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實用的勵志名言警句40條
寫作這回事,捱到成名,已經累垮,倦得頭都抬不起來,絞腦汁大概是天下至勞心勞力之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勵志名言警句40條,歡迎參考。
1、在時間的扶攜下,人生也就是有無數過客,來來往往。對于我們的人生,我們必須自己向自己負起責任,因此,我們也是要去充當這個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讓我們的生存就等同于一個盲目的偶然。得不到的總是有一天會以另一種方式給你,不著急,也不抱怨,就去看時間會去給我們什么樣的答案。
2、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鶴林玉露》
3、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一次是無知,絆倒兩次是愚蠢,絆倒三次是無藥可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被一塊石頭絆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同一塊石頭多次絆倒。
4、我們都有著愛的殘疾,總是讓我們痛苦不已。
5、要冷靜耐心。你盡量讓壞事發生好了。你不要躲避。相反,你要認真觀看。你要用主動的理解代替被動的接受刺激。這樣你就會應付這些事情。人只有經歷自己的渺小,才能到達高尚。——卡夫卡
6、人生即使如此,找不準自已的定位,你的畢生終會庸庸碌碌,相反找到你的最佳位子,你則也許有驚人的發明力。
7、我們可以提沒有答案的問題,但不能把事情看作沒有問題。
8、童年是一首憂郁的詩,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羞于見人的,卻讓每個人流連忘返。——《歲月的童話》
9、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并不完美的人。因為愛你,只要你一個肯定,我就足夠勇敢。——《哈爾的移動城堡》
10、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有緣而來,無緣而去,世上之事就是這樣,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有緣不推,無緣不求,來的歡迎,去的目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11、偉大的思想造就偉大的人。
12、君子恥食其食而無其功,恥服其服而不知其事。——宋·蘇洵《彭州圓覺禪院記》
13、人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既有強烈發展的`愿望,又有安于現狀的惰性。如果沒有外部壓力的被逼,你要學會自逼活出新意。逼自己不斷學習新知識,逼自己不斷樹立新觀念,逼自己不斷獲得新動能,逼自己不斷取得新成果。別人想不到,逼自己先想到;別人不敢想,逼自己敢于想;別人做不到,逼自己能做到。
14、知己是難求的,假如你遇不到知己,不必抱怨;要是遇到了知己,千萬別錯過。
15、傳授普世三條真理:慷慨的心、友善的言辭、服務他人以及充滿同情心的人生。這些是改造人類的真諦。
16、最偉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我。
17、其實每一己在生計中都會有相似的體驗,維持好的心態是尋求。高興的最佳方式,要活得快活,就一定先轉變自已的態度,這即使愉快的真諦。
18、不要總把自已看得太低,要思念自已有足夠的才能去應對所遭到的問題,你比你自已想像的要更優異,更勝利,更有能耐,更富裕發明力~~~~~~~~
19、時間就是,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20、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學習上的。
21、路在自我腳下,沒有人能夠決定我的方向。
22、你可以牽著馬去河邊,卻不能強迫它低頭喝水。
23、科學家必需在龐雜的經驗事實中捉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來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天然界的普遍原理。
2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5、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26、我的座右銘是:第一忠誠,第二勤奮,第三專心工作。——卡耐基
27、人在社會中是能夠求教別人的,但要得到靈感,卻須處在孤獨中。
28、再長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29、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30、給生命一個微笑,笑是陽光,笑是花朵,笑是溫暖,笑是驕傲,它可以驅散你心靈的陰云,趕走你辛勤忙碌的疲勞,可以給自己以信心,給他人以美好。在微笑中工作,在微笑中生活,讓生命開花,讓人生妖嬈。
31、無論你能做什么、夢想到什么,現在就開始行動。大膽去做就會開發出相應的天賦、力量和魔力。
32、生活的充實與貧乏取決于一個人的勇氣。——昂納依斯
33、開拓路途春麗革新枝上花榮。
34、在這個世界上,用感情去在世是悲劇,用理智去在世是喜劇。 在武士的辭典里,沒有"不行能"這個詞。
35、我們的戰斗來締造戰斗的年代,我們賦給日子以氣力,戰斗的青年。 我們從失敗中學到的對象要比從樂成中學到的對象多得多。
36、一個沒有抱負的人,就像一只沒有翅膀的鳥。
37、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疆域。——美國詩人惠特曼
38、磨難與幸福一樣,都是生命盛開的花朵。
39、不要節制失敗的風險,而應節制失敗的本錢。——RobertA。Cooper
40、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東漢哲學家 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