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
孝。孝為德之本!中國人被人家認識的第一點就是孝道。孝道為先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要謹慎遵守的,因為別人會以此為切入點來了解你。懂得孝道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變成好事情,統統可以變成好事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
一、孝敬父母,等于供佛
古圣先賢說,父母是我們的第一大福田。行孝道是就是種福田,比求神拜佛功德還大。所以,在家孝父母,不必遠燒香。佛經記載,遇到災年,很多人都餓死,佛托缽乞討3天沒有要到吃的,餓的不行。
這時有個來請教問題的出家人覺得不是滋味,心想:佛是無上福田,眾生擁護,于是就自己僅有的飯缽和衣服賣掉,換了一缽飯食供養佛。
佛知道后,告訴他說:比丘呀,衫是諸佛之壯相,因緣極尊、極重、極恩,你卻拿它來換飯給我吃,但我沒有這樣的福報消得這一缽飯,只有你的父母能消受。
二、孝順父母為世間最大功德
“堂上有佛二尊,懊惱世人不識,不用金彩妝成,不由旃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便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若能孝順父母師長,禮敬三寶賢仁,不必四處祈求,則可得四種福報:顏色端正、氣力豐強、安穩無病、健康長壽。
孝為百善之首。不孝父母,拜佛無益。如果連對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照顧好,一切其他的善只能是偽善。
現在很多人迷信吶!自己跑到外面燒香,卻不知道,在家佛就是父母啊!有對佛菩薩的恭敬心,用在父母身上,那你的福報可就大了。
如果把父母扔在家里當“地”,把孩子慣得沒有底線,孩子就難管了,因為孩子變成天了,天塌地陷嘛!所以,對父母好,其實是對自己好。堂上父母不孝順,遠處求佛有何用?要知道,“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啊!
“孝”,是連接上下的通道,以祭祀通天,以傳承通地,打開福慧的源流,接通福緣慧根。力行孝道,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對得起子孫后代,則接通福慧之脈,打開你的財富和幸福之道。
“孝”為百善之首,亦是做人的根本。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如果我們連做人都沒做好,將來怎能成賢成圣呢?中國人重視“孝悌”,其中‘孝’是沒有代溝的,上下一體,是“一”而不是“二”。
即上一代及上上代“老”的祖先,下一代及下下代的子子孫孫,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本是一體,也就是“豎窮三際”。在家庭中兄友弟恭,在社會中,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橫遍十方’。
所以,展開來看,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字而已。
因此,孝道不圓滿,人絕對不會圓滿。佛家把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這是把孝順父母的心發揚光大,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佛陀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給我們的就是一個“孝”字而已。
三、“超市屋頂的骨灰”的故事
在美國,有位住養老院的老太太,有五個子女,孩子們成家立業之后,雖然都住在附近,卻很少到養老院去看老母親,然而每周都固定到養老院對面的超市去購買東西。
老母親雖心系子女,但苦于無法與他們見面,所以在臨終時留下遺言,希望將她火化之后,將骨灰灑到超市的屋頂上,以便每周能定期與自己的子女見面。
在這里,“老”與“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溝,這不是孝道。
中國人講究孝道,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都要祭祖先,有些年輕人常常懷疑,祖先去世久遠,什么樣子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還要供一個祖先牌位,而且還要祭祀呢?
其實,祭祖先乃是要使我們經常懷念祖先的德澤,并且要體會到我們與祖先是“一體”,這才是真正的孝道,也是孔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涵意。
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
什么叫做孝順?就是孝了,你就順了。
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因為父母照顧子女是費盡苦心的。大家去看看,自然中除了人類,很多動植物都沒有父母的照顧。一個果實從樹上掉下去,落入泥土中,它就會慢慢長芽,逐漸長成一棵樹,它的父母在哪里呢?不知道。動物都是生出來以后,自己就掙扎著開始生活了,而人最起碼要得到父母十年的照顧,否則是很難生存的。
老天之所以讓人類不同于其他動植物,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就是在告訴我們,人類要互相依賴,而不能走獨立的路,誰都獨立不了。在人類世界,獨立是無法生存的。可是外國人告訴我們,人要個人化,要獨立。現在我們也開始訓練小孩獨立,這樣簡直是自討苦吃,你自己去試試看好了,等到你老了,你就知道,小孩一獨立,你就孤苦伶仃了。
我們看“人”這個字的寫法,就是你靠我,我靠你,這才叫人。所以,中國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父母年輕時,有能力賺錢,父母照顧小孩;將來父母年紀大了,做不動了,孩子年輕力壯,賺錢養父母。但是現在人常說:“養兒并不是為了防老的,孩子大了,獨立了,我不會要求孩子養我的。”這是在唱高調。
很多人都追求成就,一年賺多少個錢,但是,你連自己的父母長輩,最親的人都沒孝順好,你賺再多錢又有什么用呢?
世上的情愛有千萬種,但沒有一種像親情一樣偉大。而親情中最偉大的,又莫過于父母之愛。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是無私的,是不計較付出的。這世界上的人,沒有幾個人能夠像父母對待自己的慈愛那樣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關愛里面,子女往往是一味地索取的一方,過度貪戀卻很少想到要回報自己的父母。
能夠擁有疼愛我們的父母是我們的幸運,試想天下有多少孩子是孤苦無依的孤兒,所以當你沉浸在父母之愛的幸福中時,請不要忘了也給自己的父母多一點關愛。
南懷瑾大師認為,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在一次談話節目中,南懷瑾大師曾這樣感慨:“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爸爸媽媽,有飯給他們吃,像現在一樣,每個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給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還有許多年輕人連五十元也不寄來的。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養狗養馬一樣。”
“所謂孝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著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父母,就是孝。”南懷瑾的一生結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也不乏一些上了年紀的朋友。有一對伉儷,他們地位和錢財都不缺,膝下兒女也有三五人,可謂是完美的人生了。但是他們的兒女卻在受了高等教育、拿到高等學位后卻一個接著一個飛去國外,沒事從來不探望這對伉儷,就連逢年過節也不再回來,平日里連電話都懶得打,就是按時往父母的賬戶上打錢,哪怕兩個老人躺在醫院不能動了也都不回來照看。
這對伉儷生活得衣食無憂,但精神生活卻非常匱乏,整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唯一的話題就是始終不過來看看他們的孩子們。沒有兒女在身邊的他們,孤獨的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唯一陪在身邊的好朋友就是那臺舍不得關掉的電視機。每當南懷瑾看到身邊這對朋友的時候,就只能感嘆現在孝道文化的可憐,除此之外無能為力。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向來是以仁孝為精神核心的,而即便是以“出世”為修行之道的佛教里面,對于孝的概念也是絕對不排斥的,可嘆的是我們現代人似乎淡忘了這一點。
《六度經》上說:“昔者菩薩身為鶴鳥,生子有三,時國大旱無以食之,自裂腋下肉以濟其命。三子疑曰,斯肉氣味與母身氣相似無異,得無吾母以身肉飼吾等乎,三子愴然有悲猛之情。有曰寧殞吾命不損母體也,于是閉口不食,母睹不食而更索焉。天神嘆曰,母慈慧難喻,子孝希有也,諸天佑之,愿即從心。”
鶴鳥之孝順,讓天神都為之動容,這就是孝敬父母。《末羅王經》上也說:“人問世尊,何等為父母力。佛言,謂受父母身體,乳哺育養之恩,或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是為父母力。”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問:什么是父母力?就是身受父母哺乳養育之恩,即使用從地上堆積到二十八層天那么多的珍寶,都施舍他人,仍比不上供養父母。
如此多的經典教誨,依然阻擋不住仁孝在人們心中的消逝。舉目望去,這個社會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不孝兒女的身影,以至于好不容易有些仁孝的典范,都成了令社會感動的典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把我們養大,教我們成人,這筆筆恩情是我們無論如何也報答不完的。而若能讓父母健康長壽、快樂地生活,那至少也算是盡到了一個做子女的孝道。田世國因為孝順而被大書特書,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但與此同時,不也正說明了孝的偉大嗎?
情到深處要懂得回報,父母的恩情之深,是我們這輩子也報償不了的。因此孝順父母不該是別人勸說我們做的事情,也不應該是法律強制我們做的事情,而應該是我們自己主動去承擔的責任、履行的義務、回報的愛。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父母對我們愛的表達,也是對我們愛的期盼。有時間就常回家看看,無論多忙都要常給父母打一個電話,千里之外的一聲問候就足以溫暖父母牽掛的心。人的生命來自于自己的父母,他們含辛茹苦、呵護有加地將我們養育成人,我們就該無微不至、盡心盡力地回報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
【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相關文章:
功德無量成語故事07-01
最大的財富07-08
最大的財富07-08
最大的恩賜06-24
最大的犯罪09-17
最大的泡泡08-15
“我的本領最大!”04-22
誰的本領最大06-14
誰的本領最大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