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通用9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1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描寫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在讓學生理解“小魚游到水面上來,因為水里悶得很”一句中的“悶得很”時,我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你有過‘悶’的感覺嗎?”,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回憶中,體會到被子捂住透不過氣,感冒鼻塞喘不過氣的悶與小魚的“悶”意思相同。然后讓學生進行一次情境體驗:假如自己是一條小魚,潛在水下,有什么感覺?游到水面上,又有什么感覺?學生紛紛說先是悶、難受,后來舒服多了。有趣的體驗使學生輕松愉悅地與小魚感同身受。隨即請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領悟可謂水到渠成。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充分尊重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的教學效果是不錯的。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2
《要下雨了》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今天在上這堂課之前剛好要下雨了,天一下子暗了下來,冷風通過樹梢,越過窗縫,直鉆到教室里來。如何抓住這良好的教學時機呢?下面是我對《要下雨了》的教學反思:
首先,我讓學生往教室外望去,有的學生說,好像下雨了。有的說,還沒有下呢。“今天學習的課文《要下雨了》跟現在的情況差不多”,我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上“下雨了”,再用紅筆加上一個“要”字,學生很聰明,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經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還沒有下,馬上要下了。經過這么一比較,課題《要下雨了》用詞的準確性就體現出來了。
“要下雨之前,大自然會給我們哪些提示呢?”學生們從書里的知識“燕子低飛、小魚透氣、螞蟻搬家”說到了書外,像“烏龜背上會有小水珠,蜻蜓也會低飛捉蟲子吃,蜘蛛收網”等等,我追問:“那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有的.說:“是幼兒園的老師講過了。”有的說:“我去看過。”看來不能小看了這些農村孩子,他們的經驗還是蠻豐富的。以前,我也教過這篇課文,那時候的孩子根本啥都不知道。許多知識都是我“灌輸”的呢。
學生懂得了這些知識,并不代表他們完全讀懂了課文。我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讓學生朗讀。不過,在讀之前,為再次激起學生興趣,我又巧妙地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都知道了這么多關于下雨之前的預兆知識,可是,書上的主人公――小白兔可不像你們這么聰明。它是怎么知道的呢?”生:“它問了“燕子”,才知道的。”
《要下雨了》這節課,我始終圍繞著“親身體驗”――讓小朋友把自己當成小白兔,像它一樣思考,像它一樣感受,像它一樣說,一樣做。當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和小白兔一樣從疑惑到半信半疑直至確信“要下雨了”的時候,他們也就感受到了文字中傳達的信息。
以往我們總認為小白兔遇到燕子、小魚和螞蟻是一樣的環節,一樣的情景,實際上,不是的!我們從“是要下雨了嗎?”,還有“小白兔連忙挎起籃子往家跑。”這里就可以看出來。前者是半信半疑,后者是確信無疑了,所以才會“連忙”往家里跑。當它看到螞蟻時,它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訴了螞蟻,這里我安排了一個口語訓練,也不知合適不合適?原作的意思大概是簡單地寫。我卻讓學生用對話的形式說一說。要求與課文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我發現課文最后出現“轟隆隆、嘩,嘩,嘩”這樣的象聲詞。我想,雖然對一年級學生不作要求,但是讓他們口頭說說也未嘗不可。試試,效果還不錯。
這是一節“原生態”的課,有許多地方值得斟酌。可惜時間不允許,所以只能寫個教學反思跟各位同行一起探討。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在《要下雨了》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讀的訓練,始終以讀為本。朗讀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讀,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特別是在感情朗讀時,根據學生不同的感悟,允許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如在朗讀小白兔和小魚說話時,有的學生認為小白兔很著急,所以讀得快一些;有的同學認為小白兔怕嚇到小魚,讀得輕一些,不同的感受使他們的朗讀也不同。在瑯瑯的讀書聲中,他們獲得了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了語言的美,在讀中,感悟到了要下雨時各種小動物的表現。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4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話形式來說明科學常識的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學習語文訓練語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
1、識字方法多樣。首先通過預習上圈出生字,在自己讀不準或容易讀錯的字上做上記號。其次聯系生活識字,如教“潮濕”一詞時,我說:“前段時間,一直下雨,感覺怎樣?” 再次用近義詞識字,給“喊”換個意思相近的字,學生很容易就想到“叫”;還有字理識字,如記“悶”字時,利用兒歌:把心關在門里面,當然感覺很悶。
2、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通過觀察圖畫理解“低”的意思;通過活動教具的演示理解“直”與“彎”的相反意義;通過兩次不同的呼吸體會“悶”的感覺,理解詞義;通過動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將識字教學融于閱讀教學之中,使發展語言與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
3、朗讀訓練形式多樣。
教學課文中的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朗讀。通過聯想、想象,讓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集體讀、分段讀、全篇讀、一問一答的對話式讀、引讀等等,這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4、在拓展中,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幻燈片,內容是通過觀察小動物的異常表現來預測天氣變化。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到的情況,學生對這一方面的知識很缺乏。看來,無論是實際的經驗,還是間接的知識,都需要積累。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5
走下教師比武的講臺,我輕輕地吁了口氣,放下一個擔子,可心中又爬上了另一個陰影。
我執教的課文是《要下雨了》。這是一篇生動有趣的科學童話故事。課文通過小白兔與小燕子、小魚和螞蟻的對話,介紹了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這三種預示即將下雨的現象,使學生知道,通過觀察大自然也能預測天氣變化。
1、根據課文中小燕子、小魚、螞蟻講的話次序相似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導、扶、放、演”的教學模式。首先采用“看、讀、領、讀”的教學方法“導”學課文的第1—3自然段。
再以“看、讀、議、讀”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的第4—6自然段,此為“扶”;最后,再讓學生按此方法自學第7—9自然段,由此,學生經歷了一個“看圖,讀文,自學,美讀”的學習過程,也在此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
如此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合作學習,解決疑難,培養學生初步的質疑意識和質疑能力。
2、在教學中,我以動畫片、夸張的語言等情境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學生在情境中讀的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如“現在你們就是可愛的小白兔,一只小燕子(手拿小燕子的圖片)從你們頭上飛過,你們大聲喊——”這樣一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情不自禁的走進教師創設的情境里面,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特點,我運用了多種朗讀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自己范讀、讓學生朗讀,同桌練讀、師生對讀、分角色讀等方法,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在課文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及時提問:“我們認識了小燕子、小魚還有小螞蟻三個天氣預報員,小朋友還知道其他預報員嗎?”以及時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豐富課外知識,并加以鼓勵,這樣不僅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還訓練了他們認真聽的好習慣。
當然,在課堂中留下的遺憾一直令我耿耿于懷!
1、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白兔和小魚,小白兔和螞蟻的對話時,由于我的引導不到位,以至于不少孩子找不到小動物的對話,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如果我能在教授1-3自然段時及時小結方法,到4-7自然段時提前讓學生找出小動物們對話的自然段或者句子,再由學生根據總結出來的`方法自主學習,相信孩子們可以很好地跟上。
2、反饋語言不夠機智。課堂中,很多孩子的回答非常精彩,我都能感受到場下老師們贊許的目光,比如一個孩子站起來大膽評價他人:“你讀的很大聲,要表揚!但沒讀出疑問的語氣。”但是我沒有給予相應的反饋,而且如果我能適時地請他來給同學們讀讀這句疑問句,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學中,范讀太少,學生朗讀的形式可以更多樣,如:男女對讀,分組讀、齊讀等形式就更能突破難點了。
一句“下課”后,我就將自己埋進了深深的自責中,感覺兩個星期以來的辛苦都要被自己的遺憾給毀了,回到教室自然也沒給孩子們好臉色。接下來又是語文課,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教學比武時我暴露出來的問題我竟然能注意并及時調整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充斥心中,今天已經不重要了,明天該如何才是正題。突然釋然了……
反復的試教是乏味的,反復的磨課是痛苦的,可又有誰的成長沒有一段跌跌撞撞的痛苦,沒有“作繭自縛”的痛苦,哪來破繭成蝶的驚艷!“成長”——永遠是青年教師比武不變的旋律,又何必介懷于哪個遺憾,某個缺失,鳳凰涅槃,在浴火中重生才是我們的目標,今天不過是為了明天更好的成長!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6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燕子低飛,魚出水面,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文章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身邊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利用下雨前的課件導入,吸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生能夠回憶自己的實際生活,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課教材所描述的是可愛的小動物,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的形式,使可愛的動物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整體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條理。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鞏固識字時,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小測驗”考查學生對生字、對課文的'掌握情況,并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先給自己講一講識字的方法,再給同學們講一講怎樣識記生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充分尊重學生及其獨特體驗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印象。
接著,我在教學時,通過講解第一部分“燕子下雨前低飛”,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小魚下雨前出水”部分,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學習,“螞蟻下雨前搬家”部分,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在情境中誦讀、理解、體驗、感悟,通過合作學習、自學等方式,讓每個小朋友參與到學習中來。
最后,我在教學中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系,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為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設計創新不夠,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在天氣變化時的特殊行為?”聯系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知道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自然界有趣的現象來預測天氣的變化。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7
本課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快要下雨的時候燕子飛得低,因為燕子說的一段話中有好幾層因果關系。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體驗,程式化地說一說“因為……所以……”或把這段話分成幾個因果關系填填表,學生雖然會跟著說、跟著填,但不一定真正理解。
本著“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的出發點,我在教學中通過“角色體驗,情境演說;小組合作,個性練說;補充綜合,師生對說”這三個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同伴的幫助下,自主地讀和感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較好地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系,從而較有實效地挖掘了這個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為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8
本課教學通過抓住文中人物對話里的“語氣詞”來指導朗讀。體會語氣的訓練效果較好。課文中的感嘆句的朗讀指導,除了體會句子表達的意思、語氣之外,還運用了加標點、用“語氣詞”造句的方法,讓學生說寫感嘆句,訓練學生學會運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都在同桌或前后四人討論交流匯報中完成,可以說,小組合作中完成了此項學習任務,效果較好。
在本課教學中還有一處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但是不太成功。在學習1-3小節之后,引導學生表演,在小組內討論該如何去演時,學生由于課文讀得不夠,故表演不出來,動作不到位。可見,只有在讀的充分的前提下,才能有合作討
論表演的可行性,今天的'課堂就只顧想著課堂模式的改變,嘗試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有些操之過急,以后的課堂要吸取教訓。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9
今天學習的課文是《要下雨了》,我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上“下雨了”,再用紅筆加上一個“要”字,學生很聰明,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經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還沒有下,馬上要下了。經過這么一比較,課題《要下雨了》用詞的準確性就體現出來了。
在讓學生理解“小魚游到水面上來,因為水里悶得很”一句中的“悶得很”時,我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你有過‘悶’的.感覺嗎?”,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回憶中,體會到被子捂住透不過氣,感冒鼻塞喘不過氣的悶與小魚的“悶”意思相同。然后讓學生進行一次情境體驗:假如自己是一條小魚,潛在水下,有什么感覺?游到水面上,又有什么感覺?學生紛紛說先是悶、難受,后來舒服多了。有趣的體驗使學生輕松愉悅地與小魚感同身受。隨即請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領悟可謂水到渠成。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要下雨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07-21
小學語文《要下雨了》教學設計04-18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7篇03-03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7篇)03-03
小學語文《要下雨了》教學設計通用02-06
語文《要下雨了》教學設計12-21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集錦7篇03-03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合集7篇03-03