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課件,有趣的課件,使得課堂不再枯燥無味。雖然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課件起輔助教學的作用,課件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1
一、學期全冊教材分析
科學新教材加強學科間的聯系,促進了課程綜合化發展,較好地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簡單的拼盤式處理。
科學新教材圖文并茂,大量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優美生動的文字相結合,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的展示出來,而不只是缺乏生氣的抽象文字符號。
科學教材重視探究學習與實踐活動等學習方式,鼓勵獨立思考,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克服課本中心和知識中心傾向,不單純強調獲取間接經驗。
科學新教材側重于提供大量科學信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留出發展空間,而不在于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多少,更不要求學生掌握系統而連貫的知識。
以上特點,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和現代科技知識,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實踐創新精神。
教材安排的順序是科學入門、觀察生物、地球與宇宙、物質的特性,組成了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層次的物質系統。考慮到學生剛剛接觸到這門課程,雖然有一定的知識作鋪墊,但不能過難過深,所以還是以比較直觀的描述性內容為主,較少出現需要抽象推理的內容。同時沒有出現公式,也不要進行定量計算。
二、本學期教學重點、難點
《科學入門》的教學重點是: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初步掌握實驗、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形成測量的基本技能;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溫度計和托盤天平。教學難點是:刻度尺等測量工具的正確使用及讀數,科學探究意識的形成。
《觀察生物》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分類方法,知道合理的分類有助于科學研究;體驗生物的個體組成與群體組成與其它物質一樣都是有層次性的;學會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進行觀察;了解簡單的探究過程;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知道細胞的結構、分裂、生長、和分化,知道動物與植物的區別,知道多細胞生物的組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教學難點是:顯微鏡的操作技能,生物分類的理念的建立,細胞分裂、生長、分化等生理活動,組織、器官、系統以及對微觀世界的認識能力。
《地球與宇宙》的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方法,通過觀察人造衛性星拍攝的地球照片和比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差值,闡明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球體。通過觀察地球儀和圖表,知道經緯度和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通過地球儀和經緯網的閱讀,了解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位置的方法,通過活動課,制作小型地球儀并進行討論和評比;通過觀察平面經緯網圖的制作,了解地圖的繪制,通過各種常用地圖的閱讀比較,了解地圖三要素;學習使用常用地圖,開展地圖上的“假想旅行”;通過活動課,繪制平面示意圖。學習掌握天文望遠鏡的使用方法;學習找北極星;使用活動星圖,觀察四季星空;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通過實驗觀察,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和類型;通過望遠鏡觀察和圖片觀察,了解太陽活動類型、周期及對地球的影響;了解月面上的環形山。通過觀察圖片等,了解九大行星的表面特征。教學難點是:地球形狀的證明;東西半球劃分界線的觀察判斷;小型地球儀制作中地軸傾斜的判斷和地球儀評比要素的歸納;經緯網地圖投影的觀察理解;比例尺大小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平面示意圖繪制的步驟;活動星圖的制作;使用活動星圖觀察四季星空;探究和理解月相變化的形成原理;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理解太陽活動和月球上的一些物理現象;建立太陽系、銀河系及宇宙的空間概念。
《物質的'特性》的教學重點:晶體的熔化、液體的汽化;物質的構成;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教學難點是:晶體熔化、凝固和液體沸騰時物質的溫度不變,但要吸熱或放熱;晶體和非晶體熔化的圖象;分子及分子運動圖象的建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判斷。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科學是一門與生活的聯系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測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本期擔任七年級1、2班的科學教學任務,共有學生66人。這些學生來自于農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
四、提高教學質量具體措施: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科學基本概念的教學對于學生學好科學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發展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對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徹地揭示其涵義,也不應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絕對化。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過對實驗現象和事實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勞動中應用學過的概念,以便不斷加深對概念
2、加強實驗教學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要堅決防止只重講授、輕視實驗的偏向。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學生愛護儀,節約藥品。
3、積極開展科學課外活動。
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科學課外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開闊知識視野,培養和發展能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課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應,靈活多樣。在活動內容方面可包括聯系社會,聯系生活、結合科技發展和科學史,以及擴展課內學過的知識等;活動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實驗、舉行知識講座,科學知識競賽和專題討論,或組織學生制作教具,進行參觀訪問等。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應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4、注重學生"動手"與"動腦"的結合
教師應當認識到,只有使學生將進行科學探究與學習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提高科學素養。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必須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5、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造各種條件和形式,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例如:在探究活動中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觀察和實驗結果的記錄與分析,鼓勵他們運用口頭、書面、繪畫、圖表、數學公式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在學生之間營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培養學生提出論據、回答質疑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開放性的討論,對彼此的科學解釋提出批評和質疑,要引導學生學會放棄錯誤的觀點,接受更合理的科學解釋。
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利用協作性的小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小組工作,使學生認識到小組的成員在探究嘗試中各有所長,其知識和技能可以互補,通過這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6、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態度、學習習慣
①采取多層次教學、因材施教,運用獎勵機制,要求學生做到:課堂內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積極開動腦筋,并大膽舉手發言,發言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回答問題完整、不含糊、不羅嗦,并能對其他同學的回答作評價。
②教育學生認真思維,不懂發問,鼓勵學生認真自學,培養能力。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從正面引導為主,樹立榜樣、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競爭性,采取同桌競爭的方法。
③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發揮工具書的作用。預習要同桌檢查,教師經常抽查。
7、課前鉆研教材,上好每一節課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⑵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2
一、內容
選自(浙江版)義務教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七年級第二冊。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第一冊對靜態地球的認識及九大行星繞日運動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繼續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以及由此體驗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的規律,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地球的公轉做好準備。是學生對地球原有認識的沿伸(從原認識的靜態的地球——到動態的地球)。
三、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衢江區的區,學生對天、地理方面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初一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也較弱。但學生對天方面知識有濃厚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程改革的目標,及科學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突出科學探究體現科學本質,注重學生發展。)
本的設計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于動作(活動),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將個體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和自我調節等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故本人在這節的中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對當前知識有效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如下特征:
1、強調創設情境并使學生進入情景。
2、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活動。
3、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資,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研究。
4、強調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模擬形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喜悅與樂趣。
5、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五、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旋轉特征。
2、通過模擬實驗觀察和討論。了解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的含義及晝夜交替周期。
3、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樂于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六、教學用具
地球儀、十字方向標、礦燭、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組,地球自轉及晝夜現象。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引入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你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xx。(學生依靠以前所學所接受的知識進行回答,內容很豐富。)
師:同學們對地球了解的確實不少,現在我有一個問題哪個同學是否能幫我解疑?我們常看到太陽周而復始地東升西落,是太陽繞地球旋轉造成的'嗎?
(常見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發生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不對,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探究《地球的自轉》。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轉
師:請同學們轉動地球儀,看看地球儀有幾種轉動方向?
生:(通過轉動地球儀)有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種。
提出問題:
師:地球究竟是繞地軸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旋轉呢?
建立假設:
學生假設:
1、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2、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師:如何設計實驗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根據以上的猜測假定太陽不動,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某點貼上十字方向標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標中間插上一火柴代表觀察者。)
師: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以觀察者看到太陽是否是東升西落為標準。)
方案一:猜測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方案二:猜測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師:請各組派一代表匯報探究的結果,進行組間交流。
得出結論:
1、地球是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
2、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我們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方觀察和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方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北極上方觀察地球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觀察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師: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坐上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轉的。(通過學生相互間合作與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學的正確的結論,學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晝夜交替和晝夜交替現象
師: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時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們現有的工具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討論:xx。
教師小結完善其中一方案:
1、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讓“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觀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陽光”照到哪部分沒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
2、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小組中學生代表發言:“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晝);“太陽光”沒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白天與黑夜交替現象。
師:造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xxx。
師小結: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而被著太陽的另一半則太陽照不到,是黑夜,這就產生了晝夜現象。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更替,地球每轉一周,晝夜就更替一次,這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師:晝夜更替一次的時間是多少?
生:約24小時。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與沒被照亮(即晝與夜)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晨昏線(圈)。
師:晨昏線(圈)有幾條?
生(討論):有無數條。
播放晝夜現象及晝夜交替現象。(使較抽象較難理解的現象直觀化、具體化、可接受化。)
師: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沒有好處?為什么?請大家后思考。
師:通過這節我們大家的探討、研究,你們對地球有那些新的認識?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問題!
生:小結(通過學生小結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與原有知識進行順應。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激發新的探究動機和目標。)
八、教學反思:
激發學生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這種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本設計抓住學生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的沖突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動機及學習興趣。本節的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視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實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把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按照探究活動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真正的動起、活起,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新程標準下我們教師確實要改變教育觀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學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我們能為他們創設起較好情境、合適的氛圍學生的科學素養完全可以在“開放、自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3
一、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節《地球的自轉》。本節的主要內容是地球自轉運動的基本特征,地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特點和產生的原因。在地球與空間科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上學期地球的性狀,大小等知識的承接,又是對后一節“地球的繞日運動”的鋪墊。教材充分運用日常生活的實際例子和模擬實驗,引導學生探究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征和規律,構建具體而有序的空間想象。
二、學習者分析
本堂課的學習對象是初一學生。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通過小學階段和七年級上冊的學習,已經了解有關地球運動的常識,但其建立的空間概念還處于朦朧想象的階段。在能力與技能方面,學生還不具備建立兩個參照系的空間思維能力,但通過說明和演示生活實際中觀察到的現象和具體模型,學生能夠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空間概念,從而掌握教學的重難點。
三、重難點分析
本節課的重點為“晝夜交替現象和地球自轉之間的`聯系”,本節課的難點設定為“地球自轉方向和周期的推斷以及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解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掌握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及產生的地理現象
②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知道晨昏線(圈)的含義
③初步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交替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在獲取地球自轉特征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模型法,類比法,建立地球運動的空間概念
②在解釋晝夜現象原因時,通過提問,假設等,發展學生準確感知視覺—空間世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初步了解地球上許多現象與地球運動相關,形成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培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4、STSE
將晝夜交替周期與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聯系起來,從而關愛,了解,保護地球
五、教學策略
為實現以上四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我采用了演示模型,類比現象,動畫模擬,對話互動,問題假設的教學策略。利用地球儀模型演示,結合類比法,建立晝夜交替現象和地球自轉的聯系。采用動畫模擬地球自轉,交流討論北逆南順的現象,進一步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不同地區晝夜差別的問題,運用假設法闡釋晝夜交替的原因。
六、教學準備
地球儀,太陽平行光線板,橡皮泥,火柴,多媒體,板書
七、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基于建構主義的情境教學理論,引用毛主席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提出“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這個問題,引領學生思考。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后,教師再作出解釋,導入“地球的自轉”的概念。
2、探究實驗,演示模型
首先提出問題“地球自轉的方向有哪幾種”,學生思考建立假設,建立地球自轉的方向可能是自西向東,也可能是自東向西的兩個假設。其次對前一個假設進行模型演示,利用地球儀,借助太陽平行光線板和十字方向標,轉動地球儀開始演示,通過A,B,C三點太陽的位置的轉換,說明太陽運動方向為東升西落。最后,假定太陽不動,得出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結論。同樣道理,對后一個假設進行實驗,但會得到太陽西升東落與事實相悖的謬論,進而推翻這個假設,明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假定太陽不動這一點,將生活中熟悉的車與窗外風景的相對運動進行類比,進一步理解太陽與地球的相對運動。
3、動畫模擬,敘述講解
一方面,通過地球自轉的flash動畫模擬總結地球自轉的方向及產生的現象,通過晝夜交替現象的常識,說明地球自轉的周期。另一方面,讓學生舉起右手,用右手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模擬北極的方向,四指彎曲的方向模擬地球旋轉的方向,加深學生的印象。
4、學生觀察,交流討論
用flash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兩極觀察地球自轉的情形,進行觀察討論,對比兩極不同方向轉動的現象,形成“北半球逆時針轉動,南半球順時針轉動”的知識點。同樣,以圖片呈現北半球臺風逆時針,南半球旋風順時針的現象,使學生體會地球的.自轉效應。
5、提出問題,進行假設
通過08年奧運會開幕時間在中美兩國的比較,提出“為什么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出現晝夜之分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地球是透明的”的假設,引發學生思考產生的后果,教師指出會產生“只有白天,沒有黑夜”的后果,正確認識晝夜現象的原因。再進行第二個假設“地球不自轉”,引導產生“一邊永遠是白天,一邊永遠是黑夜”的后果,從而準確認識晝夜交替的原因。在理解晝夜交替成因之后,講解晝夜交替周期與生命形成和發展的聯系。最后,用圖片展示晨昏線,呈現晨昏線的含義,進行晨線和昏線的區分。
6、課堂反饋,評價反思
設計地球自轉檔案,主要講述地球自轉運動的方向周期,地球晝夜現象和晝
夜交替現象的特點和產生的原因,進行總結性評價。與此同時,由學生學以致用,解釋時差現象等,教師在反饋中滲透發展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動態把握學生學習情況。
7、布置作業,鞏固新知
①基礎練習:
1、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這主要是因為_______________。
2、地球自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_。
3、當人站在北極上空看時,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轉。
當人站在南極上空看時,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轉。
4、晨昏線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和_______組成的。
②變式練習:
根據右圖回答:圖中的A.B.C.D四地,處在晨昏線上的是,處在深夜的是,處在中午的是。
③發展練習:
1、晝夜交替的周期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沒有
好處?為什么?
2、在地球儀找一找,哪個國家位于我國的背面?現在我們正在教室里學習,那個國家中的大多數人正在干什么?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4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自轉周期為一天。
2、探究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強化培養學生“區別什么是假設,什么是事實”的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想象和重證據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探究晝夜交替是怎樣形成的,探究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活動:教學時我們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他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入手,談話引入: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同時白天與黑夜也不斷地交替出現,對這種現象你有過什么問題嗎?讓學生講出自己的親身體會,進而引出下面的猜想主題,使得“猜想與假設”成為學生的主動欲望。
2、猜想與假設:“猜一猜,晝夜現象是怎樣形成的?”這是對原因進行猜想與假設。教學時,我們要給學生創設寬松的猜想空間,留充足的時間,引導每一位學生參與猜想與假設的活動。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想,這樣能夠訓練他們根據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進行合理的能力和意識,防止他們的'思維走偏。教材中卡通對話的場景和插圖,是對學生的猜想與假設活動進行一些引導,同時增強教材的可讀性,教學時決不是學生讀書了事。
3、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辦法去搜集事實與證據對所做的猜想與假設進行驗證。本教學環節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體驗活動。這一層次有以下三個教學目的:其一是強化學生猜想與假設的探究能力,強化二級目標的培養;其二幫助學生形成猜想需要驗證的思想認識;其三通過這一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形象而生動地理解地球自轉的自然現象。
第二層次是通過模擬實驗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原因。實驗結論一定在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爭論、去概括,教師不要把實驗后面的一段話當成實驗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讓學生照本宣科。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5
一、新課展開
【生】4人一組討論。
【師】
(1)抽生回答。
(2)邊播放“地球的自轉”第三部分晝夜交替邊講解晝夜產生的原因。
(3)提問:太陽上有晝夜之分嗎?
【生】同桌討論,舉手回答。
【師】
(4)抽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5)小結:地球是一個不透光的球形固體,陽光只從一側照射。
2、晝夜交替的原因和規律
【師】
(1)邊播放“地球的自轉”第三部分“從北極上空看晝夜交替現象”邊講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轉。
(2)提問:晝夜交替有規律嗎?
【生】同桌討論,舉手回答。
【師】
(3)抽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地球自轉一周,晝夜交替一次)
1、晨昏線(圈)
【師】
(1)邊播放“地球的`自轉”第四部分邊指出晨線、昏線和晨昏圈。
(2)提問:晨線和昏線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變?
【生】同桌討論,舉手回答。
【師】
(3)抽生回答。引出晨線、昏線和晨昏圈的含義。
(4)晨線和昏線的定義。
晨線:隨著地球的自轉,地球表面由黑夜變為白晝的界線即為晨線。
昏線:隨著地球的自轉,地球表面由白晝變為黑夜的界線即為晨線。
二、小結回顧
【師】(1)提問:地球的自轉有何規律?
【師】(2)抽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師】(3)提問:地球的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沒有好處?
【師】(4)抽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三、作業
1、書面作業:
作業本練習1—8小題。
2、活動作業: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儀,用手電當作太陽,體驗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和晨線、昏線和晨昏圈的含義。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為下面的內容———了解這些運動所產生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方面的規律和特點。
②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2、能力目標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運用地球儀來演示地球的自轉
能正確繪制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黃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關的圖準確解析太陽直射點的回歸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宇宙的一切物質都處在運動狀態,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規律和特點
2、黃赤交角的形成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于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1、通過教具(地球儀)和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地球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
2、借助多媒體動畫,結合課本插圖來解釋說明黃赤交角的形成
3、運用多媒體動畫“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動態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欲,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于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志,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引用毛澤東主席著名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提問學生這種情況能否發生。
討論后給出明確結論:可以,因為地球在不停地運動,從而引入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運動——自轉和公轉。
(這樣引入新課,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參與意識)
2、介紹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
①演示多媒體動畫“自轉”,講解概念:
提示學生注意地軸指向。
結論:自轉是圍繞其自轉軸(地軸)的旋轉運動,地軸傾斜,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②轉動地球儀,結合動畫,讓學生觀察地球自轉方向(提問學生)
結論: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為逆時針,南極上空看則為順時針
③講解地球的自轉周期:
首先提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才能知道地球已經自轉了一周?引導學生思考。
結論:地球自轉周期的度量需要一個超然于地球的.參照點,這個參照點應當是固定不動的,故我們選擇一顆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恒星,在地球上看來,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動的,以它為參照點算出來的周期即為恒星日。
④運用多媒體動畫和彩圖冊上的圖,講解地球自轉的速度—————線速度和角速度。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動畫,注意不同緯度的線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結論:地球表面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
線速度則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減。
3、講解地球公轉的基本規律
①演示公轉動畫,提示學生觀察地球公轉軌道特征
結論:地球的公轉是圍繞太陽在轉動,其軌道為橢圓形,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導致地球有時離太陽較近,有時較遠,從而引出近日點和遠日點
②閱讀表格“地球在公轉
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提示學生閱讀時注意在近、遠日點時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差異。
結論: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4、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①講清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及黃赤交角的形成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地球正著身子公轉,則黃道面和赤道面的關系如何?
應該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轉時是傾斜著身子的(即地軸傾斜):而且傾斜的方向保持不變,故黃道面和赤道面之間有一個交角,即黃赤交角。
②分析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由于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認為太陽射來的是平行光。
設計兩個假設,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假設1: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的,那么太陽光跟地面的關系(答案是到處都是垂直的,直射點有無數個。)
但地球是一個球體,表面是球形,故直射點只有一個。
假設2:如果地軸不傾斜,直射點和地面的關系(將永遠在赤道上。)
但地軸傾斜且傾斜的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在地球繞日公轉過程中,太陽有時直射在北半球,有時直射在南半球,有時直射在赤道上,范圍最北為23026’N,最南為23026’S,即南、北回歸線上。
演示動畫: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上的表1—3—1
5、本節內容小結
授課設計意圖:
整個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為本位,發揮自主學習的優勢,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力求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不將結果簡單拋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啟發引導下去分析、推理、判斷,并作出結論,然后教師簡評、補充、總結,這樣才能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新課標的課改精神。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7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理解黃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3、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形成空間想象能力。
4、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開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轉內容的講授。在課堂教學中,除利用課本中《地球公轉的軌道示意圖》和表1、2《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進行講解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本期的圖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動畫進行演示,將地球公轉運動中近、遠日點(到達時間和日地距離),公轉方向,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特點,公轉周期等知識點直觀地展示出來。
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是一個重點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示意圖》(數據庫中媒體素材有相應的動畫),分析得出地球公轉的兩個重要特點:
①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
②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
關于地球自轉方向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也可以通過動畫),讓學生從赤道和南、北極投影的角度,觀察地球的自轉運動。特別是在南、北極投影圖上,要訓練學生識別地球的自轉方向。
關于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的教學建議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其結果就是形成黃赤交角。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搞清地軸、赤道平面、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三者之間的角度關系,利用《黃赤交角示意圖》進行講解,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這部分知識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關于地球自轉周期的教學建議
學生對于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學習,是本節的難點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講解地球自轉周期,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向學生演示他們的區別。地球自轉周期的不同實際上是因為其轉動的參照物不一樣。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8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和黃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或用地球儀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會用科學準確的語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現象、概括地理特點的能力。
2、通過讀圖、畫圖、分析問題等活動,學習運用地理圖表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并初步樹立空間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通過讓學生參與多樣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觀察、思考和積極發表個人見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揭示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并為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奠定了基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是本節的重點,黃赤交角的形成是難點,難在建立較強的空間概念。教學中通過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或讓學生參與演示活動,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有利于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及兩者的.關系。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已有所了解,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運用演示、觀察、提問、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要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提問】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說一說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演示】發給每位學生(或兩人、四人)一個地球儀。若只有一個地球儀,可請l~2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地球的自轉,要求學生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留心觀察在北極上空或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有何不同。
【講述】確定地球自轉方向時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轉軸,這個軸和地表的兩個交點我們定義其為南極和北極(實際上把哪一個定義為北極點,哪一個為南極點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兩極的位置來決定的,是絕對的。地球上的東西方位則隨地球自轉而變化,是相對的。
【演示】要求學生演示地球儀,思考:如何確定地球的自轉周期?地球自轉周期究竟是多長?請學生聯系物理課和初中地理課所學知識回答。
【提問】確定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24小時)的參照物是什么?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所以人們選擇太陽作參照物,一天是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但這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科學家們選擇了遙遠的恒星作參照物,由此確定地球自轉的周期。這是為什么?
【演示】教師自扮地球,讓前排一位學生扮作太陽,再讓最后一排的一位學生扮作遙遠的一顆恒星。教師面對太陽,也面對與之在同一直線上遙遠的恒星,邊轉動身體演示自轉,邊移動腳步演示繞太陽的公轉。教師自轉360°后,正好面對遙遠的恒星,卻不是正好面對太陽。因為教師已繞太陽公轉了大約一度,所以必須再多轉約1°,才能正好面對太陽。
【提問】以兩個不同參照物確定的地球自轉周期,哪個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時間是多長?確定真正周期的意義是什么?
【講述】太陽日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計量一天的長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動】讓學生用太陽日計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教師用地球儀演示自轉運動,問:地球自轉時,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樣?自轉線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講述并提問】我們很明顯看到除了南北兩極外,其余各點的角速度都一樣,其角速度約為每小時15°,嚴格地講,這里應該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轉真正周期(即一個恒星日)來計算,想想為什么?因為各緯線圈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同樣是自轉一周,不同緯度的地方,其走過的路程是不一樣的,顯然赤道地區的自轉線速度最大,赤道向兩極減小為零。
【提問】地球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是繞日公轉,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學習的知識和教材插圖1、22所給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轉?
【演示】讓學生以講桌面作為地球公轉軌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轉運動。提示學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公轉的狀態,讓其他學生觀察和評價演示是否正確。
【提問】你能總結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公轉中地軸的姿態嗎?
【閱讀】學生讀書圖1、20和表1、2及教材有關內容,分析說明地球公轉的軌道和速度特點,說明兩者間的關系。
【講述】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所以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開普勒第三定律證明:地球位于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于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表1、2已說明這點。
地球公轉速度變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動快,所用時間短;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所用時間長,這對地球上冬夏季節的時間長短都有一定影響。
【演示】要求學生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轉,同時手持地球儀使其公轉,演示自轉。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9
目的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時間;明白晝夜現象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據日月星辰的視運動推想地球的運動)。
3、通過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學生體會到宇宙間的天體都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課前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用乒乓球、鐵絲制成的小地球儀(在北半球處粘一個小紙人)。
2、掛圖或投影儀——地球的自轉(標示地軸、自轉方向、陽光及晝夜),地球的公轉。
教學過程:
1、提問:
(1)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2)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獵戶座)在天空中是怎樣移動的?北天的星座呢?
(3)伴隨太陽的東升西落,發生了什么現象?
(4)晝夜現象有什么規律?
2、你認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的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自轉
(1)講述:
關于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的現象,有的同學認為是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有的則認為是地球自己轉動形成的,這是兩種不同的意見。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以前,人們憑肉眼直接觀察,一直以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時由于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后來,人們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入思考,認識到這種現象是由于地球的運動形成的。
談話:明明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說是地球在運動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未聯想一些熟悉的現象:
①當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駛的汽車里,看到路旁的樹、房子等物體會怎樣?(向后移動)
②你們坐過船嗎?在船上怎樣知道船是否在行駛?怎樣知道船在向哪個方向行駛?如果看船上的物體能發現嗎?為什么?
(3)講解:當我們隨同車、船一起運動的時候。會看到車、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運動;同時,通過觀察車、船以外的景物的運動狀況,可以判斷我們乘坐的車船的運動情況。
(4)提問:
已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是靜止的。這說明什么?
①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動,這說明什么?
②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動,這說明什么?
(5)講述:我們可以根據物體間相互運動的關系,推想地球的運動狀況。
(6)討論:
①通過觀察,我們看不到大地在動。據此能說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嗎?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們便是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體,是不能判斷地球這艘大船動或不動的。)
①怎樣才能判斷地球動或不動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體的運動情況)
②通過觀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升西落現象,也就是說都在自東向西運動。這說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東運動)
③我們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總是循環出現的,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地球在轉動)
④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從看到太陽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陽正南,相隔時間大約是多少?(24小時)這說明什么?(地球轉動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7)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現在,人們可以乘火箭、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動。(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自轉。)
我們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是南極和北極,穿過地軸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做地軸。(板書:“地軸”)
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以地軸為軸轉動著,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8)指導學生填寫課本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9)提問:
①什么叫地球自轉?我們根據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轉?
②地球自轉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
③為什么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我們會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2、指導學生認識晝夜的成因
(1)討論:
①我們已經知道晝夜現象是伴隨太陽東升西落發生的。既然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轉引起的,那晝夜現象應該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轉引起的)
②請你想像一下,為什么在地球自轉過程中地球上會有晝夜現象呢?
(2)講述:為了證明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每組都有一個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儀,我們就用它來實驗。
(3)分組實驗:
①點燃蠟燭,用蠟燭光代替太陽光,讓“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觀察:”地球”的哪個部分被”太陽光”照亮?哪個部分沒有被照亮?想一想:這兩部分分別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③轉動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即從左向右)轉動,觀察在同一地點(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是否會出現晝夜交替現象?
(4)匯報實驗結果。
(以上實驗也可以分步進行。如果分步實驗,匯報也分步進行。)
(5)討論:
①以上實驗說明什么?
②現在,你認為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6)教師小結: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自轉及晝夜成因。)
地球是個球體,太陽雙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
(7)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8)提問:
①晝夜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②晝夜現象為什么是交替循環的?
③晝夜的來臨為什么會逐漸發生的?
3、指導學生認識地球公轉及四季成因
(1)談話:地球除自轉外,還有其他運動形式嗎?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公轉。
(3)觀察:
①從圖中看,地球在怎樣運動?(繞太陽轉動)運動的方向是怎樣的?(自西向東)
②你知道地球繞太陽轉一周要多長時間嗎?(一年)
③從圖中看,地球在繞太陽轉動時,地軸的方向是怎樣的?(總是傾斜的,傾斜的方向、角度不變。)
(4)講解: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太陽轉動,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轉時地軸總是傾斜的并且傾斜角度不變,這樣就造成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上同一地點受到太陽的照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有時太陽高度比較大,有時太陽高度比較小,有時太陽高度居中。我們知道太陽高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氣溫的變化,這樣,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上同一地點的氣溫就會出現有規律的變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現象。
鞏固應用
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提問: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3)一天24小時是根據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同時自轉了多少周?
(5)為什么一年有365天?
布置作業
觀察與思考:
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南天的星座(獵戶座或其他任意一個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變化?(隨著日期的推移,自東向西移動。)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這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周圍星座相互運動的現象。)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 10
教學目的:
1、了解水污染、水體污染、水體污染元的含義,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
2、理解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過程及其防御措施
3、了解水污染的防治原則及其含義
重點難點:
水污染的類型、水體富營養化
教學方法:
讀書指導法
教具:
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水污染概述
1、概念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利用價值,危害人體健康和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2、水體的自凈能力
物理凈化:混合、稀釋、揮發、擴散、沉淀等
化學凈化:氧化還原、酸堿反應、分解、凝聚等
生物凈化:水生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同化、氧化、分解等
3、水體污染物水體污染源
4、水污染的類型
(1)化學性污染
①無機污染物質:酸、堿和一些無機鹽類;主要是污染使水體的PH之發生變化,阻礙水體自凈作用,還會腐蝕船舶和水下建筑物
②無機有毒物質:重金屬中具有潛在長期危險的物質-汞、鎘、鉛、砷等元素
③有機有毒物質:化肥、農藥、多環芳烴、芳香烴-人工合成,很難被分解
④需氧污染物質: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酚、醇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分解,但需要大量的氧。
⑤植物營養物質:主要指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中的含氮、磷等營養物質,以及農田排水中殘余的氮磷物質。
⑥油類污染物質:主要指石油對水體的污染,尤其是海洋采油和郵輪事故
(2)物理性污染
①懸浮物質污染: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質,包括固體物質和泡沫塑料。懸浮物質影響水體外觀,妨礙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少氧氣的融入,對水生生物不利。
②熱污染:來自工業的冷卻水,沒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水體,可能引起水溫升高,溶解氧的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質毒性增加等現象。
③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礦藏的開采、核試驗和核電站的建立,使放射性廢水、廢物增加
(3)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水,特別是醫院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污染水體后,往往帶入一些病原體生物,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5、世界水日: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6、水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體健康
(2)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7、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指水中含有較多的有利于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氮和磷。植物主要是藻類等浮游水生植物,一旦氮磷達到一定的濃度,藻類就會瘋長,他們聚集漂浮在水面上,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華赤潮不僅發生在熱帶、亞熱帶地區,也發生在溫帶甚至寒帶地區,尤其是封閉的港灣更有利。
水生植物瘋長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只是水中的含氧量不足;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強,也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所以水中的浮游動物就因缺氧而死亡。
8、水體富營養化的治理措施
(1)防止營養成分進入水體;
(2)控制水體中的藻類繁殖
①實施“禁磷”
②控制農田污染
③污水處理采用蒸餾、電滲析、離子交換等化學方法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進一步控制污水中的氮、磷的排放量
④人工水體凈化
⑤植物凈水
二、水污染的防治
1、水污染防治的原則:預防、治理和管理預防主要是指通過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減少到最小量。治理是通過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確保污水在進入自然水體前,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管理就是對污染源、水體及處理設施的管理。
2、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性。
3、清潔生產的特點
(1)清潔生產提倡的是以預防為主
(2)清潔生產體現的是集約型的增長方式
(3)清潔生產體現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4、常用的污水處理方法基本方法
【七年級科學下冊課件】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冊科學書課件02-26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精選12篇)03-25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通用10篇)11-15
七年級語文下冊趙普課件(精選7篇)08-28
七年級下冊語文傷仲永課件(精選10篇)08-28
幼兒園科學課件教案01-16
七年級語文《鶴群》課件08-29
幼兒園小班科學課件簡短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