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長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
每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樣,教育孩子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案例1:被強迫的交往
女兒桐桐2歲時,我通過看書認識到她應該多交朋友,所以總是特別熱情地拉著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愛說話,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說,不想玩游戲我就替她參加,桐桐總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來,我發現桐桐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她當朋友。上幼兒園之后,她經常說不想去幼兒園,因為沒有好朋友。我開始意識到我強迫孩子交往已經給她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我再也不強迫桐桐了,開始帶她出去慢慢引導她自己玩。我的轉變也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到:每個孩子有他獨特的個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父母只要適宜呵護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辦他的人生。
專家點評: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更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家長與其抱著書本焦慮,不如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獲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學會交往。
案例2:為什么不給爺爺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東西總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對此“頗有微詞”:“什么東西都要給姑姑吃,爺爺奶奶要嘗嘗都不給,這孩子白疼了。”其實,侄子原來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爺爺奶奶分享。但爺爺奶奶卻經常逗他:“好吃的也給爺爺奶奶分點啊!”孩子的手馬上遞了過去,他們趕緊又說:“爺爺、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幾次之后,孩子就不再當回事兒了。而當侄子與我分享時,我會道謝并真的與他分吃,還夸他的東西好吃,侄子也樂得與我分享。老爸甚至還責怪我說:“大人怎么還吃孩子的東西!”
專家點評:
孩子的心是單純而美好的,他會把成人世界的每個要求都當真。作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這份單純和美好,而不是為了好玩或者表示親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對待孩子看似搞笑的無意之舉,背后卻是對孩子深深的不尊重。愛孩子,就請將他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
案例3:“揠苗助長”的孩子能幸福嗎?
對于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很多家長卻過于重視知識和技能。“老師,今天你們學習了7的分解吧?怎么孩子回來就只會兩種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學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學跟不上怎么辦?今天教她認識鐘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認識,我還拍了一個視頻,您看看她的表現怎么是這個樣子?”視頻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勁地哭泣。聯想到平時,這個小女孩在班里一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老師,這個太難了,我不想參加。”我終于明白,生活在這樣急迫、焦慮和否定的環境中,孩子能自信起來嗎?
專家點評:
趕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應成為孩子成長的標尺。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讓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風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則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用微笑靜待他的綻放,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案例4:“蝸牛”帶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催促兒子快點起床去幼兒園,然后好去練車,第二天要考試了。我心急火燎,卻發現兒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氣壞了,大聲喊他的名字,并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兒子被我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傻傻地站在那兒,眼里充滿了恐懼,手里還拿著沒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評完,兒子怯怯地說:“媽媽,我想拼一個太陽花,你對著太陽花許愿,明天考試就一定會通過。”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擁在懷中,說不出話來。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浮躁焦慮,難免遷怒于兒子。可我的“小蝸牛”卻用他的愛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專家點評:
當孩子表現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為時,成人常常會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甚至打罵,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其實,如果耐心傾聽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你會發現,回報你的,一定是像“太陽花”一般溫暖幸福的愛和驚喜。
案例5: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女兒朵朵還沒出生,我就開始規劃她的未來。7個月起開始識字,把所有的家具都貼上漢字標簽;從《三字經》、《千字文》到唐詩,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誦。朵朵的記憶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準。這令我驕傲不已。可等她3歲,問題卻來了:她太安靜了,同齡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卻一個人在角落里看書。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操之過急會不會毀掉她本該快樂的童年?我小時候和小伙伴快樂無憂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哪有什么早教?哪認得什么字?現在我不是也很好嗎?
我決定改變,不再強迫朵朵額外學太多知識,而朵朵的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著朵朵自由、開心的笑臉,我感到無比知足。
專家點評:
童年生活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價值。可孩子的童年卻常常背負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時就提前“規劃”,7個月就提前教識字、背唐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代價就是犧牲孩子的快樂和自由。可喜的是,媽媽及時反思了自己的問題,果斷“放棄”,讓女兒回歸了快樂童年,獲得了健康成長。
案例6:別讓強制的學習奪走童年的快樂
在“望子成龍”的心態驅使下,我曾給過孩子很多強制的“愛”。比如周末,我給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課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稍有退步我便會大發雷霆,甚至動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怨恨與不滿。每當孩子厭煩的時候,我又是好言相勸,又是物質獎勵,把我以為的“特殊的愛”強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我發現,物質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開始極力地避開我。“學習”,無情地拉開了我和孩子的距離。
我也想當“慈母”,可事實上,我卻是個“暴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是不是太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參加了教育心理學的培訓,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到了愛的方向。作為母親要讓孩子在興趣的促使下主動學習,而不應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焦慮與緊張的氛圍下生活。我要改變,先從放下自己的期望開始,尊重孩子的興趣。
專家點評:
我們常常借“愛”的名義綁架孩子,讓孩子背負我們的焦慮,完成我們未完成的期待。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按他的節奏成長,勝過所有“愛”的語言和物質。
案例7:別讓過度贊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歡畫畫。可是有一次展覽作品的時候,他撅著嘴說:“不論我畫成什么樣子,老師都會說畫得真不錯。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亂涂上顏色老師也會夸她,還給她和我一樣的獎品,真沒意思!”
薇薇也是從小被爸爸媽媽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贊賞:“寶寶笑得真好看!”剛咿呀學語,大家就夸獎她:“寶寶真聰明!”甚至連發脾氣耍性子的時候也不忘賞識:“薇薇真有個性!”可隨著她慢慢長大,家長和老師漸漸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薇薇只愿聽好話,不能聽任何批評,而且經受不起一點點挫折。
在我帶過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揚和肯定中極易自以為是,甚至出現沮喪、憤激、退避或敵對的行為,家長卻渾然不覺。
專家點評:
過度賞識和不必要的贊美,并不能有效表達你對孩子的喜愛,在一定程度上還會讓孩子過于依賴外在的評價,而沒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還會弱化孩子的責任感和上進心,缺乏做事的動力。
案例8:打碎的是碗還是心?
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碗里的小料濺了我一身,我不禁大喊一聲,女兒看看被驚嚇的我,看看被打碎的碗,驚慌失措起來,怯怯地對我說:“媽媽,你打我一下吧!”她的表情與話語告訴我她已經知道錯了,我為什么還要再責備她?于是我微笑著對她說:“媽媽原諒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喲!”女兒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對我說“嗯,媽媽,我記住了!”于是又開心地玩了起來。
事后回想她的那句話,我還是頗為吃驚。為什么她讓我打她?是不是我平時對她傷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干家務,女兒無意“添亂”,我會不耐煩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憊,女兒找我讀書,我頭也不抬地拒絕她;又有多少次,女兒磨磨蹭蹭,我會一邊責備一邊“拎”著她下樓……女兒怕自己做不好惹媽媽生氣,更害怕媽媽的責備和懲罰。
打碎了碗可以再買一個,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卻無法再挽回;作為父母,多一些寬容與耐心,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內心。
專家點評:
打碎碗的剎那,家長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接納了孩子“冒失”的行為,還給孩子一份安全感;平靜的背后,家長的心卻波瀾起伏,我們看到了她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覺察,與孩子的對話。當個好媽媽不容易,就是要經歷這樣的成長!
案例9:“填鴨”彌補不了愛的空白
我曾經在上班路上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媽媽看上去很博學,一直在不失時機地給孩子講各種知識,而這些知識一聽顯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圍,結果孩子很少回應,連一點表情都沒有,誰知道孩子聽進去多少呢?
還有一次在圖書館,我看到有一個媽媽一直在給四五歲的孩子讀書講故事,一本接一本,一個接一個都不停息,嗓子都快說不出話來了。從孩子呆滯的目光能看出,他早就聽煩了。
我不禁感慨,這些媽媽忘我地付出,似乎想傾自己所有灌注到孩子的世界里,恨不能孩子能馬上全部吸收,快快長大成才。然而事實呢,孩子被填鴨,沒有透氣的機會,最后變得麻木厭倦,成了媽媽手中的傀儡。
專家點評:
能說這樣的家長不愛孩子嗎?他們的愛里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大量知識信息填鴨式的教育并不能彌補孩子情感的空白,不能代替親子之間的自然溝通,更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這樣的愛,終究是傷害。
案例10:我要畫不一樣的牛
今天,孩子們要畫牛。我讓孩子們觀察了關于牛的圖片和范畫,然后便開始畫了。
“快來看呀,笑笑的牛身上長刺了。”孩子們都湊過去。“她畫的牛棚好亂!”“你畫的小孩手里怎么就拿一根草來喂牛呀?……”“你畫的和老師的不一樣!”孩子們七嘴八舌,我也走過去。笑笑顯得有點尷尬。我鼓勵笑笑講講她的畫。“這是牛毛,我姥姥家的牛身上就長了好多牛毛。”“這是草欄子,是裝草的地方,姥姥家的牛草就裝在那里。”“我姥爺每天中午都會趕牛去小河喝水,我畫的小孩是我。”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富有創造力的、有思想的個體。笑笑的畫讓我反思美術活動不應用范畫束縛孩子的思維。
經驗來源于生活,真實體驗遠比圖片和范畫更能激發孩子創作的熱情。我要多為孩子們創造條件,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讓他們有更精彩的表現!
專家點評:
教師聆聽并鼓勵孩子的創造表現值得點贊!愛孩子就讓他充分地感受生活,并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綻放吧!
【家長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相關文章:
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12-12
賞識教育的成功案例03-31
小學教育成功案例08-02
國外教育成功案例04-21
幼兒教育成功的案例12-19
成功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通用05-25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03-23
國外家庭幼兒教育成功案例03-24
成功企業創新案例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