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建議
目前高三歷史教學中通常所用的三輪復習法,基本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復習規律。其中第一輪復習(按教材順序進行的章節、單元復習)時間最長,是整個高三復習總體戰略的“第一戰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奠基工程。這一輪復習效果的好壞可以說直接關系到高考的成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歷史一輪復習建議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闡釋教材,著重加強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的教學。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第一輪復習應從微觀入手,基本按章節順序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教學,在注重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認識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知識的同時,著重應幫助學生認識和揭示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具體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點”及面,構筑章節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在教學中,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點、難點,以這些“點”為核心,把與之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知識結構中,形成一個知識鏈或知識面,然后引導學生尋求各知識鏈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將章節內部紛雜的歷史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構成反映歷史發展內在規律性的知識結構體系。
第二,單元復習,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
所謂歷史階段特征是指特定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它揭示了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教學教程中,可把教材內容按時序和歷史不同階段特點劃分成若干個單元。中國古代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五個階段共七個單元;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劃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北洋軍閥的統治”等幾個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 中國現代史可按四個時期劃為四個單元;世界近代史可劃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工場手工業時代)、自由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幾個單元;世界現代史可劃分為戰后革命時期、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30年代大危機時期、“二戰”時期和二戰后的世界等幾個單元進行復習。
單元復習不是章節知識的簡單重復,應重在揭示歷史的階段特征、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復習時,可按“基本史實——歷史概念——知識體系——階段特征”的內容結構,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在對基本史實進行微觀分析后,再從宏觀上進行系統綜合,把單元知識平面的“廣”度、垂直“深”度和理論“高”度有機統一起來,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準確地歸納概括這一特定階段歷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趨向,提示歷史的階段特征。
單元復習還應注意分析提示單元與單元之間、各歷史階段特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某一歷史階段特征納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加以動態考察和把握,保持歷史教學的連續性,使歷史階段特征成為通向歷史規律的“階梯”。
第三,以縱橫聯系法構筑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歷史知識點的縱橫聯系是構成知識結構的紐帶。在教學中,以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為基點,按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對其前后的同質問題加以分析或把歷史事件發展的過程分階段加以分析,這就是縱向聯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變法運動,可以聯系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進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程。同時可把它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進行橫向對比,從而揭示19世紀晚期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征。
通過這種縱橫聯系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構筑起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提高對歷史問題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能力,學會把歷史事件、人物或觀點放入特定歷史時期的立體框架結構點上認識評價其地位、作用。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可以構成三個相對獨立的知識結構體系,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知識結構體系,而三者之間又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的縱橫聯系對應構成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通過運用縱橫聯系分析法教學,學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能從構建知識體系中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本質特征。
二、鉆研《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加強對抽象知識理解的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高考歷史史科《考試說明》(《考綱》)是高考歷史命題的基本依據。《考綱》對高考歷史學科能力提出了四項九條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及選拔性考試的特點。1997年高考歷史試題進一步突出了這一特點,突出了考查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著眼于考查“為什么”、“還有什么”,純知識考查越來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應深入鉆研教材《大綱》和《考綱》,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隱性知識。
所謂隱性知識是指在課本文字和試題材料中沒有直接表述出來,而實際上又隱蔽在其中的那種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它既包括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的本質內涵,教材本身縱橫交錯的網絡化的知識結構;也包括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整個學科體系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基本的理論觀點。這些抽象知識是構成學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學中如果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了這些抽象知識,那么學科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隱性知識呢?可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 論從史出,透析理論原理。
中學歷史教材中隱含著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輪復習教學中,應以歷史知識為依托,通過對基本歷史史實進行歷史理性分析,闡釋出隱含其中的基本理論觀點。具體可以兩個方面進行:1、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提煉觀點。例如,復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①通過分析其爆發原因,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關系。②通過大量史實論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③通過分析法國歷史上“共和制”與君主制、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過程說明“人類社會是曲折地前進,歷史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規律。④通過分析歷史意義說明歷史現象的普遍聯系性。2、以觀點駕馭史實。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時,先把本章中所隱含的史學理論,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逐條列出,然后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找出史實對號入座加以論證,這樣使學生做到觀點與史實的辯證統一,掌握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
第二, 對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規律。
許多歷史現象存在著不同點和共同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在認識歷史發展具有個性特點的同時,揭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證和共性規律。例如,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史實,既可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又能揭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規律。
三、講、練、評相結合,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規定了歷史教學有三大任務,即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1995年修訂過的高考歷史《考試說明》明確地把能力要求規定為四項九條。因此高三歷史的第一輪復習必須完成《大綱》和《考綱》規定的任務,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講知識重點,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鞏固。
近幾年業的高考歷史試題日益重視對歷史概念、發展線索、階段特征和知識結構的考查,與它們聯系密切的知識往往就是考試的知識重點。因此第一輪復習教學中,必須精講這些知識重點,引導學生準確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特征,掌握各單元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于思想教育,根據《大綱》的要求,應當滲透到各堂課的歷史教學中去,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理論水平。
第二,精編練習,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在復習完每一章節或單元后,應精選一些思維含量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的各類題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高考試題),進行適量訓練,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訓練量為每個單元進行一次限時的書面練習,每講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進行一次測評考試,整個第一輪復習結束后進行一、二次大型綜合檢測。
第三, 及時“評”講,啟發提高。
對每次書面訓練,檢測性考試卷及時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提高解題能力。
第一輪復習中,講、練、評要有機結合,要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目標,這樣扎扎實實地搞好了第一輪復習,就能為第二輪的專題復習打好基礎,從而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拓展內容:歷史高三一輪復習的三大建議
在文科的學習中,有些同學比較頭疼歷史學科,總感覺知識點很瑣碎記不住。高三年級的同學目前已經面臨緊張的復習階段。現特邀北京四中歷史高級教師、北京四中網校的歷史名師趙利劍老師給廣大高三學生一些針對第一輪歷史復習的要點提煉。就歷史學科而言,高考前一般要經歷兩至三輪的知識復習,其中第一輪復習所占比重最大,所需時間最長。在本輪復習中,同學們應采用怎樣的方法以達到怎樣的復習效果,試談拙見。
一、按照通史體系,盡快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框架。
按照慣例,歷史學科的第一輪復習應按照通史體系進行,其基本目標在于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與方法,并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置于相應的知識框架內,形成立體化的知識網絡。
時間是構成歷史的最重要因素。以往的教材一般都按照先中國史后世界史、先古代后近現代的通史體例編寫。而現行高中歷史教材采用的是與以往不同的模塊式(或稱專題式)敘事方式,即將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某一類問題(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括提煉,集中敘述,打破了過去的通史體例,客觀上對學生的復習造成了不便。如果處理不當,易造成同學的知識體系支離破碎,不能把具體的歷史現象置于相應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掌握,甚至連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都易造成混淆。因此,高三年級歷史學科的第一輪復習應按照通史體例,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按照通史體例,建立起規范的學科知識結構,這是掌握基本歷史知識,形成歷史學習能力的基礎。
二、應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
歷史是由眾多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構成的。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本原進行全面而準確的掌握,是歷史學習的重中之重,歷史學科需要同學具備的各種能力與方法,都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因此,對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是高考的應有之意。因此,掌握基礎知識自當成為歷史學科復習的重點內容。
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大體可分為:
1.歷史事件。對這類知識,應按照背景(原因、條件);過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影響等要素進行掌握。如:
元代《富春山居圖》殘卷分藏于海峽兩岸。2010年初,兩岸均有意聯合展出該作品。下列作品與《富春山居圖》同屬于一個朝代的是(2010年高考北京
卷第14題)
A.顧愷之《洛神賦圖》B.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C.王禎《農書》D.李贄《焚書》
答案:C
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選項中所列四種作品分別出自于哪一歷史時期,即考查“時間”這一要素。
2.歷史概念。由于現行高中教材采用模塊專題式敘事方式,歷史學科的專業性提高,相應的歷史概念大大增加。以中國古代政治為例,即有: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三長制 高中政治;行省制;三省六部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以中國古代經濟為例,則有:小農經濟;資本主義萌芽;柜坊;飛錢;交子;商幫;草市;絲綢之路;井田制;均田制;租調制;休養生息;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
應該注意的是:高考中基本不會出現對某一概念本身進行詮釋的題目,而側重于考查學生對該概念相關史實的掌握及對概念的理解與運用。如: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理論由先秦法家奠定,經漢朝儒生發展而成。這兩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分別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13題)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韓非子、董仲舒
答案:D
本題解題關鍵在于對“君主專制”這一概念應有透徹的理解,再結合相關歷史人物的觀點、主張進行判斷。
因此,掌握歷史概念的重點,應是該概念的內涵、外延及相關史實。
3.歷史人物。人是創造歷史的主體,“見事不見人”則會使歷史變得干癟、蒼白,缺乏學科應有的特點與魅力。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在現行教材體系的選修本中,便有“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這一模塊,而高考中也出現了相應的題目,如:
英國學者羅素在論述一位古希臘哲學家時說,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烏托邦,
“它是一長串的烏托邦中最早的一個”。這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20題)
A.人是萬物的尺度B.理念論
C.邏輯三段論D.美德即知識
答案:B
本題解題關鍵在于根據題干中“古希臘哲學家”、“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烏托邦”等條件判斷出此人應為柏拉圖,隨后選出“理念論”則順理成章。
可見,對歷史人物的了解,應將重點置于其最重要的活動、觀點、貢獻等方面。
三、注意提高對教材的熟悉程度。
如前所述,由于現行教材體例與通史體系的矛盾,加之某些地區存在不同教材版本的差異(如北京即有人教版和岳麓版兩套教材),故而很多教研機構及把關教師一般都會為學生按通史體系重編復習資料。這種做法的優點在于減輕學生復習負擔,缺點在于學生在復習中易忽略對教材的使用,從而導致學生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下降,而當試題中出現對教材原文(特別是教材中的邊緣知識如插圖、注解、表格、文本框等)進行考查的題目時,丟分現象就會比較嚴重。如: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國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國五個民族自治區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第19題)
A.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B.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C.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D.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答案:A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建立的時間,均出現于注解部分。可見,熟悉教材是歷史復習不能忽略的一環。
以上,即為對高三歷史第一輪知識復習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建議】相關文章:
高三物理一輪復習建議08-24
高三第一輪復習的方法11-24
高三語文一輪復習教學反思02-23
高三語文復習規劃及建議07-26
高三化學復習建議及要點07-25
寒假高三語文復習規劃及建議07-26
高三語文寒假復習規劃及建議07-26
高三數學備考復習要點及建議07-26
高三語文一輪復習形聲字記憶的方法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