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精選12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課件,一個優秀的課件,采用的形式其產生的效果應該是高于傳統教材的,也就是說,如果連傳統教材的效果都沒有達到,那也就沒有必要做成課件了。怎樣寫課件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精選12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1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用樸素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圍繞中心選擇感受最深的事寫人的寫作方法。
2、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樹立尊師愛生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作者傳神、細膩的描寫方法和質樸的語言。
設計思路
這篇教材感情真摯,語言樸素,應加強朗讀指導,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教材,啟發學生多思,使學生掌握分析文章的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統復備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求學生涯中,教過我們的老師有很多。請大家回憶一下,從小學一年級起,到目前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師教過你們?在諸多老師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終身難忘的呢?我想,在每個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難忘的老師。如果把他寫下來,一定令人動情、感人至深。今天,我們學習著名作家魏巍所寫的回憶他的小學老師蔡蕓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師》。(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解題。(用課件打出)
魏巍,原名鴻杰,曾用筆名紅楊樹。作者少年時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了平民小學、高小,勉強讀了簡易鄉村師范。抗日戰爭爆發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戰士們中間,解放戰爭時,在行軍作戰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全國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入長篇小說《東方》等。《我的老師》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為《教師報》所寫的回憶性散文。課題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師”是作者小學時的教師蔡蕓芝先生。讓我們共同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敘寫自己最難忘的老師的。
三、點撥
(一)、整體感知
學生看電視散文《我的老師》及魏巍的介紹
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
(二)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本文共記敘了幾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誰?
明確:本文記敘了我的老師蔡蕓芝、我的母親和我小學時的幾位同學。主要人物是蔡蕓芝老師。
2.本文共記敘了幾件難忘的事情?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明確:共記敘了七件事:
①蔡老師假裝發怒;
②課外教我們跳舞;
③帶我們觀察蜜蜂;
④教我們讀詩;
⑤我們對老師的依戀;
⑥正確處理“我”與同學間的糾紛;
⑦睡夢中去找老師。
這七件小事,后兩件詳寫,前五件略寫。這樣安排,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既使文章結構疏密相間,更能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頭復遲“睡夢中找老師”的故事。要求:說清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4.討論:有人認為,本文著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也有人認為,著重寫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
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歸納:明確:二者不可割裂開來,蔡老師令“我”難忘,是因為蔡老師溫柔慈愛、循循善誘、熱愛學生;正是蔡老師有一顆熱愛學生的.美好心靈,才使得“我”(我們)銘記在心,難以忘懷。
5.提問:同學們剛才找出了表達作者感情的部分詞語,僅憑這些詞語,能否體現作者對老師的一往深情?為什么呢?
學生充分討論、爭辯后教師歸納:明確:這些詞語確實可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離開一定的語言環境,離開具體的描述語句,就無從體現作者對老師的熱愛、懷念之情。
6.那么,貫穿全文的一條感情線索是什么?你能否列舉數例,加以說明?
啟發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適時點撥。明確:本文的感情線索是“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全文從頭至尾、字里行間都充溢著對老師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記述的第一件事,老師對我的“假悅真愛”。“僅僅”一詞是表示范圍的,說明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師形似真、實是假的情態;“一迎”這一動作生動地表明了師生之間的親近、親熱關系:老師愛我們,我們愛老師,因而并不害怕老師;“輕輕地敲”、“邊上”表明蔡老師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動作似重實輕,而且是“敲在石板邊上”,慈母般的情懷可見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輕輕虛打的動作逗得大伙會意的笑了,老師也發出了會意的、溫柔的笑聲。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決同學間的糾紛,對蔡老師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對幼小的心靈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師熱愛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生間糾紛,醫治學生心靈的創傷,使學生終身難忘。這種事情還不值得一提嗎?
7.課文中所記的七件小事,顯示了蔡老師的美好的心靈,抒發了作者熱愛、感激老師的情懷。請問,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亂?如可以,請試一試。如不可以,能否談談理由?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明確: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師熱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依戀之情。隨著作者回憶的軌跡,順著作者記敘的思路,師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見,這種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隨便調換的。
8.你覺得蔡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
明確:蔡老師是一位溫柔慈愛、熱情公正、平易近人、熱愛學生的好老師。
四、課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仿寫訓練。
課上同學們已經回憶了留給你印象深刻的老師的某個舉動、某件事情,那你能將你說的事情寫下來嗎?試試吧。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2
知識與技能
1、查字詞典,閱讀積累,交流認識11個生字,聯系上下文正確讀記理解“乖巧、馴良、清秀、矯健、機警、玲瓏、躲藏、追逐、警覺、觸動、遮蔽”等詞語。
2、朗讀課文,自讀自悟,資源共享,觀看課件,情景結合,激發愛心,了解松鼠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人文情懷。
3、細讀悟情,感受文章聲情并茂準確的說明,形象細致的描寫,積累語言。
4、讀生物作家布豐的《自然史》的章節,結合文章,感悟說明方法,用較準確、生動的文字對某一種動物的特點進行說明。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2、在讀中感悟,理解課文之后,引導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段,說一說喜歡他們的原因,從而來體會作者語言的生動形象,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松鼠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難點:學習課文中準確的說明,形象細致的描寫。
教學準備
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課文作者和松鼠的有關知識,制作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動物世界嗎?見過小松鼠沒有?能把你了解的松鼠向大家介紹一下嗎?(學生介紹)
今天我們將隨著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布豐一起走進他的《松鼠》,具體全面地了解松鼠這種動物。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出示課件)
1、出示自學提示
(1)默讀課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字音。
(2)畫出你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學習。
(3)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
2、圍繞閱讀提示,自由學習,小組研究。
三、全班交流,適時點撥
1、那作者為我們介紹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語句體現了松鼠的漂亮。(齊讀)哪位同學能摸擬松鼠的'語氣向大家介紹它漂亮的外貌,老師給出以下詞語提示:
面容 眼睛 身體 四肢 尾巴 體態 吃相 清秀 閃閃有光 矯健 輕快 美麗 坐著 用前
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討人喜歡,那么作者又如何體現它馴良的習性呢?(學生討論,交流)
活動范圍:樹上(不侵犯人類)
活動時間:夜晚(不騷擾人類)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傷害人畜)
4、除此這外,松鼠還有哪些討人喜歡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說明小松鼠乖巧的?
過水方法 用尾巴當帆和舵
警覺性強 跑 躲 逃
跑跳敏捷 善于爬樹
四、細讀課文,品味語言,
1、如果我們在生物課上面來學習認識松鼠,你還會喜歡嗎?為什么?正是由于作者運用了形象生動的語言,尤其是把松鼠擬人化了。你能否找出這些句子或詞語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呢?
2、本文正是有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讓我們對漂亮、馴良、乖巧的松鼠,你能從文中找出體現說明語言準確性的詞語或句子嗎?
3、學生思考、交流。
五、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或借閱的與單元主題相關書籍。
六、小結
作者筆下的松鼠可愛又有價值,很討我們的喜歡。其實,大千世界里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動物,對待它們,我們也應該充滿愛心。
七、作業
你肯定也有喜歡的小動物吧?請你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把它們描述出來。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3
學習目標:
1.激發孩子對家人的愛心。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種方法,感受文學作品的寫作特色。
學習重點、難點:
1.傳授學生揣摩課文語言的方法,體會文學作品中感人的片段,從而培養學生對家人的熱愛,體會親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點語句的揣摩,以及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賞析、誦讀
教學手段: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統復備
一.導入
閱讀《童年》的開頭段落,結合圖片,介紹作者。烘托一種沉重的氛圍。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書課題,扣住“朋友”,整體體會文章的要旨。
二.點撥
1.朗讀課文,說說“外祖母”和我的關系。
學法指導: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關鍵句。在記敘文中,就要多觀察文題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讀完一段時,要及時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這樣就能盡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確]:
外祖母是我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貴的人。……
2.讀課文,結合人物描寫片段,說說你所認識的外祖母。
學法指導:人物描寫的方法有:語言描寫;外貌描寫(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情描寫……另一種分類: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所有的描寫都是為了刻畫人物的性格。
[明確]:
外貌描寫:
頭發——多、密、長、黑、厚
眼睛——光芒(氣憤、愉快、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小、圓
臉——皺紋(但年輕、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軟、大、紅 牙齒——堅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健康、慈愛樂觀堅毅
語言描寫:
溫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鮮花一樣溫柔、鮮艷、豐潤
分析:對話的內容有關頭發;睡覺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滿意,但只要和“我”說話就顯出輕松,平等,和藹;關愛(朋友);比喻句說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對“我”的愛,“我”完全體會出了這里的愛。
動作描寫:
梳頭、編辮子、嗅煙草
分析:反襯她眼睛的明亮。
神態描寫:
快活
總之:“我”的外祖母是一個飽經生活的艱難卻永遠年輕、樂觀、慈愛的老人。
三.課后消化
1.朗讀全文3遍
2.仿寫訓練
寫人最好是寫眼睛,課文三次寫了外祖母的眼神。體會這些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你能用幾句話寫出父親或母親(也可寫其他人)對你進行教育時的眼神嗎?試試看。(課后完成)
板書設計:
外貌描寫:頭發——多、密、長、黑、厚
眼睛——光芒(氣憤、愉快、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小、圓
臉——皺紋(但年輕、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軟、大、紅 牙齒——堅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語言描寫:溫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鮮花一樣溫柔、鮮艷、豐潤
動作描寫:梳頭、編辮子、嗅煙草
神態描寫:快活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了解本篇課文的寫作時間以及作者的基本情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課文在寫法上的幾個特點如:生動、細膩的描寫;真摯、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離開家的經歷,都有過想家的時候,想家鄉的親人,想家鄉的一草一木。
請將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經歷講述給同學們聽聽。
2、講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具體情景。
3、出示在本課中出現的生字、生詞。
4、帶領學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二、品味內容,體會感情
1、帶領學生找出描寫家鄉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細品味。
2、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春景圖”和“海天圖”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的描寫。
3、帶領學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三、本課小結
這篇優美的詠物寄情散文,通過對小燕子這一可愛形象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第二課時
一、重溫課文。理清情感線索
幫助學生整理文章的線索,弄明白海上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與“鄉愁”之間的聯系。
二、輻射閱讀,探究主題
1、引導學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為什么作者會認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師發放課外補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詠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點。
三、短文寫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鄉的小燕子,產生了淡淡的鄉愁。
你是否也有過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觸發了某種情感的經歷?試寫一篇短文,記下當時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課小結
這是一篇優美的詠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鄉的小燕子,產生了淡淡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海燕》一課全文以“鄉愁”為線索,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分運用倒敘的手法對故鄉小燕子進行了描述。通過對春風、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寫,把一個溫暖、舒適而又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故鄉的春天再現了出來。后部分作者從遐想回到現實,并帶著對故鄉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對海上的小燕子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從而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名言導入,激趣引讀
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二、學生查資料,了解作者簡況,弄清本文內容(檢查預習)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內容: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簡要概括。
3、談一談初讀感受。
三、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⑴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⑶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后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于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系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以議論為主。
b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④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如何體會。
可從兩方面體會:
a、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其中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b、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這一情節。
五、體驗反思,拓展閱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
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閱讀:
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六、分層檢測(見題卡)
七、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2、課外延伸: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后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了解“想象”和“聯想”。
1、運用合理的想象,給課文補充合情合理的情節。
2、并適時的在閱讀和寫作中運用想象的寫作手法。
技能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愛的情感,并讓學生明白:“愛越無私、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就越大。”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教學難點]
讓學生深化理解文本“愛越無私、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就越大”的主旨。
[教學方法]
朗讀法 研討法 情感體驗法
[輔助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情預測]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所以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很容易抓住文本中水罐神奇的變:從無水→有水→木的→銀的→金的→跳出七顆鉆石→涌出巨大、清澈而新鮮的水流。從這一線索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賞析,學生很容易理解水罐發生改變的原因在于小女孩無私的“愛”。是愛的力量使得水罐發生如此神奇的變化。但學生很難發“現愛的越無私、愛的境界越崇高,愛的價值就越大。”怎樣引導學生突破對小姑娘偉大無私的愛的深入認識、領悟是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時間安排:3分鐘)
一、談話導入、知識介紹:“同學們你們讀過童話嗎?”同學回答肯定,然后再問:“誰能告訴什么叫做童話?”同學回答,老師做總結,并用多媒體展示童話的定義:“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育。”學生在理解童話定義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寫作手法的應用會更有利。緊接著出示第二章幻燈片:“大熊星座”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大熊星座的來歷嗎?同學答:“想!”,那我們就一同走進這由俄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為我們所創作的一篇童話:《七顆鉆石》,從而來了解有關“大熊星座”感人而美麗的傳說。
二、初讀課文、復述故事(時間安排:8分鐘)
(一)在學生讀課文之前,要進行方法的指導。因為這是一篇童話具有“精美短小”的特點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適當的指導。并用換燈片出示朗讀方法:“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讓學生引起注意,請同學采用傳遞式讀法來讀課文,
(二)讀完課文后,請學生復述課文。老師強調,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對課文進行復述: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水罐從無水→有水→木的→銀的→金的→跳出七顆鉆石→涌出巨大、清澈而新鮮的水流,這一他系列神奇的變化進行復述。每一次水罐神奇的變化都是因為無私偉大的“愛”。通過復述課文來感受小姑娘愛的境界之崇高,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既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技巧,又增加了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在復述文章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交流的過程。
三、鑒賞文本(19分鐘)
一個感受藝術的過程,為了避免肢解文本,給人造成一種支離破碎的映像。在請同學們一起復述文章的同時就應注意怎樣引導學生按著復述故事的線索賞析文本。老師引導學生鑒賞學習,去體會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純樸、傳神而美好的語言。從而去體會:“xxxx”在鑒賞文本的過程中設置了兩個大問題,在其中又穿插了一些小問作引導鑒賞文本。
一、小姑娘在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送水的過程中水罐發生了哪些神奇的變化?
二、水罐發生一次次更大神奇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學生在復述課文的時候就不自覺地抓住了這條線索。而在回答第二個大問題時就是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鑒賞課文的過程。
(1)孝心感上帝、清水滿罐:(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在學生了解故事背景的情況下)我們在賞析小姑娘找水的時候,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導學生聯想一下:小姑娘“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讓學生自己回顧體驗、感受一下小姑娘找水的艱難。從而引出了水罐從無水到有水的原因是小姑娘不怕艱難找水救母的孝心感動了上帝。(老師在這時點出這種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是應用了想象的寫作手法。)
(2) 強忍干渴、急送救命水:(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概括、體會):請同學們用“四字詞語”來描繪小姑娘口渴難耐的狀態。小姑娘獲得了水后產生了那些心理活動和外在表現?引導學生體會小姑娘此時此刻的心理感受:“這些水給媽媽還不夠呢,就趕緊抱著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繼續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詞語進行賞析(請問同學們書中用了那些詞語描繪了小姑娘得水后的心情和舉動的?):“喜出望外、真想喝個夠、趕緊、匆匆忙忙”來展現小姑娘找到水時的欣喜、口渴的程度、感受、和此時首先想到母親的她那偉大的孝心!學生回答后,老師進行總結。孝心,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也是我們親情關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小姑娘把這珍貴的生命之水留給了自己的母親。可見她是多么的有孝心啊!
(3)半路救狗、“木罐”變“銀罐”:(老師引導進行情感教育:愛生命、給同情)在她匆匆忙忙的途中被一只因干渴而躺在地上的小狗絆倒在地。而小狗獲得了小姑娘的滴水之恩,而獲救了。(老師點出:水罐又一次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水罐從木的變成了銀的”緊接著老師追問,是木罐價值大還是木罐價值大?這給你什么啟示?)學生回答,老師做總結:顯而易見,水罐的價值遠比木的價值大。小姑娘自己口渴難耐卻滴水未進,把水帶回家給生病的母親。而在路上又遇到因干渴而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的小狗并被它絆倒在地,她不但沒有埋怨它,反而以滴水之恩救了它的命。因為她對弱小生命的同情,超過了對自己生命的關懷。可見小姑娘她那寬厚博大的同情心是多么的崇高和偉大呀!
(4)母親舍己救孩子、“銀罐”變“金罐”:(教學方法:感受情境)當小姑娘把水罐帶回家時,母親對小姑娘說:“我反正就要死了,還是你自己喝吧。”(老師提問:請問當時母親說這句話時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母愛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當面臨生命抉擇時,把獲生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老師又問:這時水罐又發生了怎樣神奇的變化?)學生回答:水罐又從銀的變成了金的。老師追問:“這又給你什么啟示呢?”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母親,她第一次給“自己”的生命是以巨大的陣痛和艱辛帶來的,而這次卻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把生命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說,這位母親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這愛的境界是更無私、更崇高啊。這是愛的價值在升華呀!
(5)舍己救人、“金罐”跳“鉆石”:(教學方法:討論法)就在母子兩推來讓去之時,來了一個過路人。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讓給了過路人,這時水罐里又發生了奇怪的現象:“突然從水罐里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鉆石……”(老師問:小姑娘把生命之水給了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這體現了小姑娘怎樣的愛?)學生回答老師做總結:小姑娘的這種舉動表現了小姑娘的愛早已超越了親情,這種無私的愛已經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老師提問:請問同學們文章最后一段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愿?)同學回答,老師引導總結:用多枚體展示:“愿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普照人間,指明方向!”討論題:“請問同學們:水罐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改變的?水罐從木的變成銀的,從銀的變成金的,再從金的水罐里跳出七顆鉆石、水流……水罐的價值越來越大這給大家什么啟示?”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總結;“愛可以創造奇跡,愛的境界越高,愛的價值越大!”
四、放飛想象(5分鐘)
童話最主要的特點是“想象”,既而讓學生放飛想象,引導學生插上合情合理的故事情節,無疑是對學生的能力的一種鍛煉,這不緊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力。想象不能胡編濫造,于是便用多媒體展示同學們在想象時應注意的問題。“請你插上想象和聯想的翅膀,為本文的某一個細節和結尾插上你所設想的生動的情節。(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有新意。)”
結束后,老師總結:這篇童話故事敘述了小姑娘,在用她溫厚的心去愛她周圍的每一個人和事物,她的愛是崇高的,偉大的!故事中的母親是那樣的無私、那樣的偉大和崇高。
師生共唱《愛的奉獻》用按蠛統綹摺?
師生共唱《愛的奉獻》用多媒體展示歌詞、配樂齊唱。(3~4分鐘)
(這時學生和老師的感情被激起到一個高潮,從而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進入下一環節。)
五、知識遷移、能力訓練
用多媒體展示:(4分鐘)
愛心大比拼:
愛心像一抹照射在冬日里的陽光,
使貧病交加的人感到分外的溫暖;
愛心像一泓流淌在沙漠中的清泉,
使瀕臨絕境的人們重新獲得生活的希望;
愛心像……
請你仿照上面的句型,寫出你對愛心的理解
(注意修辭和句式)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①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
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檢查生字詞。
②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
a.母親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
正是由于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這篇短文寫了什么事?
②《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啟下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2、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教學難點】
體會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
【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一感知一品讀一欣賞一遷移”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
導語: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著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我現在也教我女兒唱這樣的兒歌,每當這時,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游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飽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中的發現,進行藝術美的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飽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走進《竹影》。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配以輕音樂,學生輕聲朗讀。)
學生回答有難教師可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寫景為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為主。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么,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
(學生找到后小組內朗讀,然后教師點名朗讀水平好的學生示范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五、拓展欣賞
一次童稚的游戲,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伙伴們從一次無意的游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并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配音樂)
六、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云,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后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獲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并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游戲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贊美生活的美。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9
知識目標:
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能力目標:
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系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標:
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重點難點:
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策略和方法:
朗讀法、導引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錄音機。
一、導入。
不知道大家發覺沒有,這一單元其實都是寫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經歷、感受和事情。我這里恰巧有一篇關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論述,大家聽一下。(朗讀文章。見附錄。)
任何一種卑微的事物,其韌性都是最強的。無論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螞蟻,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還有“我”那平凡的父親……
二、整體感知。
1、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些獨特的風俗,那么,本文中一個獨特的風俗或講究是什么?
多數同學都能侃侃而談。有的說上浮山祭祖,有的說糖球會等等。
臺階高,就意味著,屋主人的地位高。
2、換句話講,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
(其實,這和第一問是一道題。只是,大多數同學都不能很好的運用聯想思維。)
這里補充一下關于馬斯羅的理論:人的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聯系本文,其實父親也是對尊重的要求。這是其畢生的奮斗目標。
3、那么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準備工作?)
每天撿磚、瓦、鵝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的簡略,可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么?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要詳寫。(這個問題,好學生可以回答出來。)
5、在父親心理,新臺階的動工,就意味著“地位的提高”,我們平時遇到父母升職等事時,都是舉家歡慶的。那么父親是怎樣慶賀的?
放了四顆大鞭炮。
6、但是,父親在放鞭炮時,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來,看看他有什么特色?
71頁。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眾不同。一雙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這里要找出不難。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閱歷淺,還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來。
7、在父親的努力下,新臺階終于砌好了,可父親卻感到怎樣?為什么?
不對勁。臺階底,意味著經濟地位地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8、其實,我認為這篇課文是可以刪除一部分的,大家認為是哪一部分?
(這個題很有迷惑性。本來哪一部分都不該刪除掉。但是,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找出其中必須存在的東西。也就是,這其中寫的精彩的部分。但是,還真有不少同學都找出了應該刪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聰明的`孩子,說不應該刪除,并且說明了自己的理由。雖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談到一點或兩點關鍵的地方。)
老屋的三級青石板的描寫。
9、你看都羅嗦了些什么?
1)、來歷——體壯如牛,(與后面,閃了腰作對比。)
2)、粗糙——經濟條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蓋好,我“長成大人”,所用時間之長。
4)、腳板——終年辛勞;說明家庭的窮困。
10、你說這樣寫有必要嗎?為什么?
當然。因為都與后面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都對后面的情節起對比或反襯的作用。
11、具體來理解兩個句子:
1)、“父親坐在綠蔭里,……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何不用心理描寫?
一方面,專注的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稱,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
2)、父親回來時,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
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1、簡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親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2、那么這樣做值嗎?
學生談自己的價值觀。
3、怎樣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談談你心目中的父親。兩相比較,你有怎樣的感受。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2)掌握本課的重點詞語,理解文章主題。
(3)學習課文謀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寫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掌握生字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再進行解析課文。讓學生既從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學到行文布局的,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蟬》的學習明白:不論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的活。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讀懂課文,體會文章的寓意。
(2)借鑒文章的“先揚后抑”的方法。
2、難點
(1)通過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2)從整體結構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學設計:
一:課程導入:
在上課之前,我要先讓同學們猜一種生物:這個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還必須要經歷一次蛻變,才能最終在樹上唱出那最響亮的歌聲。
明確:學生舉手回答:《蟬》
二、教授新課
1、聽錄音,注意朗讀時的語氣以及生字詞。
2、教師板書易讀錯的生字詞。
明確:聽完錄音之后,讓學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學生朗讀課文:
(1)單個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問題一:作者對蟬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其中有沒有變化?從原文中找到依據。
明確:
煩朋友的話寬恕(理解敬佩)
第一段:知知不休(抑1)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話(揚1和揚2)
第二段:寫病蟬(抑2)第七段:直接寫對蟬的寬恕
對蟬的厭惡
外貌:透明的翅收斂著
動作:身軀微微顫動抒寫對蟬的'贊美之情
語言:沒有聲響
最終目的
寫作手法:欲揚先抑、托物言志
問題二: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
明確:千年的等待,換取的只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就像煙花只為一時的璀璨,流星也只為一時的輝煌!但是,煙花的美麗,我們欣賞到了,流星的飛逝,帶走了我們的夢想!所以,它們是幸福的!而蟬,同樣也是在唱響自己的夏天,也在為自己幸福的生活著,那么,作為人的我們該怎么辦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義的活,
問題三:那是蟬的生命意義?“那”具體指代什么呢?
明確:不論生命長短,都必須好好活著。
三、本課小結
在《蟬》的世界中,作者看到了不一樣的精彩,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就讓我們在這小小的世界之中活出我的精彩吧!聽歌曲《我要我的精彩》。
四、作業
同步練習冊的第一題和第三大題。
五、板書設計
對蟬的厭惡
外貌:透明的翅收斂著
動作:身軀微微顫動抒寫對蟬的贊美之情
語言:沒有聲響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11
一、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全冊書分六個單元,文白混合組元,它們構成了“學會讀書”系列,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并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閱讀、綜合性學習和誦讀欣賞三部分。
二、教學目標
1、思想品德目標: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自然是人類之友,并從自然界中得到感悟,發現自我,提升人格精神和審美能力;了解前輩讀書治學的經驗;了解古代文人的社會理想、憂樂觀、淡泊名利和與民同樂的思想。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2、知識目標:了解一些應用文、會議記錄、總結;了解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和說明書的寫法;了解一些修辭,如對偶、反復、設問、反問的知識。
3、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掌握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及構思方式;學習和運用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景物的方法。學習不同的論述方法,并能模仿一定的論述方式。掌握簡單的文學評論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設想
1、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2、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3、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里的精彩世界,增強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四、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重視閱讀訓練,一方面在講課時認真分析,多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閱讀一些課外書籍。
3、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4、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篇12
【教學目標】
1、重點研讀買《山海經》的部分,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2、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重點難點】
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配樂磁帶、幻燈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說起魯迅,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誰來說說魯迅?
2、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個很有影響的、特殊的人物。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的一個保姆,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樂) 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讀一讀課題。
3、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 (生質疑)
二、整體感知:
1、阿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與《山海經》又有什么關系,讓魯迅對他有這樣深的感情,讓我們帶著疑問速讀課文。
2、說說阿長在你眼中是個怎樣的人? (生預設:無知、淳樸、善良、粗魯……)
3、師小結:總之,阿長是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復雜的人。
三、拎出線索:
(隨機板書: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四、精讀買《山海經》部分
1、我們知道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從對阿長的憎惡到最后對她產生一生的敬意和懷念,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而促使魯迅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給“我”買《山海經》)
2、輕聲朗讀課文19—29段,四人小組討論把最能打動“我”的句子找出來,說說理由,寫上旁批。
3、學生反饋
預設:
A、“過了十多天,……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出示幻燈 (這句話充分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心思觀察的.多么細致,對孩子的愿望多么體貼,為了滿足孩子的正當愿望又是那樣認真,鄭重其事。)
a、齊讀這一句,最能觸動你內心情感的是哪幾個字?(三哼經)
b、一個文盲,但卻能為“我”買來心愛的書,可見他是很關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從這三個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難?(生想象,并指名說)
c、阿長為“我”買一本書可謂是歷盡千辛萬苦,但他總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悅傳達給我,哪位同學愿意用朗讀把阿長的喜悅傳達給我們?(生讀——生評價——生再讀——再評價)
B、“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了。”出示幻燈
a、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生讀)
b、如果換做是“我”的父親或是母親為“我”買來《山海經》會有這種感覺嗎?為什么?
c、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想?(生反饋)
d、師小結:正是因為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書,而且是我一直不以為然的阿長為我買的,使我對他產生的新的敬意。
C、“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出示幻燈
a、齊讀,為什么說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一種體驗? (生自由暢說)
c、到底是什么讓長媽媽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呢? (善良、純樸、關心孩子)
d、朗讀指導
e、師小結:正是這種善良、純樸的優秀品質,讓制作粗拙的《山海經》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讓長媽媽成了“我”最懷念的人。
五、情感升華
出示幻燈:“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靈魂!”
1、指導朗讀
2、此時你還聽到了魯迅怎樣的心里話,請用自己的語言為課文換一種結尾。 (生練筆)
3、小結:是啊,這樣一個純樸善良的人,怎不讓人產生敬意和懷念呢!而這篇文章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業
在魯迅先生的眼里,長媽媽和《山海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長媽媽就沒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所以,這四本書就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以至得到《山海經》后,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相關文章:
七年級下冊課件語文03-29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03-24
七年級語文下冊松鼠課件03-10
新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03-26
七年級語文下冊春課件03-26
七年級下冊語文社戲課件03-26
七年級語文下冊《石榴》課件03-16
七年級下冊語文課件03-27
七年級語文下冊趙普課件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