和諸葛亮對蜀地人民做過一些好事,人心不忘,所以還是為他建了祠廟。大唐立國百有余年,即使萬方多難,也決不會就此亡國。但另一方面,杜甫又有借古諷今之意:蜀后主寵信宦官黃皓,唐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和魚朝恩。還:仍然。
⑧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梁父吟》:情調哀傷的曲子。《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評析】
這首詩是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個年頭。上一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發生了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逃陜州的事;不久郭子儀收復京師。年底,吐蕃又破松、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攻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頷聯從詩人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詩人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云變幻,詩人聯想到國家動蕩不安的局勢。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游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詩人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里象征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復辟一事而來,意思是說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托詩人的個人懷抱。后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后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后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后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后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系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意深遠,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云如白云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發讀者作聯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于”,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愿,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尤其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于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論說:“聲宏勢闊,自然杰作。”(《讀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卷十三)
【賞析】
詩人生來多情,不僅與大自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極強的親和力,而且對天下事極為關心。作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杜甫更是兼有以上二者。
《登樓》一詩寫于公元664年春。這時,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已經住了五個年頭。五年來,他嘗盡了世間的苦辣酸甜、離愁別恨。八年安史之亂雖于去年春天結束,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又一場災難。763年秋,吐蕃攻陷京都長安,立廣武王承宏為傀儡皇帝,皇帝代宗出逃。十二月,唐大將郭子儀收復京師,代宗由陜州返回長安。傀儡皇帝承宏逃逸草野。至年底,吐蕃又攻陷了一些州縣。這時,朝廷內外交困。內有朝政混亂不堪,宦官專政,藩鎮割據,外有吐蕃侵擾,真是“萬方多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杜甫登樓遠眺,撫今追昔,感慨萬端,才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詩的起筆突兀高遠,故意使因果倒置,而開頭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詩人登樓,滿眼花開,萬紫千紅,浩蕩成海,樓在花海,客在樓臺,本該狂喜,反而傷懷!首聯兩句按常規應該顛倒過來,先寫登臨,再寫感觸。由于詩人情緒異常激烈,一下子便如火山爆發,噴涌而出。“傷客心”,也顛倒了主客體關系。詩人看到繁花,即使傷心,也是自己的感受,與人家花開有何相干?這里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全過程,八年中,顛沛流離,漂泊天涯。現在安史之亂雖已平息,但是吐蕃又來作亂,詩人內心豈能安靜?他能去怪誰呢?現在只有遷怒于無任何抗議能力的春花:我心情悲痛都是因為你們的招惹!為什么傷心,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萬方多難”。
頷聯緊承上聯,寫登臨所見。古代楊載在《詩法家數》中這樣論述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寫事,用事引征。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兩句正是以景承,且緊扣首聯“抱而不脫”。兩句寫景,各有分工。上句是寫下,并由近及遠。錦江春水,波濤翻滾,挾天地春色,奔流遠去,直到掙脫出詩人的視野。下句是寫上,并由今及古。玉壘是山名。山上浮云變幻,自古至今,一刻不停。這也暗示著人世間的變化猶如玉壘山上的浮云,變幻莫測。
頸聯寫登樓時之所思。北極,即北極星,此喻朝廷。“終不改”是說唐朝皇室的政權決不能旁落他人之手。這里是在慶賀官兵收復京師,代宗返回長安。“西山寇盜莫相侵”,是在正告吐蕃:莫犯我大唐疆域!詩人的一片愛國之心,躍然紙上。
尾聯是詩人在登樓遠望到蜀國后主劉禪祠后所發出的感慨。劉禪寵愛宦官,最終導致朝政混亂,而目前的代宗能不能舉賢任能呢?詩人真為國家的前途擔憂。最后,他希望自己應該像諸葛亮輔佐劉禪一樣去輔佐朝廷,建功立業。而現在又不得已,只好也像諸葛亮未遇之前,暫且寫一首像《梁甫吟》那樣的詩來安慰安慰自己吧。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真不愧為一代大家精心謀劃的一首名作。
【評析】
此詩抒寫詩人對國家災難的深重憂思和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感傷。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春光濃艷、繁花似錦的三月,花近高樓,正好賞玩,而詩人登臨卻觸景傷情,百感交集,不能自已。“傷心原不在花,在于萬方多難”(《金圣嘆選批杜詩》)。蓋此際兵戈未息,時事擾攘也。全詩以倒裝句法開篇,語極頓挫。花傷客心,與《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一樣,均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頷聯緊承“登臨”,寫所見之景。遼闊的成都平原上的爛漫春色,伴著錦江春水的涌動,充塞于天地之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變化如蒼狗”(《可嘆》)。玉壘山頭飄忽起滅的浮云,使詩人聯想到古今世勢的紛紜變化。其中的“今”,暗含著“安史之亂”以來世事的蒼黃反復。兩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載,宏麗奇幻,境界闊大。清人沈德潛評此詩“氣象雄偉,籠蓋宇宙”(《唐詩別裁集》),主要就是針對這兩句說的。腹聯即由第四句生發開去,正面敘寫“萬方多難”的時局,也是登臨所想。“萬方多難”,不可能全寫,故只重點寫吐蕃陷京師擾四川等事,這是安史之亂后的大難。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也正因為作者堅信“朝廷終不改”,故下句針對吐蕃的覬覦而告以“莫相侵”。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中透著堅定的信念。明人王嗣奭云:“‘北極朝廷’如錦江水源遠流長,終不為改;而‘西山盜寇’如玉壘之云倏起倏滅,莫來相侵”(《杜臆》)。很好地闡明了腹聯與頷聯的內在聯系。
尾聯就登樓所見古跡以寄慨,遣辭委婉而諷刺深切。上句大意是說蜀后主劉禪如今仍然得享祭祀,但其人實為無道亡國之君,只令人感到其可憐罷了。這完全是借眼前古跡,慨嘆劉禪任用小人而亡國,,對唐代宗寵信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以致釀成萬方多難盜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銳而深刻的諷刺。結句自傷寂寞。杜甫是一個“濟時肯殺身”、“時危思報主”的人,而當此萬方多難之際,自己卻只能若躬耕隴畝時的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一樣,于此登樓吟詩,而垂暮多病,志向莫伸,豈能不令人悲慨!這正是首句“花近高樓傷客心”的主要原因。
全詩即景抒懷,狀山川雄麗且聯系著古今世事之變,蒿目時艱又能把自然景物滲透其中,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于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是詩人沉郁頓挫藝術風格的很好體現。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于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游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后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于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后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后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于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漢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他出生在襄陽(河南鞏縣)的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但他一生經歷坎坷。
他七歲開始吟詩,“讀書破萬卷”、“群書萬卷常暗誦”為他的創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他二十歲起,開始了先南游吳越,后游齊趙。十年壯游期間,他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詩歌也帶有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三十五歲的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這也使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杰作。
直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富縣羌村(陜西境內),只身投奔在靈武(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屢遭貶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聞目睹的社會現實,為他創作《春望》、《哀江頭》、《北征》和“三吏”、“三別”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詩達到了現實主義高峰。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公元759年,他拋官棄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登樓賦課文賞析3
[唐]杜甫《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注釋:
1、客,杜甫自謂。
2、萬方多難,指到處都是戰亂。
3、錦江,為岷江支流,自四川郫縣流經成都西南,傳說江水濯錦,其色鮮艷于他水,故名錦江。春色來天地,謂春色從四面八方而來。
4、玉壘,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北岷江東岸。此句以玉壘浮云的變幻不定喻古今世事之變化無常。
5、北極,北極星,一名北辰,喻指朝廷。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代宗逃奔陜州(今河南陜縣)。十二月長安收復,代宗還京,轉危為安,故曰“朝廷終不改”。
6、西山,即成都西雪嶺,在四川省松潘縣,為岷山主峰。西山寇盜,指吐蕃。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不能救,于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于吐蕃。因吐蕃陷長安立帝不成,唐朝廷穩固如初,故告以“莫相侵”。二句流水對。
7、后主,蜀先主劉備之子后主劉禪。后主廟在成都南先主廟東側,西側即武侯祠。后主寵信宦官黃皓,終致蜀漢亡國。代宗任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招致吐蕃陷京、鑾輿幸陜之禍,故借后主托諷。后主昏庸,亡國還享祠廟,代宗尚未亡國,似勝于劉禪,但亦夠可憐的了。
8、《梁甫吟》,樂府曲名。傳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此即指所詠《登樓》詩。作者將己詩比作《梁甫吟》,有思得諸葛以濟世之意。聊為,有暫且借詠以寄慨意。
賞析:
廣德二年(764)春在成都作。“萬方多難此登臨”一句,為全詩綱領,余則皆從此生出。“花近高樓”,本可憑高飽覽大好春色,卻說“傷客心”,蓋因正當“萬方多難”之故。頷聯寫景雖氣象雄偉,但浮云蒼狗變幻,宛如多難人生,世事無常,睹景傷情,遂引出以下吐蕃陷京,代宗幸陜,寇盜相侵,國難孔急等情事。登高抒懷,撫今追昔,遂有后主祠廟,聊吟《梁甫》之深慨。情甚悲郁蒼涼,但因作者取景壯闊,故雖傷心而無衰颯之氣,又因作者愛國情深,堅信“北極朝廷終不改”,故情雖傷而不流于悲觀。
登樓賦課文賞析4
中秋登樓望月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注釋】
萬道虹光:引用民間傳說。傳說月圓之時,蚌才育珠。
修月戶:傳說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
【譯文】
用眼看盡淮海,漫漫海上像銀子一樣白,千萬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著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沒有人修治,桂樹枝就會一直長,會撐破月亮的。
【賞析】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鐵甕城高聳入云,鄰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樓好像飛上了鐵甕城與青天相連。揮毫賦詩時江水攜帶著濤聲流到了筆下,不禁想起了三峽,舉杯豪飲時點點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陣陣號角聲好像催促太陽落山,江面上無緣無故升騰起白色霧氣。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頭,哪里的景色能讓我賞心悅目呢?不論面對春風還是面對秋月,我的心頭卻感到茫然。
【作者簡介】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云山墨戲,煙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登樓賦課文賞析】相關文章:
《登樓賦》原文及賞析12-02
登樓賦原文及賞析09-23
《別賦》課文賞析12-19
《思舊賦》課文賞析12-03
王粲《登樓賦》原文譯文及賞析12-24
王粲《登樓賦》譯文12-26
《登樓賦》原文及譯文12-21
《登樓賦》譯文及注釋12-05
《登樓賦》譯文和注釋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