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但并不是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都是正確的,其中不少家長教育孩子存在很多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1
1、別把自己的夢想附加給孩子的未來
家庭教育的確是全社會都非常關注的。
前兩年我談過一個觀點,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如此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所謂的重視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總體來說,每一次有關家庭教育這樣的活動,可以看到座無虛席,這反映了我們社會的一種心態。
但是,正是由于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關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產生了許許多多過去還沒有產生過的問題。每個即將當父母或者已經成為父母的人都對即將出生或者即將長成的孩子有著許許多多的要求,有著許許多多的夢想和許許多多的希望。
比如說,我見到了很多現在所謂的“胎教”,懷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調理爸爸媽媽的身體,就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出生有一個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礎。
孩子生下來以后我們對他有很多夢想,比如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成為科學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狀元,我們也希望孩子健康、快樂、豁達、彬彬有禮、風趣幽默、舉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標對家長來說實現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今天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我們開始做家長之后我們很多的夢想,很多的關注是一生不可能實現的,是虛幻縹緲的。
我們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于是,我們為了追求那些我認為虛幻縹緲的目標,就產生了許許多多我們今天看起來本不應該產生的現象。
大家可能聽說過現在奧數已經開到了幼兒園,幼兒園已經開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們社會上有更多的現象說明,我們更加看重的是"搶跑"。
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可能都看過馬拉松比賽的場景,其實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萬米誰在第一、誰在第二也不能決定哪一個就是最先達到終點的。
但是,今天許許多多的家長都在拼命的“搶跑”。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家長,像今天中國學生的家長如此的熱衷于“搶跑”。
2、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來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么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并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所以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過程,開始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夢想,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有一個好成績,慢慢我們的期望逐漸降溫。我們期望這個孩子能夠正常畢業、升學、就業、將來能夠成家、生兒育女、生活穩定、工作穩定、別下崗。能夠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家庭和諧、進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順最后你不能動的時候,所有最初的夢想都沒有了,那時候的夢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邊給我倒一杯水。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路都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最開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當我們已經垂老的時候,才真正明白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的培養都是不正確的。
我始終不認為強化訓練能培養出我們所謂的成功的人,當然成功沒有一個唯一的標準。有句話是,"行行出狀元",我理解就是無論采取對哪種人群進行統計分類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結果一定是正態分布的。一個優秀的廚子可能不是一個優秀的數學家,反之,也是這樣。
無論我們怎樣對人進行分類統計一定是正態分布的,我們所謂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數的。絕大多數是平常的。
但是,平常的人就沒有幸福嗎?難道我們是一個普通人就沒有普通人的幸福嗎?我們普通人就沒有權利談幸福嗎?其實我們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們生活很樂觀、很幸福。
我過去讀過一篇文章,談到了買房子,難道租來的房子沒有生活嗎?為什么每個人都要拼命買房子呢?去年兩會看到一個采訪,日本的很多姑娘特別是東京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給有房子的人的,因為她認為這樣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奮斗了,他們更愿意小兩口從一無所有開始一點一點構筑自己的生活,這不僅是生活的構筑過程,也是情感構筑的過程。
3、如何與孩子溝通應該被當作一門藝術
在溝通這個問題上,請每一位家長都思考一下,我們有豐富的話題嗎?有豐富的表達方式嗎?在溝通的時候,想過溝通的技巧和藝術嗎?除了學習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溝通話題?
我們是否曾經向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只要把分數搞上去,別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我們想培養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可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責任的教育已經徹底的丟掉了。
什么都不用管,哪來的責任感?就會出現油瓶子倒了,孩子都會視而不見的情況。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也可能無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說什么,上去擁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頭,其實孩子學習問題上,家長幫不上什么忙。這種無言的動作孩子全都能夠理解。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采取一種更藝術的方式。比如我們有一個老師,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從超市買東西手里拿一樣東西沒有結賬,等到停車場上車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個東西沒有結賬,其實他拿走了也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但是家長認為這是培養孩子好品質的重要機會,所以讓孩子把錢送還給了超市的收銀員。孩子做完這件事情后,家長沒有一句口頭表揚,但是整個晚上,父母都表現得非常高興。其實這種氣氛孩子能夠感受到,這就是對他的一種最好的獎賞。
有時候,溝通需要一些時機。
我講北京四中的一個案例。剛才趙老談到,家長和孩子親情的淡薄,我們在若干年前曾經采取一種方式,在軍訓的時候,我們讓每一個家長給軍營中的孩子寫一封信。軍訓差不多為期十天左右,我們讓這封信統一在第四天的時候交到學校,然后我們爭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時候讓每一個孩子讀到家長給他寫的信。
我們對家長說,不能以我太忙沒有時間寫為理由,如果全班同學就你的孩子沒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時家長不愿意談的羞于開口的話都可以在信里寫出來。為什么選擇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為絕大多數孩子這幾天離開父母、離開家,特別是軍營特別苦的環境,他已經開始產生對家的想念心情。在這個時候家長的一封信能夠深深的進入他的心中。幾乎沒有學生看到信不落淚的。
這就是一次很好的溝通。我講這個例子是想說溝通我們應該選擇一種方式,選擇一種場合,選擇一種心境,選擇一種時機。
4、寬容對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夠揉進沙”
我曾經在網上讀過一個故事,講的是芬蘭的一個小孩子在十歲那年,為家里做了一點事情,他可能覺得需要有一些回報,于是就寫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郵局10芬尼,在花園里幫大人干活20芬尼……”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給你一個這樣的紙條,你會作何反應?有些家長也可能會暴跳如雷。
而這個媽媽看到這個賬單沒有說什么,把錢放在那兒了。小孩拿到錢的時候,看到媽媽給他寫的另一個賬單、“彼得欠媽媽如下款項、為他在家里過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為10年的吃喝0芬尼,為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為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0芬妮……”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藝術。
我認為,現大絕大多數家長缺少這樣一種教育藝術。
我們很多時候會說、“老師,我把孩子交給你了。你打他、罵他都行。”這反映了家長的一種心態,在推卸自己應該擔負的角色。在很多時候,家長小題大作,兒子接到了一個女孩子的電話,媽媽可能會拿起電話在旁屋監聽,或者一個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電話,很多家長立刻跟老師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這個孩子電話、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實這都是過于敏感。
我們學校的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我把這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原則。他說、"校長,我現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時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
我覺得這是教育的一種寬容,我們要相信孩子能把這個事情想明白,能從這個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經讀過一個臺灣作家寫過的一個很生動的故事。在他當老師的時候,有一次帶孩子們到海邊玩兒,孩子們希望下水,考慮到安全,他開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
但是,他讓老師們在遠處布置一條防線,讓孩子們不能超過這個防線。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上來以后渾身濕漉漉的。孩子們說笑著,一個小女孩把衣服脫下來了。顯然,她的衣服脫的太多了,這個老師特別驚訝,想著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來,他看到這個小女孩把衣服擰了擰,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邊的男孩女孩沒有什么異常。因為孩子們的興奮點不在這兒,但是我們成年人大喊一聲,這個孩子可能一輩子就毀掉了。
所以,這就是我們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正確教育孩子的建議
1、接受現在的他
如果你感興趣的僅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誦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過分了。每個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發展、成長的。把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會讓他認為,如果他沒能按某一特定標準去學習、做事的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
2、鼓勵有方法
鼓勵的通用公式、
鼓勵=信任孩子(人格、能力)+我相信你能行+身體接觸。
為了恢復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家長不但用語言告訴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動孩子去嘗試或再試,更重要的是要與孩子有身體接觸,通過擁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撫摸孩子的頭發等方式,把信任和力量傳達給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使他們恢復勇氣和自信。
3、找找是否有隱藏在暗中的困難存在
你是否問過你的孩子為什么突然間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或不愿做家庭作業了嗎?也許他會在你的詢問下說出心里話——他被壞孩子欺負了,他不喜歡他的老師等等。如果孩子變得毫無動力了,通常他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4、解釋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鋼琴教育,因為你很肯定這是對他有好處的,那么你會怎么做呢?無論你想怎么做,決不能沖你的孩子大喊大叫、聲嘶力竭地訓斥他。因為大叫后沒幾分鐘,他就不再去聽你在說些什么了。
5、重視贊揚的作用
贊揚必須是有的放矢的。你僅僅說了句“干得不錯”,他就會知道,你并沒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6、明智的獎賞
父母會許諾,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他就會得到一輛自行車;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實上,這樣對待孩子是一種可怕的態度。建議各位父母不要給你的孩子許以大獎賞。
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三句話教育孩子就夠
親愛的家長,當孩子犯了錯誤,你是不是很傷腦筋?當你批評他,他是不是當耳邊風?當孩子不改正,你是不是很“受傷”?看來,有可能是我們批評的方法出了點小問題哦。其實,批關于批評,只需要三句話就夠了。
教育孩子成長的方法
一、樹立好榜樣
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作為家長的,必須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平時在孩子的面前,不要隨便吵架、罵人,必要時最好背著孩子,因為夫妻有時候的所做所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心理發育。
二、營造一個好環境
平時我們要盡量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比如家長愛在家里打麻將,或者愛在家里聚友喝酒等,這些不良的環境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的。
三、對孩子態度要和善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孩子一般都很聰明,所以家長平時好好對他們說的話他們都懂得,故別動不動就發火打孩子,建議家長們不妨用孩子理解的方式方法去教孩子,以促進交流,同時還要注意對孩子的態度要和善。
四、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平時一定要給孩子養成一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盡量讓孩子養成預習、復習的習慣。由于小學是孩子養規矩的時段,所以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在假期的時候不妨多培養發展他的興趣愛好,注意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
五、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
作為家長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要把自己沒實現的理想壓在孩子的身上,因為這樣做的話,孩子會覺得很累,反而讓事情適得其反,所以有時候不能太強求,多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2
我國的幼兒園存在三種形式:民辦園、公辦園和私辦園。不管是任何一種形式,它都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一般來說,幼兒教育是不需要進行檢測考核的,不需要進行比較評價的。但是不少幼兒園、家長對幼兒的期望值過高,將幼兒教育神圣化了,好像幼兒園包攬了一切知識內容,不停地對幼兒進行全面灌輸,俗不知這是抹殺了幼兒的天真一靈性的行為。那么幼兒教育到底存在哪些的問題呢?我將就我鎮的教育情況從兩大方面來談談。
一、 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注入式教學
做過幼兒老師的人都不難發現。幼兒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種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老師教幾遍,小朋友跟讀幾遍,然后小朋友整齊讀幾遍;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講,小朋友在下面聽,然后做作業。”這種教學過程太機械,缺乏引導和啟發作用,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從而促使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不到發展。就拿我們熟悉的舞蹈課來說吧,老師在教幼兒練習舞蹈時,只是把碟片放出來,讓幼兒欣賞一遍,然后跟著自己,一個一個動作的模仿,邊學邊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學完后,配上音樂跳幾遍就OK了。教學過程中既沒有動作要領講解,也沒有讓幼兒熟悉舞蹈動作示范,幼兒只是為了跳舞而跳舞,并沒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這個舞蹈,更別說他對這個舞蹈過程中體會到多少快樂了。這種“注入式”的教學不僅存在于幼兒園教育中,也存在我們每個幼教者的身上,還存在各科教學和家庭教育中。我認為這是我們幼教行業應該深刻反思和探索的問題。那么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認為有三:a、教學資源缺乏。教學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掛圖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兒操作材料也貧乏,教師上課只靠一張嘴和幾本書,這樣就造成了課堂上氣氛不活躍的狀態。B、師資缺乏。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力量,很多幼兒園經常更換老師,造成老師流動性擴大,促使幼兒教育出現空缺與托尾,而且還有一些幼兒園并沒有配備兩教一保,這就阻礙了教師在教學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師每天對著幾十名幼兒,而且是形影不離,再加上月、日工作計劃的擬定,哪有時間去更新教學方法。C、社會環境影響。很多家長都認為他們的孩子“會跳、會唱、會寫、會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們臉上也會光彩照人了,但他們并沒有想到對于一個三至五六歲的孩子是一種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剝奪了他們玩的權力了。
2、教學內容欠規范化
在教學上出現隨意性和“小學化”現象。按照《幼兒園的指導綱要》來說,一日的活動內容應以游戲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學那樣形式化,更不得隨意性的上課,講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數幼兒園存在一種相同的情況:都不以游戲的形式來上課。幼兒規規矩矩地坐在課室內識字、算術、寫作業的情況比比皆是,再加上戶外游戲活動的欠缺,完全把小學教育提前教育了。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學化現象的主要原因:a、行為規范上,要求幼兒像小學生一樣遵守紀律,少玩少動。幼兒的天性本來就是活潑好動,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沒有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B、在知識學習上,灌輸知識成了幼兒教育的主要模式,認為只有努力學習才是有用的人,卻沒有考慮到給孩子增加的無形壓力。這些現象都嚴重損害了幼兒的健康心理,對幼兒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a、使用權幼兒形成不良的習慣b、促使幼兒產生厭學的情緒c、阻礙了幼的思維的發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個容器,什么東西都往里而塞,強迫他們學這學那是不行的,應該讓孩順其自然的發展,在玩中學。
3、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忽視學習品質的培養
就現狀來看,不管是公辦、民辦、還是私辦的幼兒園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識技能的培養,開設識字、數數、背詩、唱歌、跳舞等課程,開設外語班,他們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以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行為來考評幼兒教育成效,來向家長交差,卻忽視了幼兒學習品質、道德品質、身體健康的培養與發展,致使幼兒教育品質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為習慣就形成了。學習品質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堅持,反復強化建立穩固的動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于,并且自動化。卻沒想到,幼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卻被無形的知識壓力抹殺了幼兒臉上的天真燦爛笑容。
二、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A、嬌慣
孩子是家中的寶,“小皇帝”、“小公主”的現象顯而易見,他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則就使性子大哭大鬧,家長們見到孩子這樣,心痛時,就會滿足他們那些無理取鬧的要求。在這種環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自私霸道,以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兒園后,他們好認為“什么都得聽他的,得讓著他”,如稍有其不順意,便哭喊攻擊,這種行為給教師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導致教學過程也受到影響。
B、替代
現在的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動手。這種過分溺愛的現象,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過這么兩種情況:孩子已經上學前班了,連脫胎換骨衣服都不會,如果老師不幫助的話,就以哭了事。還有一種情況,孩子上幼兒園,不肯自己走進課室,要家長抱進課室。想想下,孩子的獨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們連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幫助別人呢?來到幼兒園,老師教育他們,自己的事要自己獨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賴家長,幫他們改正種種不良習慣。然而,有些家長還是一手包攬,他們認為孩子還小,做不來,不愿讓他們動手。很難想象,如果繼續這樣教育下去,孩子的未為會是如何?他們又是將如何擔當建設祖國的偉大重任呢?這就可想而知了。
C、過渡保護
“捧在手心里怕凍著,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話就說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長輩的心肝肉,心頭肉。一部分家長總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們掃除障礙,容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一點點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來說吧:幼兒園生活是一種群體生活模式,人員較多,幼兒與幼兒之間總會有一些小摩擦,總會不經意之間碰到摔傷,一旦出現問題以后,有些家長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師指責一頓,或者對著做錯事的幼兒大吼。盡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長也接受了老師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長們的過度保護,使孩子變得不講情理,變得更無理限鬧,孩子們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種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撐職工腰”。這一現象,使孩子長大后容易出現極端的心理:目中無人,膽小怕事。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個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A、開展幼教知識宣傳活動
幼教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在全鎮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引導幼兒、教師、家長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比如:開設一些專門的幼教知識講座,或者電視專題講座,讓家長和老師都同時參與這些知識或專題講座,從中吸取經驗,及時教育我們的孩子。幼兒園應多召開家長會議,讓家長與老師多溝通交流,及時幫助孩子改正不良習慣和缺點,全面貫徹實施家園合作工作;幼兒園還應開設幼教宣傳欄,幫助家長摒棄傳統的知識觀念。通過如此種種方法,讓幼兒形成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健康的人,讓他們養成自信、自立、自強的人。
B、提高幼師整體素質水平
教師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體。據了解,我鎮有一部分幼師尚未經過系統的學習,取得任教資格證,政府部門應引起重視。首先,教育局應提供培訓機會,使那些有識之士取得相應的資格證;其次,應該讓教師走出去,走出幼兒園,到其他幼兒去學習交流,借鑒別人的優秀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來,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結合,每班配備一名保育員,既有利于班級管理,又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鉆研課題的時間和空間,第四,多訂閱幼教專刊,供教師參考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的學習與深索,不提高幼師的整體素質,開創嶄新的幼教局面。
C、保障幼師的合法權益,穩定幼師隊伍
無意中總會聽到這樣的話“你原來是做什么的?幼師。怎么現在不做了?幼師很好呀”。聽到如此問話,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是好了,為什么有的幼師會放棄幼教事業,謀求第二職業,這就是幼師的保障問題了。同一樣受過專業的培訓,有任教資格的教師,幼兒老師工作時間長,責任大,為什么工資待遇沒保障,同屬教師行業,同樣要求德才兼備,要上崗證,要為人師表,為什么不能拿相當的報酬?你有沒有見過一個工種每天超八小時上班時間的,還不能分心,背負著巨大的責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學好樂好,需要充足的知識儲備能力,卻拿千來塊的工資,還要擔心被投訴?“尊師重道”不應該只存在學校教育,而且還要存在于幼兒教育,幼師應該與學校老師一樣享受同等待遇。幼師把青春獻給了幼教事業,到最后連醫療,養老的問題都還得自己解決,更別說個人的發展了,連生活都成問題了。曾經有人提過這樣一句話:“學前班的老師能勝任小學一年級的工作,但小學一年級的老師未必勝任學前教育的工作。”確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在考慮兒童的教育,幼兒園的利益的同時也考慮一下幼師的合法權益,使她們更加專心熱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
D、逐步優化幼教環境,提供完善的教學設備
環境是每所幼兒園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每所幼兒園占地面積大小不一,但應該都充分利用起來。活動室,戶外活動場所都應該逐步趨向規范,.各種工作室,環境條件都因該符合相應的要求。減少為幼兒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政府部門應多少給予幫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學設備方面,應該給幼兒提供更多的觀看與動手操作能力,讓幼兒園在操作中發現、創作、交流,體會活動的快樂與成就感。
以上是我對我鎮幼兒教育的一些思考與建議,也許寫得不夠全面,分析得不夠透徹,但是我相信,在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各屆社會人士的關心支持與幫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們的幼兒教育會更加的科學化、規范化,孩子們也會更加全面地得到發展,成為祖國未來的優秀人才。
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3
xx是著名的僑鄉,有**萬華僑分布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以每年近*萬人的數字不斷增加。隨著華僑隊伍的日趨壯大,因父母出國留在家鄉的“華僑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日益凸現,他們大多成為實際上的“單親”家庭,接受的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或寄養教育,如何更好地促進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已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華僑孩子的現狀
為了充分掌握華僑孩子的基本情況,弄清他們思想品德的實際情況,從而作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我們采取問卷抽樣調查法、部分華僑學生座談調查法、華僑學生個別談話調查法等方法進行調查,并將回收的問卷、座談、個別談話的筆錄進行了匯總統計,形成如下情況。我縣在校中小學生58647人,其中父母雙親或單親在國外的學生18767人,占中小學生總數的 32.8%,有海外關系的學生49849人,占中小學生總數的85.9 %。父母在國外對孩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父母在教育方面經常與學校保持溝通的只有10%,85%是偶爾溝通;父母與孩子分別的時間平均有3年,最長的達8年。
近50%的“華僑孩子”認為,父母出國對自己的性格、學習、心理“有一定的影響”。80%的華僑孩子有困難、困惑不知向誰傾訴,90%的孩子心里話不會跟遠方的父母講,38.1%的學生認為到校讀書只是為了將來找一份省力飯吃,有12.3%的學生是為了家長才到校讀書。據老師反映大多數“華僑孩子”成績平平,作業完成率為10%,知識掌握程度只有60%,其中有10.3%的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害怕學習,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
二、 華僑孩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家庭教育問題
雙親出國的“華僑孩子”大多是交給祖輩照料,隔代撫養現象嚴重。其突出表現為:(外)祖父母缺乏科學常識,對新事物接受較慢,無法給現代的孩子以必要的教育;家庭教育方法陳舊,孩子不易接受;加上(外)祖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溺愛,以“順心”代替“愛心”,聽之任之,疏于管理。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造成華僑孩子驕嬌二氣并存,思想上,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自立、自理能力較差,依賴性較強;學習上,缺乏上進心,學習目的不明確,大多把出國當作自已唯一的出路。
2、社會教育問題
社會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的社會環境錯綜復雜,存在著諸多對孩子成長不利的因素。一是受“重商”思想的影響,許多“華僑孩子” 過早地將自已的前途定位在出國經商上,以“發財”代替“理想”,認為自已遲早要出國,缺乏遠大理想和抱負;二是追求享受的環境氛圍使孩子形成懶惰心理,再加上華僑學生零花錢普遍較多,花錢大手大腳,生活比奢侈不講節儉;三是社會的“幫派”現象仍有存在,孩子往往為了尋求依靠走上歪路;四是社會垃圾文化如暴力、色情節目以及賭博風氣對孩子心靈的“侵害”,給孩子心靈的成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3、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尚未將“華僑孩子”統一安排在學校寄宿,進行統一管理,形成管護“空檔”。許多出國的家長認為學校的寄宿條件較差,不如寄養在親戚家里;而這些華僑孩子也認為寄養在親戚家里比在學校里更自由。另一方面,學校也認為孩子不在學校不便管理,由此一來,這部分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形成一種管理上的失控區。在這個失控區內,華僑孩子很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不良習氣。
三、加強“華僑孩子”教育管理的建議
“華僑孩子”是**社會的特殊群體,他們具有與一般中小學生所不同的特點,社會、家長和學校要形成合力,全面啟動華僑孩子關愛工程,共同做好“華僑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1、加強對“華僑孩子”監護人的培訓和指導
一是加強對(外)祖父母等代監護人的培訓和指導工作。運用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訪和“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向“華僑孩子”的(外)祖父母等代監護人廣泛開展家庭教育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孩子的能力,讓(外)祖父母走出溺愛孩子的誤區。二是對“華僑孩子”常年在國外的父母進行培訓和指導,充分利用“華僑孩子”父母返鄉時機,專門就如何教育“華僑孩子”進行輔導和指導。三是縣教育局建立家庭教育講師團,定期奔赴各校巡回講演,開展縣級百名“教子有方”優秀家長的評選和經驗推廣。
2、狠抓理想教育,確立心中目標
以班隊、少先隊、共青團活動為載體,結合“讓道德教育回歸生活”為主題三級(縣、鄉鎮、學校)道德教育工作,緊緊圍繞“關愛、責任、誠實”等基礎道德品質,積極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既有教育意義又有趣味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們樂意參加的其它教育活動,尤其要重視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
3、建立和完善住宿制度
學校要配備專職的生活指導教師,專門負責管理住校華僑生的生活,確保他們的住宿安全管理。同時,學校后勤人員要改進工作作風,牢固樹立服務育人的理念,多為他們提供夜間服務。合理安排他們晚上學習、娛樂活動,使他們體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集體的溫暖。要加強對他們的生活指導,從小處入手,將道德規范落實到生活的各種情境之中,正確處理人文關系,幫助青少年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并進一步規范寄宿生的學習管理,學習上做到特殊關顧,指派教師指導督促“華僑孩子”學習,完成作業,幫助解決學習上遇到的難題,培養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華僑孩子”專項檔案——“信息卡”。包括“華僑孩子”家庭情況、思想道德狀況、學習狀況、行為習慣、生活狀況、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狀況、他們父母的通訊地址、電話,以及當前監護人聯系辦法等內容,實行每月一次動態管理。二是建立代理家長制度,安排退休教師擔當“華僑孩子”的代理家長,實行全程跟蹤教育服務。三是開展同齡優秀學生與“華僑孩子”生活、學習互動互幫活動,讓“華僑孩子”與同齡且表現好、學習好的學生結對,以“手拉手”形式,使“華僑孩子”能與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四是建立教師與“華僑孩子”談心制度。五是成立節假日、雙休日活動小組。學校要與社區(村委)取得聯系,聘請社區(村)干部或關工委的干部為輔導員,開展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六是建立家校制度,每月對每位“華僑孩子”家長(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至少聯系一次(包括電話、書面),了解他們各方面的情況。七是建立獎勵制度。及時表彰獎勵表現好、進步快的“華僑孩子”,樹立榜樣并鼓勵他們不斷追求上進。八是建立“華僑孩子”與父母聯系制度。要求出國的父母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系,并及時與學校溝通,做到半個月能電話交流一次以上,溝通內容包括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另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對孩子的情感發展、心理健康加強幫助和指導。
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4
(一) 怎樣才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呢?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要想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首先要看孩子現在的狀態,是厭學?還是青春期波動?還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要找到孩子的學習不夠積極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針對你所提出的情況,我建議改善一下孩子學習環境,讓他盡量接觸一些學習努力的孩子,但是切記,不要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贊揚和夸獎這些學習努力的孩子,這樣會起反作用,適得其反。既然是懶惰,懶惰的時候,他會做些什么,不能總睡覺吧,比如說玩,家長可以從其玩中下手,多與他談心,讓他體會,父母并不是在管他,而是在關心他。不要在學習方面給予太大的壓力,既然需要提高學習積極性,說明他學習應該還可以,只是提高學習積極性會更好些,所以要想他的學習有所提高,只能以談心的方式進行,切記拔苗助長,只能一步一步的走,慢慢來。我相信只要父母用心他的學習成績會有所提高的。
你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試一試,看看有沒有效果:
(1) 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給孩子講講一寫偉人小時候努力學習的故事,也可以講講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2)要消除孩子把學習當成苦差事的認識。比如選擇一個孩子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作為突破口,讓他充分感受學習的愉悅。
(3)設法把學習活動本身變成孩子自身求知的需要。比方積極引導孩子參加有益有趣的活動,讓孩子發現他所不理解的新奇問題和現象,從而產生對學習的需要與興趣。
(4)許多孩子是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才產生厭學情緒的。這就要求做父母的多花點心思在孩子身上,逐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也就增強了。
(二)怎樣矯正孩子偏科的傾向呢?
昨晚這位家長問我:“我孩子理科成績很好,但文科成績較差,應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反映出了家長對孩子偏科的普遍擔憂。有21%的小學生出現偏科現象。從我本人掌握的情況看,有21%的小學生出現偏科現象。到了高中,約80%的學生偏科。要糾正偏科,首先要搞清引起孩子偏科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我個人分析,孩子偏科主要有下列三大原因。
教師問題
我發現,孩子的偏科問題,受教師影響較大。孩子偏愛的科目,往往是由于喜愛該科任教師所致。孩子偏愛某一個教師,就能提高該科的學習成績,而好的學習成績,又強化了對該科的喜愛,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孩子不喜歡某個老師,也往往不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久而久之,該科的學習成績下降,成績下降又導致孩子喪失對這一科目的信心,形成惡性循環。
比如,某個孩子不喜歡語文,喜歡數學,原因是語文老師總是批評他、苛求他,于是他對語文越來越沒興趣了。但數學老師則不然,他有一點進步,老師就給他鼓勵和表揚,于是他越學越有勁。這樣一來,語文就成了孩子的“弱科”,數學則成了孩子的“強科”。
再比如,孩子喜歡學物理不喜歡學化學,是因為物理老師知識面廣,講課條理清楚、風趣幽默,對學生又好,孩子學習起來比較輕松,而化學老師常常照本宣科,不生動、沒有吸引力,對學生不夠親近。因此,造成了孩子喜歡學物理不喜歡學化學的偏科現象。
孩子自身原因
孩子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愛好等),也是造成孩子偏科的原因。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孩子重視感興趣的學科,輕視不感興趣的學科。孩子對某門學科興趣較強,就產生學習動力,便能積極主動地去學這門課;反之,對某門學科興趣弱或沒有興趣,孩子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這門課上,這樣就使得強的更強,弱的更弱。
家庭影響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不同家庭的特殊文化氛圍、家長愛好以及家長職業等因素也會誘發孩子偏科。
我發現,家長愛好文娛的,家庭藝術氛圍就比較濃厚,孩子受家庭影響也往往偏愛文娛;家長愛好體育、喜歡活動的,孩子也偏愛體育。我還發現周圍教師的子女,家長是語文教師的孩子愛學語文,語文成績好;家長是數學教師的孩子愛學數學,數學成績好。當然,這也可能與及時的課外輔導和遺傳基因有關系。
找出了孩子偏科的原因后,糾正偏科就該從根源上著手解決。大致方法如下:
(1)對于老師原因引起的偏科
一方面要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給孩子講清偏科的危害;要讓孩子理解老師、接納老師,消除對老師的隔閡和抗拒心理;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自己而不是為老師,因為不喜歡老師而放松或放棄某一科的學習,是極端愚蠢的行為,最終受害、后悔的永遠是自己。
另一方面,家長要積極和老師溝通,誠懇地說出孩子偏科的原因,懇請老師對孩子進行鼓勵和幫助。
如果這兩方面工作都做到了,孩子因為不喜歡老師而引起的偏科一般都會得到糾正。但多數情況是:家長只對孩子進行教育,而和老師溝通覺得不好開口。這樣得不到老師的配合,效果自然不大。所以,為了你的孩子,不管你覺得多么困難,你都要去做。更何況大多數老師都是通情達理的,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他們都會采納、積極配合。
當然也不排除有極少數素質不高的老師,他們只要一聽到家長的建議,就覺得是孩子和家長不好,不但不改進自己,反而會做出一些傷害孩子情感的事情。如果真的不幸遇到這種情況,你就得站出來保護孩子,要求轉班或轉學。這樣你的孩子才不會因為老師的問題而被耽誤。
(2)因為興趣、愛好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為自己興趣、愛好所致,或是對于某一科目確實存在學習困難,而失去興趣所致,那么,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學好優勢科目,通過優勢科目,樹立信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學好其他科目的能力,進而逐漸提高對其他科目的興趣,并逐漸加大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投入;也可以從相關學科中找出突破點,進而帶動弱勢學科成績的提高,糾正偏科。
另一方面,家長要正視與肯定孩子在弱勢科目上的點滴進步(如課堂發言,讀書筆記等),引導孩子主動去接觸弱勢學科,加強對弱勢學科的學習。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偏科是暫時性的,偏科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必要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該科目的輔導。如果家長不能輔導的,則有必要請科任老師進行輔導。如果老師沒有空閑,就要請家教。但在請家教時應該注意,最多請一到兩科,如果門門都請,則沒有意義。而且以每周兩到三次為限。因為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
這里我還要提醒的是:家長在糾正孩子偏科傾向時,落腳點一定要放在促使孩子素質全面發展上,在抓“弱科”的同時,還應幫助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強科”優勢。既要補“弱科”之短,又要揚“強科”之長,這樣才有利于孩子全面提高。千萬不能“矯枉過正”,否則出現“弱科變強科,強科變弱科”的現象,孩子還是不能全面發展。
(3)家庭環境影響造成的偏科
如果孩子是因為家庭環境影響造成的偏科,家長應注意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大人這樣是為了工作需要,自己當年在中小學學習時,各科還是均衡發展的,并不存在某科強某科弱的現象。家長要打消孩子因為懷疑遺傳影響而偏科的疑慮,這樣孩子學習起來就更有信心。
在這里,家長千萬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產生對偏科的認同心理。千萬不要講“數學這門課就是不好學,當年我就是學不懂”,或者說“語文學起來太沒勁,作文就是不好寫”之類的話。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說這樣的話,就是給孩子進行偏科的心理認同教育,就等于說偏科沒法糾正,孩子的偏科就真的糾正不了了。
家長還要注意觀察孩子,如果出現某科作業較慢,錯誤較多,馬馬虎虎,可能就是偏科的初始表現。這時家長就要注意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該科學習的課堂情況,防止出現實質性偏科。
以上三點,是防止、糾正孩子偏科的最常用方法。而當你將這些方法都試過卻還不能糾正孩子偏科的話,我們則可以換個角度,以“偏科理論”(我自己的理論)來看待偏科。
那么什么是“偏科理論”呢?“偏科理論”的基本觀點就是:孩子偏科非常正常、沒有錯誤,因為每個人的愛好、特長都不一樣。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擅長的方面,也有不喜歡、不擅長的方面。
比如說,某個孩子在數理方面有超人之處,但在文史方面就明顯不足;有的孩子在體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在文化課方面卻明顯不如常人,這些本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就該揚長避短、培養優勢才對。但是在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要求孩子門門功課都要好、都要優的極其錯誤的教育觀,不光影響了家長的思想,還加重了孩子的負擔,更可惡的是抹殺了部分孩子的特長,甚至扼殺了許多天才。
我們知道郭沫若上中學時是個偏科的學生,可后來他成了偉大的學者和詩人;錢鐘書的理科成績很糟糕,可后來他成了中外有名的大學者;瓊瑤、張愛玲偏科,后來她們都成了大作家;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小時候算術總不及格;法國前總統密特朗上中學時物理和數學成績都不好……
說到這里,可能有的家長說那是過去,那是外國,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評價機制不同,那我們就說說現在。作家韓寒讀書時偏科很厲害,現在卻成了知名作家;鄭淵潔的兒子連中學都沒上過,憑著自學電腦,成了IT行業的重量級人物……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覺得家長應該以獨特的眼光去對待孩子,不要強求。有時候角度變了,你也輕松,孩子也輕松,不要苛求孩子門門功課都要好、都要優,按孩子自身的特長去發展,也許會培養出一個專家呢。
可以應用的策略。我們在分析孩子偏科原因的基礎上,作為家長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點去努力一下。
(1)、與孩子溝通,深入闡明嚴重偏科的危害性。針對孩子具體偏差的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讓孩子自己計算一下偏科所差的分值對升學總分的巨大影響,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要升入理想高中,乃至將來期望進入自己期盼的大學,偏科是多么巨大的絆腳石,必須克服。只有孩子真正認識到這點,為了自己的將來,孩子才有可能自覺去彌補弱科。
(2)、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偏弱學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的孩子偏科可能就是對該學科缺乏興趣。不想學就很有可能學不好,學不好就更不想學,形成惡性循環。應針對孩子的具體特點和具體原因進行分析,多與孩子講該科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事例,引導和培養孩子對偏科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孩子從心里上自覺消除厭惡感和抵觸感。
(3)、家長主動到學校與孩子偏弱學科的課任老師溝通,講明想激發孩子學好偏科的興趣和熱情,懇請課任老師配合。上課提簡單的問題,讓孩子來回答,孩子答對了,老師大家贊賞和鼓勵,這樣會極大地增強信心和學習興趣。為了避免孩子第一次被提起來回答問題答不上來的尷尬,請老師事先找孩子細心的談一次,鼓勵孩子學好這們學科很有潛力,老師會耐心地幫助你,不懂的'盡管問,老師會不厭其煩的幫你!老師信任你!如果能讓老師這樣細致的關心孩子,溫暖感化孩子,一定會收到“春雨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怎樣和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我就如何培養孩子說以下幾點:
(1)、身教重于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2)、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3)、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朋友聚會等等盡量少在家中接待。還有,就是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4)、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盡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5)、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后。
(6)、糾正的哲理
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7)、平等相處
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侯,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其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愿望。
(8)、學會傾聽孩子
有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會很愿意說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9)、勿以親友做對比
由于孩子尚未成年,抽象思維尚處于發展階段,所以作為家長在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時候,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而應該具體和清楚,更多時候還需要一個樣本。不過,這個樣本最好是從故事書、動畫片、文學典籍中尋找,會比較穩妥。父母若是以親戚朋友為例,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系制造難題;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5
(一)表揚過多
太多的表揚會給孩子造成許多束縛與負擔,當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孩子很容易產生挫折、內疚感。如父母總夸孩子“太聰明了”,當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孩子就會產生深深的自責與沮喪,自尊心與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擊。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體的事情表揚孩子,如“你今天的作業寫得很好!”
(二)提問過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許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學就問個不停,“今天老師有沒有提問你?”“數學考得怎么樣?”“都和誰一起玩兒了?”……太多的問題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與抵觸,落個“討厭鬼”的名聲。
有效的做法是進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們一起游戲、聊天,在不經意中,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許多秘密。
(三)命令過多
“寫作業去!”“把電視關了!”……過于頻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聞”,當孩子經常對這樣的命令無動于衷時,父母就應該考慮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譽了。
(四)否認感覺
這是許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當孩子說“媽媽,我怕,打針很疼”時,父母經常會安慰說:“寶貝,沒關系,不疼的。”這樣只會使孩子感到委屈與恐懼。較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寶貝,媽媽知道,打針是疼,可是打完針后病才能好。”意識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覺會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某些家長[微博]會大聲呵斥,“笨蛋!木腦瓜!”這種做法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嚴重的傷害。正確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評。
(六)不以身作則
當孩子在外邊和人打架時,父母又打又罵的態度會使孩子在內心產生強烈的不滿,“不讓我打架,你們怎么還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掃地。教育應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拓展:
教育孩子要注意的兩點
一、批評的藝術
批評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家長批評孩子是為了對孩子不良思想、行為、品質給以否定的評價,并予以警示,從而引起他們的內疚、痛苦、悔恨,從缺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再重犯。
運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點錯,就全盤否定孩子;批評今天錯,還帶著以前的錯;一分的錯,總是當十分的錯來批評,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遇到孩子的缺點,要弄清情節,弄清原因,恰當估計錯誤程度,不能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對孩子橫加指責,亂上綱,亂扣帽子,亂分析危害。如果這樣,不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于問題解決。
在批評方式上應是先肯定對的,再指出錯的;先表揚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評,再批評孩子。批評孩子可以嚴肅,甚至可以嚴厲,但這不等于粗暴,更不等于諷刺挖苦、奚落謾罵。否則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勢必會引起對立的情緒。
我們常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是說在教育孩子時,以正面激勵為主,但不是否認對錯誤、缺點和過失的批評,甚至懲罰。批評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要過多、過濫,不要把批評當成家長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評、懲罰是一種否定、一種壓力,但同樣也可以成為一種激勵、一種動力。作為家長,一定要理智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努力克制自己無益的感情沖動,增強教育意識,講究批評的藝術。
二、樹立榜樣的藝術
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庭教育中用榜樣的言行,使教育的內容具體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增強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激勵孩子去模仿、學習高尚的品德行為,自學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孩子年齡越小,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時候受到榜樣的影響,印象會極為深刻,甚至會終生難忘。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榜樣。父母是孩子的師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學習的最直觀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則的示范,不僅可以增強說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風潤物一樣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應時刻檢點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為,為子女的品德修養做出示范。
當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樣的示范作用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家長正確地給予引導。父母該如何在生活中為子女選擇、樹立榜樣呢?要通過講故事、看電視、讀書等方式宣傳并樹立革命領袖、英雄模范、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文藝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響教育孩子,使他們成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為在他們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應成為孩子學做人的準則。要使孩子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長必須首先對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響、感化、引導孩子。
教育孩子的建議
一、教育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應因人而異。有個前提那就是要認清楚自己的孩子。現在的孩子接收信息量大,懂的事有時比父母還多,這是大多數父母最為頭痛的事。所以,自己不明白孩子,教育當然無法下手。因此要有意識地接觸孩子的內心世界,那才能找到如何教育的方法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你有自己的辦法。
二、父母要有耐心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只是在發生問題之后進行的,正確的是要抓住任何可能教育的機會,潛移默化式引導最為有效。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如果說要培養孩子某一習慣,至少需要二十一天不間斷的時間,實際上這首先是要父母的耐心,其實真正做到也不是很容易,耐心很重要。
三、孩子的健康很重要
這里說的健康有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兩方面,身體健康是不用擔心的,現在父母對孩子身體方面還是很用心的,照顧也很全面。 心理健康,雖然人們已認識到他的重要性,但如何去做人們還沒經驗。要認知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其異常行為要上心,不能因為其年紀小就不當回事。當孩子出現和常人的想法和行為不一樣的地方,就應引起注意,必要時要到專業機構進行心理咨詢或是治療。
四、父母不要追求盡善盡美
父母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準則來教育孩子,所以就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因為父母自身就是不完美的,你的觀念不一定正確,尺度不一定合適。再則,如果有讓孩子十全十美的心理,父母和孩子都會活的很累,會經常發生沖突。 世界上絕對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十全十美是最殘酷地剝奪孩子自由的手段,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監控和約束,孩子的生活空間成了無形的牢籠,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教育孩子存在的問題】相關文章:
教育孩子的問題存在04-01
幼兒班孩子教育存在問題04-02
華僑孩子教育存在哪些問題04-01
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04-01
教師教育教學存在問題04-02
高中教育教學存在問題04-02
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04-02
淺談中小教育存在的問題04-06
教育孩子的問題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