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問題孩子的原因及教育
問題孩子,顧名思義是指在師長眼里有著各種不良行為習性或壞毛病且屢教不改的孩子。且長期因為各種問題不能健康成長。以下小編為你整理了問題孩子的原因及教育,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問題孩子的原因及教育
一般來說,問題孩子有多種復雜問題具體表現為行為叛逆、上網成癮、厭學逃學、早戀、自閉、對親情冷漠、經常性打架等。對于問題特別嚴重的孩子,如果不對其進行及時有效地教育,那么問題孩子很有可能由此走上刑事犯罪的不歸之路。
一、問題孩子成因
探討關于問題孩子的成因,青少年教育專家、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訓學校校長胡奇輝提出如下看法:
首先,家庭教育的失誤,是導致問題孩子產生的首要原因。
家庭教育的失誤主要表現為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的失策。比如在學業上家長以過高標準來要求孩子,家長的期望值超出了孩子自身的現實情況及主觀愿望,導致孩子厭學情緒高漲,并逐漸發展到悲觀厭學,不思進取,聽之任之。還有就是父母教育方法出現分歧,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聽誰的好,最后干脆都不聽了。
其次,社會教育的失效,是導致問題少年產生的間接原因。
社會教育的失效主要表現為社會道德教育的失效,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相關職能部門未對各種娛樂場所進行有效的控制,包括網吧不遵守規定對未成年人開放,有的進行惡意誘導等。這些場所潛移默化地對青少年進行了錯誤的引導,誘發了問題孩子的產生。
第三,學校教育的失當,是導致問題少年產生的直接原因。
在應試教育的驅使下,學校最關心的是學生的成績、考試分數。在不斷給孩子增加學習壓力的同時,卻忽視了對孩子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的教化和提升。成績出現波動的孩子必然會受到來自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責難。無法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的孩子便通過各種方式與家庭、學校抗衡,結果導致惡性循環,成績一降再降,最終導致學業的失敗,從而誘發各種問題的產生。
二、問題孩子的教育
1,家長必須統一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即家長要在“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孩子”這兩點上達成共識,從而制定出符合孩子自身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標準。這些標準是孩子能夠接受的,并在預期內能夠努力達到的。家長要力戒以建立在自己主觀愿望基礎上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要使自己的主觀愿望與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和主觀愿望相吻合。
2,社會有關部門應加強治理整頓,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氛圍。各級立法、執法、司法部門以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社會環境的治理,加大對各種娛樂場所的清查力度,對于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娛樂場所要予以整治和清除,此外,要嚴厲打擊盜竊、斗毆等犯罪團伙,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育人氛圍。
3,學校要適當調整教育的目標方向,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育人。
學校不能片面的追求升學率,而要注重對孩子進行身心健康教育,而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要時刻注意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的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知識水平,并在教育、管理學生的實踐中掌握教育、教學的藝術,采取靈活有效的方法來教育學生,發現了問題,不急不躁,沉著冷靜處理,少用訓斥、打罵等簡單方法,多用說服教育、鼓勵、正面引導、溝通交流等方法來疏導、引導學生朝積極方向發展。
4,家庭、學校、社會要加強聯系,增進彼此之間的合作,定期定點對問題孩子的教育進行協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提出有效的措施,盡快實現問題孩子的教育轉化。
孩子總出問題,是孩子原因還是我們教育原因,我們應該反思什么?
01家庭教育方面
爸爸媽媽可能會發現,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問題,有的孩子厭學,有的孩子不愛說話,有的孩子總是和家長對著干……
總之,當談起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愁眉苦臉。
更有家長發現,別的孩子有的問題自己孩子有,別的孩子沒有的問題自己孩子也有,孩子就像是一個“問題制造者”。
面對這些總是出問題的孩子,我們多半總是把責任推卸給孩子。
難道我們的教育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并不是,教育也是時候反思一下自己了。
傳統的教養模式下,父母和老師其實更像是一位木匠。
木匠會按照圖紙將木頭塑造成最終的產品,他們不允許任何混亂和變異,精準和控制是他們的盟友。
木匠式教育就是傳統的教養模式,目的在于讓孩子按照預期的目標去發展,孩子只要有一點越出了邊界,就會被木匠用刀削掉。
在這樣的教養模式下,孩子很少有自由,父母已經給他們畫好了“大餅”,孩子多半會產生逆反心理,也就常常會和家長對著干。
實際上,父母應該尊重孩子。
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曾經提出:每個孩子都是自我實現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目標。之所以你發現自己的孩子還十分懶惰,就是因為他還沒找到努力的方向。
作為教育者,我們不應該過分的約束孩子,而是為孩子的自我實現營造良好的氛圍,尊重孩子的意愿。
02學校教育方面
班級授課制下,一位教師面對許多學生,孩子就像是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被一個模子刻畫。
這樣的孩子是缺乏個性的,缺乏創造力的,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孩子自然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孩子身心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其中差異性規律指的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人格發展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因材施教。
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充分依托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為學生精準推送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要。
同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應該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去“應對”所有學生。
曾經有一位小學老師,每天在放學的時候都會用一句話評價學生今天的表現,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學生覺察到了自己被關注,學習動機也會更強。
03社會教育方面
社會教育相對于家庭與學校教育來說,對孩子的影響更加潛移默化,社會風氣、社會輿論等等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今,我們對知識、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我們的孩子長大之后更希望成為明星,沒有幾個人愿意成為科學家。
許多孩子出現厭學的問題,實際上也是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只有在崇尚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才能塑造出有知識有文化的新時代青年。
這需要媒體的宣傳、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示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為我們的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
當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出現問題,千萬不要只從孩子身上找原因,教育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
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三方合力,使教育發揮出塑造人、培養人的最終目的,從而解決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讓孩子能更好的生活。
一樣、孩子常見的問題行為有哪些?
1.沉迷網絡:部分孩子達到癡迷狀態,個別孩子為了打游戲耽誤了學業甚至會逃學。
2.生命狀態弱:聽課走神,做事消極被動,懶散,無力,脾氣暴躁。
3.喜歡撒謊,偽裝, 不愿意主動做事,缺少誠信和擔當。
4.經常打架,有錯不改。習慣高高在上,指責他人,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5.亂發脾氣,頂撞父母和老師 ,沒有敬畏之心。
6.考前過度緊張,焦慮,失眠,擔心過多,經常心事重重,生活十分壓抑。
7.嚴重者找不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有離家出走,甚至自傷的想法和行為……
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善良可愛,經過不同家庭,不同父母潛移默化地教育,在與父母和家人朋友互動中漸漸習得做事的模式,慢慢形成自己的習慣,信念,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家庭的烙印聚在一個班級,慢慢的部分孩子的問題行為也越來越明顯,這些問題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孩子問題行為背后的原因
1.缺和諧的親子關系。
關系大于教育,親子關系差,父母說的再正確,孩子也不聽。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真心關愛,成了無根的小樹,自然就少了枝繁葉茂,慢慢變得枯萎。父母有時看不到孩子努力的過程,只看到結果,當成績不理想時,父母訓斥,指責,埋怨多。成績好時,為了防止孩子驕傲, 父母肯定,表揚也少,有時迫于壓力,父母總是不滿足,好了還要求更好,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自己心中也沒有愛,問題行為就接踵而來,有時想通過做壞事來試探或索要父母真心的關愛,要到了,慢慢變好,沒要到,就制造更多麻煩,表面是孩子的問題,其實折射的是父母的問題,我們自己是否忙于工作,沒能用心支持到孩子,特別是缺少內心深處的鏈接和關愛。父母無條件的關愛是治療孩子問題行為的良藥。當然無條件的愛不是縱容。
2.不正確的分離。
因為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小時候被寄養在爺爺奶奶或姥娘姥爺家,其實孩子更愿意與父母在一起,但因為父母工作忙,沒法照顧好孩子,孩子不得不與父母分離,分離沒有問題,關鍵是分離的方式有問題,父母有時是偷偷的或通過善意的謊言突然離開孩子去上班的,爸爸媽媽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幸福的睡著了,但醒來爸爸媽媽都突然不見了,還有的媽媽說自己要出去給孩子買好吃的,結果一去就不回來了,孩子很難接受這種突然分離。有朋友試過,好好與孩子說清楚,實話實說,孩子會明白和理解的,否則有被騙的感覺,長大后孩子也會撒謊。有的孩子抱著媽媽睡過的枕頭入睡,媽媽的枕巾和被罩,孩子都不讓換洗,因為有媽媽的味道,聞著媽媽的味道才有踏實感。不正確的分離讓孩子沒有安全感,長大容易引發問題,變得非常敏感,所以有的孩子抱住媽媽就是不讓媽媽走,也不睡覺,因為害怕自己睡著了,媽媽就不見了。可以與孩子實話實說,然后擁抱孩子,媽媽人去上班了,但愛始終陪伴著孩子。
3.缺父母關愛。
特別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如果處理不好父母的關系,就影響到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相比較而言,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問題行為。但并不是所有單親家庭的孩子都不幸福。谷愛凌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同樣健康快樂。單親家庭的爸爸媽媽處理好與孩子的溝通交流等問題同樣孩子健康快樂。
4.禁止即誘惑。
禁止即誘惑,父母越不讓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越要偷著做,父母越是嚴禁孩子玩游戲,孩子越想法設法偷偷的玩,有時當成娛樂手段,父母與孩子一起玩,學到游戲背后的團結,靈活,及時鼓勵等,即加深了感情,又互相都有成長,孩子一般都會贏了父母,還增強了自信。可以進行疏導,就是嚴禁也要讓孩子明白嚴禁的意義和價值,找出嚴禁背后對孩子的好處,孩子也就不會偷偷去做了。
5.三無家庭
三無家庭就是無志向,無目標,無夢想,父母常在家打麻將,只關注吃喝玩樂的家庭環境容易滋生問題孩子,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自己的做到就是最好的引領。孩子優秀,父母也差不到哪里去,父母優秀,孩子也會跟隨,谷愛凌的媽媽也是女中豪杰。父母做好榜樣,孩子自會跟隨。
6.父母經常吵架。
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容易有問題行為,看到爸媽在吵架,孩子內心深處很煩,因為都是親人。估計大家都感受過看到父母吵架時的心情。踢貓效應,孩子也會去外面發泄自己的不滿。肥沃的土地才能長出碩果累累,家庭環境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和諧的關系就是成長需要的陽光雨露。
三、如何應對孩子的問題行為?
1.鼓勵肯定相信孩子。
肯定結果,也肯定過程。一個孩子很會用零花錢,媽媽說孩子是理財高手,將來能做財政部長,孩子就非常開心,我們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增加能量而不是卸掉能量。常受到父母鼓勵肯定的孩子總是信心滿滿。
2.關注發揚優勢。
學會轉念,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正面意義和價值,學會把期待說成現實,多看孩子好的一面,經常被父母鼓勵肯定的孩子內心有滿滿的愛,孩子也會朝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努力。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多看到有利于孩子發展的地方,永遠看到希望。
3.不包辦代替
孩子帶著好奇,愿意嘗試一切,這就是最初的求知欲,父母擔心孩子不安全或受傷害,或做的不如自己好,不允許孩子去做,其實孩子非常想自己試試看,父母給與指導就好。父母強孩子弱,如果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就失去鍛煉成長的機會,父母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適當放手換來的是孩子大膽嘗試,包辦代替的結果是孩子縮手縮腳。
4.家庭和諧。
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孩子,爸爸是天,媽媽是地,天清地寧,家出神童,天崩地裂,家出神經,家里每天是輕松快樂,笑聲不斷,孩子也會心情愉悅,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要想家庭和諧多改變自己。
5.自我成長。
活到老,學到老。父母喜歡學習,給孩子創造了學習的環境,孩子也會緊緊跟隨,孩子問題行為背后都是來提醒父母要面對當前的現實問題,父母積極應對,做好榜樣引領。問題即成長,磨難即輝煌 ,改過就是進步,生活處處皆精彩。父母學習的到10樓水平,自然會支持到二樓水平的孩子。
每個問題孩子背后都有自己的原因,我們帶著耐心,愛心和感恩心看到原因,積極解決,問題即成長,磨難即輝煌,有了問題不可怕,關鍵是怎么解決問題。祝福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祝福每一個家庭和諧幸福,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