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教育的現狀及問題與對策-
創新教育的內涵
創新一詞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JA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和使用,他指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在經濟活動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新組合。”[1]創新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新的組織形式。
簡而言之,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2]創新教育是在教育過程中加入人類創新活動的特征,同時以此為基礎,實現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兩個主要切入點,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受教育者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的能力。
創新教育由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最早提出,他針對缺乏創造性的傳統教育模式提出應當采用“科學研究式的、以學生自由發現為主的教學模式”。[3]被譽為創造教育之父的奧斯本(AFOsborn)在1938年提出了“頭腦風暴”創造技法并取得了成功,“發明創造的知識、技巧和經驗;創造力訓練;創造性教育”是奧斯本創新教育理論的三個主要構成元素。[4]在我國,1943年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開啟了中國創造教育的大門。21世紀,隨著教育理論和研究的不斷發展,創新教育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主流趨勢,它伴隨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日益顯示其作用。
創新教育的意義
當前,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也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教育與人才的競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科技創新,離不開創新型人才。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教育領域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綜合改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014年,xijinping總書記指出,“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未來創新型人才的后備力量和中堅力量。加強大學生創新教育,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于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對于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以及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創新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創新教育現狀
高校是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近年來,各高校已逐步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辦學的主要目標,尤其是以“985工程”“211工程”為代表的一批高校,經過十余年的重點建設,培養出的創新型人才素質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科研成果集中。以“985工程”“211工程”為代表的這批高校已成為我國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集結地,成為了我國理論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源頭。
目前,大學生創新教育途徑與形式總體可分為兩類:一是通過特定課程;二是組織相關競賽。[5]很多高校對在校學生開設了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動手能力的課程,這些課程大多門檻較低,沒有太多專業限制,全校學生都可選修,有目的、有方向地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引導。[6]有些學校也將創新教育滲透到了日常教學中,但是這種方式專業局限性較強,受眾較小。同時,高校設立多種單學科和跨學科競賽,如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機械設計競賽、結構設計競賽、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創業大賽、“挑戰杯”競賽等,通過參加競賽,學生可以直接體會科技創新的效果,激發他們對創新的熱情。
2.大學生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方式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盡匹配。長期以來,由于我國人口數量眾多、教育經費投入有限、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考試考核方式在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考試考核的評價方式具有組織成本低、評價效率高、公平性較好等優勢,在人才選拔和評價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考試考核方式重視規范化、正確率,強調標準答案、正確答案,往往會限制扼殺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和想象力,這種方式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不盡匹配的。
第二,教師的觀念水平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仍有差距。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的觀念水平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師重視創新教育,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才能夠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然而目前,高校中部分教師仍然將科研當做最重要的工作,科研中的創造性沒有應用到教學當中,導致教師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薄弱環節。[7]現階段,我國高校教師隊伍雖然在不斷地增強,但新成為教師的高學歷者大多缺乏教育經驗,使得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8]
第三,教學內容與創新型人才的成長規律不盡符合。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推進,但高校教學內容方面的創新改革力度仍顯不足,教材內容仍以舊有知識為中心,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較少能在教材中相應更新,這就使得教學內容很難跟上科技進步的步伐。同時,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多學科、多知識點的相互結合,然而目前的高校教育仍然保留了較為嚴重的理工科與文科的區分界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結合較少。[9]此外,教學與科研脫節,相當一部分高校沒有把本科生科研納入教育計劃,本科生參與科研和創新活動的機會不足,教師對學生的科研指導也顯得不夠。這種狀況與創新型人才的成長規律是不相符合的。
第四,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管理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未能銜接。目前,我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以科技類競賽為主。雖然各種各樣的競賽五花八門,但仔細來看,高校科技創新活動仍存在著形式單一、效果不佳的問題。首先,高校科技創新競賽的普及度仍然不夠,參與人數較少,參與范圍大多局限于理工科的少數學生中,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其次,諸多科技創新競賽存在著重短期效益、功利性強等弊端,學生突擊完成作品參賽,使得參賽作品科技含量低、周期短、連貫性差,不利于長遠發展;再次,當前的科技創新競賽還存在獨創性不足、過度依賴指導教師的現象,這些問題都表明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還存在著缺陷和不足。[10]
完善創新教育的對策思考
1.加大創新教育的政策扶持及投入力度
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創新教育并沒有得到更多實惠。究其原因,高校教育投入增長主要用于擴大招生、擴建校舍等“量”的增加上,而在創新教育等“質”的提高上,投入和支持力度還不夠。要想讓創新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不僅要有宏觀的政策支持,而且還要有微觀的實施方案。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加對創新教育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以制度化的方式確保創新教育的投入。例如:增加對創新教育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研發和投入,改善教學實驗設備,加強對創新實踐活動的投入,增加教師、學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的經費等。
2.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在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速度前所未有的今天,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更多具有較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鼓勵學生摒棄尋找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敢于發散思維、勇于實踐探索;要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給學生嘗試、探索和實踐的機會,允許并寬容他們的失敗,同時努力教會他們從失敗中分析原因、獲得成長;要建立更為科學全面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式,打破考試考核定終身的評價方法,注重和加強對培養過程的考察,注重和加強對評價結果的科學分析和追蹤,從評價方法、組織方式和評價效果等多方面入手進行研發,不斷提高評價的質量和信效度。
3.加強師資隊伍的思想建設與能力建設
培養創新人才,師資隊伍是關鍵。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雜家”,廣闊的.知識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日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并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利于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高校要加強對教師進行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以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在教學目標上,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還要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健康個性,體現認識、情感、技能、目標的統一;在教學關系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個學生,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在教學內容上,從知識、能力、品德、方法等方面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握教材、處理教材,從而使教師轉變教育觀、教學觀、課程觀、質量觀、評價觀。
4.改革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從發達國家的教學經驗來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適度弱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注重學科間的結合,通過開設跨學科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互相討論,甚至與教師探討爭論,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為此,要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提倡啟發式教育,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式、研究式學習。在教學內容上,應進一步拓展延伸,除了課堂講解之外,要鼓勵學生課下進行拓展閱讀和自學;在教學方法上,要增加基于實際問題的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方式,鼓勵學生與教師進行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在思維方法上,要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歷史上的科學技術成就,建立批判思維,要在繼承以往科學技術貢獻的基礎上進行超越和創新,努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新的高峰。
5.加強創新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與指導支持
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活動。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創新實踐活動,結合學校的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組織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創新實踐活動,使更多學生受益。在實踐中,可以開展三個層次的創新活動:第一層次為科技普及活動。對參加者沒有特殊能力要求,適合絕大多數學生參加,如“科技展覽”“科普宣傳”“學術論壇和講座”等。第二層次是學科競賽活動。要求參與者基于一項能力開展深入鉆研和實踐。第三層次是跨學科的競賽活動。要求參與者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和創造力,融合多學科知識開展創新創造。同時,重點要加強對學生的過程指導和成果轉化,引入行業協會、企業以及投資基金等專業資源的指導與支持,切實幫助學生提高創新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使學生不僅停留在“積極參賽、努力拿獎”的階段,而是能夠圍繞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并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從而在創新實踐過程中增強對創新創造的理解,切實提高創新創造能力。(李軍凱張澤群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工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如鵬.關于熊彼特的經濟創新理論[J].經濟研究參考,2002,(37):16-22.
[2]趙欣華,伊嬙.創新思維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單中惠.“從做中學”新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0(3):77-83.
[4]王岳森,李惠軍.創造學教程[M].西安: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5]周敏丹.對高校創業教育有效途徑的思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9):37-40.
[6]劉沫.理工科大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D].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5.
[7]盧乃桂,李琳琳,黎萬紅.高校教師聘任制改革背景下學術工作的分層與分割[J].高等教育研究,2011(7):56-62.
[8]李子江,張斌賢.我國教師資格制度建設: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8(10):43-46.
[9]別敦榮,徐警武.我們為什么要辦綜合性大學─兼論重點理工大學文科發展戰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0(6):92-96.
[10]徐洪珍,李茂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3):294-297.
【高校創新教育的現狀及問題與對策-】相關文章:
淺談高校降級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3-31
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其教育對策07-24
淺談我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4-11
高校音樂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及創新的途徑03-30
探析高校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4-09
幼兒易出現的問題與教育對策03-26
關于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的問題與對策04-08
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和對策04-17
探討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與對策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