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精選17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尷尬、煩躁、微不足道、大庭廣眾”等詞語。
⑵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2、能力目標:
⑴把握課文的敘述角度,體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
⑵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
⑶明白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安排詳略的寫法。
3、德育目標:
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學方法】
1、復述法:
本文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圍繞“臺階”命題立意,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節的發展變化中完成的。通過認真閱讀,復述故事情節,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蘊。
2、研討探究法:
引導學生抓住全文的關鍵性語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體把握課文。質疑研討,理解父親形象的深層意蘊,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講義資料、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抓關鍵性語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親形象,領悟主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1、出示投影檢查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
⑴注音:
凹凼()揩()黏()尷尬()
硌()煩躁()
⑵釋義:
揩:擦、抹。
尷尬:神色、態度不自然。
煩躁:煩悶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廣眾:人很多的公共場合。
2、學生通感全文,指名學生簡要講述故事情節。
教師提示閱讀要點:
⑴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⑵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
學生依據閱讀提示,高效搜求相關的重要信息。教師針對學生的感知,補充,整理:
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于建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愿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父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3、學生速讀全文,就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分析評價和心得體會。
教師啟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交流中不太準確的理解,一般不予糾正,留待深入理解課文時解決。
學生的感知可能有:
⑴小說以農民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
⑵課文圍繞“臺階”命題立意,安排材料的詳略。“臺階”是全文的焦點,顯豁突出。
⑶文中著力塑造了父親這一非常要強又老實厚道的農民形象。
⑷課文的關鍵句是“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對高臺階新屋的追求,深層地說是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⑸新臺階砌好后放鞭時,父親喜悅的神情描寫是非常個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討:
學生小組內研討以下問題,然后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
⑴為什么“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⑵“新臺階砌好了”,為什么父親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了?
⑶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筆墨?
⑷“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
⑸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父親放鞭炮時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⑹為什么“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
⑺從父親苦干大半輩子蓋起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生活經歷,你受到怎樣的啟示?你是如何看待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
教師點撥、明確:
⑴因為臺階是地位的標志。人家高的有十幾級,自家臺階只有三級,被人小看,“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從沒覺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沒有地位,所以總覺得自家的臺階低。
⑵臺階低,意味著經濟地位低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⑶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么大,后面寫造新屋的時候托石板閃了腰,前后就形成對比。
第二,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第三,寫“我”在臺階上跳來跳去,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之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是寫臺階之低。
第四,寫父親的腳板,寫出了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貧困。
⑷這篇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他向往,他在謀畫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⑸文章的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父親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他一輩子老實厚道低眉順眼,高興起來也自有他高興的樣子。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尷尬的笑。這副喜悅的.樣子是非常個性化的。
⑹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⑺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九級臺階砌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師引導分析父親形象的意蘊:
⑴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筑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著眼在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范圍里,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目光那么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干、堅韌不拔的精神。
⑵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于生產力水平低下。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凄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并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臺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為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氣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于農村經濟極端落后。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
6、變換人稱練習。
請學生速讀全文,試用第三人稱說說小說的故事梗概。
教師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級臺階,他眼看人家臺階高,受人尊重,決心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是憑他的經濟條件,要造這樣的新屋得準備大半輩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憑自己一身力氣,干他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地撿,一角錢一角錢地攢,終于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屋造好了,人卻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說話延伸
請學生從家居住房變化的角度,談談自己對社會發展引發的人們思想觀念(如按揭買房)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的獨特的體察和感悟。
四、課堂小結
從凄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可能他們的愿望、追求,在兒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著的那份堅韌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撐托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獲和喜悅,感謝父親!
五、課堂練習
閱讀《討債》,回答文后問題。(分發打印好的資料)
⑴那是一個除卻精神,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十二塊四毛錢,全在這兒了。昏暗的燈光下,媽攤開自己的掌心,怎么數還差十塊。明天我們就要開學,姐妹仨的學費便成為父母的負擔,大姐那筆不少的開支和她班主任對欠款學生鄙夷的面孔更令全家焦慮萬千。
⑵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頭緊鎖,欲言又止,這微妙的舉止難逃媽犀利的目光,她緊緊地逼視著爸:有辦法嗎?
⑶爸終于下了很大的決心:“你還記得年前借給陳家的十塊錢嗎?說好過完年就還,可是直到現在……”
⑷媽呆楞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說:“我帶小三子去要!”
⑸陳家滿目窘迫、凄涼。惟一值錢的恐怕就是那張搖搖欲墜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窩深陷的女人頭上扎根花布病懨懨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們,女人眼里掠過一陣恐懼,男人縮了縮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囁嚅著:“那十塊錢早就該還了,可他媽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幾口人吃飯,還要看病,實在還不出來,緩一緩行嗎?”
⑹媽深深地埋下了頭,猶豫片刻,還是艱難地吐出:“我們如果有辦法,也不要了,可三個娃明天要交學費,再窮不能窮孩子呀!”
⑺女人眼里浮著招人憐憫的微光,溢滿了憂傷和無助。他們太窮了,媽也真夠狠心的,簡直是釜底抽薪,我對媽產生了一絲怨恨,甚至寒心:“媽——別要了……”
⑻不知什么時候男人不在了。當男人裹著一陣寒風進屋的時候,手里攥著不知如何弄來的十塊錢。母親和我坐了一陣冷板凳,終于捏著錢訕訕地走了。媽一路無言,臨近家門時,她沉甸甸地嘆了口氣。
⑼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點掛念那家人,并深懷內疚,不知他們過得怎樣了。
⑽一年后的一個傍晚,陳家男人突然親自上門,并帶來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男人剛坐下就從懷里掏出十塊錢,媽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說好送你們嗎,不用還。”“不,欠錢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況且孩他媽病已經好了,家里境況已大大改善了。”
⑾媽雙手顫抖著,無語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臉上寫滿了疑問。
⑿后來,媽輕輕地說出了我永生難忘的一段話:“我一個家庭婦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們交了學費后再想法子掙錢,把十塊錢給他們送去。看他們那般困難,真不忍心,否則我會一輩子也不心安的。”
⒀—那一瞬間,我不禁泫然淚下。
⒁我終于讀懂了一顆熠熠生輝、美麗如金子般的心。
⒂那一瞬間,我心中充滿廳對母親的敬畏,她為我拉開了認識善良的帷幕,使我終生感念人性的美麗,并埋下一顆仁愛的種子。
1、根據上下文,依次填人第⑴段中空缺處最恰當的一組關聯詞語是()
A、可是尤其
B、可是而且
C、因為尤其
D、因為而且
2、文中主要寫“討債”,可第⑴段卻是寫那個年代,寫“我”的家境。這跟寫“討債”有什么關系?試簡要分析。
3、第⑽段共兩句話。第一句中“媽雙手顫抖著,無語凝噎”,這是為什么?第二句中“臉上寫滿”的“疑問”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4、簡要解釋第⑻段中“坐了一陣冷板凳”和第⑽段中“她為我拉開了認識善良的帷幕”的含義。
5、文中母親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這些特點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6、文章主要寫的是母親,那么,“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A
2、第一段寫的是討債的背景。假如不是那個“年代”,不是“我”那樣的家境,“討債”的故事就不會發生,也就表現不出母親善良、仁愛的美麗人生。(意思對即可)
3、第一問,為當初對陳家的誤解而懊悔,為當初“討債”的舉動而自責。第二問,當初那錢已經討回來了,為什么陳家又來還錢?
4、⑴不是受到了熱情接待,而是受了冷落。
⑵我從她身上開始認識什么是善良。
5、善良、仁愛。通過行為描寫:把錢要回來,然后又想法掙錢送給人家;通過語言描寫:“不是說好送你們嗎,不用還”;通過心理、神態描寫等。
6、“我”是母親行為的見證人,“我”的感悟使母親的優秀品質得到升華。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2
[教學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備學生)如果學生未做充分預習,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時,要求學生落實掌握字詞。
解釋及翻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投影顯示: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為坻( )
B.為嶼( ) 為嵁(山甚)( ) 佁然( )
C.俶爾(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愴(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佁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過程。(目標2)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1.引導討論下列問題。投影顯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熟讀課文。
五、小結:(1分鐘)
請一學生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六、布置作業。(1分鐘)
1.熟讀并背誦全文。(A)
2.翻譯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語文》(C)
七、說課精要:
技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配樂范讀,學生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詞語、生字在預習中解決,對文中的一些活用現象不必涉及,只作整體理解即可。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復習舊課,導入新課。(1分鐘)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的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或投影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 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票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②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投影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③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板書或投影顯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魚、陽光 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 游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 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引導討論以下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書顯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滅可見
曲折、蜿蜒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比喻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投影或板書顯示: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四、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五、布置作業。
1、 背誦全文。(A)
2、《掌握語文》(B)
3、完成課后練習題三(寫感受)。(C)
六、說課精要: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背誦及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要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完成,以解決教學目標。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3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匯。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3、把握文章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課前準備:
電子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 白板呈現父親的手拉孩子的手照片,同時播放崔京浩的《父親》,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說歌曲和照片的`主題。
2、白板呈現油畫家羅立中的作品《父親》。
3、白板呈現兒子坐在父親肩上放風箏的照片。
4、導語:歌唱家用聲音演繹父愛; 畫家用色彩和線條描繪父愛;攝影師用鏡頭記錄父愛;文學家會用什么來表達這一崇高的情感呢?(文字)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老先生一同在父親的背影里去體驗父愛、觸摸父愛!
1.欣賞油畫《父親》、父愛照片。
2. 聽歌曲《父親》,進入情境。
3.聽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體會情感。 通過欣賞油畫,播放歌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初步感知課文,了解生疏字。
二、出示學習目標
出示學習目標 了解學習目標。 做到有的放矢。
三、檢查預習
1、你了解朱自清嗎?
2、這些字詞你會讀嗎?
3、根據意思說出是哪個詞。
4、指名學生說說他們了解的朱自清,其他學生補充。
5、學生讀,其他人幫助正音。
6、學生說出對應的詞。 檢查預習并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
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 文中幾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 “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2、 同學們有感情(舒緩、深沉)的朗讀第六段,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并熟讀成誦。再讀課文,討論,明確答案。
(1)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 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3、 有感情的朗讀。
4、 熟讀成誦,互相試背。 讓學生理清全文的脈絡,幫助理解課文。
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父親讀《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到揚州東關街仁峰豐里一所記錄的屋子里。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手不住的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發射出光彩。
是兒子的文章感動了父親。請根據你對父愛的理解,仿寫下列句式,表達你對自己父親的敬意。
1、 父愛如傘,為你遮風擋雨;父愛如雨,為你濯洗心靈;
2、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學生練習寫作。 通過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課堂小結
《背影》寫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抒情散文。文章追憶了八年前( )的情景,刻畫了一個( )形象,表達出真摯深沉的父子之情,抒發了作者對父親的( )之情。
七、布置作業
背誦文中描寫父親背影的一段文字(第六段) 。 學生課后背誦。 讓學生在情感上更有所增益,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本課生字,其中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詞語。
3、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態和聲響的特點。
4、通過朗讀、背誦等多項語言練習,感受黃果樹瀑布的壯美以及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對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學重點:
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態和聲響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背誦等多項語言練習,感受黃果樹瀑布的壯美以及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對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教學掛圖、錄音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學習課文的生字和課文的第一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本課生字,其中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詞語。
3、理解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教學掛圖、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復習以前學過的李白的一首《望廬山瀑布》,學生一起背誦這首古詩。
2、簡介黃果樹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的原因。
過渡:這瀑布到底是怎樣的一幅壯觀的景象?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讀順句子,遇到不懂的詞語解決。
1、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
sī xiao liao ling tang di
人喧馬嘶 喧囂 撩過來 聆聽 胸膛 諦聽
(2)說說這些生字該怎么記住。
(3)指名朗讀課文,要求讀通順。
3、輕聲讀生字,想想主要寫了黃果樹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寫瀑布外,還寫了什么?
瀑布:聲音、楊子、水花散落在黃果樹小鎮的情景;人們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4、分小組討論,課文按游覽的順序可分為哪幾段?(學生練習分段,教師進行評議總結)
第一段(1 ):具體寫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第二段(2-8):具體寫在黃果樹瀑布風景區的所見、所聞、所感。
三、學習課文的第一段
1、指名讀,理解杰作。(超過一般的作品)
2、這一句話應怎么讀?突出真是、杰作。
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比一比,再組詞。
諦()嘶()聆()膛()
啼()撕()玲()堂()
3、造句。
(1)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宛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筆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的第二段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態和聲響的特點。
2、通過朗讀、背誦等多項語言練習,感受黃果樹瀑布的壯美以及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對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教學掛圖、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的第二段
談話:課文的第二段具體寫了作者在黃果樹風景區的所見、所聞、所感。
1、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進入黃果樹風景區,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什么?邊讀邊畫出有關語句。(描寫黃果樹瀑布的聲音)
2、這是一種怎樣的聲音?逐句朗讀體會。
從遠處飄來是怎樣一種聲音?像潮水般又是怎樣的聲音?理解人喧馬嘶、喧囂。
3、你能把進入黃果樹風景區,聽到的這種漸近漸響的聲音朗讀出來嗎?其他同學閉目側耳傾聽,用心去感受這種聲響。
4、小結學法:整體感受--逐句朗讀體會--感情朗讀,想象。
二、用上述的方法學習第3、4兩段的內容
1、各自讀書,勾畫。
2、分小組交流、討論。
3、檢查自學情況。
第3自然段:理解比喻句一道瀑布懸掛好像一匹寬幅白練。那嘩嘩的水聲便成了大合奏。
第4自然段: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霧般銀雨撒金街是怎樣的情景?展開想象進行描述。
三、學習課文的第5-7自然段
輕聲朗讀課文的第5-7自然段,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的腳下感覺如何?
學生自學,朗讀體會。
1、各自談談自己的最大感受。
匯報程序:讀相關的句子--說自己的理解--再感情朗讀。
著重理解下面的句子:
中間直隔著一口小小的綠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過來洗洗臉。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瀑布瀉入谷底濺出的水珠直撒到我的臉上,涼絲絲的舒服極了。這種舒服你體會過嗎?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個圓形的樂池里。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2、在谷底欣賞瀑布,真讓人激動,叫人陶醉,令人振奮。齊讀第5-7自然段,讀出這種感受。
四、學習課文的第8段
1、登上平臺,我們又看到了什么?范讀。
2、簡介徐霞客。
3、指導讀好他遙對瀑布,仿佛在凝神諦聽遠處的瀑布聲這句話。
板書設計:
6 黃果樹瀑布
聞其聲
杰作 看其形
涼絲絲的
談感受 樂 池
沉 醉
課后筆記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5
教學目的:
1.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學習作者用樸實雅致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虛實敘事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課文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學難點:
1.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 的情感。
2.在了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來,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國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蘊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遺留下的歷史文化遺跡外,我們自然會想起老舍筆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著四合院的老北京,提著鳥籠,穿梭胡同之間,養魚養花的悠閑自在的生活。他和我們黃土高原上吼著秦腔,吃著黏面的`陜西人身上透著不同的氣質文化氣息。這種感覺得出卻道不明的東西是什么呢?汪曾祺先生把他歸結為《胡同文化》。胡同也是一種文化?特別吧!讓我們一起走進胡同領略他的文化內涵!
二、整體研讀
大家知道這篇文章是汪先生為他的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所寫的序,北京就胡同天下有名,最能體現北京的民俗特點和市民生活特征。
1、閱讀課文,思考:
(1)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是什么?(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
(2)在作者的眼中,這四方四正的形式,僅是事物存在的一種方式嗎?(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3)這篇序言從內容上寫了兩方面的內容是什么?(介紹北京的胡同、受胡同影響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觀念)
(4)胡同是不是一種文化形式?在文中找
2、探討胡同文化
(1)胡同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形態呢?讓學生找關鍵詞句
明確:封閉
那些生活現象體現了它的封閉?
明確:安土重遷 獨門獨院
討論:安土重遷是什么意思?他們的家是“金窩”“銀窩嗎”?那為什么不肯搬家?
明確:(住慣了,戀舊,圖安逸)破家值萬貫的內在思想
他們愿意過封閉守舊的生活,獨門獨院是說他們深居簡出不彼此交往嗎?不
那能說北京人封閉嗎?
明確:能,平常不多交往,隨一點“份子”只是為了合禮數
看來,這北京人送禮給你并不代表對你感情深,沒咱陜西人誠,陜西人不講客套、面子,對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雖然粗獷了點,但卻是赤誠之心。
(2)、大家用同樣的方法,讀后面的段落,看胡同還有那些文化內涵?
明確:易于滿足 冷眼旁觀。
易于滿足在文中如何體現?文中有具體的生活驗證嗎?
第八段語言有什么特點?讓學生示范朗讀。
胡同的文化精義是什么?(忍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通過什么體現?找出文中最能體現這一文化精義的句子
“ 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地道的北京口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這句話的精彩之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胡同文化的現狀如何?
小結:胡同之中濃縮著北京人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可謂是一種意蘊豐富的文化形式,汪先生通過胡同探討展示了一種文化。
三、討論分析
1、想想我們生活之中有那些文化形式?
茶文化 酒文化 服飾文化 飲食文化
2、文化究竟是什么?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A 、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 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個錯綜是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美 杜威
C、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現代漢語詞典
看來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抽象概念,而他卻以具體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周圍,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觀察發現文化的眼睛,汪先生就是一個成功的示例。文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面對改革開放的今天,它的情況如何?一個熟悉北京文化的老北京,對這一歷史的必然作何感想?萬般感慨化作一句話,是什么?(再見吧,胡同!)
汪先生對這一歷史的必然既能正確的認識和接受,留戀,懷古,感傷之情對于他這個老北京是人之常情。豁達的態度和對文化現象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孕育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南的小橋流水孕育了秀美的江南園林文化,請大家用汪先生審視文化的方法,考察一下我們陜西的文化或者你們當地的村落文化。文化存在與我們的生活之中,只要你有文化眼光。
五、課后欣賞 《文化眼光》 馮驥才
板書設計
胡同文化
封閉 安分守己 改革開放
胡同→胡同文化→ 滿足 忍 → 沒落
旁觀 逆來順受 衰敗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6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相關知識。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詩詞的意思。
3、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4、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5、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更美好。
重點難點:
1、了解“屏”的有關知識;
2、體味本文生動的語言,理解引用的古詩詞的詩意。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屏的圖片,或上網查找。
2、教師制作課件。
課時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輕松走入“屏世界”
1、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展示古代的屏并配樂欣賞。(觀后感受,引出屏的話題。)
2、用《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學生說說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
3、導語
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它有著神秘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功能于一身。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古建筑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一道說“屏”。
二、細心積累生字詞。(投影:識記)
wéi cāng tuī qì
帷幕 傖俗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麗的春光。韶:美 誠: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據所給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無益地耗費勞力。
2.恰當,恰如其分。
3.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_因地制宜_
4.果真如此。誠如是
三、示范朗讀了解屏。
(視頻朗讀,學生聽讀、賞讀并勾劃關于介紹屏的知識的句子或段落)
四、深情美讀說說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
2、作者介紹了關于屏的那些知識?
明確:“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風,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解釋緊扣屏的用途。
明確:屏的作用,屏的種類,屏在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
作用:遮擋視線;起分隔作用;藝術點綴;擋風。
種類: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
(多媒體展示不同種類的屏的圖片,讓學生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屏的了解。)
五、大膽實踐介紹屏
根據文中關于屏的知識,用以下的形式說話。
△假如時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風店的老板,
a、你將如何向顧客介紹屏風這種器具?
b、你將如何向顧客介紹擺放屏風的注意點?
c、你將進購什么特點的屏風,使你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明確要點:
a、向顧客介紹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別,使用人可根據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選購所需的屏風。
b、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
c、屏的主要特點:功能與美感相結合,造型輕巧,色彩不傖俗,繪畫富有詩意。
六、用心感受作者情
速讀課文,勾劃體現作者情感的詞語。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1、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
抓住以下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明確: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小時侯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向往之情;后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贊賞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詩詞的意思,感受濃濃的詩意和作用。
理解詩意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投影全詩)
出自唐詩人杜牧《秋夕》詩。全詩如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是一首描寫封建帝王后宮宮女生活圖景的詩。整首詩描繪出寂靜凄清的環境氣氛,烘托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痛苦。“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向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游園”一出。杜麗娘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錦屏人”指閨中女郎。“韶光”指美麗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讀“tuī”“太”的意思。這句話凝聚著主人公心中的無限哀怨。《牡丹亭》中“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放在屏風的定義后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臨江仙”的詞牌。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小結: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么好處?
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3、文中運用哪些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確: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
4、體味語言,把握寫作特色。
明確:本文是一篇輕松、隨意的小品式的說明文。
(1)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了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2)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為說明對象服務,且使說明語言更生動
七、發揮想象設計屏(投影:作創意性引導)
請發揮你的`想象,自己動手設計一道屏,并為它取一個合適的名字。
舉例:錦上添花 事事如意 胸有成竹 難得糊涂
八、拓展延伸尋找屏
拋磚引玉 朗讀積累
例:南朝《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柳 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李 賀《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屏風》“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
九、深入挖掘來尋根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也孕育了一代代中國人,每一個中國人的身心中都留下了傳統文化的烙印,每一件傳統器物里都浸潤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屏風只是一個例子,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許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個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說一說,我們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傳統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國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椅子、床、窗、土炕、中國結、陶器、木雕、剪紙、戲曲等。
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和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讓中華文化
十、課外閱讀長技能
1、記誦積累與屏風有關的詩句。
2、閱讀《中國結》。
中國結年代久遠。漫長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據文字記載:“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諧音,“吉”有著豐富多采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于吉的范疇。“吉”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興盛長遠,流傳至今。
中國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盤長結、藻井結、雙錢結等,體現了我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郁的宗教色彩,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鉤上,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永不分離。在佩玉上裝飾一個“如意結”,引申為稱心如意,萬事如意。在扇子上裝飾一個“吉祥結”,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煙袋上裝飾一個“蝴蝶結”,“蝴”與“福”諧音,寓意福在眼前,福運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長輩用紅絲繩穿上百枚銅錢作為壓歲錢,以求孩子“長命百歲”。端午節用五彩絲線編制成繩,掛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稱為“長命縷”。本命年里為了驅病除災,用紅繩扎于腰際。所有這些,都是用“結”這種無聲的語言來寄寓吉祥。中國人在表達情愛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隱晦的形式,“結”從而義不容辭地充當了男女相思相戀的信物,將那縷縷絲繩編制成結,贈與對方,萬千情愛,綿綿思戀也都蘊含其中。《詩經》中關于結的詩句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這是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與其扎結,一面叮囑許多禮節時的情景。這一婚禮上的儀式,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的《結愛》當屬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結”字,使我們同祖先思緒相連;“結”字,使我們與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謂是:“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7
教學目標: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寫的層次、藝術處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
賞讀基礎上熟誦全文。
教學難點:
寓情于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吳均何許人也?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詩人。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文書札見長,表現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稱為“吳均體”。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讀其文,疏其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課文朗讀)
2、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分組活動)
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從富陽到銅廬一段沿途百里的無數景物,請同學們用波浪線將文中的景物劃出來。(學生回答:風煙、天山、水流、小舟、游魚、細石、急湍、孟浪、夾岸、寒樹、清泉、小鳥、鳴蟬、哀猿、橫柯、疏條)
(四)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自由探討在當時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五)探尋藝術的`魔棒。
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我們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語言功底,他還采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寫就了這篇至文?
1、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首段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起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圍繞“獨絕”二字生發和描摹。
2、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3、詳略處理適宜,動靜結合搖曳多姿。詳寫“山”,略寫“水”。寫山水動靜結合而又有變化。寫“水”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詳寫動態略寫靜態。
4、善于多角度寫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激發人們的感受。
①聽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泉水泠泠,鳥鳴成韻,蟬聲不斷,猿嘯無絕,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曲,繪聲繪色,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視覺: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作者不僅為我們描繪出在“天”這個壯闊背景上寫了一幅天清氣朗,明快秀麗的景色。
b、“從流飄蕩,任意東四”,既寫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轉的特色,也表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閑適心情。
c、“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擬人的手法,把靜止的山寫活了,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
5、描寫、記敘、抒情和結尾的議論渾然一體,這里不僅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6、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讀來瑯瑯上口;用詞精當優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洶涌,用“競”“爭”形容山峰相互依侍,爭相向上崛起的形狀,用擬人化手法,把靜態的山寫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寫景,描寫富春江之美,在如此美景中自然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隱逸情懷。
(六)小結本文。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8
教學目標: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2、通過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表現出來的生命中奔騰的力量和陽剛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讀重點句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
自學內容:
1.查閱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查閱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學生欣賞。)
師:你喜歡這些畫面嗎?喜歡哪個方面?你此時內心洋溢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由回答,同時交流查閱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資料。)
俗語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產生于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獷、雄渾、動力十足。今天我們就一起跨越時空,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風采和魅力。
(奔放、動感的畫面,熱烈、鏗鏘的音樂,讓學生直觀、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課堂氛圍,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
(讀是與文本接觸的開始,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或課文錄音,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基調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進入課文情境。學生各抒已見,既可訓練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又營造了自主輕松的課堂氛圍。)
2.積累本課字詞:亢奮()晦暗()羈絆()燒灼()冗雜()驀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
3.指導朗讀。
教師指導:“第一部分是鼓聲響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間部分是鼓聲響起來,語調就應該激越、高昂。鼓聲落,要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語速稍慢。”
學生組內自主朗讀,體驗作品的情感、語調,然后推薦代表,比賽朗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這一環節就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朗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審美樂趣。同時,用比賽來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
三、精讀賞析,問題探究
(一)朗讀課文:
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用文中詞語或短句)
如: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魄、奇偉磅礴、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等
(二)理清結構:
1、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
2、表演部分從四個角度展示腰鼓的藝術魅力(“好一個安塞腰鼓”)
(三)尋找美點:
作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試用“美,你看(聽)……”的句式進行敘述。分小組討論進行。
如:
1、蓄勢待發的后生美,你看,他們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2、火烈的舞蹈場面美,你看,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激越的鼓聲美,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勵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4、擊鼓的后生美,你看,他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使你……
5、變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從形式上看:
有句內的排比,如:
a.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b.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
有句與句的排比,如: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有段與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B.從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強語勢,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氣勢,如:
a.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b.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節奏感強,充滿旋律美,如:
a.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五)誦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
找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最有氣勢、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寫。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開始,我先用視頻——西北安塞腰鼓激發學生的興趣,強烈的聲響和劇烈翻飛的動作在一瞬間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幾分鐘后當我提問“安塞腰鼓給你帶來哪些震撼”時,學生一片沸騰。“荒涼的背景”、“虎虎生機的動作”、“粗獷豪放、精神抖擻的表演”,他們的評價正好達到目的。我順勢一導,今天,就讓我們在劉成章生花妙筆的引領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接下來我讓學生朗讀感知課文:引導他們用心體會,大聲朗讀課文就順理成章了。這節課帶給我的思考是:當電化教學日益成為我們的輔助教學工具后,真正的追求應該不是手段而是教學效果,一切設計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氛圍的親切、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努力,那種濫而不精的幻燈片,除了讓學生覺得我們的老師會運用電化教學之外就沒別的效果的課件,是不是該退出的課堂?還有,那種把課堂上得十分“熱鬧”,一堂課下來,學生唱了,跳了,畫了,討論了,體驗了,旁觀的人卻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語文課呢還是文體活動課,這種只重形式而忽視內容的教學是不是也應從多媒體手段中安靜下來了?電化教學的推廣已經走了好幾年了,我忠心祝愿我們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著堅定的步伐,來優化推廣我們的教學手段和先進的教學理念。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體察信客的語言、行動和心理。領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⑵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
學會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正直無私的品格。
3、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潔身自好、待人寬容、任勞任怨等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感受本文的語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回想一下,有什么職業是過去有而現在已逐漸消失了的?為什么?(因為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他們了。或者他們已經落伍了。)那么,我么今天要講的《信客》,也正是這樣一種職業。大家就來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么的?
二、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比較長,我們就不讀了,提前讓大家回去預習了。現在再給大家一點時間,快速瀏覽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么的?這行職業有何特點?
⑴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⑵終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⑶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⑷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閱歷又讓他增長才干。
2、從上面大家的總結可以看出,信客的為人如何?(或信客這一行所需要的品質是什么?)
誠信無私、任勞任怨、待人寬容、潔身自好、恪盡職守、善良厚道等。
3、那么分別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事例來!
4、可是,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為什么作者再寫信客之前,還寫了一個老信客?
險些老信客,實際上說明了信客這一職業的兩個特點:路途艱苦;強調職業道德──“就在一個信字”,而且這個“信”字要做到一絲不茍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豐富經歷,給年輕信客以具體切實的指點,他的慘痛的教訓,又時時警惕著年輕信客。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為可以信賴的信客。
5、那么,信客成長起來后,作者重點寫了信客的什么事跡?為何要重點寫?
重點寫了兩個事跡:概括寫遇到謀生者客死他鄉,信客充當代理人的事跡;具體寫一次遭人誣陷、說明信客職務的兇險和信客仁義熱心、任勞任怨、寬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總結信客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個轉折?
回鄉教書。
7、他這一生正好驗證了那一句話?
好人有好報。
社會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人們常送些關懷與溫暖。發財的同鄉回來道歉,并請他代辦郵政事務,后來大家又推舉他當老師,當校長等等。等到臨死時,又來紛紛吊唁。
8、信客死后,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請寫出一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10、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信客》:質樸典雅;警辟而暢達。
《背影》:樸素平實。
《臺階》:十分口語化。
原因:題材不同,作者個性氣質語言習慣不同。
三、作業
1、把課后詞語加意思寫一遍,并且背過。
2、把自己的墓志銘整理在本子上。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久為流傳,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為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能力目標: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并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學重點的確立及依據
多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多次誦讀后能基本了解課文大意。
(四)教學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并設計學習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法的確立及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一)誦讀法: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
(二)提問法: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
(三)練習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四)多媒體的運用:主要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的確立及依據
(一)導入新課采取情境導入法,出示陋室圖,讓學生將圖中的居室與自己的家進行比較說說對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樣認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陋室銘》。
(二)示范背誦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
(四)學生背誦學生在經過反復的聽讀與朗讀之后基本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背誦,隨后采用游戲接龍的方式背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學生翻譯采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適時指導。
(六)思考閱讀
1、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要為陋室作‘銘’”?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圍繞中心設置三個問題,帶著學生深入課文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經過學生討論與教師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設計。
(七)反饋練習
1、按要求默寫
①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③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致的句子
本組練習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八)小結全文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九)布置作業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和追求通過某些物品(體)表現出來,這樣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也獲得了及時反饋。
五、板書設計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龍)靈高潔傲岸的節操
陋室不陋托物言志
諸葛亮
自比何陋之有?安貧樂道的情趣
子云亭
本次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懇請各位給予批評指正!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1
【教學目標】
1 .認識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這一歷史性事件及其意義。
2 .結合課文,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
3 .通過閱讀課文,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學習新聞的寫法,體會本文營造的濃厚的情感氛圍。
【教學難點】
感受本篇新聞通訊在價值感、層次感、現場感和美覺感上的突破。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的視頻片段,導入本課。
二、介紹相關知識
1.通訊是報刊宣傳的基本題材之一,具有內容真實詳細具體、形式自由靈活、表達方式多樣、語言生動形象等特點。通訊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本文屬于事件通訊。
2.事件通訊:全面報道某一事件,或擷取事件的若干片段加以具體報道。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凜冽(lǐn liè) 浩瀚(hàn ) 嫻熟(xián) 默契(qì)
緊繃(bēng) 殫精竭慮(dān) 鐫刻(juān)
2.解釋詞語。
凜冽:極為寒冷,嚴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時的寒風。
一絲不茍: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茍:敷衍了事,馬馬虎虎。絲:計量單位。
嫻熟:老練、熟練或靈活,形容對某種事物或工作很熟練。
咆哮:大吼大叫,通常是憤怒的情緒下產生的反應。形容人的暴怒喊叫。也可形容水的奔騰轟鳴,十分猛烈。
白手起家:白手:空手;起家:創建家業。形容在沒有基礎和條件很差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殫精竭慮:殫:竭盡;慮:思慮。形容用盡精力,費盡心思。
鐫刻:雕刻的意思。把銘文刻或畫在某種堅硬物質上或石頭上。 投影或板書
四、讀課文,感知內容
1.理清結構思路
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寫降落準備。
第二部分(第16~26自然段):寫成功降落。
2.重點難點探究
(1)第3、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①揭示我國航母艦載機首次著艦的.意義。
②渲染出緊張的氛圍,引發讀者的關注和繼續閱讀的興趣,為下文寫艦載機成功著艦后人們的喜悅做鋪墊。
(2)這篇通訊在描寫戰機著艦過程時多次描寫了周圍人的神態和心情,簡要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①表現人們對我國航母艦載機首次著艦的關注。
②烘托當時緊張的氛圍、勝利的喜悅等。
③增強新聞的現場感,增強感染力。
④側面表現艦載機著艦風險極大、意義重大,從而突出了主題。
(3)賞析精彩語句。
聲如千騎疾,氣卷萬山來。驚心動魄的一幕出現了:9時08分,伴隨震耳欲聾的噴氣式發動機轟鳴聲,眨眼之間,艦載機的兩個主輪觸到航母甲板上,機腹后方的尾鉤牢牢地掛住了第二道阻攔索。剎那間,疾如閃電的艦載機在阻攔索系統的作用下,滑行數十米后,穩穩地停了下來。
①運用對偶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增強文章氣勢,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戰斗機著艦時的浩大聲勢,具有感染力。
②運用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戰斗機著艦的情形。“震耳欲聾”“轟鳴”描繪出戰斗機著艦時巨大的聲音,“眨眼之間”“剎那間”“疾如閃電”等詞描繪出戰斗機著艦時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穩穩地”表現了戰斗機著艦的安全和平衡。
3.概括主旨思想
這篇通訊記述了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的首次成功著艦,揭示我國航母艦載機首次著艦的意義——它承載著國人強軍的夢想,交代艦載戰斗機著艦是世界公認的最具風險性的難題,讓讀者看到我國在富國強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進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增強了中國人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增強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
4.分析寫作特點
(1)敘事完整、鋪排有序。
(2)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3)文風平實,脈徑直觀。
作者在敘寫中,將緊要處的口令和動作都用實詞準確地闡述,讓讀者更加直觀易懂,為讀者解開高科技的神秘面紗。
五、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體會通過對比、排比、對仗和感嘆等修辭手法表現出的雄壯聲勢和感染力。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匯。
2、抓住文中表達作者感情的重要語句。
(二)能力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樸實語言所飽含的豐富情感。
(三)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教學難點: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自己的故事與父親的.故事導入,父親是一部大書,年輕的兒女們常讀不懂,直到他們真正長大,站在理想與現實、歷史與今天的交匯點上重新打開它時,才能讀懂父親那顆真誠的心。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朱自清的《背影》。通過“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一同感受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現的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共同體會父子深情。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識記字詞寫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
喪(sāng)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典(diǎn)質(zhì)
賦(fù)閑(xián)頹(tuí)
唐(táng)瑣(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虧(kuī)
空(kong)勾(gōu)留(liú)
揀(jiǎn)攙(chān)蹣(pán)跚(shān)
2、看意思說出詞語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節奏和感情)
質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四處“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2、四次出現“背影”,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一次?
重點賞讀第六段。圈點勾畫出對父親進行描寫的語句。分析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摯感情。
注意父親穿著、動作、語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讓學生品讀,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與學生展開對話,
a、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b、走路的姿勢蹣跚年齡大,腿腳不便
c、爬月臺時的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艱難
四、再讀首尾,領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讀首尾段,引導學生談自己感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課文所飽含的真摯的父子之情。
五、聆聽《父親》,感悟艱辛。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
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表達方式及其產生的表達效果。
3、情感目標:領悟列寧格勒的人們在堅苦卓絕的環境中所具有的寧死不屈、百折不撓、堅強高貴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在敘述中采用對比的手法來表現群體的崇高品質。
三、教學難點
體會列寧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與人格的高貴。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過著幸福寧靜的生活。我們遠離戰爭、饑餓和寒冷,戰爭的殘酷、恐怖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們難以想象的。你們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下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嗎?今天我們走進《列寧格勒的樹》,去看看被圍困了九百天的列寧格勒城的人們在生命面臨威脅的時刻,寧愿凍死也不砍伐一棵樹的壯舉,讓我們的靈魂接受一次洗禮,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輝吧。
(二)時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國法西斯出動70萬大軍、1200架飛機、1500輛坦克和12000門火炮妄圖一舉拿下這座城市,卻受到蘇聯軍民英勇頑強的抵抗,德軍迅速占領列寧格勒的企圖化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嚴密封鎖該城,企圖以斷水、斷糧等手段征服列寧格勒,從而開始了長達900天的圍困期。面對險惡的處境,300多萬英雄的列寧格勒軍民沒有屈服,他們頑強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開辟的“生命之路”,傳奇般地戰勝了饑餓的威脅,挫敗了德軍的罪惡計劃。
列寧格勒保衛戰緊緊拖住并消滅了德軍大量有生力量,為蘇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戰役的輝煌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殘酷的戰爭也使列寧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據材料記載,列寧格勒在圍困期因饑寒交迫致死的人多達64萬人,死于德軍炮火空襲的有2.1萬余人。
(三)初讀課文,積累字詞。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用線畫出你不認識的字,用……線畫出需要積累的詞語。用畫出你喜愛的句子。
1、學生讀完以后,老師提醒學生注意:
踉蹌(liàngqiàng)凍餒(něi)
2、需要積累的詞語:
不堪回首戰云密布陰云慘淡魔劍高懸座無虛席
(四)探究課文。
1.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說說最使你感動的語句有哪些,找出來細細讀一讀,品一品,討論交流:哪些細節、哪些語句最讓你感動?
2.重點討論分析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請一位學生朗讀一遍。
本段寫了悲慘的一幕,但作者沒有對這一情節進行過多地描寫、渲染,只是用平靜的筆觸進行了簡潔地敘述,只交代了三個必要的細節,是哪三個細節呢?
明確:小棺材、凍餒而死的孩子、舊鋪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個必要的細節,既沒有女士臉上的表情,也沒有寒冷對她臉色和軀體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敘述來說明問題,我們同樣被打動了。看來,打動人心不光靠描寫、渲染的手法,敘述同樣能產生感動的效果,這真是“殊途同歸”啊!
3.請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具體地描繪一下當時的場景。
學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邊進行冷靜地敘述,一邊又在敘述中進行對比,請同學們說說對比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一方面是如此嚴酷的饑寒,“人們賣房屋,變賣首飾,變賣家具,賣一切可賣之物,只為換取一點可憐的口糧和棉毯”;另一方面卻是:“在最艱苦的900天內,列寧格勒城里的人們,沒有為生計砍伐過一棵樹”,“沒有誰去砍樹生火取暖。”
5.光有這樣的對比似乎還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礎上,又采用了議論、抒情的手法加以補充,請同學們找出這樣的句子。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
把樹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那是一群精神強健人格高貴的人。
——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起了畫龍點睛,點明主旨,深化主題的'作用。
6.為了進一步印證這一點,作者又例舉了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籠罩下的列寧格勒的人們的一些生活狀況:劇照貼滿大街小巷,劇院天天夜里開演,觀眾座無虛席;學校準時開學,上課鈴聲從未間斷……
多么堅強高貴的人們啊,在厄運、苦難面前,他們仍從容地、有尊嚴地活著。這是一群寧死不屈、百折不撓、精神強健的人,正因為他們具有樹一樣的堅韌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讓侵略者前進一步的輝煌。
7.能用《日歷》里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他們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他們用情感、忠誠、愛心、責任感,以及創造性的勞動去書寫每一天的日歷。
8.900多個日日夜夜啊,人們生活在饑寒交迫中,即使一個又一個離家失所的人凍死在街頭,人們也沒有砍伐一棵樹來取暖,人們何以把樹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生命是是無價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寶貴的,正如裴多菲在詩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樹的綠色是被圍困的人們心中的希望,的精神寄托。正是這一片綠支撐著他們熬過900個苦難的日子。
9.請同學們結合《每天誕生一次》的內容,想象一下,列寧格勒的人們從煙霧里透出的曙光中醒來時,看到這片綠,他們會想些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他們在醒來的一剎那可能有一種陌生感,也有一絲慶幸的心理———“我又活過來了?”我還活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明天還能撲向嶄新的太陽,還有見到下一個黎明的希望。對他們來說,生命即綠,假使有一天見不著綠了,那么,死亡也就來臨了。
10.同學們知道老山蘭的故事嗎?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們的鋼鐵戰士血灑南疆,誓守國土,在炮火硝煙中,日夜陪伴我們戰士的,就是綠色的蘭花,戰士們取名“老山蘭”,他們把從陣地上采擷來的蘭花栽在廢棄的空罐頭盆里或栽在陣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鋼盔里。戰士們精心呵護著它們,那墨綠色的葉片給炮火硝煙中的戰士們帶來絲絲生活的慰藉,綠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為了心中的那片綠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們應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綠,人類與綠色應和諧相處。想想戰爭年代的那些人們吧!我們有什么理由去摧殘眼前的這片綠呢?請愛護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們將會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4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6個字。注意多音字“殼、嘩、調”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蟬脫殼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弄清課文是如何將內容表達具體的,學會表達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場景。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句子,學習怎樣把課文寫具體。
教學難點:
學習語言,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讀書,抓住關鍵詞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6個字。注意多音字“殼、嘩、調”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一肚子沒學問,
開口閉口知道,
瞧瞧這小家伙,
實在真是驕傲。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小動物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蟬的一篇課文。
二、初讀
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些什么,并邊讀邊圈生字,讀完課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復多讀幾遍直到熟練。
檢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課文再讀課文,想想讀完課文后,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可提出來。
三、精讀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2、生交流:(這一部分主要寫了蟬是我的鄰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蟬的天下。)
3、那么蟬還有些怎樣的特點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四、學習生字
1、本課有三個多音字,殼,嘩,調。注意字音。“蟬、弱、震”是翹舌音,操是平舌音,騰是后鼻音。
教學時,重點指導學生讀準這些字音。
2、指導學生書寫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歸類學習。
3、全班交流。
4、重點指導生字書寫:疊騰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具體學習蟬的特點,知道蟬是如何脫殼的,了解雄蟬喜歡唱歌的特點。
2、能用自己的話講講蟬脫殼的過程。理解重點句子,學習怎樣把課文寫具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生字。抽讀生字卡片。
2、上節課同學們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蟬的天下,那么蟬又是如何脫殼,雄蟬喜愛演奏、蟬的視覺,聽覺分別有什么特點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二、精讀課文2—4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2—4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蟬是怎樣脫殼的?勾畫重點詞句,特別是動作的`詞語。
2、同桌討論交流蟬脫殼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蟬是怎樣脫殼的?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如:描寫蟬脫殼的動作的詞語“騰起、翻、倒掛、打開、伸直、翻、勾住、蛻”。
(2)理解課文是如何將“蟬脫殼的時候,可以說是一種奇怪的體操。”寫具體的`。
(3)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三、精讀課文5—10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5—10自然段。
邊讀邊思考;哪些地方描寫出了雄蟬喜愛演奏的特點?勾畫重點詞句。
2、同桌討論交流雄蟬喜愛演奏的特點。
3、全班交流。
(1)蟬有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
(2)抓住蟬喜愛演奏,視覺靈敏,聽覺特殊這幾個特點,讓學生自己讀書,抓住關鍵詞語理解。
(3)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四、聯系實際
1、感受中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場景。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很害怕上由法布爾《昆蟲記》改寫的課文。他是一個蟲癡,癡到極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學研究,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做語文課教學,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者黔驢技窮。這不,有關金蟬脫殼這一節,老師們之中都產生較大分歧,畢竟生活在城市,近距離觀察端詳蟬的幾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們卻表現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會是童心未泯法布爾的“知音”——正如備課時所預設的:中的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場景,吸引著學生去關注蟬脫殼的情況,蟬的視覺、聽覺異于人類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獲取,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但蟬脫殼那一段實在太難想象了!要是有錄像參照,可能還好點兒,通過真實觀察,再來看語言文字是怎么再現的。如今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相對微觀的情景,如何僅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點。
如果我有可以的電教設備,如果稍微能擠出點找資料的時間,相信這一課會上得更清晰、準確。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5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認識和了解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3.感受作品中蘊含的父子之情、同學之情,以及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培養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和互助友愛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難點:
1.重點:抓住重點,有條理地復述故事。
2.難點:認識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體會苦難生活之于人的意義。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誰都離不開書籍。
想一想,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請學生說說,并談談閱讀感受)不少同學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已經記不清了,但詩人牛漢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卻永志難忘。那么,他讀的第一本書到底是一本什么書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牛漢去了解圍繞著第一本書演繹的故事,在體味語言特色的基礎上,把握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酷(kù)似摻(ch1n)脊(jǐ)背枉(w3ng)讀
2)解釋下列詞語: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凄慘:凄涼悲慘。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酷似:極像。
2.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在美妙的音樂中欣賞《我的第一本書》的朗讀,初步感知全文。
3.默讀課文,請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要求:
A.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生的過程。B.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C.語言簡練生動,表達自然流暢。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我的第一本書”的含義。
明確:“我的第一本”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呢?
明確: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學生,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明確: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窮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特意地補述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藍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什么“出息”?作者為什么作這樣的交待?
明確: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這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書讓父親裝訂完整時,喬元貞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后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后,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還能有什么發展可言呢?還能有多大“出息”?在這里,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了。總之,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著辛酸的“訴說”,對苦難生活中小伙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生活與人生。
3.“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
明確:這里的“枉”可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的,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書里鑲嵌著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情,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運用雙關的修辭,“本”既指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6
教學目的:
一、理解作者贊美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的深刻含意。
二、學習本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熔于一爐的寫法。
教學重點:
由描述進而引申贊美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難點:
熔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方式于一爐。
教學關鍵:
同難點。
教學方法:
設計“自讀思考和練習”,指導自讀、組織討論。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從指導學生學習“自讀提示”導入新課文的`學習。
二、范讀課文。
三、出示自讀思考題,指導自讀。
(一)基礎知識
1.查字典,給下列生字、詞注音。
閑暇、愫、奐、墩、潺、胯、溝壑、竣
2.解釋詞語:
①美輪美奐
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
④潺潺
⑤藐視
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
②淡妝素裹
③神韻
④遺留
(二)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三)作者在文中敘寫了有形的橋和無形的橋,詳細描寫了哪幾座有形的橋?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為什么要寫無形的橋呢?
(四)劃出文中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的部分,試各舉一例,說說它們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檢查“基礎知識”的完成情況。
五、組織學生就(二)~(五)開展討論。
(二)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部分(1—2)回憶巴黎的游蹤,贊美名勝古跡。
二部分(3—4)贊美巴黎有形的橋。
三部分(5)贊美巴黎無形的橋。
單元小結:
指導學習《巴》“自讀提示”,任意比較兩篇文章異同。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 17
內容預覽:
23.游恒山記
教學目標:
1、積累翳策躋等實詞的含義。
2、理清作者的記游順序,體會其條理分明的記游特點。
3、學習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做到讀準音,讀順句。
2、借助資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記》。
3、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有這樣一部著作,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一部我國地理學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記 》。多媒體展示作者及文字圖片資料。
2作者簡介
徐霞客,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隸江陰馬鎮南陽岐人。生于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覽群書,鄙棄權貴,摒絕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奧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當天見到的聽到的都詳細記錄,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總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堅持寫日記。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記,這實際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記錄。經過他的實地考察,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記載的錯誤,發現了過去沒人記載過的地理現象。像古代地理書上說岷江是長江的上游,徐霞客經過考察,弄清楚長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騰沖打鷹山考察的時候,發現了那里曾經發生火山爆發的遺跡,他在游歷中考察最多的是巖溶現象,在桂林七星巖,他對那里千姿百態的石鐘乳、石筍、石乳等地形,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巖溶現象的記錄。后來,人們把他的日記編成一本《徐霞客游記》。這部書是我們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我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寶貴文獻。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學實踐中,以驚人的毅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樸實的文字,記下行履所至,觀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實踐、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檢查字的讀音
風翳(yì)凈盡無攀躋(jī)勞虬(qiú)松縈(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級廡(wǔ)門
穹(qióng)碑攀躡(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輒(zhé)斷折若墮(duò)洪濤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盡
俯瞰(kàn)山麓(lù)龍山西亙(gèn)比肩連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這一學習任務。
2、 交流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所產生的疑難問題。由組長匯報,組員補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體現了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段:寫登頂后遠眺所見周圍的景物。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四、 合作探究
1、 速讀課文,劃出作者登山所經過的地方,并繪制作者登山示意圖。
明確:作者上山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地方。示意圖略
2、 劃出文中標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這樣寫,顯出文章記游順序清晰,條理分明的`特點。
3、 細讀文章第三段,說出作者的觀察角度,寫景順序。
明確:觀察角度為俯視,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寫景順序為:按照北-南-西--東的空間順序來寫景,并且是由遠及近的。
多媒體展示恒山圖片,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4、 劃出課文中寫徐霞客登頂經過的文字,體會其所擁有的精神。
明確:課文第二段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久之棘盡,始登其頂。這是寫作者登頂經過的文字。
從登頂經過充分表現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5、 小結:
這篇文章清晰地介紹了作者的游蹤,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險,不怕辛勞,勇于踏勘實踐的精祌。
五、寫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記涉及的景點、地理位置較為復雜,但全文貫穿著一條線索,那就是游蹤,亦即作者足跡、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景觀,逐一描寫。再寫登頂的艱難。然后是登頂后遠眺四周的景色,把整個山系都清晰地展現出來。最后寫下山情形。
2.詳略得當。
全文有詳有略,處理得恰到好處。略寫出發時間和天氣情況,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間的情形都寫得極為詳盡,又以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把過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寫了出來。下山的過程詳寫了尋找下山之路一節,其余的下山過程就一筆帶過了。
3.觀察細致。
作為一個以勘察地貌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處對一些細節觀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細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顏色等,寫到每個景點,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勢、周圍環境等。
4.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
記敘中注重實際,如實記錄所見之景,而且觀察細致,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景物描寫也各有特色,生動形象,如松影篩陰、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都將景物的形象活現于筆下,讀后歷歷在目,頗具文學的形象性。
六、遷移拓展
1、 查閱資料,探究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這種現象的成因。
2、 利用圖書館,閱讀整本的《徐霞客游記》,寫好讀書筆記。
七、小結文言詞
1通假字
還通環,轉,繞。
例句:還過岳殿東。
2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峭:陡峭,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詞用作動詞
室:屋子,這里是改成一間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會仙臺。
像:雕像,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臺中像群仙。
3古今異義
但 古義:只;今義:但是,表轉折。
例句:但能鉤衣刺領。
于是 古義:從此;今義:連詞,表示轉承。
例句:于是石路縈回。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即飛石窟也。
也,是判斷句式的標志,加上即,加強語氣。
譯文:就是飛石窟。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例句: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賓語虎風口之松柏前置。
譯文:比虎風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狀語后置
例句:有一人飄搖于上。 狀語于上后置。
譯文: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
③定語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語一重后置。
譯文:向北遠看,隔著一重山。
八.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推薦閱讀《徐霞客游記》。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06-14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04-22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熱)06-14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精品]06-14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04-07
語文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案11-26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16
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教案12-29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12-09
八年級上冊語文《蟬》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