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歌吧,詩歌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詩歌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 1
游子吟
作者:【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注釋]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2. 寸草:在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這里“心”字雙關。
[簡析]
這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女兒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女兒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 2
《母別子》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
注釋 烏與鵲:林中自由自在的鳥兒。
雛:小鳥。
譯文 母別子,子別母,白天的陽光似乎都因為悲傷而失去了光彩,哭聲中無限凄苦。一家人住在關西長 安,丈夫身居大將軍的高位,去年立了戰功,又被加封了爵土。還得到了賞賜的金錢二百萬,于是便在洛陽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婦。新婦來了不滿足,就要丈夫拋舊 婦;她是他掌上的蓮花,我卻是他們眼中的釘子。喜新厭舊是俗世的常情,這本來也不足為悲,我就要收拾行裝,無奈地離開。但悲傷的是,留在丈夫家的,還有兩 個親生的小孩。一個才剛剛會扶著床沿走路,一個才剛剛能夠坐起來。坐著的孩子啼哭,會走路的孩子牽著我的衣服。你們夫婦新歡燕爾,卻讓我們母子生離死別, 從此不得相見。此時此刻,我的心有訴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還不如林中的烏鵲,母鳥不離開小雛,雄鳥總在它們身旁呵護。此情此景,倒象是后園的桃樹,曾 經遮蔽著花房的'花瓣已經隨風落去,幼小的果實還將掛在梢頭經歷霜雪雨露。新人新人你聽我說,洛陽有無數的紅樓美女,但愿將軍將來又立了什么功勛,再娶一個 比你更嬌艷的新婦。
賞析
《母別子》是《新樂府》五十首中的一首。這兩句是寫將軍遺棄妻子,迫使母子別離時妻子說的話:我們母子生離死別,連林中鳥兒都不如;那些鳥兒母親不失兒女,丈夫陪伴妻子,過著恩恩愛愛、白頭到老的生活。凄婉哀怨,聲淚俱下,比喻真切,意境獨到。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 3
《墨萱圖》
【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
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注釋】:
①萱草花:中國的母親花,早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征之前,我國也有一種母親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稱號忘憂(忘憂草),來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日忘憂草。
②北堂:"詩經疏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即代表母親之意。古時候當游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
【翻譯】:
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
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
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
遠行的游子是那樣的苦啊!
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
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
抬頭看著一片云林,
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賞析】
萱草花是中國的母親花,詩人用萱草花暗喻濃濃的母愛,雖說忘憂,但對游子的牽掛卻終其一生。表達了在外游子對故鄉母親的深切思念之情和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的愧疚之情。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 4
思母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譯文翻譯
看到寒霜把蘆花摧殘,不禁落下了傷心的淚水。滿頭白發的老母親再也不會到門口倚靠著柴門盼望我、看望我了。
去年五月梅雨時節。家中糧斷,只好典袈裟糴米回家,奉養母親。
注釋解釋
①霜殞蘆花:寒霜把蘆花摧殘。蘆花:典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傳載孔子弟子閔損字子騫,少時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將蘆花塞入布中,給子騫穿。而以棉花制襖,給自己親生兒子穿。子騫父得知,欲休之。子騫跪求留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父乃止。后母悔,遂待諸子如一。后世轉以蘆花代指母愛。
②無復:不再。倚柴扉:指母親倚門望兒。
③黃梅雨:梅子熟時之雨,時當農歷四、五月。黃梅謂梅子,熟時呈黃色,故稱。
④典:典當,抵押。糴(dí):買入糧食谷物。
創作背景
《思母》是宋末元初與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是宋末元初浙江余姚九功寺名叫與恭的僧人。本詩想表達的'是作者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賞析
與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見背,唯留老母貧苦獨守。恭公雖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負親恩。雖然自己過的也是清貧淡泊的生活,仍時時接濟老母。現在母親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滿腔懷念。這首詩并沒有華美的詞藻,只是用極普通的詞語,敘述極平凡的往事。然而,詩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讀來令人深為感動,惋嘆不已。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 5
《遣興》
原文:
遣興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譯文:
驥子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學語的時候。
就知道問家里來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誦我的的詩了。
世道不太平可憐驥子還是個小孩子,家中貧困,全部仰仗你母親來照應。
未能攜全家一同避難,不知道何時才能互通音信。
全國到處是舉著麾旗的軍隊,戰亂不止。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爭取早日見面,決不拖延。
注釋:
⑴ 遣興(xìng):猶“遣意”,也就是以寫詩來消遣之意。
⑵ 驥(jì)子:杜甫兒子宗武的小名,這一年剛五歲。
⑶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指驥子三歲時,知道問家里來人來客的姓名,能背誦他父親的詩。這是稱贊驥子的穎悟。
⑷ 渠:他,指驥子。
⑸ 仰:依賴。
⑹ 鹿門:山名,在襄陽(今屬湖北)境內,漢江東岸。東漢末,天下大亂,龐德公攜全家隱居于此。后成為隱居地的代稱,這里意思是未能攜全家一同避難。
⑺ 不遂:不成。
⑻ 雁足:事見《漢書·蘇武傳》,大意是,漢求蘇武,匈奴單于詭言已死。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大澤中,于是聲稱:漢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書,知武所在。單于大驚,只好放還蘇武。此處指難以料定何時才能互通音信。
⑼ 軍麾(huī):軍旗。形容全國各地都處于戰亂之中。
⑽ 戰角:軍中號角。
⑾ 儻:通“倘”,如果。
⑿ 免相失:免于相互離散。
⒀ 遲:延遲。
賞析:
杜甫有二子,長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驥子。《遣興》這首詩懷念的對象是兒子,慈愛之情溢于全篇。
這是一首排律(俗稱長律),中間四聯全是對仗。全詩可分三層,“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前兩聯回憶過去,寫驥子兩三歲時穎悟過人,就能問知來客的姓名及能背誦杜甫的`詩句;杜甫通過回憶前年牙牙學語時嬌趣的憨態,極力把兒子宗武可憐可愛、天真無邪的神態表達出來,激起讀者的同情,催發讀者親子之情。[3]? 中間兩聯“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寫驥子當前的遭遇,因逢“世亂”,居無定所,又值父親外出,音信全無,只能仰賴母親的愛撫,更讓詩人后悔不已的是沒能攜帶全家一起逃難,以致如今分隔兩地,不知何時才能互通音信;最后兩聯“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描寫上的是一副國破亂世的情景,到處都是舉著軍旗的軍隊,號角聲聲激起詩人心中無限悲涼,于是詩人感嘆曰,如果能有舉家團圓的機會,必定不敢遲慢,表達了詩人在這種國破家碎的情況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團聚的急切心情。
這首詩先寫過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詩的時間來推算,驥子“學語時”當為公元755年,戰亂還沒有發生,可是誰也沒有料想到就在這年的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戰爭波及廣大地區,使千萬個家庭流離失所。詩人先寫驥子在先前的穎悟的表現,再寫他在戰爭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讀者的同情。此外,從“憐渠小”“仰母慈”諸語中還能看出詩人因未能盡到自己的責任而深感內疚的心情。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 6
《歲暮到家》
歲暮到家 / 歲末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賞析
母愛是人類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但古詩中表現這一題材的作品卻不很多,最著名的當屬孟郊的《游子吟》,說盡了天下父母愛子之心。蔣士銓這首《歲暮到家》則從另一個角度細膩地刻畫了母親的愛心,與孟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中著意表現的母子之情,并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的敘寫上,而是借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母親對兒子的愛心沒有止境,兒子及時歸來使母親驚喜萬分,首聯上句直寫母親的愛心,下句寫久別的兒子歲暮之際回家團聚時母親的喜悅心情,一個“喜”字,包含了母親對兒子無盡的關懷和憐愛、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注腳。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說御寒的冬衣縫得針腳細密,問候的家信墨痕尚新。這兩句詩極力突出母親對兒子的關懷和思念:細細縫好御寒的冬衣,時時捎去噓寒問暖的家信。那一針一線,一字一句中蘊涵了多少慈母的愛心。一個“密”字,道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一個“新”字,道出了母親心中的思念和關懷。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說一見面便心疼兒子的面容清瘦,叫著孩子問起一路上的艱辛。這里敘寫母親與兒子相見時的情景,進一步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看到兒子面容清瘦,母親心中十分憐惜,連忙把兒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細詢問一路上的風塵勞頓,問長問短,反反復復,不厭其煩。一“憐”一“問”,慈愛之心,躍然紙上。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兩句寫兒子心中慚愧自己沒有盡到孝敬母親的責任,不敢向母親訴說那一路的風塵,這里通過直抒詩人的`慚愧心情表達出母子之間的深情。在慈愛的母親面前,詩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敬愛,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內疚,由于自己出門在外未能在母親膝下承歡盡孝,深感未盡到人子的責任,從而辜負了母親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訴說自己旅途的艱辛。除了慚愧之外,此處也含有擔心直言遠行的勞頓,會使母親更加心疼的含義,因此“不敢嘆風塵”,自然也蘊涵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味。
該詩是一首表現骨肉親情的詩作。詩中通過描述久別回家的游子與母親相見時的情景,頌揚了母愛的深厚和偉大。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 7
別老母
朝代:清代
作者:黃景仁
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干了。
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注釋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門簾,出門。
②河梁:橋,替代送別地。
③枯(kū):干涸。
④慘慘:幽暗無光。
⑤柴門:樹枝編的門,替代貧苦人家。
賞析
“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點明了別母的主題,并融含了遠游異鄉、身世飄零的悲哀之感。“白發愁看淚眼桔”緊承首句而來,
人并沒有直接抒寫別母時的傷痛之情,但“搴帷拜母”的具體細節和特征鮮明的母親的形象已經能夠感受到母與子各自內心的`情感運動及相互間情感的交流:兩兩相對,默然無語,母親的凄楚和耽念,詩人的悲愁和愧疚,盡在不言中。
“慘慘柴門風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畫面,同時造成了一種充溢著強烈悲哀情緒的氛圍。詩人也不由從心底發出“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慨嘆。“此時有子不如無”是詩人感情步步加深,層層蓄積,凝聚到飽和狀態時的迸發,從而就產生了動人的情感力量,表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矛盾運動,具有豐富復雜的心理內容。
這首詩通過眼見別時的實況與懸想今后的虛景相結合,用直白如話的語言對詩人遠行他鄉和離別母親時見到的場景進行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母親至真至誠的情感。
作者介紹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贊美母親的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贊美母親詩歌06-10
贊美母親詩歌[經典]06-10
贊美母親的詩歌【精選】07-20
贊美母親詩歌(精選)07-20
贊美母親的詩歌10-19
贊美母親詩歌【精選】06-10
[推薦]贊美母親詩歌07-16
【優選】贊美母親詩歌07-17
[優]贊美母親詩歌07-17
【必備】贊美母親詩歌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