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語文聽課評語(通用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有過寫評語的經歷,對評語都不陌生吧,借助評語能夠激發和維持被評價對象的內在動力,調動其內部潛力。你所見過的評語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聽課評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語文聽課評語 1
本堂語文課課題為《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間真情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下面是我認為比較好的地方:
一、緊扣重點詞,重擴展。
在學習本文新詞語時,姚老師先把自主學習權交給學生,借助活動手冊讀音、說意,并通過找近義詞、反義詞加深記憶,漸而自然過渡到詞語所在的文章句子,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同時分析了文章重難句。漢語雖是我們的母語但小學生在學習較書面的中文詞語時,也需要在頭腦中形成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并經過反思才能理解、接受。給我印象頗深的`時“輾轉”一詞的講解,姚老師首先提問句中從哪個詞可以看出尋找相匹配的骨髓的不易,然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形象的理解和記住這個詞,姚老師引導學生依照文本擴展,醫生首先會在哪里找,從杭州到全省再到省外乃至整個中國大陸,最后到臺灣終于找到。從這個艱難歷程讓同學深刻理解了“輾轉”的含義。這里充分體現了姚老師的教學智慧。
二、重視朗讀訓練、多樣性閱讀。
閱讀是語言教學的一種重要訓練形式,本文又是一篇真實故事飽含真情實感,很適合有感情的朗讀。本堂課上姚老師也穿插了很多“讀”:自由朗讀、快速閱讀、單獨朗讀、細讀。學生在朗讀—思考—再朗讀的過程中逐步理解課文中心思想。
三、抓住重點,注重情景創設。
姚老師善于抓住關鍵詞語,如“靜靜”、“奔波”、“沉著”等來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內心,體會文字背后的情緒。并且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臺灣青年自己在余震中會怎么做,入情入境探究人物內心。整個捐獻骨髓和送骨髓的路程和時間表的設計很清晰明了。最后在姚老師配合音樂深情并茂的朗讀中,同學們與作者的情感達到了共鳴。
同時就本堂課提一點小問題,感覺本堂課的容量有點大,另外學生對文章深層次方面的東西挖掘能力有所欠缺,與老師不能形成很好的師生互動,這可能和學生本身的基礎有關。
四年級語文聽課評語 2
語文教學的真諦究竟是什么?本次活動更讓我明白重點是建構“生本課堂”。的確,以生為本的課堂,要求我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學生的發展,投向為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所呈現的有效教學行為。高連偉老師向我們展示的《鄉下人家》,以其幽默風趣的語言,行云流水的流程,水乳交融的對話,潤物無聲的評價,水到渠成的實效,成功地詮釋了這一生本課堂理念。
一、課堂預設,走向生本
學習一個文本,學生的原有基礎是什么,哪些事學生已經知道的,不需要我們再講、再問。學習一個文本,學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難,哪些地方容易發生錯誤,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要做好這些,首先得看教學“預設”怎么樣。如果“預設”的教學流程都做了“精確”的設計,那么這樣的課堂往往是死水一潭。一問只有一答,一項任務只有一種努力的方向;且哪個問題先問,哪個問題后問,和流水線操作沒有兩樣。這樣的設計,從客觀上抑制了課堂“生成”的可能。
在高連偉老師《鄉下人家》一文的教學中,采用了“非線性”的“版塊預設”。只安排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導讀,激發興趣;第二板塊:初讀,整體感知;第三板塊:研讀,感悟文本;第四板塊:拓展,積累語言。整整40分鐘沒有多余的教學環節,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每個板塊都留足了充裕的時間,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隨機調整,適時點化,讓每一個版塊都有可能成為動態生成的亮點。如在片段一,第二版塊推進的過程中,高老師大膽取舍,舍棄說課文主要內容的細枝末節,取“看看鄉下人家都為我們描繪了哪些美麗的景物?”讓學生圈劃、板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因為預設的問題“作者都為我們描述了鄉下人家哪些美麗的畫面?”為學生留足了生成的空間,就呈現了以上值得回味的一幕。既讓學生理清了文中景物描寫的順序,又為下文巧妙地做了鋪墊,巧度難關。
二、質疑問難,走向生本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浙江省小語會會長沈大安老師說:“教學應當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充分展開,從錯誤走向正確,從朦朧走向清晰,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回味教學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質疑和釋疑,引領教學一路前行,讓學生在富于挑戰的思維情景中,和課文充分對話;讓學生的視野和作者的視野得以對接與融合,實現了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
豐滿的課堂,應該是一個不回避質疑的地方,在質疑中達成“視野的融合”,才能顯現充滿思維張力的課堂。如果沒有質疑,那么學生也很難將眼光落在這幾個標點符號上,也不會將這幾個標點符號和“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的意思聯系在一起,文本中的這句話所體現出的“樸素中帶著華麗”的農家風光也很難體會到了。這樣的質疑,情感和文本的融合水到渠成,這樣的質疑,來自于學生,回歸于學生,是學生對文本感受的自然流露。
三、拓展提升,走向生本
語文課堂,我們不提倡“逢課必拓展”的做法,也并不排斥一切語文課本以外的東西。我們提倡的是適度的拓展,拓展之后有提升的過程。這個提升,也是讓文本的意蘊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讓課堂更具文化的張力。
在《鄉下人家》的最后一個板塊教學里,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之后,老師設計了一段拓展練筆。他根據孩子們的'學習情況適當放低難度,出示了一組詞語:向晚的微風,歸巢的鳥兒,綠綠的濃蔭,鮮艷的棚架……學生之前已經體會到了語言中藏著的情味,能從顏色、變化和心情等幾方面去感受鄉下人家的清新與生氣。不管學生有沒有去過鄉村,了不了解鄉村,至少在這里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有共鳴了。這樣的小練筆整合了課文的語言文字,通過前面對文字的咀嚼、品味來實現“語言積累”的目標,孩子們在這種言語學習和實踐中,產生了積極的精神活動,使鄉下人家的各種畫面和他們心中的美好想象相結合了。
如歌,如畫,如詩的一堂好課看似很難,其實也很簡單:讀好手中的這本書,以發展學生為本。大道至簡,如是矣!
四年級語文聽課評語 3
聽取了青年教師胡老師執教的如這一課題,文本引導理解自然之道,讓學生感悟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之道,明白好心人辦壞事這點確實難。
胡老師以幼龜為點,以情景導入,引出“這么多幼龜是如何離巢入海”,再品讀“離巢出海”文段,然后理解“自然之道”。在過程中,胡老師對一只幼龜的探與出,摳詞摳得很好,讓學生感受幼龜的謹慎勇敢,但聽著聽著我就在想,既然已經點了這點,是不是可以再進一步,去引導理解“自然之道”中的一層意思,即:幼龜的安全意識生存之道。當然,這不是重點,但卻也是豐富理解課題的含義。
在教學一群幼龜,這一環節,胡老師緊緊地扣住了“魚貫而出”“結伴而出”“結隊而出”這幾個詞,在這幾個詞中下了很多的功夫,讓學生感受其數量多,出的方式不同,然而,聽課的我不禁又在思考,這樣的用途除了讓孩子悶感受祖國語言的準確豐富之外,與課的主旨是不是有所偏離,是不是可以在稍作感受三詞不同之后,導向因為我們的“幫助”,讓幼龜得到了錯誤信息,所以“魚貫而出”,因為幼龜以為很安全了所以“結伴而出”,“結隊而出”。讓學生把這一結果造成的原因直接指向“我們的做法”,在此,可以想象如果你就是小幼龜心里怎么想的。為下文,我們為犯的錯誤后悔做一個鋪墊。
第三點,我覺得問題的提法與價值觀導向有所偏差。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了成群幼龜在沙灘爬行的圖片,之后想象它們會想些什么?再次齊讀描寫成群幼龜的句子,然后問:“看到這個情景,誰最高興?”學生與老師的答案是食肉鳥最高興。接下去再去學習揭示“自然之道”。這個問題一拋出,我不禁一愣,總覺得與這個課堂主旋律格格不入。當然只是個人看法。
我的想法。從沒學習過這一文本,這六年級的教材也是在我們市里屬于第一輪新課程實施,不懂教材的.我記一下我的設計想法。是不是可以以向導的話“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句為切入點,通過文本本身的特點:從小幼龜的安全警惕,生存之道,引到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以此為線,是不是更便于揭發深入自然之道的旨向。同時,在文本的解讀中,品讀幾個“而出”,理解這幾個“而出”是因為人們的做法致使幼龜得到了錯誤信息,這樣也便于學生更深地挖掘文本自身,把握其“自然之道”的根本。另一點,以向導的悲嘆為結,他悲什么,嘆什么,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明確課文旨意,把課堂推向深度,推向高潮。
一堂課,沉下去,思考給孩子們留下了什么?是語言文字上的積累,是寫作技巧上的掌握,還是人文的熏陶?我們明白那是多多益善,可是我們的課堂只有四十分鐘,容量有限,所以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一些小練筆最好與課文的人文熏陶目標結合起來。這是站在這節課堂之外,我的所得,我的小感。
四年級語文聽課評語 4
前些天,我有幸聆聽了杜勇稚老師的一節《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不禁使我想起了葉圣陶曾經說過的話:
“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了一半”。“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熟習了例子,只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這段話葉老精辟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它們都是閱讀的最基本方法,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讀與精讀一樣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會多種閱讀方法。”“加強對閱讀方法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這里同樣提出略讀的要求。其實,在信息時代,略讀更能迅速、便捷地獲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讀比精讀應用更為廣泛。為此我們應明確如何把握略讀課文,我認為:
1、略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它承擔了更為廣泛的任務,不只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因此,在略讀教學中光讓學生略讀是不夠的,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學。
2、略讀課上學生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機,把在精讀課上習得的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有更多的交流自己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放開,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
3、略讀教學作用應該多重:
略讀課文一般都排在單元的最后,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還應該讓略讀課文發揮總結與延伸的作用。
四年級語文聽課評語 5
這篇略讀課文記敘了父親在一片荒涼貧瘠的山坡上開墾一塊土地,使它成為“我家”菜園的事,表現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依次寫了“失去菜園、決定開墾、開墾荒地、壘上石墻、種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糞肥田、菜園豐收”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對父親言行的具體描寫來表現父親的優秀品質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本文的'執教者徐老師準確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以“開辟難”為主線展開了對文本的教學。重點結合父親在 “開荒、填土”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付出,引導學生來體會父親開辟菜園的“難”。
一、由菜園引出。抓住“直到現在,那一塊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園。春有菠菜、萵筍,夏有黃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蘿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誘人的翠綠。”“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深入學習課文。
二、讓句子說話。學生通過研讀“那天,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鐵锨就沖進了暴雨中……”“父親沒有氣餒,他在坡地的邊緣砌了一道矮墻,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蓋住了那可怖的巖石。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看著新菜園終于被開出來了,父親笑了。”“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著鋤頭、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草回家來。”這些句子感受父親的形象。
三、寫話補充形象。如教學“那天,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鐵锨就沖進了暴雨中……”父親沖進暴雨中干什么,他是如何保護家園的?體會父親的勇敢。
【四年級語文聽課評語】相關文章:
語文聽課評語05-22
語文聽課評語170句11-04
語文老師聽課評語09-14
語文優質課聽課評語12-09
初中語文聽課評語(精選120句)01-12
通用聽課評語11-17
聽課記錄評語08-17
聽課經典的評語大全10-28
英語聽課評語10-28
數學聽課評語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