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勵志文章精選
成熟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再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人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看得很圓卻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不要因為別人的誤會而等待理解,現在的生活各自獨立,萬象共存。東家的柳樹矮了一點,不必向路人解釋本來有長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樹高了一點,也不必向鄰人說明自己并沒有獨占風水的企圖。
做一件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個高招,大家又立刻理解,那也不算高招。沒有爭議的行為,肯定不是創造;沒有爭議的人物,肯定不是創造者。任何真正的創造者都是對原有模式的背離,對社會適應的突破,對民眾習慣的挑戰。如果眼巴巴的指望人理解,創造的純粹性必然會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回想一下,我們一生所做的比較像樣的大事,連父母也未必能深刻理解。父母締造了我們,卻理解不了我們,這便是進化。
人生不光要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中,經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松松的走以后的路,我們周圍的很多人,實在是被越積越厚的人際關系脂肪層堵塞住了,大家都能聽到它們既滿足有疲憊的喘息聲。
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可以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走,只能直走,只享一時府仰之樂,怎可能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們感到從未有過的惶恐與孤獨。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構成了自我嘲弄。看出了它的譏謔,于是急急的來試探下山的陡坡,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什么,上了高峰抓住不了什么。看來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
做一個心靈寬廣的人
即使一個人擁有淵博的知識,良好的修養,文明的舉止,優雅的談吐,但如果缺少了博大的胸懷以及一顆充滿愛的心靈,那么他一定不會活得足夠瀟灑漂亮!
生在這個矛盾世間,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一介平民,每個人的一生都必然經歷種種的坎坷甚至不幸。這種種的坎坷或者不幸,無非是一些愛呀、恨呀、情呀、愁呀等等。而人世間的一切愛、恨、情、愁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度,時間能夠清除一切。只要時間一到,一切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當然,這時間有一個長短問題,時間的長短則由個人的心靈的寬窄度所決定。
心靈寬的人,所有的一切得到釋然的時間自然就短,心靈窄的人,所有的一切得到釋然的時間也必然長。但就在這長短之間,上演了更多的人生悲喜劇。
人海茫茫,恩怨情仇終能相遇,生活不易,在競爭激烈、各種利益關系交錯的社會中生活的每個人,都有傷害與被傷害的可能,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什么不能將一切止于自己呢?人性中善惡并存,人難道真的是向惡不從善嗎?
情愛是暖火,溫暖了別人也溫暖了自己;仇恨是烈火,燃燒了別人也燒滅了自己。
阿薩吉奧利曾說:“如果沒有寬恕之心,生命就會被無休止的仇恨和報復所支配。”還有一位哲學家說:“有一顆體諒他人的心,就仿佛獲得一把鑰匙,它能開啟未來閉著的大門。”
普濟寺里有一個年近百歲的老禪師,許多人有什么解不開的難題,
都會去向這位老禪師請教。
某天,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來到普濟寺,他想向老禪師請教“為什么自己從來都沒有開心過”。
此人正要踏進老禪師打坐念經的禪房,卻發現自己腳邊有個像袋子似的東西,雖然塊頭很小,可是看起來卻是氣鼓鼓的。他感到很奇怪,就抬起腳來,猛地向那東西踩去,可是那東西不但沒有被踩破,反而迅速地膨脹起來。這個人一看到這種景象,犟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隨手抄起放在禪房門口的一根木棒向那個和他一樣“氣鼓鼓”的東西使勁兒砸去,到最后,那東西已經膨脹得將整條通往禪房的路都給堵死了。
這時候老禪師出來了,他對那個前來求教的人說:“快停止吧,此物叫做仇恨袋,里面裝著你的仇恨,你不搭理它,它便如剛才一般大小,但一旦你要侵犯它,它便會膨脹起來,與你對抗到底。遠離它,忘記它,它便傷害不了你了。”
那個正在發怒的人聽了老禪師的話,如醍醐灌頂,他對老禪師說:“感謝你,我以前每天總是生活在仇恨之中,所以我從來沒有開心過,現在我終于找到答案了。”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心靈的寬度。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他的舞臺就會有多大!他腳下的路就會有多寬!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決不會超過他心靈的寬度!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上要想獲得智慧,有一個最基本的品質,那就是把心盡量的放寬。
一個人只有帶著寬廣的心靈上路,才能夠走得更遠,從人生旅程中獲得的也會更多。即使不幸剛剛降臨在他身上,讓他覺得無路可走,但只要他抬起腳,哪怕踏上的是一條荊棘遍布的羊腸小道,那天上鳥的歡暢、路邊野花的綻放,也能讓他感到希望。即使是四周一片白雪皚皚,但他也能聞到雪底下春天的氣息。腳下的路自然就會越走越寬廣。而心胸狹窄的人,所面臨的只能是懸崖。
在生活中我們感到有些人似乎帶有一些陰氣,總令你不寒而栗,總想離他(她)遠一點;有些人你即使想說服自己接受,但感覺始終讓你對他(她)充滿警惕。原因很簡單,正常人無法接受心理扭曲心態失衡的人,他們反感這類人,不屑也根本不愿意與他們交往。
其實,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的人有時也想輕松暢快地與人交流,但其骨子里時不時漏出的報復濁氣,令人望而生畏。當報復心駕馭了人的靈魂時,人就無法自己。從這一刻起,報復者就自己為自己判了無期徒刑。在這種情勢之下,報復者就只有一種選擇就是選擇孤獨,直至悲哀地死去。在眾人的眼中,假如往好一點說,也就是落得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已。
真正的幸福來自快樂的心靈。只有心靈寬廣的人,在你的眼角眉梢都洋溢著由衷的幸福。狹窄的心靈永遠開不出幸福的花朵。周國平曾經說過:“人,來自于泥土,而最終歸于泥土”。世間萬物都最終要落入大地,一切的愛恨、貪欲、喧囂、繁華、浮躁都只是過眼云煙,生命的本質是安靜的也是豐富的,更是偶然的,何必讓他在迷亂的旋渦中倒行逆施
Life Is a Cup of Coffee 生活是杯咖啡
Group of alumni, highly established in their careers, got together to visit their old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 conversation soon turned into complaints about stress in work and in life. Offering his guests coffee, the professor went to the kitchen and returned with a large pot of coffee and an assortment of cups - porcelain, plastic, glass, crystal, some plain looking, some expensive, some exquisite - telling them to help themselves to the coffee.
When all the students had a cup of coffee in hand, the professor said,“If you noticed, all the nice looking expensive cups were taken up, leaving behind the plain and cheap ones. While it is normal for you to want only the best for yourselves, that is the source of your problems and stress.
What all of you really wanted was coffee, not the cup, but you consciously went for the best cups and were eyeing each other’s cups.
Now consider this: Life is the coffee and the jobs, money and position in society are the cups. They are just tools to hold and contain Life, and do not change the quality of Life. Sometimes, by concentrating only on the cup, we fail to enjoy the coffee God has provided. So, don’t let the cups drive you ... enjoy the coffee instead.”
一群畢業生,各自的事業都已有所建樹,相約一起去看望他們的大學教授。談話一會兒就變成了各自對工作生活壓力的抱怨。教授去廚房端來一大壺咖啡招待這些客人,拿出各式各樣的咖啡杯——陶瓷的、塑料的、玻璃的、水晶的,有普通的、有價值不菲的、有做工精致的——讓他們自己挑。
當所有學生手中都拿了咖啡杯之后,教授發話了:“如果你們注意一下,就可以發現所有好看的貴的杯子都給挑走了,剩下的只是那些普通的和便宜的。當然,每個人都想給自己挑到那個最好的,這很正常,但這也正是你們的問題和壓力根源之所在。
其實你們真正想要的是咖啡,而不是杯子,但你們卻又都下意識去挑選最好的杯子,并觀察別人拿到的杯子。
試想:如果生活是杯中的咖啡,工作、財富和社會地位就是那些杯子。它們只是維持生活的工具而已,并不改變生活質量。有時候,我們在過于關注杯子的同時卻忘了去品味上帝賜予的咖啡。所以,不要成為杯子的奴隸……好好地享受品味杯中的咖啡。”
the relation of work to one’s other commitments
In a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address several years ago, Brian Dyson, CEO of Coca Cola Ent-erprises, spoke of the relation of work to one’s other commitments:
Imagine life as a game in which you are juggling some five balls in the air. You name them work, family, health, friends and spirit and you’re keeping all of these in the air. You will soon understand that work is a rubber ball. If you drop it, it will bounce back.
But the other four balls family, health, friends and spirit are made of glass. If you drop one of these, they will be irrevocably scuffed, marked, nicked, damaged or even shattered. They will never be the same. You must understand that and strive for balance in your life. How?
Don’t undermine your worth by comparing yourself with others. It is because we are different that each of us is special.
Don’t set your goals by what other people deem important. Only you know what is best for you.
Don’t take for granted the things closest to your heart. Cling to them as they would be your life, for without them, life is meaningless.
Don’t let your life slip through your fingers by living in the past or for the future. By living your life one day at a time, you live ALL the days of your life.
Don’t give up when you still have something to give. Nothing is really over until the moment you stop trying.
Don’t be afraid to admit that you are less than perfect. It is this fragile thread that binds us to each together.
Don’t be afraid to encounter risks. It is by taking chances that we learn how to be brave.
Don’t shut love out of your life by saying it’s impossible to find. The quickest way to receive love is to give it; the fastest way to lose love is to hold it too tightly; and the best way to keep love is to give it wings.
Don’t run through life so fast that you forget not only where you’ve been, but also where you are going.
Don’t forget, a person’s greatest emotional need is to feel appreciated.
Don’t be afraid to learn. Knowledge is weightless, a treasure you can always carry easily.
Don’t use time or words carelessly. Neither can be retrieved.
Life is not a race, but a journey to be savored each step of the way.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
幾年前,在一所大學的開幕典禮中,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官布賴恩·戴森講到工作與其他義務的關系:
想象生命是一場不停丟擲五個球于空中的游戲。這五個球分別為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而且你很努力地擲著這五個球,不讓它們落地。很快地你會了解工作是一個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落下它,它還是會彈回來。
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這四個球是用玻璃做成的。一旦你失手落下,它們可能會少了一角,留下無法挽回的記號、刻痕、損壞甚至碎落一地。它們將永遠不會跟以前一樣。你必須了解這個道理,并且為平衡你的生命而努力。但要怎么才做得到呢?
別拿自己和他人比較,這只會降低了你原有的價值。因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特別。
別人認為重要的事不一定是你的目標。只有你才知道什么最適合你。
不要將貼近你的心的人、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你必須將他們視為你的生命一般好好地抓牢他們。沒有他們,生命將失去意義。
別讓你的生命總在依戀過去種種或是寄望未來中逝去。如果你活在每個當下,你就活出了生命中的每一天。
當你還能給予的時候別輕言放棄。只要你不放棄,就有無限延伸的可能。
別害怕承認你并非完美。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藉由這脆弱的細絲緊密地串綁在一起。
別害怕遇到危險。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藉由這些機會學習勇敢。
別以愛太難找到作為借口而緊閉你的心扉。最迅速找到愛的方法就是給予你的愛;最快速失去愛的方法就是緊緊地守著你的愛不放;維持愛的最好方式就是給愛一雙翅膀。
莫要匆忙地度過你的一生,那匆忙讓你忘了曾經到過哪里,也讓你忘了你要去哪里。
莫忘記,人類情感上最大的需要是感恩。
莫害怕學習。知識沒有重量,它是可以隨意攜帶的珍寶。
莫漫不經心地蹉跎光陰或口無遮攔。時間與言詞兩者都是一放便收不回來。
生命不是一場賽跑,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旅程。
昨天已是歷史,明天還是未知,而今天則是一個上天的禮物:那就是我們為什么稱它為“現在”的原因。
把自己帶到懸崖
兒子要到更遠的地方去歷練自己,左思右想,舍不得放下現在自己擁有的一切。在他非常困惑的時候,父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鄉下老人在山里打柴時,拾到一只很小的樣子怪怪的鳥,就把這只怪鳥帶回家給小孫子玩耍。老人的小孫子將怪鳥放在小雞群里,讓母雞養育著。后來發現那只怪鳥竟是一只鷹,人們擔心鷹再長大一些會吃雞。然而人們的擔心是多余的,那只鷹始終和雞相處得很和睦。時間久了,村里的人們對于這種鷹雞同處的狀況越來越看不慣,如果哪家丟了雞,首先便會懷疑被它吃掉了。越來越不滿的人們一致強烈要求:要么殺了那只鷹;要么將它放生,讓它永遠也別回來。
這一家人卻舍不得殺它,于是決定將鷹放走,讓它回歸大自然。他們把鷹帶到村外的田野上,過不了幾天那只鷹又飛回來了,他們驅趕它不讓它進家門,甚至將它“打”得遍體鱗傷……許多辦法試過了都不奏效。最后他們終于明白:原來鷹是眷戀它從小長大的家園。
后來村里的一位老人說:“把鷹交給我吧,我會讓它重返藍天,永遠不再回來。”老人將鷹帶到附近一個最陡峭的懸崖絕壁旁,然后將鷹狠狠地向懸崖下的深澗扔去,如扔一塊石頭。那只鷹開始也如石頭般向下墜去,然而快要到澗底時,它只輕輕展開雙翅就穩穩托住了身體,開始緩緩滑翔,然后它只輕輕拍了拍翅膀,就飛向蔚藍的天空。
它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漸漸變成了一個小黑點,飛出了人們的視野,永遠地飛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聽了父親的故事,年輕人痛下決心,終于明白了父親的告誡。其實每個人又何嘗不像那只鷹一樣,總是對現有的東西不忍放棄,對舒適平穩的生活戀戀不舍呢。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有所造就,就必須懂得在關鍵時刻把自己帶到人生的懸崖,給自己一片懸崖其實就是給自己一片蔚藍的天空啊。(《知音》王新/文)
跳蚤人生
失敗常常不是因為我們不具備這樣的實力,而是在心理上默認了一個“不可跨越”的高度限制。
六年前,一位朋友南下求職,根據她的專長和才華,負責一個部門運行不成問題。
我給一家電信公司的余總工程師寫了一封推薦信,然后讓朋友約定時間面試。沒想到她卻說自己從來沒有在這樣大的電信公司做過主管,恐怕面試無法通過,或者做不好工作,影響朋友的面子,只好“退而求其次”。
她先給幾家用人單位寄去簡歷,足足等了半個月,結果石沉大海無消息;接著,她又去找區級人才市場或者職業介紹所,見了幾家用人單位,結果是“高不成而低不就”。最后,她打電話給電信公司余總工程師,總工辦秘書接過電話問道:“請問您找哪一位?”她回答說:“請找余總。”秘書說:“對不起,余總正在開會,可以請您留下口信嗎?”她又不好意思留口信。
一周后,我給她講了一個“跳蚤的故事”: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只跳蚤放進玻璃杯,發現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到它身體的400倍,如果再增加一些高度,跳蚤就跳不出來了。但是當你把一盞酒精燈拿到杯底,跳蚤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它就會“嘣”地一下,跳了出去。正如兵法上所說“置之死地而后生”。
朋友很快領悟,第二天一上班,她就給余總打電話,又是秘書接的電話,但她直呼余總的名字,秘書不敢怠慢,很快接通電話……
現在我這位朋友早已成為該公司的設計室主管。余總多次對我說:“我真該感謝你,你給我們公司介紹的這位同事誠實、能干、進步最快。”
其實我們許多人也在重復著這樣的“跳蚤人生”:因為在心理上默認了一個“不可跨越”的高度極限,而甘愿忍受失敗者的生活。(《青年知識報》張強/文)
【經典勵志文章】相關文章:
勵志文章10-07
經典勵志文章05-13
勵志的文章11-09
經典勵志文章08-29
經典的勵志文章11-30
人生勵志文章05-13
勵志朗讀的文章05-13
唯美勵志文章05-13
勵志文章摘抄05-13
感恩的勵志文章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