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勵志文章:在班級日常生活中學會學習
評價一個孩子“學習好”,是對他作為學生而言的高度肯定;而“學習好”是否只是意味著語文、數學等學科學習的成績好?進一步說,在學科領域中不僅僅獲得好的學習結果,而且也“會學習”“好學習”,這是否就是完整的“學生的學習生活”?在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建設的背景下,在21世紀教育發展與比較的視野中,我們需要怎樣的“學習”觀?本文認為,我們需要回歸到更為本真的學習觀上,并開發出中國學校教育中一個獨特的領域。這一教育領域就是班級建設,這一本真的學習就是在班級日常生活中的學習。
一、返璞歸真:學習觀的再建立
《學會生存》一書曾回顧道:“在原始社會里,教育是復雜的和連續的。這時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質,一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的。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工作或游戲、儀式或典禮等都是每天遇到的學習機會;從家里母親的照管到狩獵父親的教導,從觀察一年四季的變化到照管家畜或聆聽長者講故事和氏族巫士唱贊美詩,到處都是學習的機會。”該著作指出:“這些觀念已經長期被一種說教的、學究式的教育學弄得模糊不清了。這些觀念是我們的主題思想—自覺的學習化社會這個概念的基本要素。”[1]這段論述,啟示著我們認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與學校教育中的“學習”的重大差異,進而重新認識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人類的學習,是發展的核心實現機制
人生而具有學習的需要與能力。無論智商、情商發育水平如何,具有未完成性的人,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永遠處在與環境的互動之中。無論是個體的生存與發展,還是外部環境的要求,人必須不斷主動地自我改變,而這一行為就是學習。無論是何種基礎狀態的學生,我們都必須信任他的學習能力。
人的學習意味著人的發展。人的學習能力有可能消退,也有可能被遮蔽。隨著人的發展,學習能力的內在復雜性也在逐步呈現。在其中,有著人對外部世界的敏感、對資源的捕捉與判斷,有著對自我狀態的自覺,有著內動力的激發,有著思維方式的介入,有著重建自我認識與能力系統的努力。這一復雜的機制,意味著學習能力需要隨著人的發展本身而不斷發展。
學校教育的本意在于更高質量地、有意識地促進人的發展,而發展的實現,最為核心、也是最高貴的力量,只能是人的學習。在此意義上,教育的核心也就在于培養人“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估,也就應回歸到人的學習上。唯有依靠高質量的、綜合的學習,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得以實現。
(二)本真的學習,是學校教育的“源”和“本”
人的學習存在于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先于”學校課程中的學習,這既是時間意義上的先后之分,也是性質意義上的本末之分。而且,就各類課程、學科學習而言,其最終目的依舊是服務于人的生存與發展,其價值實現必須回歸日常生活。因此,沒必要割裂這兩類學習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從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建設的意義看,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最大挑戰還不是在學科學習中,而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夠充分地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是否能夠隨時、隨地、自主地開展學習?
在這一觀念基礎上,美國學者菲利普 杰克遜(Philip·Jackson)所闡發的班級生活中的學生學習(Life in Classrooms)、學校生活中的道德學習(The Moral Life of Schools)、不教而成的課(Untaught Lessons)等,都開始聚焦這一領域。有關真實性學習、服務學習、問題解決學習、項目學習、體驗學習等學習科學的探索,也為我們打開新的視野,促進我們思考:如何定位學科學習的地位?學校教育觀是否需要隨著學習觀的變革而變革?
(三)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是學科學習質量提升的基石
當我們將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視為“先于”學科學習時,也必須重新定位學科或課程學習的內涵。作為對人類文明的傳播,通過對學生學習歷程的有意識設計,學科或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否認這一點,是不理性的。
但同樣不可否認,過度脫離日常生活,學科學習也就失去了根基。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科學習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尊重源自日常生活的學習資源,關注學生的前理解,強調學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體現。在這一意義上,學科學習質量的提高,必須溝通學科學習與日常生活中的學習。
更為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學習,為所有的學科學習提供了綜合融通的基礎。以分科為特征的中國學校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學科整合、知識交匯、能力提升的挑戰,始終存在著。實現學科間綜合融通的力量,存在于不同學科教師間的合作、課程的整合中,但最根本的力量在于學生的學習。當學生擁有了高質量的日常學習意識與能力,就能更自主、更富創造性地實現學科學習與自我發展間的整合,實現與自己生活世界的整合。
上述對“學習”的再認識,既將展現出一個獨特的中國教育領域、乃至其世界貢獻,也將為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背景下的人的發展,提供最綜合的教育支持。
二、班級建設:新教育領域的開發
為了培養人的學習意識與能力,促成人的生命成長,“學校教育”的內涵也需相應地發生變化。最有意義的變革領域,就是“班級建設”。相對于歐美國家,中國學生的學校生活是以“班級”為核心而開展的。基于這一日常生活的獨特性,中國的班級建設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天地,也為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中國學生班級日常生活的獨特性
一位美國校長在進入到中國學校教育情境后,如此寫道:[2]
在晚餐時,我們討論了當前中國教育中的儒家傳統,關于杜威和儒者的共同特征,還有在美國沒有的一個教師角色。這個教師是一個整體咨詢者,承擔某些課程,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在課外經常出現在全班40、50或者60人面前的一個人。這一令人尊敬的教師常常伴隨著一個班級的學生長達數年,熟悉每個學生,無論何時何地,包括校園內外,只要他們需要,他就會提供幫助……
這位校長已經關注到中國學生的學校生活與西方有著重大差異。中國學生的學校生活中,有著一類獨特的教師—班主任,其專業素養與教育智慧直接影響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學習質量;學生有著相對穩定的群體與組織,從非正式群體到各類正式學生組織—在我們的實驗學校中,就有著崗位組、小組/小隊、班委會、部門、項目組、雙班委、社團、“基金會”“大手牽小手”等協作組織,校園值周/年級自主管理等年級組織,大隊部/學生會等校級組織,等等;學生有著豐富的班級日常生活,從日常的崗位工作,到組織建設,到班級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到富有年段特征的系列主題活動等。
中國學生的班級生活,是諸多歐美國家的學生所不擁有的。在此意義上的學習科學研究,或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世界貢獻。[3]
(二)班級日常生活中蘊藏豐富的育人資源
就當前學習科學的研究內容來看,無論是相對基本的體驗學習、榜樣學習、合作學習,還是更具挑戰性的問題解決學習、項目學習等,在班級生活中比比皆是。班級建設中,以小隊為單位的活動,充滿著合作學習的資源;動態生成的過程,挑戰著學生們信息捕捉、判斷、重組、開發的能力;師生和生生互動,直接促成著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活動的系列化,直接反映著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發育水平,且看以下實例。
2013年10月10日,在上海市閔行區古美學校八(3)班的主題班會上,學生們以“品秋方案設計—品秋節系列活動二”為主題,在前期自主的小隊活動基礎上,五個小隊(秋睢離小隊、易水小隊、金秋落葉小隊、恒音小隊、穩妥小隊)先后交流了各自的策劃方案。每一個小隊在匯報時,其他小隊都在“傾聽”中學習。之后,班主任引導學生利用一份評價單,請學生小組討論、形成對以下兩個問題的看法:
1、你最欣賞的方案設計是哪個?請選取一點說明欣賞的原因?你覺得它還有改進的空間嗎?
2、反觀自己的方案設計,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這一核心性的教育要求,促成了每個小隊對其他四個小隊的綜合學習,和小隊內部同學間的積極互動,并最終轉化為每個小隊的綜合重建。
在此過程中,組織之間,個人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發生著多維的學習。該環節結束后,又通過小組代表的發言、相互間的補充與對話,實現了學習的深化與轉化。金秋落葉小隊學到的是活動策劃的針對性、差異性與結構的整體性;而且即便是在小組討論中,成員之間也依舊存在分歧,為進一步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1、最欣賞的方案是恒音小隊。欣賞的是:他們將方案分成了各個年級段,每個年級段都有不同的活動,不同的意義,更貼近年級段的學生。改進的是:每個年級組的活動分配得不太妥當,我們小隊討論產生了分歧……
2、我們小組在聽了看了其他小隊的方案設計后,發現我們小隊匯報活動結束,就沒有了下文了,后面也沒有活動結束環節,就進入尾聲了,右(后)面也沒有活動評價。我們覺得自己的方案設計集體匯報小組活動中,有點簡單,應該把如何展示的寫出來,這樣也有利于寫活動后的評價。
上述真實、綜合、充滿動態生成性的學習,在班級建設中比比皆是。其典型特征是綜合生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在全程中學習,在融通中學習,在自主中學習。經過本領域的培養,我們的學生完全可能發展起高度的學習意識與能力,獲得走向未來的通行證。
進一步回歸到班級建設的具體領域,我們開展了班級崗位建設與干部培養、班級文化建設、班級主題活動及主題班隊會開展、班級生活與學科整合、班級生活與學校大型學生活動整合、社會性與自然性資源的開發等六大領域的改革,每一領域都充滿著學習資源。
(三)班主任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評價者
班主任是誰?是學科教師兼任的一個角色?是一位德育工作者?是一位學生管理者?我們的研究如此回答:班主任是本真意義上的教育工作者,這是西方學校體系中沒有的一類角色,而其角色特殊性,足以令我們自信于中國教育的獨特性。
作為具有內在專業性的教育工作者,回歸到學生的學習上,班主任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班主任不僅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評價者。一方面,作為學生個體與群體發展的關鍵人,班主任要尊重自己工作的專業性,研究學生學習的基礎、特點和需求,系統建構班級生活體系,關注學生在班級日常生活中的學習狀態,同時形成對學生學習的多維反饋和評價。另一方面,作為教師團隊的關鍵人,班主任要成為其他學科教師的領導者,策劃、協調、溝通各類關系,從而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微觀生態。
三、支持系統:保障學生學習與班級建設
未來社會的理想新人,必須具有自覺而高度的學習意識與能力,班級建設為之提供著新的實踐根基與主體力量。但長久以來,這又是很弱勢的實踐與研究領域,為此,我們必須建立班級建設和學生學習的支持系統。
(一)校長的學校領導
校長應轉變觀念,重新認識班級和班級建設的意義。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是學生學科學習的起點,更是學生終身學習的核心。“班級”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而是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組織的基本單位;[4]進而應被視為學生的生活世界。基于此,對班級建設的價值理解也應轉變—它是為促進學生社會性和個性健康、主動發展而開展的教育實踐,也是學生學會學習、享受學習、實現自我發展的學習實踐。在上述理念更新的基礎上,學校領導者應整體規劃、指導該領域的變革,并最終促進學生和班主任的發展。
(二)教育政策制定者的保障
基于新的學習觀,學校教育的質量,必須綜合考慮學生在學校中的所有學習行為,聚焦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政策制定者需要更新學生學習觀,改變唯若干學科考試分數的質量觀,建立綜合考慮學生在班級、學校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和正式課程中的學習的質量標準,健全相關評價方式與手段。
對于班級建設標準的研制,也需盡快啟動。政策制定者需要就班級建設的性質、目標體系、內容結構等,班主任的角色、工作性質、工作方法等,班級建設或班主任發展的相關經費保障、職稱體系、課題管理、研討制度等,形成清晰的國家標準,從而引領、指導和保障本領域的健康發展。
(三)家長的理解、支持與參與
家庭是學生學習生活開始的地方,又與學校教育積極互動、相互交融。家庭成員實際上也在為孩子提供學習的資源、創設具有學習意義的活動、與社區建立聯系等。孩子還從家庭成員對學校教育與能力所持的態度中學習。[5]
父母是最能理解班級建設之價值的一類群體,與班主任交往最為密切;其對班級建設的理解、支持與參與,也是最能影響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學習和班主任工作的力量之一。父母尊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重要意義,注重學生家庭生活與班級、學校生活的有機溝通,主動開發資源,將對班級建設改革產生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相關社會教育力量的發育,信息技術的發展,乃至于終身教育體系與學習化社會的不斷形成,都將進一步凸顯日常生活中的學習的重要性,也將不斷促成班級建設領域的發展。
人性的偉大,就蘊藏在日常學習之中;中國新學校教育的形成,也將因班級建設領域的開發,而更為綜合、生動和獨特。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7.
[2]Durnan,V.DatelineShanghai,March7.[EB/OL].(2012-01-21)[2013-10-30].http://www.usn.org/podium/default.aspx?t=204&tn=Dateline+Shanghai%2C+March+7%2C+2013&nid=658158&ptid=131735&sdb=False&pf=pgt&mode=0&vcm= False.2013.
[3]Jiacheng Li & Jing Chen.Banzhuren and Classrooming: Democracy in the Chinese Classroo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2013(9):89-106.
[4]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94.
[5]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