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誤區
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如今,家庭教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但也有很多家庭也走進了教育的誤區,家長教育的好壞往往決定了這個孩子的好壞,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庭教育的誤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教育的誤區
1、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請你們想一想,夫妻之間老嘮叨你還煩呢。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嘮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數落式
嘮叨的同時就是數落。孩子在家里總是不停地被數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業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數落比嘮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將數落式徹底取消。就是這些錯誤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積極性的火苗撲滅了。
3、訓斥式
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
4、打罵式
打罵式的父母數量不多,但對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5、達標式
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牌大學。這叫達標式。
達標式也是傷害孩子五種積極性的家教方式。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父母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6、疲勞式
學校搞題海戰術,父母再額外增加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
7、包辦式、陪讀式
孩子的學習你都替他操心到,沒完沒了地輔導,一天到晚陪著孩子學習。
家庭教育的誤區分析
一、分數至上
很多家長以分數高低論“英雄”,重考試分數,輕學習能力,把孩子的考試分數當成智力發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當成孩子學習能力強弱的尺度,其實這根本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者”就是只抓分數而忽視發展能力所致,假如不注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孩子就會缺乏必要的后勁,雖然從小學起成績不錯,可是越是到高年級成績會越來越差,這就是學習能力缺乏的結果。
二、越俎代庖
現在的家長不僅對孩子包攬了生活上的一切,也習慣于包辦孩子的學習,一旦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或問題,家長就立即忙于替孩子解決,讓孩子養成了依賴性,這樣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與獨立鉆研的精神,假如家長不善于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與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孩子怎樣才能夠養成一個好習慣呢?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完全是要靠自己去開創的啊!
三、重外而輕內
作為家長往往比較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卻輕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許多科學調查研究顯示:大中小學生患心理健康問題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是兒童時期,二是青春期。兒童時期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如何,對孩子心理早期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如果在青春期,父母親不能幫孩子處理好一切沖突,最容易讓孩子發生各種心理障礙,不可輕視。
四、期望值過高且代價過大
中國的父母們往往希望孩子成龍成風,能夠進入好學校,上名牌大學,考研,讀博,深造等等,為此而投入了巨大的物質與精神的代價,孩子的學習狀況、考試前途是夫妻關系、家庭氛圍的晴雨表,許多夫妻間的紛爭也來源于對孩子教育方式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由于這種過度投入,而抱有極高的期望值,一旦孩子出現某種“意外”,表現得不盡人意,父母便難以情緒平衡,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五、缺乏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種古老的教育原創,也是一種教育方法,應該根據孩子的具體特點給予適當的教育,不可以拿一個模式到處亂套,抹殺孩子個體間的差異:孩子相互間有發展速度的差異;有興趣愛好的差異;有思考類型的差異,要仔細觀察與研究自己孩子的特點與長處,別盲目地與別個孩子進行比較,用孩子的弱項比別的孩子的優點,而忽視了自己孩子的長處,這樣會逐漸失去信心,也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六、違背自然規律
孩子發展有其自身規律,身體發展如此,智力、心理發展也是如此,許多家長自己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論,不了解孩子成長規律,因而采用“拔苗助長”的方法:兒童教育成人化;青少年教育兒童化,使得孩子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不同步,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困惑,雖然家長付出了大量時間與心力,事與愿違,也誤了孩子。
七、輕視孩子自我學習
俗話說,教育者應該先受教育。家長擔負著教育子女的責任,理應學習教育知識和方法,不能夠隨心所欲,高興了就和孩子親近,態度也好,不高興了就拿孩子出氣,甚者于體罰孩子,應當明白,孩子的許多品質和素質,是在家長的隨意影響下潛移默化地逐漸形成的,教育孩子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身為父母者,又應該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當然應當首先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質,為孩子樹立學習的好榜樣。
八、方法欠妥,懲罰多于表揚
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嚴師出高徒”,因此就對孩子過于苛求,濫用懲罰手段來對待孩子,甚者諷刺、挖苦孩子,其實懲罰極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方法,孩子因為學習問題多次遭到懲罰,就會厭惡學習,回避學習。孩子犯錯誤是應當得到原諒的,這是他們成長中必須的代價或“學費”,家長應當滿懷熱情地積極引導孩子,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鼓勵而不是相反。
九、忽視孩子品質的磨練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多,因此家長們往往是在寵愛或溺愛著自己的`孩子,凡事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向著自己的孩子,為孩子護短,唯恐孩子受氣了,讓孩子在一帆風順中,養成了“養尊處優”的壞習慣,其實沒有挫折教育,孩子的意志力缺失,其意志品質在無形中被弱化,不利于孩子走未來的路。
十、重營養輕鍛煉
很多家長為孩子能夠盡力做好吃的,喝各種各樣的飲料,飲食中的營養想應有盡有,卻失之偏頗,把孩子養成了個小胖子,誤以為體育鍛煉僅僅就是讓孩子玩得開心,或者認為有體育天天賦的孩子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家長重視孩子的疾病衛生,超過重視體育鍛煉,須知,沒有體育鍛煉,就沒有健康的體魄,很難適應與勝任繁重的學習任務。
家庭教育的新誤區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里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后,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墻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里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么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后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 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向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內可能滿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償。許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 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于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長大后的成就要遠遠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愿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并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里做事。
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后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里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家庭教育的誤區】相關文章:
3種家庭教育誤區10-12
家庭教育誤區有哪些12-23
最毀孩子的家庭教育誤區09-06
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12-12
最毀孩子的9種家庭教育誤區07-27
單親家庭教育誤區及其影響08-16
逆反期家庭教育警惕五大誤區09-07
父母請看:最毀孩子的9種家庭教育誤區05-18
干擾孩子成才的五大家庭教育誤區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