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就業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就業論文1
摘要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經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就要求我們大學生在校期間如何為將來就業創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大學生在就業創業期間要努力做好自己,展現自我的能力。堅信自我,迎接任何挑戰,在困難面前不做任何的退縮。完成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
一、大學生就業環境與就業現狀
大學生就業環境
改革開放的30年來,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經濟體制的改革導致就業體制和就業結構的變革。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國企職工下崗等中國特有的基本國情使我國的就業問題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經濟環境。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而另一方面高校擴招又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導致每年大學生畢業生數量劇增
大學生就業現狀
中國處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由于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困難局面。 而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由于工資差距,地域差距,畢業生普遍流向東部發達地區,私營企業相比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就業人數迅猛增加。由專業之間供求不平衡更是使學非所用的矛盾逐漸顯現非重點院校畢業生和低學歷畢業生就業相對困難。在這基礎之上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程度降低,崗位流動的速率趨勢加快。總的來說,大學生的就業前途不容樂觀。
二、大學生就業目標規劃
每一個在校的大學生在畢業后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業創業。每一個大學生再進大學門的時刻就應該為以后的就業問題考慮,因為這是他們走出大學校園第一個所要面對的難題。想要以后安逸的生活,在大學期間就該為之努力奮斗。在大學里,我們應該弄懂兩個問題:第一我們來上學是為了什么?第二
我們該如何度過我們的大學?我們來大學是為了自己未來的事業,我們不是來貪圖享受的。在大學里我們應該學會為自己的夢想拼搏努力,學習好專業的知識為
以后打下基礎。
在大學里,首先我們應該提高規劃學習的能力提高就業能力。
規劃學習即知道我們學什么、何時學、何處學等。要時常反思現在的知識結構是否能勝任現在或將來不久的職位。只有這樣,才能懂得學習要求、控制學習過程,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靈活的適應自己所處的復雜環境,最終使學習活動達到預期目的。其次,要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就業能力。我們應該先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并位獲得理想的職業做好積極準備。然后正確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思考自己的性格,脾性是否能夠很好的擔任該項工作。還有我們應該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某個職位需要什么樣地知識,都應該做合理的知識結構,以便于自己的學習。然后我們還應該提高自我的社會適應能力,升就業能力,高就業能力。
其實大學也是一個小社會,一些企業在挑選和錄用大學畢業生時,等條件下,往優先考慮那些曾經參加過社會實踐,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而不挑選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歷與生活經驗。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就業前就注重培養自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還有我們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就業能力。大學生承擔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是社會的頂梁柱。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重要的任務,面對逆境和困難時,我們應該迎面而上,注意鍛煉自己堅忍不拔的性格。求職中,分了解就業信息,沉著、冷靜應對所遇到的困難,用積極的樂觀心態克服一切困難。而不是一陷入困境,就不知所措。最后,我們要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提高就業能力。大學生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職業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忠于職守,獻身事業的樂業和敬業精神,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勞動態度,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以及在職業活動中團結協作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職業活動中,無私、正直、勤奮、誠實、守信、堅定、勇敢等優秀職業品質是人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的必要條件。同時,良好的職業精神同時也是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所不可少的
三、大學生怎樣實現自主創業
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我們的肩上背負著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感,是充滿朝氣與活力,思維敏捷,自主創新意識強的群體。市場需要注入這些新鮮的血液,在就業難的情況下,大學生可以憑借自己敏銳的市場眼光,和自己的專業知識開拓一條自己的道路,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如何能夠實現自主創業?如何才能取得創業的成功呢?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培養敏銳洞察商機的能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存在許多商機,但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效洞察到的。這就要靠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市場、社會現象。另外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利用自身所長來開展自我創業。在自己熟悉的方面更能發現商機。其次我們應該不斷強化創業的技術與理論基礎。與社會上其他自主創業群體相比,大學生的優勢在于,他們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智商份子。在國家提倡自我創業的社會前提下,擁有創業技術基礎的支持才能在開展 創業的過程中穩操勝券,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創業并不是口若懸河的發表空想,而是需要我們付諸行動,需要技術基礎的支持。然后重在.組建高水平的`創業團隊。大學生因為社會經驗少,人生閱歷淺薄,所以想要單獨在復雜的社會里面實現自我創業并且取得成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在創業的初期,大學生可以組建一個高水平的創業團隊,齊心協力取得成功創業的果實。這樣的一個團隊需要有技術人才,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的人才,有良好組織能力的人才,以及溝通能力強的人才。這樣的組合才能讓我們在創業的過程當中推陳出新,并且穩步前進。只有擁有了良好的組織能力才能讓整個團隊的運作得以順利運行,而敏銳的洞察力可以快速地幫我們進行市場定位,技術人才可以幫助我們利用高效率的信息化水平快速地解決所面臨的專業性問題,最后溝通能力強的讓整個團隊處于和諧的發展狀態中,解決由于意見分歧帶來的矛盾,溝通客戶。
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需要要具備的條件呢?
第一,.成功創業者應具備激情與平常心:
對成功有強烈的欲望,對事業的熱情與激情,但是創業都會遇到危機當危機出現時,應該以平常心對待,能夠清晰地看時局,審時度勢,避免因心態失穩造成在商業競爭中的失敗。
第二,成功創業者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
無論是對產品的選擇,市場的需求,都需要有超強的觀察力,對未來的把握是基于現實的真實,了解市場的走向并由此做出正確的商業判斷。
第三,成功創業者應具備清晰的判斷力:
根據市場的變化,新聞,顧客需求的變化,能夠做出準確清晰有效的判斷,并且在思考時具備全面的理解,有較全面的見解。
第四,成功的創業者要有不怕吃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
創業的初期,必定要面臨很多困難,因此,創業者應該有堅持。拼搏的精神。
第五,成功創業者應具備誠信的品質:
在創業時候,人脈是重要的資源,無論是新朋還是舊友,無論是進貨商還是客戶,合作伙伴,種種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法則是誠信,并贏得良好的信譽,對于商家來說,信譽是命,信譽可以讓你得到更多的客戶,不重視信譽的商家幾乎沒有,因為現在這個世界,你想做個獨一無二的產品還是比較難的,真的出來,銷的好的話,復制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良好的人緣常常可以讓你和各種關系建立牢固的信任關系,從而生存下去。
第六,成功創業者還應該學會傾聽:
傾聽市場的需求,傾聽顧客的需求和建議,傾聽團隊成員的建議,傾聽職工的建議。更好的與顧客職工進行溝通,才能更好的獲得成功!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有不少大學生開始選擇自主創業。不管是創業還是就業,我們在校期間應該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學習與創業就業的有關的知識與理論。為自己以后的就職或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應該努力奮斗與拼搏!
大學生就業論文2
一. 自我認識
我性格外向,開朗,幽默,大方,喜歡交朋友,經常在朋友同學中扮演組織者的角色,經常組織各種活動,對自己的號召力和組織能力有信心。擅長與人溝通人際關系,團隊協作性強。雖然有時會有脾氣暴躁缺乏耐心的情況,但是也能很快的性暴躁中走出來。
二.自我評估
我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報告中,職業興趣前三項是事業型(39分)、社會型(38分)和常規型(37分)。
S(社會型):社會學者、導游、福利機構工作者、咨詢人員、社會工作者、社會科學教師、學校領導、精神病工作者、公共保健護士。
E(事業型):推銷員、進貨員、商品批發員、旅館經理、飯店經理、廣告宣傳員、調度員、律師、政治家、零售商。
C(常規型):記賬員、會計、銀行出納、法庭速記員、成本估算員、稅務員、核算員、打字員、辦公室職員、統計員、計算機操作員、秘書。
即適合職業為ESC:理發師、裁判員、政府行政管理員、財政管理員、I程管理員、職業病防治、售貨員、商業經理、辦公室主任、人事負責人、調度員。
三.自我分析
結合老師上課知道即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中的結論對自己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1. 職業興趣: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中第一部分我最想干的職業或最想讀的
專業三項依次分別是國際導游、會計師、文化經紀人
國際導游是我從小的夢想,從小我就向往能夠飛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盡管我有導游必須具備的責任心,但是這份工作也需要一定的專業語言能力,且需要一定耐心,這事是我并不具備的,也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積極的改正。
會計師是我目前覺得在大環境下最適合我的專業,我大學的專業是會計電算化,對于專業知識肯定能夠完全消化,在能夠完全消化專業知識完成工作的情況下我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對于會計來說考證才是最實際的,所以我在大學中的專業規劃如下
文化經紀是我并不熟悉的一個專業,甚至跟我的大學專業沒有任何關系,這個職業不僅是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懂得現代市場學,尤其是廣告宣傳。 要為工作坐下好的鋪墊,我想在課余時間自修文化經紀人專業課程并考取文化經紀人證書,我在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也是隸屬于宣傳部門,對自己的活動宣傳廣告和市場需求有一定的了解。
四.職業計劃
在校職業計劃(短期規劃)
本人現正就讀大學一年級,我的大學計劃如下
五.職業發展路徑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根據實施結果的情況以及因應變化進行及時的評估與修正。
1、評估的內容:
1)職業目標評估假如沒有考取注冊會計師資格證就應該在工作過程中轉
為審計會計或稅務會計等
2)職業路徑評估當出現專業知識能夠達標時的時候,應該會嘗試做寫
的行業的會計,多嘗試一下。
2、評估的時間:
一般情況下,我定期(半年或一年)評估規劃;
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我會隨時評估并進行相應的調整。
大學生就業論文3
摘要:當前, 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 各大高校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補救。尤其在理工科高校中, 相對弱項的經管專業就業幫助應對策略的提出更是迫在眉睫。通過分析當下經管專業的就業現狀, 市場的人員需求, 再結合理工科高校自身的發展過程和趨勢, 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旨在給予與其他高校競爭過程中相對處于弱勢的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一些建議, 為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畢業生就業多提供一份保障。
關鍵詞:理工科高校; 經管專業; 就業問題;
當下市場上就業崗位增速緩慢, 20xx年僅高校畢業的大學生就達到了765萬, 如果加上中職等一些學校甚至能達到1200萬, 即是有1200萬的畢業生在競爭著工作崗位。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 即使是高校的畢業生都會感覺到巨大的壓力。相比之下, 理工科的經管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理工科高校對于經管專業沒有過多的研究, 相關解決措施缺乏系統性。應實事求是分析并預測現今的就業形勢, 針對性地創新現有的舊模式, 系統化地訓練學生掌握相關技能, 以便應對將來社會上的挑戰。
一、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及問題根源
想要解決矛盾, 必須要先發現矛盾, 分析矛盾。為了緩解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 首先需要分析他們的就業現狀和面對的問題, 只有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 才能夠對癥下藥的采取措施。
(一) 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就業現狀
市場的飛速發展需要大量技術性人才, 加上高校的發展需要全面學科體系, 完善所有學科的教學。在雙重原因的要求下, 理工科高校紛紛增設經管類專業。如今學校的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轉變為“大眾教育”, 社會市場正面臨著初級經管人員很多, 高級經管人員缺乏的問題。因為初級的經管人員門檻低, 導致現在的培訓機構或者普通的學校如雨后春筍般爭先恐后的冒出, 培養了一大批初級的經管人員, 造成了過剩的現象。在市場缺乏高級經管人才的情況下, 高校的人才輸出本該很搶手。但是各大高校之間的競爭性也隨之加強, 理工科高校的經管專業的畢業生明顯在這場博弈中處于劣勢。與專精經管的財經類高校相比, 開創不久幾乎沒有經驗的理工科高校自然是落入下風。經管專業在理工科高校中屬非主流專業, 學校在資源配置的分配上自然側重于特色專業, 無論是師資力量、經費支持、科研環境都處于不利地位。而且品牌的力量也很強大, 在財經類高校, 他們擁有穩定的渠道能夠讓學生實踐和體驗將來的工作環境和狀況, 而作為理工科學校, 首先自身對于經管人員的需求就較少, 對外的實踐渠道也不夠穩定, 學生在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基本上要“自力更生”, 相比于科學系統穩定的財經類高校, 理工科高校的“野路子”自然難登“大雅之堂”.
(二) 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的問題根源
首先人才的培養失真, 理工科高校因為經驗的缺乏也受限于科研環境的不足, 在大一招新生的時候都會是大類招生, 一起從基礎的知識教授起, 忽略了不同專業的個性發展, 沒有突出高校專業性知識和技能的實踐。加上財經類高校一般的學習和實踐都能夠達到三年, 而大類招生一般是兩年分專業學習, 相比之下就降低了就業競爭力。其次, 對于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高校只是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技能的實用性, 造成了高級經管人才無法對于企業的現狀或者出現的問題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基礎的理論知識固然重要, 但是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由于學校無法提供穩定的實踐渠道再加上對于非主流專業的不夠重視, 造成了實踐能力的弱勢, 相比于經驗豐富的財經類高校的主流專業畢業生自然又是一項劣勢。接著, 就是擇業標準的不合理。
現在的畢業生基本上第一擇業的方向都會是江蘇或者首都等一線城市, 因為待遇和環境在他們美好的藍圖中是相當好的, 也有為家人考慮的因素。但是, 殊不知當“僧多肉少”時, 他們要面對的只能是殘酷的現實。一線城市的競爭稱之為“戰場”也不為過, 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只能最終被生活所淘汰。理科類高校經管專業畢業生在“戰場”上就好像是新兵, 面對一大群武裝到牙齒的敵人, 獲勝的機率十分微小。而且, 只關注于一線城市的就業觀是畸形的。個人所得成果是與付出成正比的, 想要獲得高等的待遇與你對企業做出的貢獻是相匹配的, 畢業生每個人的實力大致已經成型, 不必執著于所謂的一線城市,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以先選擇發展較緩慢的城市, 慢慢的鍛煉自己、沉淀自己、提升自己, 再向發達的一線城市發展, 擺正自己的就業觀。最后, 就是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過程中仍面臨著企業信息不真實的情況, 雖然這種情況近年來下降了很多, 但是仍是存在個別特例。大學生剛剛畢業, 對步入社會充滿著美好的憧憬, 被心懷不軌的人花言巧語一陣欺騙, 大腦一熱就相信的事件仍然存在。國家尚未出臺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風險的相關法律, 而且理工科高校的經管專業又是不怎么被重視的主流專業, 就業風險相對來說會更高, 這也成為了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就業的問題來源。
二、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通過上面對于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 可以針對其根源采取相應的措施。創新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教育理念, 系統性的改善教學方式, 緩解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一) 明確專業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課程
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它的人才培養能力, 難以復制的高端專業性是它競爭的要素之一。一直以來, 嚴謹縝密一直是理工科的標簽。理工科的高校必然在教學的材料和方式上邏輯嚴密。因此, 延續一直以來的教學態度, 將資源多分配給新興的經管專業, 明確專業課程方向, 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課程, 給經管專業不同的分支專業的教學, 不再是模棱兩可的貫穿全專業的基礎知識教學, 要讓學生們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認識的一清二楚。
(二) 培訓就業技能降低就業風險
學校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要不斷地穿插就業技能的訓練。畢竟, 在學校所學的內容都是要為將來就業所服務的, 學校如此的滲透就業的技巧, 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到這些價值極高的技能, 就會有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對那些欺騙的現象能夠分辨, 與同等專業的人才競爭就業崗位時也能夠占到優勢。試設想, 一個能說會道, 實踐能力強的應聘者和一個空有滿腹經綸, 卻無法運用到實踐中的應聘者, 面試的人會選誰?顯而易見, 因此就業技能的培訓顯得極為重要。
(三) 加強高校之間的合作, 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既然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弱于同等級別的財經類高校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那么向他們學習教學經驗和模式可以說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一條捷徑。經管專業就可以向財經類高校引進先進的教學模式, 學習他們豐富的經驗, 同時也給予他們理工科專業的教學經驗, 實現各高校之間相輔相成、相互進步的目標。甚至還能夠引進企業教師, 憑借他們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專業的職業技能、熟練的業務能力能夠給學生帶來更準確、更真實的企業場景的模擬。為學生將來就業上崗帶來最真實的體驗, 消除學生上崗就職的陌生感。通過建立實踐教學體系,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以實現“社會需求”與“高校供給”的高位對接。
總而言之, 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學生就業現狀相對來說確實不容樂觀, 但是未來的發展形勢卻是一片大好。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工科類學校可以將優勢專業和經管專業相結合, 形成一個復合型交叉學科。利用自已工科積累的優勢滲透進經管專業, 這將會是財經類高校所不具備的天然條件。所以, 理工科高校經管專業還需要大量的研究, 通過實踐不斷的改善現有的教學模式, 研究出匹配當下市場需求的高效率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劉紅旗。新時期理工科高校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南航經管學院07屆畢業生為例[J].文教資料, 20xx (6) :136-137.
[2]喬云莉, 顏來世。理工科高校財會專業學生就業分析--基于就業脆弱性視角的思考[J].財會通訊, 20xx (22) :51-53.
[3]李云達。高校經管學生的專業及就業特點探討[J].現代營銷 (學苑版) , 20xx (4) :58-59.
[4]田園。理工科院校經管類學生就業競爭力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電子版) , 20xx (8X) .
[5]劉曉萌, 劉楠, 劉雯青, 等。淺談理工科院校經管類畢業生發展現狀--以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為例[J].中國市場, 20xx (1) :130-132.
[6]易先清, 劉俊先, 羅雪山。面向高校理工科學生的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xx, 31 (3) :7-8.
大學生就業論文4
本文主要從提高失業保險制度的立法層次,健全失業保險法律體系;謹慎的擴大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強化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功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缺乏最高層次的立法、適用對象擴大到鄉鎮企業及城市的合同制農民工、將失業保險的適用范圍擴充到鄉鎮企業及城市的農民勞務、考慮大學生的失業保險問題、失業保險制度應該包括生活保障和促進就業兩個方面、加強職業培訓、加強再就業培訓針對性,提高再就業培訓效果、加大基金對再就業的傾斜、加大失業保險基金對再就業的支出比例、失業保險金的發放與再就業相聯系等,具體請詳見。
一、提高失業保險制度的立法層次,健全失業保險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失業保險的法律依據主要為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失業保險條例》。《條例》只是一個行政法規,而立法層次直接決定制度的束力。由于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缺乏最高層次的立法,一方面,導致失業保險基金的收繳困難。據1998年下半年的統計,全國企業拖欠保險費總額達365億元;另一方面,導致各種挪用、擠占、截流社會保險基金的行為層出不窮。從影響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妨礙失業保險基金用于就業促進方面的支出。因此,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制度的實施需要立法層次的保證,這也是我國失業保險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基礎。
二、謹慎的擴大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面
(一)適用對象擴大到鄉鎮企業及城市的合同制農民工。目前我國失業保險主要限于城鎮勞動者,而不包括鄉鎮勞動者和城市農民勞務者。考慮到失業保險的本質特征--普遍性,從理論上講,所有的有勞動能力且愿意就業的勞動者均應包含在失業保險的保障范圍之內。失業保險的對象應包括各種勞動者。
鑒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之時,尤其是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城鄉勞動力的流動,在制訂失業保險條例實施細則或修改條例時,應適當擴大失業保險的適用對象,將失業保險的適用范圍擴充到鄉鎮企業及城市的農民勞務,應該允許在城市從事較固定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按屬地原則加入失業保險。
(二)考慮大學生的失業保險問題。大學生失業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相對存在且將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它具有相當大的危害性。因為這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根據規定,則剛剛畢業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又是不可能領到失業保險金、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雖然《關于切實做好20xx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將未就業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納入“低保”范圍,但是領取“低保”程序繁雜,條件苛刻。所以有必要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有助于促進再就業,創造財富,有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協調發展,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三、強化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功能
如前所述,失業保險制度應該包括生活保障和促進就業兩個方面。相比之下,促進就業更為重要。所謂促進就業是指通過就業培訓和就業服務,幫助失業者提高就業能力,創造就業機會,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決失業者的就業問題。
(一)加強職業培訓。中國勞動力具有絕對數量多而相對綜合素質低的特點,普通勞動力供給嚴重過剩,但符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新技術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嚴重匱乏。對失業人員進行培訓,是促進就業的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必須加強再就業培訓針對性,提高再就業培訓效果,提高再就業率。有關部門在開展培訓前,必須及時掌握勞動力市場的相關信息,同時加強對培訓對象具體情況的分析,采取個性化的培訓和就業服務,在培訓方式、培訓課程、培訓時間等方面,為失業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培訓效果。另外,應該把失業登記部門與勞動部門、職業介紹部門合在一起,在失業人員進行失業人員登記,辦理失業金申領程序的同時,進行職業介紹登記,參加勞動技能的培訓,以提高再就業率。
(二)加大基金對再就業的傾斜。加強失業保險的促進再就業功能,基礎便是有資金作保證。對于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結構、比例均應顯現出傾斜性,以協助失業保險的這一功能的更好發揮,體現失業保險在治理失業方面的主動性。
1、加大失業保險基金對再就業的支出比例
在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結構上,中國偏重單純的生活保障,在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促進就業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不能有效為促進就業提供資金上的.保證。由于中國失業保險制度沒有明確規定用于職業培訓項目的基金支出比例,所以失業保險基金用于再就業上的資金就具有較大的彈性,從而對再就業支出方面難以有足夠的資金保障,使再就業的實質性進展受到影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失業保險基金對再就業的支持力度很大。如德國政府使再就業培訓經費放在各項失業投入的首位。中國的失業保險法規應擴大保險基金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費用的提取比例。在立法上把當前的不確定比例固定下來,明確規定失業保險基金中用于促進再就業和基本生活方面的法定比例,使再就業方面的支出比例具有剛性。在確保失業人員失業期間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擴大現行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積極加大促進再就業的支持力度。
2、失業保險金的發放與再就業相聯系
中國失業保險金的領取與再就業的關聯性不大,這種簡單發放失業保險金而與促進再就業脫鉤的現象不利于促進失業人員積極就業,應改進目前的方法,使其與再就業相聯系。多數失業保險相對完善的國家對失業者領取失業補貼都有相當嚴格的制約條件。制定這些限制條件的目的均是為了促進失業人員盡早結束失業狀態。如在德國失業保險法中規定,失業者只有努力地尋找工作,接受各方面提供的“合適的”工作機會,才能享受失業補貼;日本的失業保險制度也規定,如果失業人員在半年內還找不到工作,則取消其領取失業保險金的資格。可見,西方國家對于失業保險金的發放均是與再就業行為息息相關的。這種相關聯的方式,可以促使失業人員積極尋求就業可能,失業保險金的發放不會給任何惰性創造機會。中國亦應對失業保險金的發放附加一定條件,而不是只是簡單地用時間來約束,具體途徑可以包括:對于提前就業者進行補助,補助額為提前時間段內所應領的失業保險金的一定比例,激勵失業者尋找就業機會;靈活發放失業保險金,對于有可行創業計劃的失業人員,可考慮一次性發放多月的失業保險金,作為其創業資金;對于不積極參加就業培訓的失業人員,可以采用適當減少失業保險金或對于參加失業培訓的失業者給予增加失業保險金的方法,鼓勵失業人員努力提高技能,盡早就業。
大學生就業論文5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進展,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是接踵而至。就業難致使很多的大學生心理上存在著問題,這樣不僅影響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及以后的職業規劃發展,更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很大的危害。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危害;社會心理學
一、前言
現階段,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遇到了很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大學生的擇業求職不止是學生全方位能力的比較,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有著一定的考驗。有關的調查顯示,現今有眾多的大學生由于專業、職業的擇選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類問題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第四位。心理問題分別包含了學習壓力、情感困惑、人際關系等,在就業的過程中能不能獲得良好的引導及處理,這不止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也會影響到學生本身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
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主要的心理問題
(一)自我認知不足
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理智仔細地分析自己、真正地感受自己,這是在大學階段除了學習以外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大學生個性發展及健全的基準,是職業生涯的最重要第一步。因為生活的相關閱歷、社會方面的經驗、成長的諸多背景太過簡單等原因的制約,大學生不能對自己及自己所處的環境客觀、充分地了解及認知,進而在自我的評價上存在著一定偏差,這對就業過程與適配職業的擇選及獲取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自卑及自負也是自我評價偏差大的常見體現。
(二)情緒困擾
從大學的校園再到職場上,這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再加上現今的就業壓力很大,就使得學生經常處于應激的情況下,進而產生了焦躁、憤怒、抑郁等情緒反差,這些情緒的反應若是過度進展,就會將人的心理平衡破壞,也對人的認知功能有著很大的損害,進而讓人們不能對環境及事件進行準確的評價及反應,這樣還可能會導致身體或心理病癥、輕生等危險問題的出現。
(三)行為表現
1.回避。回避就是知道了什么事情會出現,且在事情發生之前開始盡量地避免這樣的事情遇到的行動。比如,大學生經常說的“考研考研,緩刑三年”,其實,回避雖然能緩解心理的應激,不過在諸多時候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應對反應,從本質上解決不了問題。
2.從眾。從眾,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有些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對主客觀的狀況考慮不足及判斷不準確,盲目地從眾。比如幾年前的出國、考研。在盲目從眾的環境下所做的結果往往不適合自己,最終卻還要為此付出代價,致使畢業生的求職出現扎堆的現象,這在客觀上就加劇了競爭。
3.攀比。攀比,指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地與高標準相比。很多的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進程中會互相比較,不能客觀、全面、公正地進行自我評價及對他人的評價,覺得別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就感覺心理不平衡,根本不會去認真考慮這個單位適不適合自己,就盲目地進行攀比。這樣不僅讓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還會在攀比時失去了適合自己的機會。
4.依賴。依賴是指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的行為。當今社會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面臨就業的競爭及壓力,很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將希望置于別人的身上,被動地依賴自己的親戚、朋友、師長、學校等各界的幫助。導致自己深陷被動的擇業處境,這樣的心理及習慣會成為以后發展極大的阻礙。
三、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形成因素
(一)個體因素導致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的形成
1.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大學生處于青年階段,也是個體由不成熟過渡到成年期的階段,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呈現著過渡的特性,這也會經常導致青年處在諸多的矛盾中,會受到環境的誘因影響致使出現心理問題;在求職的階段,學生直接要面臨的是從學生轉化為職業人,在社會角色上有著重大的改變,若是個體本來的心理行為跟不上外界的步伐,那么眾多的心理問題就會出現。
2.自我認知及定位的偏差。大學生的成熟度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其經驗跟水平也制約著他們對自我的充分、客觀的分析及了解;還有中國的大學生是被稱為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是學生總是對學校以外的'生活沒有足夠的認知與了解。這樣就會出現自我認識的不完全、不準確的問題,會導致自我和理想,自我及其他的環境之間存在諸多的矛盾。
3.認知模式的問題。學生存在絕對化、過分概括化、糟糕化等非常不合理的信念,也會形成個體本身的另一個應激源,成為導致學生出現焦躁、抑郁的負面情緒,或心理障礙的誘因。
4.應對措施及能力不足。大學生因為缺乏心理發展及健康教育等,在面對挫折時總是沒有合理有效的應對舉措及能力,加上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也導致某些學生對外界的支持體系有著很強的預防心理,并且還不愿意跟身邊的人講或不愿意求助于學校的心理專業機構。應對措施及能力不足,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就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及事件,也不能很快地恢復心理的平衡。
(二)外界因素導致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的形成
1.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就業壓力過大。近年來我國的就業形勢逐漸地嚴峻起來,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持續增長,這是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出現的主要應激源。畢業生的數量逐漸增加導致畢業生及社會間的矛盾加大,并且畢業生還跟我國的社會結構性有很大的矛盾。我國的經濟發展及人才需求都有著非常大的地區性差別,大學生的就業結構非常不平衡。
2.大學生個體社會化模式的不足。個體在社會的環境下呈現可以適應一定程度的社會文化,且參加社會活動并為社會所接受,這種進程叫個體社會化。若是個體的社會化沒有很好地完成,就會對社會不適應,進而出現心理問題及行為阻礙。校園及職場的距離已逐漸地成為了學生知識到工作能力轉化的最大阻礙。 3.外界環境的期許。外界環境會對學生的價值觀、認知等的發展形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很多時候,社會輿論方面及父母是以精英的態度來看待學生的,覺得大學生就應該要有好工作;并且人們對不一樣的社會分工及職業還有很大的偏見存在。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擇選就業有著極大的影響,也會導致更大的就業壓力。
四、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大力發展生涯教育,幫助學生良好地定位
從大學生的自主就業制度施行以來,各個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主要是針對迎接的畢業生,注重講就業政策及技巧等就業安置方面的眾多內容。這樣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求職能力及技巧。應展開專業化、全程化、系統化的全方位職業生涯引導,喚醒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以達到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及定位、發展職業性的素質,這對就業進程中學生的眾多心理情況有著很大的決定作用。
(二)強化就業心理輔導,提升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
眾多的心理問題及就業問題都是彼此之間交織、相互的結果,這也就要求將心理引導及職業生涯的引導有效地結合起來,以進行部門工作的互通、互動。在心理輔導中要注重就業所導致的有關問題,更要將心理引導及進展體現不能缺少的組成模塊與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指導。這也能解決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且提升學生的心理適應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及適應程度也是學生以后必須要具備的素質。
(三)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程度
良好的社會化環境是學生適應以后職場的基礎,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幫學生架起很好的溝通橋梁,讓學生能很好地跟職場的人進行交流,使學生更客觀地了解職場中的環境,并依據職業的環境要求,對學生進行有關素質的培養。因為職業對人的要求是多類型的,學生除了要有專業能力以外還要有綜合的素質。學校要關注軟能力的發展,以多樣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四)發展社會支持體系,強化輔導人員的團隊建設
良好的社會體系能夠極大地緩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及不良情緒,對學生進行認知的引導。學校也應該發展專門的輔導機構,開展多種類的學生自主活動,對學生就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我們應強化心理輔導者的綜合知識素養及背景,給學生提供科學的服務,教師要利用自己專業性的知識進行綜合引導,及時地處理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
五、結語
現今,基本上只要說到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人們就會想到是擴招所帶來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飛速,讓人們得出了這樣的簡單結論。我國的高等教育根本不是總量供過于求,是結構性供過于求的問題,從而導致眾多的大學生就業困難。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職業生涯的相關教育,來幫助大學生做良好的方向定位,強化就業前的心理輔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適應力,同時也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適應度。進而發展社會的相關支持體系,構建心理援助的體制等策略,這樣才能合理、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的相關社會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靳菲,周濤.結合心理學教育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J].科技信息,20xx,(27).
[2]白文龍.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xx,(5).
[3]劉小玲,楊琳.當代大學生的擇業消極心理及其心理輔導[J].零陵學院學報,20xx,(3).
[4]李玉運,賈治輝.高校畢業生心理問題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xx,(3):62-63.
[5]陳艷.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8).
[6]劉春雷,于妍.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學刊,20xx,(6).
[7]楊小瓊.談高校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影響與優化[J].價值工程,20xx,(5).
[8]韓雪.大學生就業心理在性別上的差異及應對策略[J].科技信息,20xx,(24).
大學生就業論文6
一、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
1.角色定位導致的心理障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準確的角色定位、自我的合理評估和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順利完成就業的前提條件。如果自身角色定位出現問題,就會產生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就業。在客觀方面,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一般都是非重點院校,其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社會影響力都與重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畢業生就業方面居于劣勢。有的招聘單位甚至會直接打出985、211、男生等條件,使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女大學生望而生畏,止步于招聘門檻之外。此外,近年來全國各地對教師招聘實行統一的入編考試,也在客觀上增加了起步較低的地方本科師范院校女大學生的就業難度。在主觀方面,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女大學生往往會出現自負與自卑的矛盾,影響自身的角色定位。作為象牙塔里的天之嬌女,她們一方面覺得自己擁有一定的競爭資本,應該是社會的寵兒;另一方面又會在就業過程中不斷試挫,受到來自畢業院校、專業背景、實踐能力、性別差異等各方面的壓力,從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無奈境地,造成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產生自負與自卑的矛盾,形成就業心理障礙。
2.傳統觀念導致的思維定勢中國封建社會對男女兩性有著明確的社會分工和道德要求,雖然當今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等思想的影響依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這種傳統觀念對女大學生自身同樣有影響。在就業態度上,女大學生容易表現出很強的依賴心理,希望依靠父母、師長、親友謀取職位,缺乏主動出擊、積極突圍的勇氣,表現出消極等待的一面。近年來,每逢就業季都有媒體報道,有些女生不忙應聘忙相親,把個人的幸福與前途寄托在感情的歸宿上,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希望找到一張長期飯票解決所有的問題。這種做法不僅使婚姻帶有功利性,也將個人前途視為兒戲。在就業選擇上,女大學生一方面希望獲得社會認可,得到平等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又會從性別特點出發,對工作條件有諸多挑剔,希望憑借女性角色獲得社會的諒解和照顧。調查顯示,大多數女生不愿意選擇基層就業,不愿意從事繁重勞動,不愿意承擔較大工作壓力,這使得女大學生本就有限的擇業面進一步收窄,加劇了就業矛盾。在對待創業上,很多女大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創業打拼是男性的事情,這種激烈的競爭和較高的風險不適合由女性去承擔。從性別特征來說,男性喜歡冒險和刺激,女性則更多地追求安穩與平靜,這也使得女大學生在面對創業的時候更多地表現出膽怯和懦弱,尤其是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女大學生,創業不僅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還受到師范專業的制約,更是舉步維艱。事實上,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大學生創業,并給予了配套的政策支持,將其作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淡薄無疑使其白白錯失了很多良機。
3.強求公平導致的情緒焦慮應該承認,在如今的就業市場上,“重男輕女”的情況是確實存在的。同等條件下,男生擁有比女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和更多的擇業機會,這使得很多女生本能地對就業市場的競爭產生恐懼,還未真正上戰場,士氣上就先短了三分。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女大學生要面臨來自畢業院校和性別差異的雙重壓力,其境遇可想而知。事實上,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就業中必然會有所體現。如果忽視差異的客觀性,一味地從男女平等的角度強求社會公平,顯然是不符合社會實際,也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其結果只能造成自身更大的困擾。部分女大學生在錯誤思想的指引下,把就業中遭遇的挫折簡單歸因于性別歧視,使自己陷入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二、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
女大學生在就業心理上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1.歷史原因中國有著上千年的封建歷史,傳統文化中積淀的男尊女卑思想滲透在方方面面,根深蒂固,影響深遠。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憲法形式明確提出男女平等,保障女性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八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干部。”然而,想從根本上消除傳統思想對女性的束縛,使女性徹底擺脫依附的地位和順從的潛意識,尚需要時間。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盡管新社會賦予了女性平等就業的權利,但是女性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功能并沒有改變,這使得女性在現代社會中承擔著事業與家庭的雙重責任。相當一部分女大學生在潛意識中認可“女性應以家庭為重”的傳統觀念,在事業和家庭相沖突的時候大多數女生會考慮家庭優先,甚至有些女性在生育以后會選擇放棄事業,回歸家庭,這也是用人單位不愿意聘用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解決女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必須打破傳統觀念對女性職業觀的束縛。
2.個人原因排除觀念帶來的差異,與男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的生理特點也使其在選擇職業時面臨比男生更多的阻礙。首先,女性在體格和力量上弱于男性,有些工作做起來效率低下或根本無法進行。比如考慮到女性自身安全問題,流動性強、危險性高、工作強度大的職業女性不宜從事;其次,女性特有的生育功能會給就業帶來負面影響。由于不得不經歷的婚假和產假,以及生育后撫養子女的重任,使很多單位認為聘用女性員工支出的額外成本太高,導致其或明或暗地將女大學生拒之門外。因此,男女生在就業起點上就是不平等的,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更容易遭遇挫折,形成心理問題。
3.社會原因從就業環境上看,高等教育大眾化使畢業生人數連年增長,畢業分配政策的改變將大學生就業全面推向市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和結構,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原本就處于劣勢的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更加突出。對師范生而言,目前城市教師需要基本飽和,基層教師缺乏,但是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又不愿意去基層就業,這使得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負擔。從人才培養來看,高校的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環節比較薄弱。有的高校近年來陸續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但是起步較晚,課程不夠合理,課時不夠充足,師資不夠專業,效果不夠理想。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相比,情緒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指導和關愛,否則一旦受挫,就容易形成心理問題。
三、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調試
對于女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內外兩種渠道加以解決,外部渠道可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就業環境、完善就業指導等;內部渠道可以通過培養認知能力、提升個人情商、強化綜合素質等途徑來實現。這里,我們著重談一談如何通過心理調試解決心理問題。
1.開拓視野,調整期望女大學生應該懂得放開眼光看世界,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積極培養自己的宏觀視野。充分認識到當前的社會形勢和就業形勢,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早做準備,為自己設計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社會是瞬息萬變的,經濟的走向、政策的變動都會對就業市場產生極大的影響,要根據具體情況審時度勢,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調整就業目標和就業期望值。在對職業的選擇上,不要緊盯著眼前的利益不放,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今天的冷門職業有可能變成明天的熱門職業,今天的熱門職業也可能在明天坐冷板凳。比如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各地的百貨公司和供銷社是當之無愧的香餑餑,多少人擠破了頭往里進,如今卻早已在時代洪流中走向沒落,難覓蹤影。
2.揚長避短,合理定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都是矛盾的,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女大學生在就業中確實存在劣勢,同樣也會存在優勢。比如,女性雖然在體力上存在不足,不適合從事高強度的工作,但是女性具有男性欠缺的心思細膩,適合從事高精度的工作。女大學生要充分發掘自己的性別優勢,積極培養想象力的豐富性、注意力的持久性、記憶力的精確性、表達力的清晰性、觀察力的敏銳性。在校期間就應該注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析把握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查缺補漏,揚長避短,合理定位,為迎接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3.打破傳統,超越自我盡管社會中確實存在對于女性的偏見,但是女大學生自己不應該陷入傳統認知的泥淖,要有打破傳統的勇氣和實力。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于就業而言,綜合素質就是核心競爭力,也是用人單位聘用員工的重要考核標準。因此,女大學生應在大學期間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努力學習各科文化知識,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賽事,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地磨礪自己,為未來儲備資本。要從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科技實踐等方面入手,使自己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卓越的動手能力,優秀的組織才能,以全才的面貌面對激烈的競爭。
4.尊重差異,力求公平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正視自己;作為一名女大學生,應該承認自己與男大學生的差異;作為一名地方本科師范院校的女大學生,應該明確意識到自己在社會競爭中所處的地位。無視事實情況,一味苛求公平,苛責社會,抱怨環境是弱者的行徑。女大學生應該尊重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的差異,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力求公平,以自己的實力贏得公正的對待。男女之間只有分工不同,沒有尊卑之別,只有把認知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獲得真正的平衡,從根本上解決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除女大學生的主觀努力以外,學校和社會也應該積極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克服歧視與偏見,為女大學生創設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幫助她們順利完成從學習生涯向職業生涯的轉變。充分關注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快樂成長,對彰顯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劉曉娟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團委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論文4篇責任編輯:田老師閱讀:人次
大學生就業論文7
1 引言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辦學宗旨是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專業人才。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推進,國家對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顯著,高職院校的規模和數量也得到快速發展。但由此也給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帶來各種新的問題,學生的就業面臨新的壓力與挑戰,遭遇就業難問題。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就業,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1]。解決好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自身的穩定與發展,同時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
2 高職院校就業狀況調查
為深入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措施,通過走訪調研高職院校、回訪用人單位、問卷調查畢業生、查閱就業資料、閱讀分析文獻等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從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兩方面對高職院校的就業狀況進行調查分析。通過調查分析,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主要集中在專業和課程設置、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導致就業能力不足,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和新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順利就業,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很容易導致就業問題的產生。
3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無法適應市場需求 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應與地方產業的需求與發展相適應,而當前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缺乏明確目標,在人才培養上沿用老舊的專業設置,或參照硬搬本科學校的課程體系,已經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和行業的需求;
2)有些高職院校市場導向不明確,尤其是行業辦學的高職院校,與社會需求脫鉤,行政干預過多,往往主觀上去保護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傳統專業,更有甚者因人設專業,有什么樣的教師就開什么樣的專業,缺乏市場需求調研;
3)隨著近年來生源數量整體下滑,高職院校為了吸引生源,新開各種熱門專業,新開的專業在師資、教學條件等諸多方面都無法及時跟上專業建設,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企業生產的要求,制約著學生的就業[2]。
目前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不能有效及時地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和適應,這就從源頭上成為制約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
不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發展 高職院校迅速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數量隨著擴招也不斷增加。在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比較熱衷于建設新校區,靠貸款來新建大樓,追求辦學規模,而對高職學校和高職教育的發展與管理研究不夠深入,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建設不夠重視,體現為規模效應,追求以規模求生存、求發展的傾向,偏離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方向。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教育的生命線,沒有高質量的教育,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就無法得到保障,培養出來的人才就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從而影響到高職學生的就業。
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學生身體素質、個人修養、人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各個方面,在高職院校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主要利用公共課和素質類選修課來進行,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培養體系。高職院校往往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訓練;綜合素質方面則無暇顧及,組織學生進行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實踐和其他社會活動不多,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動手能力不強,心理素質不高,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由此更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
學生自身學習動力不足 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層次相對較低,學習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習慣不佳。基礎課學得不扎實,對專業課有的存在畏懼心心理,大多數學生缺乏自信,不能很快適應自己新的方向,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學校的一切都持無所謂的態度,甚至對學校的.獎懲、激勵機制也無所謂,自然沒有學習積極性,缺乏學習和上進的動力。由此造成部分學生專業課程成績不理想,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工作中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
4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對策
合理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應繼續加大市場調研的力度,走出去,到企業、同類學校多交流,了解社會和市場對專業的需求狀況,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來合理調整專業和課程體系,把辦學規模和專業設置與市場接軌。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其特色,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充分體現重實踐、重技能、重操作的培養理念,與本科院校進行錯位競爭、優勢互補[3]。在專業和課程設置與改革中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修改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在人才培養中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引入行業新技術,從而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
2)有效利用素質類公共課程和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培養;
3)突出專業特色,加強學生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契機,鍛煉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幫助學生獲得職業技能水平證書,為就業做好準備。
這樣將專業和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使學生真正地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校企合作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高職院校應主動與市場、社會接軌,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為企業培養實用的技能型人才。通過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訂單班培養等形式,加強校企合作,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到教學過程的實施等企業全程參與,深化校企融合度,依托企業行業化勢,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更新教學理念,校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充分發揮企業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學生通過在企業實踐,提前認知行業需求和自身差距,獲取工作經驗,提高職業適應力,使高職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順利就業,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
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正處于教學改革的大環境,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以項目為載體,為學生提供將來就業的模擬環境,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和技能,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師德修養,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和保障。學生的培養質量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應當努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素質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從而提升高職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意識 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高校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不斷扶持大學生進行創業活動,通過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進行鼓勵,通過創業增加就業,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創業也是一種就業,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增強就業的緊迫感和競爭意識,積極主動參與就業。加強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樹立新的就業觀,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引導和幫助更多的大學生以創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這樣既可以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也可以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其他學生就業,緩解高職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5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大,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高職大學生就業正面臨壓力和挑戰,高職教育處于高速發展期,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人才是社會的強烈需求。高職教育中的關鍵問題是就業問題,就業關系到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和高職教育的改革創新,同時關系到學生在社會中的價值體現,甚至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大膽創新,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改革大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更好地進行職業選擇和規劃。只有重視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積極主動參與和行動起來,才會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為我國的教育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耀明.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調研及其對人才培養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xx(20):84-86.
[2]馮汝忠.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J].文教資料,20xx(17):128-129.
[3]王青.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畢業生就業問題[J].新西部:理論版,20xx(13):125-126.
大學生就業論文8
我國大學擴招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后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范圍覆蓋華南師范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范與非師范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查文件采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一、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于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后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后擇業、先擇業后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占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回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回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里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占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干
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占的比例分別為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見圖4。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于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占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范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于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后,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范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于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著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占據一定的分量(詳見圖6)。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占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詳見圖7)。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局限于信息發布、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范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五、大學生失業的原因及對策
【摘要】本文論述的是大學生的失業問題,通過分析失業的情況和原因,得出相應的對策以及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種趨勢的結論。
【關鍵詞】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周期性失業、供求矛盾、市場缺陷。
【正文】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想就業這個詞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很敏感的,我們大多數大學生讀四年大學無非是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但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我們有可能失業,這給很多大學生很大的打擊,甚至有損我們讀大學的積極性。記得我們社會問題研究老師對我們說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是這樣說的: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難道真的是企業不需要大學生了嗎?是啊,難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學生了嗎?不是的,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六、首先大學生失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結構性失業。由于學習期間社會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區域分布等不適合經濟結構變化的要求,畢業時不能適應就業市場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順利就業。
二是摩擦性失業。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發展空間、工資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雙方要求不一致導致畢業生沒有用人單位接收的情況。
三是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原意是指由于經濟衰退、總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業。我國目前經濟持續增長,并沒有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但是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社會對畢業生需求量增長速度滯后于畢業生人數增長,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5萬人,大約有35萬畢業生就業時未找到工作;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人,未就業畢業生人數超過50萬人;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212萬人,預計畢業時未就業人數將超過70萬人 [1]。未來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和畢業時未就業的畢業生數還將急劇增長。畢業生就業人數的增加,促使畢業生就業市場發生了新變化,畢業生就業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使廣大畢業生面臨更加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在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下,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源提供方通過就業市場擇業,用人單位作為需求方在就業市場中選拔畢業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實現均衡,否則則會失衡,導致就業難。供求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歷層次,甚至就讀院校等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的擇業傾向與技能等不適應市場需要;畢業生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要求不一致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
大學生就業論文9
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讓人們越來越關注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本文針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對策,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高校;就業指導課;問題;對策
就業指導課程是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當前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要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需要推進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
一、就業指導課程模式現狀
在1995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時候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并明確將該課程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系列。就業指導主要涵蓋三門課程――就業指導、生涯發展以及創業教育。為了加強就業指導的連續性,全程就業指導課程要求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就業指導工作的問題
1.課程開設不均衡,沒有科學整合教育資源。大學一年級是學生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重要轉折點,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正確認識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學的專業,很多高校在大學一年級時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時開展就業指導課和創業教育課。而目前,就業指導課較為成熟,生涯發展課日趨完善,創業教育課急需加力。
2.課程安排隨意性大,規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對就業指導課程的安排沒有統一規范化的要求,導致學時不一,學期不一,學生不一,機構不一。學時不一即有的學校是32課時的課程,而有的民辦院校卻沒有相關安排;學期不一即有的高校開設七個學期的就業課程,而有的高校只開設一個學期的就業課程;學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對本科生和專科生,而個別高校還面對研究生;機構不一即管理部門有些混亂,有些高校是就業指導中心主管就業指導課程,有些是社科部負責就業指導課程等。
3.授課方法單調,缺乏個性化輔導。多數高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以教師的說教為主,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內容枯燥,針對性不強。或者較為常見的方法就是就業指導講座,以灌輸為主,缺少反饋,缺乏針對性和個性化輔導。
4.專業化程度不高,師資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發達國家對就業指導人員有很高的專業性要求,必須是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畢業和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員。而在我國,教授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隊伍規模和整體素質卻與實際工作相差甚遠,缺少學科專業依托。
三、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幾點對策
2.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素質,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高校應該重視對就業指導師的培訓,提升就業人員的素質。擔任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還應有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此外,高校可以邀請企業有經驗的人員來學校擔任學校的就業指導師,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
3.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就業指導教師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個性化就業指導。首先,就業指導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學習規劃、職業發展等進行分類指導。其次,還可以進行預約咨詢,咨詢可以以面對面或網上咨詢的形式展開。
參考文獻:
李琦.高校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J].高教論壇,20xx(6).
大學生就業論文10
摘要:大學生作為國家新建設的工程師和新動力來源,曾經是搞學歷,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大學生一直面臨著就業,從業的困擾。教育界和人力資源專家和經濟學專家對大學生就業、從業問題進行了一定研究,本文以本人自己在外實踐的感受、體會,對這些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簡要評析了總體研究現狀,并指出當前亟待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以期為大學生就業、從業提供指導。
關鍵詞:教育 就業 經濟 人才需求。
一.前言: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規模不斷上升,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金融危機以后,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更加凸顯。20xx年的這個暑假期間,利用這次社會實踐。本人在長沙,湘潭等地找工作,最后在一個飯店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在哪里工作了一個月。在此期間,深刻的感受到了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從業問題十分嚴峻。如何找工作,如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在自己工作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這些問題都困擾著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本文我就著重我國的教育,經濟,社會硬件以及大學生就業觀念、心理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二.正文
(一)、我國教育體制中的缺陷對就業、從業問題的影響
由于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人學校的迅速擴張,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連續快速增長,給就業形勢帶來極大壓力,使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的中國就業市場呈現出一種矛盾現象。如:1995年,陳昌貴在《關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非經濟學思考》中提出:“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將會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業”;張桂春在《關注“教育性失業”問題的新視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業現象是教育產品出于買方市場下的典型產物”;楊立安認為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是相互聯系的,與教育過度相伴生的是知識失業(楊立安,淺析我國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問題[A],江漢石油學院學報,);董志強和宋奇成認為知識失業在發展中國家成為一種持續的社會特征,他們都承認知識失業是由于勞動力市場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強,宋奇成,知識失業:事實、成因與治理[J],改革與理論,)
(二)、我國經濟需求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城鄉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增大,這種情況也直接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雖然國家和各省近年來出臺了一些就業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執行起來比較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還沒有與全社會的就業以及社會保障體系很好的銜接。
楊云彥和陳金永認為在理論上,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不斷隆冬將會使勞動力市場趨于均衡,但實際情況是由于非市場因素的普遍存在,勞動力流動往往很難達到市場均衡。(楊云彥,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A],中國社會科學,)
瞿振元和謝維和在《20xx-2002年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預測》中對高校畢業生的失業問題進行了分類:①結構性失業;②摩擦性失業;③體制性失業。其中摩擦性失業就是由于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體制性失業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結構性失業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軌引起的。
(三)我國社會體制硬件不健全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還不能適應就業工作的需求,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之間貫通不夠,信息共享程度低。畢業生就業和用人單位選人都存在“雙高”現象。
(四)我國大學生就業觀念以及就業心理對就業、從業的影響
1.學生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xx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xx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
2.高學歷等于高就業能力: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并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并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3.大多學生未能正確認識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每一位畢業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樣才能實現這種愿望,這就需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不少畢業生更多地考慮“我想從事什么職業”、“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會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審視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擇業期望值過高的誤區。
三.研究的不足與發展趨勢
(一)、研究的不足
縱觀國內外的關于教育與就業關系的研究,大多數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上,對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對于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專科教育的研究較少。
在從教育的角度研究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時多是把重點放在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上,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各種素質,而對教育如何與社會需求相接軌的研究少。
(二)、研究的趨勢
通過教育改革來改善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有以下幾個趨勢,1,加強對學生個人素質的研究,注重學生通時素質的培養,如大學生必備的四種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2,注重教育與社會的接軌,以需求為導向來培養人才,如校企結合,培養社會需要的'專項人才,如大量的高級技工。3,完善各種教育體制,如職業教育,專業技能教育等,各種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畢業生走向的多元化,這樣就既能幫助畢業生找到工作,又能夠滿足社會對各種專業人才的需求。
四.研究總結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以及對社會各界學者專家的對就業、從業問題的觀點分析,理解。我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應重視研究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社會分工。繼續推進就業體制改革,明確國家、高校和勞動人事等政府部門的職責和管理權限。確立學校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地位及應承擔的權利義務。加快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畢業生就業工作擺脫目前困境,走上正軌。
五.參考文獻
1、霍振元等。大學生就業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楊邦勇。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對策研究。福建工程學院學報[N]。20xx
3、史廣政。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程[J]。經濟日報出版社。
4、陳昌貴。《關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非經濟學思考》1995
5、楊立安。(淺析我國教育過度與知識失業問題[A],江漢石油學院學報,)
6、董志強,宋奇成。(知識失業:事實、成因與治理[J],改革與理論,)
7、楊云彥,陳金永。(轉型勞動力市場的分層與競爭-結合武漢的實證分析[A],中國社會科學,)
8、瞿振元,謝維和。《20xx-2002年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與預測》 9、孫紅永.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xx,(12)196-177 10、孫紅永.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xx,(12)
11、《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作者:楊暉 刊名: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12、范先佐.教育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118-180
大學生就業論文11
一 積極心理學
傳統心理學將焦點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喪失上,較少關注個體的韌性、資源和更新能力。為了彌補這個基于缺陷的傳統心理學取向,美國的馬丁. 塞里格曼教授創立了積極心理學。這個新的心理學分支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批判和繼承,它注重培養、建構個體的積極特質,致力于激發個體潛在的力量,倡導用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來應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更好的幫助個體積極、幸福生活。
對于畢業生而言,在就業過程往往同時伴隨著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答辯、戀愛關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學生在就業、擇業過程中難免產生緊張、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這類消極情緒會使個體處于一定的應激狀態,嚴重者會危及畢業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貽誤最佳就業時間和就業機會。由于就業的重要性,眾多高校紛紛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是不少高校在進行就業指導時,將關注點過多的放在了緩解就業壓力、心理負性情緒疏導等方面。這種以“解決問題”出發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鮮有高校將視角放在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上面。
二 大數據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一)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自編調查問卷抽樣分發的方式,在江蘇省內的部分高校隨機抽取20xx 屆、20xx 屆畢業生對其進行就業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問卷從個人基本情況、就業心態、就業認知三個部分展開,共計包含50 道題目,主要從自我認知、就業觀念、求職方式、就業心態、就業服務等方面維度綜合了解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狀態。調查問卷發放的過程采取全面覆蓋性的隨機抽樣方式。
(二) 調查對象分析
20xx 年1 月至20xx 年6 月間,對江蘇省部分本科高校20xx 屆、20xx 屆畢業生1200 人進行問卷調查,涉及工學、理學、文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專業學生。調查結束后共收回有效問卷1092 份,有效率91%。其中1092 份有效問卷中,男生579 人,女生513 人,分別占比53.02%和46.98%;江蘇籍881 人,非江蘇籍211 人,分別占比80.68% 和19.32%;城鎮戶口646 人,農村戶口446 人,分別占比59.16% 和40.84%。本次調查所選取的調查對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蘇省內多所高校就讀的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
(三) 調查結果分析
結合《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的就業觀和就業心態是積極穩定的,但仍可以從調查結果中看出,部分大學生在就業觀和就業心態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就業認知不明確、負性情緒困擾等。下面文章將從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即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對大學生就業觀和就業心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1. 認知層面分析。就業認知是大學生對自己所要從事職業的認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和社會認知。就業認知對大學生就業起到指引和導向作用,對于大學生能否準確定位,能否處理好就業過程中的負性情緒等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對“工作的意義”調查中,32.67% 的大學生選擇“工作就是一種謀生手段”,17.21% 的大學生選擇“在工作中提升個人能力”,43.85% 的大學生選擇“通過工作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6.27% 的大學生選擇“借助工作達到出人頭地、贏得權力”;在對“大學生求職時首先考慮的影響因素”調查中,22.55%選擇“個人是否有進一步發展機會”,41.76% 的大學生選擇“個人的價值實現”,16.31% 的大學生選擇“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 的大學生選擇“個人興趣”,5.11% 的大學生選擇“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點”調查中,78.24% 的同學想留在“蘇錫常、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13.46% 的同學想回小城市發展,僅有6.30% 的同學志愿到西部或偏遠地區發展。在對“大學生主要求職方式”調查中,92.98% 的大學生選擇“人才市場招聘”、“校園各類招聘會”、“網上直接投簡歷”,但是仍有近7% 的大學生選擇“父母親戚朋友介紹”。
盡管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志愿服務的就業優惠政策,但廣大同學們的積極性仍顯不足。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就業動機較為功利和現實,缺乏奉獻意識,就業過程中不能精準定位,但同時一部分大學生能準確認知,注重自我發展,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整體就業觀念呈現多元化。另外絕大部分學生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和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能積極主動查找就業信息,參與各類招聘會和網上求職,少部分大學生缺乏主動就業意識,存在“依賴”和“從眾”心理。
2. 情感層面分析。即將走出象牙塔面對紛繁復雜社會的大學生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面臨著多種劇烈情感層面的心理沖突,這些心理沖突會伴隨著就業狀況的變化而變化。依據調查問卷對大學生就業情感層面分析如下:
(1)焦慮。調查顯示,焦慮心理與就業的階段、性別、環境、專業、期望等存在很大關聯。其中“在面試前”近82% 的大學生存在焦慮心理;由于社會環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點,87.63% 的女生表示求職時曾感到焦慮,女生的焦慮水平也遠遠高出男生;在對“大學生身邊的好友或同學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應調查時,57.74% 的同學表示“高興同時為自己擔心”;68% 的'文科專業學生焦慮水平顯著高于理科學生。適度的焦慮對大學生就業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發潛能,使大學生從心理上產生緊迫感,更努力地尋找就業機會。可是一旦焦慮過度,上升到“焦慮癥”就會危及大學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應該及時給予關注和心理干預。
(2)自卑與自負并存。自卑的大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競爭,尤其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學生悲觀失望、憂郁孤僻,而且有礙于自身聰明才智的正常發揮。依據調查問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對就業冷門專業、學習成績不佳、性格內向的大學生以及女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對于這樣的大學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強關注和鼓勵其樹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過了頭”,產生擇業自負心理。從調查中可以發現58.15% 的大學畢業生自認為“綜合素質優秀”,在擇業過程中難免出現自負、自傲心理。擇業自負的心理多見于重點大學高校畢業生、熱門專業畢業生和優秀畢業生。擇業自負,容易使畢業生產生錯誤的就業觀念,不能對自身準確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結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沒才華。
(3)攀比心理。在就業過程中,同學們之間“互相攀比”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有些同學再找就業單位時,往往是拿自己身邊同學的就業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的標準,抱著“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態度找一個條件相當的單位,而不考慮自身的條件、社會需要特點及就業中的機遇因素。還有些大學生自恃條件很好,可以大有作為,但在擇業時卻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滿意,很容易產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觀認知自己。
3. 意志層面分析。意志:意,心理活動的一種狀態。志,對目的方向的堅信、堅持。就業層面的意志是指畢業生自覺地確定目標,積極求職,克服困難,實現就業目的的心理狀態。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的畢業生時刻充滿朝氣與活力,能在遇到挫折與壓力時從容應對,不斷拼搏,最終成長成才。然而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大學生意志品質存在種種問題,突出表現在:
(1)挫折應對。就業形勢的嚴峻意味著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職過程中會遇到挫折。在“求職時屢次被拒絕時的反應”調查中,69.74% 的大學生表示“很快調整低落情緒能冷靜面對,準備再找”,16.33% 同學認為“被拒絕是積累求職經驗的好機會”,但仍有13.93%的同學表示“很沮喪,情緒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會采用何種方式來應對就業挫折”中,39.32%的大學生會“采取發火、上網、打游戲等方式發泄”,21.79% 的大學生會“憋在心里,自己承擔”,僅有38.89% 的同學表示會“尋求朋友、老師的幫助”。
(2)缺乏恒心。本次調查,特別在20xx 年6 月選取了230 名大三年級立志考研的大學生,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跟蹤調查。20xx 年9 月,由于暑期未能堅持做好考研復習工作,考研人數下降為207 人;20xx年11 月,由于周邊同學就業環境影響、自身復習等因素,考研人數下降為182 人;20xx 年12 月最終走進研究生考試考場參加考試人數為154 人。調查結果顯示66.96% 的抽樣大學生能堅定自身的目標,而33.04% 的大學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堅韌性的重要表現,即使計劃再縝密、科學,如果缺乏恒心,仍然會功虧一簣,從本次調查和現實情況看,不少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導致事件功敗垂成的經歷。
(3)惰性。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充滿朝氣和活力、銳意進取的群體,但惰性正一點一滴地侵蝕著部分大學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著他們的青春與進取心。調查顯示86.59% 的畢業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無秩序,作息時間紊亂,起床困難”;62.19% 的同學承認自己存在“拖延癥”;除正常的休息時間外,41.8% 的大學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時間大約是3 小時以上。而在宿舍的時候,92.4% 的大學生會選擇上網、看電影或者打游戲來打發時間。惰性實際上是意志活動無力的表現,是影響大學生積極進取、張揚青春活力的天敵。
三 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就業觀研究的指導意義
(一) 提升幸福感,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心理問題,與主觀幸福感缺失有很大關聯。羅素在《走向幸福》一書中曾經提出,“種種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會制度,部分在于個人心理”。積極心理學更注重個體的優勢而不是劣勢,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者幫助個體在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積極的取向,幫助個體找尋持久的快樂與幸福感,從而養成積極心理品質。同時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提供了新的視角,那就是應逐步將傳統的心理問題危機干預模式向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模式的轉變。
(二) 挖掘自身潛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積極的心態有助于個體調動出積極的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導大學生向積極的方向邁進,一方面也能激發大學生的潛能。人在思維活躍的時候可以產生無數的創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必然會發覺自己潛藏已久的潛能,并發揮出強大的作用。
(三) 養成堅韌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堅強的意志是一種強大的韌力,時刻督促個體跟隨信念,會支撐個體堅持不懈地奮斗,以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和挫折。
大學生就業論文12
論文摘要: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女大學生在就業環節中遭受性別歧視日益突出這一社會問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環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及其發生的基本原因,提出了預防和處置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現象的心理學對策。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心理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界定
目前,在大學生就業中普遍存在的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現象已經引起了政府與社會的普遍關注。對我們來說,應深人分析形成這一社會現象的具體原因,研究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對策措施。這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即何為性別歧視?何為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對于性別歧視,聯合國在1979年經過廣泛討論和反復修改后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的公約》認為,所謂對婦女的歧視就是“基于性別所做的任何區分、排斥或限制,其結果和目的是損害或否認婦女(無論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礎上,認識、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權和基本自由”。這應該是目前關于性別歧視的一個最為權威而科學的定義,它準確地闡述了性別歧視的基本含義、內容。而對于“就業中的性別歧視”來說,我們則可以從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關于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規定中得到這樣的解釋與結論,所謂“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即是基于性別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不應視為歧視”。由以上兩個概念的交叉、包容的部分,再結合大學生就業中女大學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現象,可以這樣認定:所謂大學生就業環節中性別歧視實際上就是指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生畢業生的各環節中,除妨礙正常生產、工作或依法不適合女大學生的工種或崗位外,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女生或提高對女生的錄用標準而導致女生平等擇業機會的喪失及其它損害的有關情況與現象。
了解了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基本概念,既為我們正確識別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各種表現形式及現象提供了科學的客觀衡量標準,也為正確地認識和處理當前大學生就業中所存在的各種形式的性別歧視現象提供了法律依據。一般說來,當前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I、女大學生求職經歷普遍艱難,找到工作所需的時間和心理成本較高。根據王小波對南開大學20xx年應屆畢業生的調查表明,女大學生求職經歷要比男生艱難得多。女生尋找工作的時間和心理成本更是普遍要高于男生,女生投遞簡歷的份數多于男生而獲得面試的機會卻普遍少于男生。故往往心理壓力和挫折感也就比男生大得多。盡管在付出更大的求職成本之后,多數具有較高素質的女大學生也能找到較為滿意的工作,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就對此類問題有所忽視。
2、用人單位提高或限制對某些專業的女大學生的錄用條件。目前有兩類專業的學生遭受性別歧視現象較為嚴重。一部分是長線專業的學生,如生命科學、化學、電子等專業,另一部分專業是受前些年市場導向的影響,曾經是熱門專業目前則是普遍供大于求的專業,其畢業生心理落差大,而這方面女大學生所遭受的性別歧視往往也就會更多。
3、用人單位提高錄用女生的'標準。在同等條件下許多企業通常先錄用男生,女生只有比男生優秀很多才會要。一些用人單位對女生的要求近乎百般挑剔與苛刻,常對女生提出了除職業要求以外的一些特使要求,如身高、體重、容貌的要求,甚至還在有無戀愛上大做文章。即使有女生能夠過關斬將通過面試,有的用人單位還往往額外要求在簽約的三五年內不得生育。有一項針對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女大學生認為“相貌身高”在求職過程中很重要和重要的比例為29.9%,高于男生的19.3%。女生對“相貌身高”的感受明顯強于男生,反映了用人單位對女性的外在形象等更加注重和挑剔。
4、女大學生為獲得工作機會時常在工資待遇方面做出讓步。廈門大學人口所葉文振教授等認為要全面反映女大學生就業時是否受到性別歧視不僅要估算性別是否造成男女生一次性就業率之間的明顯差別,還要分析性別是否明顯降低女大學生從簽約單位得到的包括協議工資在內的各種勞動待遇。他們對20xx年1068名本科大學生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期望收人明顯低于男同學,但即使是偏低的期望收人與雇傭單位的擬付收人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對數據的多元回歸檢驗表明,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條件下,性別確實會減小女大學生落實就業單位的概率,降低簽約單位擬付的工資水平。簽約單位對男生擬付的月工資水平要高出女生10.9%。顯然性別對女大學生報酬率的影響比對大學生就業率的影響往往更為顯著。
二、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社會心理成因
(一)不健康的自我意識導致矛盾心理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過渡與交叉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既要確立自我統一性,又要建立與他人親密的人際關系。然而,青年人在這一時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在迅速成長、發展,常常會感到冒出了一個與以往形象不同的自己,對自我的形象常常會發生懷疑、動搖或迷惑不解J。自我意識是指個人對自身的認識及對周圍事物關系的各種體驗。在當今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女大學生的社會性別觀念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傾向,自我意識仍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一方面,她們極力主張并努力追求性別平等,另一方面,傳統的性別觀念在她們身上又比較濃重。她們往往對一些傳統性別觀念表現出普遍的認同。比如對“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等觀念的認同。表現在事業觀上,一部分女大學生認為女性用不著在事業上太突出,對家庭和社會持有一份平和的愛心就足夠。當代女大學生是集濃重的傳統社會性別意識與濃厚的現代色彩于一身的矛盾統一體。她們從潛意識中渴望自強自立,得到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她們又從潛意識中壓制自己,降低自己的成就期待值,降低自己的發展目標,只求謀個穩定、輕松舒適的職位即可,從而抑制自身潛能的發掘。
(二)女大學生諸多心理矛盾是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內在原因
大學時期是“心理斷乳”的關鍵期。“心理斷乳”意味著個人離開父母的監護,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建立起自己獨立的心理世界。在這一過程中,諸多的心理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例如,在大學這個社會氣氛很濃的環境中,女大學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強。她們一方面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有些女大學生的依賴性強,工作要家人找,面試要家人陪同,就業要家人決定。這就使他們在心理上出現了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這一矛盾經常困擾著他們的心靈。又如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一方面,女大學生滿懷激情,期望大學畢業后找到一份稱心如意、能最大限度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職位,許多女大學生在擇業中的就業期望較高;另一方面,她們在現實中,又不得不面對著就業市場上的種種性別歧視,這種過高的就業期望與現實社會人才擇用上男女差異往往使她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極容易使理想與現實相脫離。求職過程中的依賴心理和自恃過高心理則嚴重影響或左右了女大學生的擇業行為。
(三)社會消極因素誘發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
其一、社會偏見使女大學生就業空間狹小。社會中對女生存在普遍的偏見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認為“女生智力不如男生”,當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表明,男女生在生理機制上并無明顯的差異,也沒有優劣之分,除一小部分智力超常和低下者外,75%以上的人的智力都處于常態分布,不存在男性天生在智力上優于女性的問題。但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女性沒有男性能干,意志不堅強,承受能力差”的觀念,于是逐漸出現了所謂的“性別職業”,把女性可以從事的職業限制在教師、護士、辦公室秘書、助理等工作范圍內,而競爭強、待遇優的高層次崗位則成為女性工作的禁區,成為女性難以進人和跨越的所謂的“男性領域”。 其二、傳統觀念與大眾傳媒壓抑女性就業發展。傳統的性別歧視作為社會的潛意識,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女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中“不需要理由地”處于劣勢。人們一般都認為女性的工作能力總是弱于男性。雖然不再狹隘地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對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仍大于社會角色期待。盡管社會發展要求女性具有事業心和競爭精神,但當女性在職場中、在社會生活甚至在政治生活中與男性一起競爭時,卻會遭致許多非議和詰難。
現在的大眾傳媒在消費文化的泛濫下,普遍復制傳統的性別角色,變相的宣傳傳統性別觀念,甚至于片面強調女性的觀賞價值與家庭角色。將女性塑造成“賢妻良母”和“成功人士太太”出現在婚姻家庭領域,這必將強化和支持民眾原有的傳統觀念,加劇女性在就業中的劣勢地位。
(四)大學教育的偏差是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外在原因
其一、高等教育中缺乏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性別教育。從現行的高等院校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各科教學大綱以及教材內容上看,很少甚至基本沒有性別平等和專門的女性心理學的內容。由于長期以來缺乏運用女性主義的視角來分析女性問題,盡管今天的高等院校開放性、包容性都表現得很強,但是如果想在高等院校的課堂上大張旗鼓地開設女性心理學系列課程,仍然要面對很多問題,女性心理學在高校中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科門類和體系。現在盡管有的高等院校開設了一些女性心理學課程,但普遍都是作為選修課開設的,并沒有納人高校的主流課程中;一個針對高校領導和教師的調查顯示,有77.5%的被訪者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的人才,因而課程設置只需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不需要考慮性別因素。以上種種現象對于打破傳統的性別觀念和意識,實行性別公平,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都是不利的。
其二、高校在女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指導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不能滿足就業需要。學校沒有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以正確引導,導致女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有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傾向。在就業心理指導中,沒能主動幫助女大學生調整就業期望值,轉變就業觀念,導致部分女大學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就業心態和害怕競爭的保守心理。
三、大學生就業中性別歧視的心理學對策
(一)女大學生自身要更新觀念,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女大學生要端正就業觀、人生觀,突破“女不如男”的心理定勢,要拋棄“相夫教子”、“女性是弱者”觀念的束縛,要強化主體意識,發揮自身優勢,改變人們的偏見心理,確立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求職擇業的過程,是一個全面展示自我的過程,首先在心理上要有信心,女性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心靈手巧,耐心細致,溫柔體貼,在許多領域存在著男性不可比擬的優勢。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勇于創新,敢于競爭,克服自卑、膽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狀態,把挫折看成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的機會。
(二)社會要轉變傳統觀念,消除刻板印象,確立性別平等
全社會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觀念中的性別歧視和性別偏見,廣泛樹立公平競爭意識,廣泛宣傳男女平等等基本國策和女大學生就業的戰略意識,提高對女大學生就業的認識。社會要引導媒體正面宣傳女性的社會作用,消除傳媒中對女性角色和作用的負面評價,為兩性平等就業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減小女大學生就業的阻力。媒體要加大對成功女性的宣傳,樹立美好、成功、多樣的女大學生形象,公正評價女大學生的工作能力,要改變社會對男女價值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女大學生的優勢。
(三)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女大學生適應社會的心理素質
其一、對女大學生采取差別教育。女性由于心理特點,往往注重對書本知識的闡釋和記憶,忽略知識的運用,習慣于接受,不習慣質疑,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女性多參與、多實踐、多質疑、敢創新,以利于更多創新人才的涌現。同時,女性富于情感,而理性水平較低,這與女性的知識面較窄,缺乏對抽象理論的興趣有關。因此高等教育要重視提高女生的理性水平,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開設邏輯學等有關思維過程的訓練,開設各種知識講座,加強對女生的課外閱讀輔導等。
其二、針對女大學生身心特點,開設女性心理學系列課程。在高等院校開設女性心理學系列課程,對女大學生進行性別意識教育,對于解決女大學生就業、改變社會的傳統性別意識和觀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設立女性心理學系列課程使女大學生普遍關注自身,以良好的心理和情感狀態走向社會,協調好人生、事業、家庭的關系,選擇有利于女性生存和發展的生活方式,實現自身價值。
其三、加強畢業生就業心理咨詢,調整女大學生非理性就業偏好。高校要定期開展就業心理咨詢工作,端正就業觀念,指導就業方向,解決就業過程中的疑問,疏解就業壓力,對任何一個即將步人社會的大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加強就業心理咨詢尤其是女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咨詢工作力度。在就業指導工作中,適當的對女大學生就業指導有所側重,引導女大學生在正視自我的前提下,正確把握擇業期望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選擇適合發揮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負的職業;要引導女大學生積極參與競爭,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調整擇業心態和擇業目標,通過“自主擇業”實現自身價值;要幫助女大學生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調節個人情緒,正確對待挫折,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有效地排除各種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沖突,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
大學生就業論文13
1.大學生就業能力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
由于就業能力測量采用以往研究者使用過的量表,因此基于測量數據對該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五因素模型的數據擬合度較好,驗證了就業能力包含信息能力、適應能力、職業認知、自我認知和求職技能五個維度。
1.1人口學變量對心理資本和就業能力的影響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主效應顯著(F(l,243)=4.34,p=0.038),年級高的心理資本較高;家庭所在地主效應顯著(F(1,243)=4.56,p=0.034),農村高于城市;家庭所在地與是否為獨生子女的交互作用顯著(/^(1,243)=5.58,/)=0.019)o事后檢驗結果表明,來自城市的大學生中是否為獨生子女在心理資本得分上的差異顯著(F(l,248)=3.97,p=0.047),獨生高于非獨生;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是否為獨生子女在心理資本得分上差異不顯著(F(1,248)=2.76,p=0.098)
1.2就業能力的人口統計學分析
以年級(高、低)、家庭所在地(城市、農村)、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為自變量,以就業能力總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與是否為獨生子女的.交互作用顯著(尸(1,243)=9.44#=0.002)事后檢驗結果表明,在低年級時,獨生子女的職業能力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f(l,248)=6.13,=0.014);高年級時,獨生子女的職業能力得分低于非獨生子女(F(1,248)=3.31,p=0.007)。
1.3心理資本對就業能力的影響
以自我效能、希望、韌性、樂觀和感恩為自變量,以就業能力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自我效能,韌性和樂觀進人回歸方程,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有正向預測作用。
2討論
韌性是指,當遇到問題和困境時,能夠堅持、很快恢復和采取迂回途徑來取得成功。研究發現,韌性也能正向預測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可否認,大學生求職過程大都不會一帆風順,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各種困難和挫折,有些要經歷多次碰壁和拒絕,只有具備韌性的個體才能不斷克服挫折,并堅持到最后。.樂觀是指個體對當前和將來的成功做積極歸因。與自我效能感和韌性一樣,樂觀也能正向預測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這是因為具有樂觀取向的大學生能夠把好的事件歸因于內部、持久、普遍深人的原因,把壞的事件歸因于外部、暫時和特定情景中的原因。這就使其能夠積極面對求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并采取積極的措施解決這.些問題,使自己能夠求職成功。心理資本作為對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兩大傳統資本概念的延伸,對大學生個體發展尤其在就業能力上起著重要作用。它使得大學生個體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能對就業過程中的各種事件進行積極歸因(樂觀),能在身處逆境和挫折困擾時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超越(韌性)。這些積極心態能夠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作為即將進人職場的年輕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學會認清外部形勢,做好自我評估,培養自我效能感;設置合理目標,及時調整方案,培育和保持希望;明確內外需求,強化積極情緒,保持樂觀精神;正確看待挫折,消除消極心理,增強韌性素質;常懷感恩和回報之心,克服功利和索取心態,這將使他們更富有成長性和就業競爭力。同時,學校方面也應該以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抗壓能力和樂觀精神為核心,采取各種積極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資本,使其就業能力不斷提升。
3結論
年級、家庭所在地、家庭所在地與是否為獨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對心理資本有影響;年級與是否為獨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有影響;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有積極影響。自我效能感、韌性、樂觀能正向預測大學生就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論文14
隨著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的加大,我們在校學生的迷茫與無助更是增大,恐慌,擔憂接踵而來,本著能從該課程中學到,了解一些有關的知識與信息,選修了這門課,當它結束時總結一下所學的東西,發現在這里了解有關就業的一些信息,不能和書本上的知識相比較,它是步入社會前有必需的知識,以后最能發揮功效的一門課之一。
對于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這門課來說,從老師那學到的是如何待人,怎樣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人交往中的技巧,從老師上課的激情中了解,讀懂不管做什么事,要么就不做要么就要努力,盡力地做好它,即使效果不是很好,但至少自己努力過了無怨無悔。
對于老師采用的分組討論剛開始還是覺得太做作,效果不會好的,覺得同學們應該沒什么興趣,可隨著同學們的熱情與積極參與,在討論中了解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與人溝通的技巧,分工配合的步驟,如何在小團體中體現自己的作用,老師采用的星數評選活動,這種競爭機制的引入,可忙壞了我們組的成員,為了奪得幾顆星,我們下去找資料,保持成員間消息的互動,最后一次的匯報表演我們在網上討論好幾次然后定稿,表演前又練了好幾回,就為了表現得更好多得幾顆星,說明了競爭帶來的主動性,也讓我們懂得盡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論結果如何。
其實對我而言最難的部分就是上臺發言,由于自己的性格的原因,不喜歡在人多的地方展現自己,可越來越覺得在這個社會這樣是不行的,雖然我的上臺演講不是最好的,但是能從中學會知識就是最好的,懂得面試中注意的事項,演講時的舉止,其實我就是害怕缺點的暴露,所以不太愛表現自己,使自己喪失了機遇,記得老師講的一句話——等你不再害怕缺點的暴露時,就不會害羞了。突然明白了缺點的暴露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也是缺少自信的表現,所以發現對自己的普通話,表達能力,展示技巧等各方面都需要加強。
對于課堂講的內容,像大學生就業的誤區,就業的技巧,就業的準則,大學生考證問題,勞動合同與權益方面的知識,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最受歡迎的大學生,等等各方面的知識,使得我對自己以后的大學中的學習與目標有了明確的計劃。
學習這個課后,更讓我意識到其實這個社會不是人才多,而是缺少人才,專業優秀的人才太少,以前一直徘徊于考研與就業的邊緣,現在讓我更堅定的是自己的考研之路的確定,我希望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改善生活水平,做利己利民的事,為社會做一些微薄的貢獻。
用別人的`話來說我們這個專業就是所謂的獸醫,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我們,但由于興趣所在,而且較好的發展前景,使我對這個專業情有獨鐘,這個領域缺少的就是專業,優秀的人才,我希望讓自己在這領域里有一定的發展,成為一名優秀的獸醫,因此考研是較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的道路之一。
目標就在眼前,接下來的就是如何實現目標?我自己看來,首先寫一份詳細的計劃書,具體到每天的內容,只有利用好每一天才能日積月累,發生質的變化;其次就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關注專業動向,掌握所需信息,利用書本知識擴充知識面;再次就是學好專業知識,包括理論與實驗的兩部分,打牢靠專業基礎;合理安排時間,學會學與玩的合理安排。做好了上述的事情,等大三考研的時候就比別人占優勢,只要按照自己的計劃做好每一件事的話,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是吹噓是自己內心的想法,第一次真正的面對內心的理想,而我也會為之努力的。
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這個課,提醒自己目標不能迷失在這絢麗誘人的大學生活中,要用努力書寫著絢麗的青春時光,避免人生中的遺憾與悔恨。
大學生就業論文15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誤區
論文摘要:目前社會上各種形式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存在一些應該引起關注和需要認真改善的地方,以防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讓就業指導變成了“就業誤導”。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這一帶有“時代特點”和長期性的社會問題,給予應有的重視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使就業指導更具有“方向性”和“教育性”。
伴隨著全社會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注,如何進一步改進畢業生就業李旨導工作,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很多人認為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過是,平時貼貼就業信息廣告,簽合同時蓋蓋章,偶爾聯系幾家用人單位,學生畢業前做一次講座而己。有學生形象地把學校就業指導內容描述成“‘老三篇,一一開場白是老師不厭其煩地強調今年的就業形勢是多么嚴峻,讓本來就飽受打擊的大學生們對就業又增加了一層恐俱;然后就是教導大學生們要放低心態去就業,拉下臉皮不要挑三揀四;再次就是大談學校今年宏偉的就業目標,鼓舞一下士氣。絮絮叨叨一番人人皆知的大道理之后,學生們除了灰頭土臉地離開什么也沒得到。”學生們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最大的不滿是:與用人單位和社會缺乏交流與溝通,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課“不實用”、“信息量小”、“內容太陳舊”。高校就業指導本該為學生提供一些實用的求耳時支能和就業信息,在企業和學生之間搭建就業平臺。空泛無力的“老三篇”就業指導課與學生心中的要求相去甚遠,不僅沒有及時為學生指點迷津,反而讓洲門心頭蒙上陰影以至更加不知所措。種種情況都反映出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存在著認識不足,理解不透,操作不靈現象,說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本身需要改革,還存在著很多的誤區。
1.指導時間上的誤區
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認為是針對大學畢業生而然的,是畢業前的事,其實這是就業指導時間上的一個誤區。大學生的就業過程只是一種形式,是大學生在多年學習、工作中所積累的知識和技能的表現,這種成功的背后包含著許多苦水、淚水甚至是血水,是十幾年來不懈努力的結果,就如同我們在看奧運會比賽一樣,我們看到運動員取得冠軍那只是一個結果,在這個結果的背后是教練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培養訓練的結果。所以全面開展的就業指導,要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就業指導課應從低年級起就開設,課程要緊密結合實際,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介紹各類職業的職業素質要求,使他們對自己將來選擇何種職業有所準備。一般新生一人學就進行就業意識和就業方向的培養,到大二、大三主要進行專業上的指導,畢業前側重擇業技巧和面試技巧的傳授,讓大學生們明確明天的成功是來自于今天的努力,在這四年的大學生活里,不斷進行知識的積累、技能的移累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積累,實踐表明你付出得越多,準備的越充分,在畢業及畢業后的收獲就越多,在就業競爭這個大舞臺上才能技壓群雄,才能贏得用人單位的親賴。
2.指導內容上的誤區
就業指導內容的誤區主要表現在“重技巧,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首先要有扎實的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術。扎實地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對事物的分辨能力,而且可以按照自身生理、心理規律的特點,更好地完成學業。專業知識是從事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識。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知識在不斷的更新,應加倍學習;注意本專業學科發展脈搏,及時了解和努力掌握最新動態,使所學專業知識保持在學科專業的前沿。忽略了大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大學生就業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必須要明白的一點是,有些東西不是靠臨時裝出來的,修養和知識,是平時的養成和積累。只有外在修飾與內在涵養有機結合,才能在那關鍵一刻塑造一個真實的、完美的畢業生。在就業指導過程中,過多的強調技巧性的東西,對學生的就業是很不利的。學生初人社會,本來就帶有著原始的淳樸,過分的修飾,會給人一種不相襯的感覺。再有,對求職中面臨的困難估計不足,在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或找到的工作不滿意時,往往不能用一種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因此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大學的教育職能,使大學生通過在校的幾年學習,在走向社會之前熟練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為即將走向社會,從事某項專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讓每個學生牢固樹立這樣的共識:就業就像自己的健康一樣,它的鑰匙永遠或最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倘若忽略了這點,缺乏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學生,即便找到工作,其就業壓力仍然會轉化為從業的壓力。
3.指導層次上的誤區
一般意義上的就業指導是指,給被指導者傳遞就業信息,幫助其求職與擇業,為其與具體職業的結合牽線搭橋,充當二者的“中介人”角色,簡單說就是幫助求職者找工作。至于這份工作是否適合于大學畢業生,能否在工作中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特長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這樣的就業指導是淺層次的,狹義上的就業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層次上的誤區,所謂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以大學生的自身特點、意愿與社會職業的需要相協調為前提,幫助和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選擇井確定有利于發揮個人才能和實現個人理想的職業;幫助大學畢業生按照國家就業政策的.導向,及時就業或自行創業、并為就業后發展成才,創立事業提供幫助和指導,使其正確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大學生就業和自身價值的實現是密不可分的,每位畢業生都想找到一份工作環境好,經濟收人高,自己又很喜歡的工作,這是非常正常的,這個目標與大學生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是相一至的,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大學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就能更大地發揮他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就能很好地、創造性地、出色地完成這份工作,因此他的工作效率就高,工作的業績也就大,對社會創造的價值也就大,否則工作不理想,每天鬧情緒,在工作上很難有出色的表現,甚至會造成工作的失誤,這樣不僅是他個人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所以說個人努力和自我價值、社會價值的實現是相一致的,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幫助大學生倒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畢業生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4.指導角度的誤區
大學生是就業指導的對象,也是就生指導活動的主體。要使就生指導工作富有成效,就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一些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有意無意的就把自己個人的工作意識和喜好者被指導者,將自己的工作經歷和對職業的好惡作為擇業的標準,引起就業指導角度的錯位。傳統的應試教育導致應試指導。長期以來,洲門注重的是升學率、高分和文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然而,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我們又看到了應試教育的影子,相當一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人員把就業指導變成了應試指導和應付面試的指導。事實上,只講擇業不講敬業,誤把應聘面試當成一種游戲。當前的就業指導工作,過多地強調了解燃眉之急,大多是現場傳送技巧,忽視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供需關系和經濟規律所起的作用,未能從J拙朗勺走向和市上到現律對就業深刻釉向方面,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所以,就業指導必須打破應試教育的模式定勢,把重點放在指導大學生基本素質綜合能力和擇業心態上,關注就業的質量和合理的就業結構上。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門人性化很強的工作,他要求指導者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里。手把手地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將那些深奧的彭劍業理論與具體的就業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學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確定符合自己興趣與特長的生涯路線,是就業指導者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是。大學目徽業指導是以大學生自身特點和社會職業需要為基礎的,學生通過分析,估計自己的能力,評價自己的智慧確認自己的性格,判斷自己的情絡找出自己的特點,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白己的差距。以此足夸遴自己的障礙,成功地把握自己,真正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發展。就業指導僅僅是一種外因,是一種輔助勝因素,指導者不可能把就業意識、就業觀含及職業素質簡單地轉化為學生個人的內在品質,也不可能決定學生的就業方向。學生就業指導實際上是在指導者的引導幫助下,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
總之,近幾年高校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的數量成倍增長,而今后幾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工作任務還是相當繁重,大學生就業競爭將更加激烈。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并為其選擇職業、準備就業,以及在職業中求發展、求進步等提供知識、勞動力市場以及推薦介紹、組織招組織有關的綜合性社會咨詢服務活動。使大學生就業,就好業。以其達到使無業者有業生會就業,就者敬業,敬業者樂業,樂業者創業的就業指導的最高境界。
【大學生就業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07-11
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05-26
大學生的就業勵志文章09-05
大學生就業心得04-20
大學生就業計劃06-28
大學生就業簡歷02-29
大學生就業活動方案10-12
大學生畢業就業勵志文章09-10
大學生就業的勵志文章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